【 译文】

类别:其他 作者:刘尚慈译注字数:565更新时间:23/03/24 10:05:59
鲁桓公八年,春天,正月,己卯这天,“烝”。“烝”是什么意思?就是举行冬祭。春天的祭祀叫“祠”,夏天的祭祀叫“礿”,秋天的祭祀叫“尝”,冬天的祭祀叫“烝”。平常的事,《春秋》是不记载的,这里为什么记载呢?为了谴责。谴责什么?谴责鲁桓公祭祀的次数太多了。祭祀的次数太多就会轻慢鬼神,轻慢就会不恭敬。君子的祭祀是恭敬而不轻慢鬼神的。祭祀的次数太少就会松懈,松懈就会忘记,这也是不行的。士大夫如果因公赶不上这四季的祭祀,那么冬天就不敢穿裘皮大衣,夏天也不敢穿凉爽的葛衣。 周天王派大夫家父来鲁国访问。 夏天,五月,丁丑这天,鲁国举行冬天的祭祀。为什么要记载这件事?作者谴责鲁桓公祭祀太频繁了。 秋天,鲁国军队攻打邾娄国。 冬天,十月,下雪。为什么记载这件事?记载怪异的现象。有什么怪异呢?这时下雪不合时令。 祭公来鲁国,随后到纪国迎接王后。祭公是什么人?是周天子的三公之一。为什么不说派遣呢?因为在婚礼中是不称呼主人的。“遂”是什么意思?就是制造事端。大夫并没有制造事端,这里为什么要说“遂”呢?因为成全祭公使命的是鲁国。为什么说成全祭公使命的是鲁国呢?因为周天子派鲁国去做媒人,如果做媒成功了,祭公就可以到纪国去迎娶王后。女子在自己的国家应该称女,这里为什么称她王后呢?因为对于周天王来说,是没有国外的,所以这种说法是合理的。 桓公(元年~十八年) 桓公九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