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论加标点序

类别:其他 作者:三藏法师玄奘字数:3025更新时间:23/03/24 10:20:30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 又名“集论”, 由唯识宗的创始者---无著菩萨所造。他所著的“显扬圣教论”及“摄大乘论”,是以入识来说明大乘唯识学的妙理,重点在辨证阿赖耶之殊胜,而集论并不如此。本论是集大乘的阿毗达磨之精萃,分别大乘法相。所以显扬圣教论及大乘论是唯识宗之论藏,集论是一部大乘法相的要义,不属于何宗派的论典。   大乘佛法传到中国,随着经典传译时期不同,兴起各家各宗的学说,他们只能依据当时手上有的某经某论来开宗立说,有如瞎子摸象,难免产生误解及疏漏。要学大乘,了解大乘法相,不可先学天台、华严等论述,最好先看集论,因为它是大乘法相的基础,不是个人的思想学说。   本书原文来自“藏要”中的集论,重新分段,加标点及使用简化字,若有错误处,希望大家指正。多谢几位法师的协助,及一群居士们发心打字,校对及排版,还有林长澔居士助印,使本书的初版终于得于面世。希望本书能助各位读者,对大乘法相有更正确了解,更全面的认识佛法的精要所在。   广超法师于成都,文殊院   1993年七月十五日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卷第一   无著菩萨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本事分中三法品第一之一   本事与决择 是各有四种 三法摄应成 谛法得论议 几何因取相 建立与次第 义喻广分别 集总颂应知   蕴界处 各有几?   蕴有五,谓∶   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界有十八,谓∶   眼界、色界、眼识界。   耳界、声界、耳识界。   鼻界、香界、鼻识界。   舌界、味界、舌识界。   身界、触界、身识界。   意界、法界、意识界。   处有十二,谓∶   眼处、色处、耳处、声处、鼻处、香处、   舌处、味处、身处、触处、意处、法处。   何因蕴唯有五?为显五种我事故,谓∶   身具我事。   受用我事。   言说我事。   造作一切法非法我事。   彼所依止我自体事。   何因界唯十八?由身具等能持过现六行受用性故。   何因处唯十二?唯由身具能与未来六行受用为生长门故。   何故名取蕴?以取合故名为取蕴。何等为取?谓诸蕴中所有欲贪。何故欲贪说名为取?谓于未来现在诸蕴能引不舍故,希求未来染着现在欲贪名取。   何故界处名有取法?应如蕴说。   色蕴何相?变现相是色相。此有二种∶一触对变坏,二方所示现。   云何名为触对变坏?谓由手、足、块石、刀杖、寒热、饥渴、蚊、虻、蛇蝎,所触对时即便变坏。   云何名为方所示现?谓由方所可相,示现如此如此色、如是如是色,或由定心、或由不定   寻思相应种种构画。   受蕴何相?领纳相是受相,谓由受故,领纳种种净不净业诸果异熟。   想蕴何相?构了相是想相,谓由想故,构画种种诸法像类,随所见闻觉知之义起诸言说。   行蕴何相?造作相是行相,谓由行故,令心造作,于善、不善、无记品中驱役心故。   识蕴何相?了别相是识相,谓由识故,了别色、声、香、味、触、法种种境界。   眼界何相?谓眼曾现见色,及此种子积集异熟阿赖耶识,是眼界相。如眼界相,耳、鼻、舌、身、意界相亦尔。   色界何相?谓色眼曾现见,及眼界于此增上,是色界相。如色界相,声、香、味、触、法界相亦尔。   眼识界何相?谓依眼缘色似色了别,及此种子积集异熟阿赖耶识,是眼识界相。如眼识界相、耳、鼻、舌、身、意识界相亦尔。   处何相?如界应知随其所应。   云何建立色蕴?谓诸所有色,若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   云何四大种。谓∶地界、水界、火界、风界。   何等地界?谓∶坚鞕性。   何等水界?谓∶流湿性。   何等火界。谓∶温热性。   何等风界。谓轻等动性。   云何所造色。谓∶   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色、声、香、味、所触一分。及法处所摄色。   何等眼根?   谓四大种所造,眼识所依清净色。   何等耳根?   谓四大种所造,耳识所依清净色。   何等鼻根?   谓四大种所造,鼻识所依清净色。   何等舌根?   谓四大种所造,舌识所依清净色。   何等身根   谓四大种所造,身识所依清净色。   何等为色?   谓四大种所造, 眼根所行义。谓青、黄、赤、白、长、短、方、圆、粗、细、高、下、正、不正、光、影、明、暗、云、烟、尘、雾、逈色、表色、空、一显色。   此复三种,谓∶妙、不妙、俱相违色。   何等为声?   谓四大种所造,耳根所取义。或可意、或不可意、或俱相违、或执受大种为因、或不执受大种为因、或俱大种为因、或世所极成、或成所引、或遍计所起、或圣言所摄、或非圣言所摄。   何等为香?   谓四大种所造,鼻根所取义。谓∶好香、恶香、平等香、俱生香、和合香、变异香。   何等为味。   谓四大种所造,舌根所取义。谓∶苦、酢、甘、辛、醎、淡、或可意、或不可意、或俱相违、或俱生、或和合、或变异。   何等所触一分?   谓四大种所造,身根所取义。谓∶滑性、涩性、轻性、重性、软性、缓、急、冷、饥、渴、饱、力、劣、闷、痒、黏、病、老、死、疲、息、勇。   何等法处所摄色?有五种应知,   谓∶极略色。极逈色。受所引色、遍计所起、色定自在所生色。   云何建立受蕴?谓∶   六受身∶眼触所生受、耳触所生受、鼻触所生受、舌触所生受、   身触所生受、意触所生受。   如是六受身。或乐、或苦、或不苦不乐。   复有乐身受、苦身受、不苦不乐身受;   乐心受、苦心受、不苦不乐心受。   复有乐有味受、苦有味受、不苦不乐有味受、   乐无味受、苦无味受、不苦不乐无味受。   复有乐依耽嗜受、苦依耽嗜受、不苦不乐依耽嗜受、   乐依出离受、苦依出离受、不苦不乐依出离受。   何等身受?谓五识相应受。   何等心受?谓意识相应受。   何等有味受?谓自体爱相应受。   何等无味受?谓此爱不相应受。   何等依耽嗜受?谓妙五欲爱相应受。   何等依出离受。谓此爱不相应受。   云何建立想蕴?谓∶   六想身∶眼触所生想、耳触所生想、鼻触所生想、舌触所生想、身触所生想、   意触所生想。   由此想故,或了有相、或了无相、或了小、或了大、或了无量、或了无少所有无所有处。   何等有相想?谓除不善言说、无想界定及有顶定想,所余诸想。   何等无相想?谓所余想。   何等小想?谓能了欲界想。   何等大想?谓能了色界想。   何等无量想?谓能了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想。   何等无少所有无所有处想、谓能了无所有处想。   云何建立行蕴?谓∶   六思身∶眼触所生思、耳触所生思、鼻触所生思、舌触所生思、身触所生思、   意触所生思。   由此思故,思作诸善,思作杂染,思作分位差别。又即此思,除受及想与余心所法、心不   相应行,总名行蕴。   何等名为余心所法?   谓∶作意、触、欲、胜解、念、三摩地、慧、信、惭、愧、无贪、无嗔、无痴、勤、安、 不放逸、舍、不害、贪、嗔、慢、无明、疑、萨迦耶见、边执见、见取、戒禁取、邪见、忿、恨、覆、恼、嫉、悭、诳、谄、憍、害、无惭、无愧、惛沉、掉举、不信、懈怠、放逸、忘念、不正知、散乱、睡眠、恶作、寻、伺。   何等为思?   谓于心造作意业为体,于善、不善、无记品中役心为业。   何等作意?   谓发动心为体,于所缘境持心为业。   何等为触?   谓依三和合诸根变异分别为体,受所依为业。   何等为欲?   谓于所乐事彼彼引发所作希望为体,正勤所依为业。   何等胜解?   谓于决定事随所决定印持为体,不可引转为业。   何等为念?   谓于串习事令心明记不忘为体,不散乱为业。   何等三摩地?   谓于所观事令心一境为体,智所依止为业。   何等为慧?   谓于所观事择法为体。断疑为业。   何等为信?   谓于有体有德有能忍可清净希望为体, 乐欲所依为业。   何等为惭?   谓于诸过恶自羞为体, 恶行止息所依为业。   何等为愧?   谓于诸过恶羞他为体, 业如惭说。   何等无贪?   谓于有有具无著为体, 恶行不转所依为业。   何等无嗔?   谓于诸有情苦及苦具无恚为体, 恶行不转所依为业。   何等无痴?   谓由报教证智决择为体, 恶行不转所依为业。   何等为勤?   谓心勇悍为体,或被甲或加行、或无下或无退或无足差别,成满善品为业。   何等为安?   谓止息身心粗重身心调畅为体,除遣一切障碍为业。   何等不放逸?   谓依止正勤、无贪、无嗔、无痴修诸善法,于心防护诸有漏法为体,成满一切世出世福为业。   何等为舍?   谓依止正勤、无贪、无嗔、无痴,与杂染住相违心平等性,心正直性,心无功用住性为体,不容杂染所依为业。   何等不害?   谓无嗔善根一分,心悲愍为体,不损恼为业。 何等为贪?。   谓三界爱为体,生众苦为业。   何等为嗔?   谓于有情苦及苦具心恚为体。不安隐住恶行所依为业。   何等为慢?   谓依止萨迦耶见心高举为体,不敬苦生所依为业。   何等无明?   谓三界无知为体,于诸法中邪决定疑杂生起所依为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