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慈恩寺沙门大乘光撰
将欲造文。略以三门分别。第一明造论意。第二释题目。第三随文解释。第一明造论意者。寻夫三界有情五趣漂溺。循环不息。轮回无替者。莫不以断常空有纷纠于怀。所以菩萨降生垂范利物。为除空有两执故。开空有二门。前明百法有体。为遣执空。后明人法二空。为除有见。所以有体。世谛非无。所以言空。真谛何有。随病说药。病息药亡。执药成病。悟病成药。非空非有。即有即空。既绝百非。又亡四句。然因诠显旨故假论以明。既不说而说。亦听无所听。论之兴也其在兹乎。此即第一明造论意。第二释题目。言大乘百法明门论本事分中略录名数者。大是遮小得名。乘以运载为义。此言大乘。遮诠立号。非是直诠。言遮诠者。简小乘故名曰遮诠。十十名百。广如后释。持自性故名之为法。明者是慧与明为门故曰明门。问答往还称之为论。言本事分中者。即百法明门论本事分中也。本事分中文繁浩博。此论文略故言略录。非义略也。目召诸法。称之曰名。一十百千名之为数。故言大乘百法明门论本事分中略录名数。此即第二释其题目。第三随文解释者。就此文中。义别不同分为三段。第一引经标宗。第二寻经起问。第三依问为通
论云。如世尊言一切法无我者解云。此初第一引经标宗。明法无我。如佛世尊。诸经皆说一切法中都无有我。故今举教标以为宗
论云。何等一切法云何为无我者解云。自下第二依经起问。既引圣言。诸法无我未知。何者是一切法。云何为无我
论云。一切法等者解云。自下第三依问为通。就答文中有二。初答前问。第二言无我者以下答后问。此言一切法者。略有五种。等者。此答初问。就初答中有三。第一牒前问举数列名。第二废立五法前后次第。第三别释五法。就初有二。一举数。二列名。此即第一牒章举数
论云。一者心法二者心所有法三者色法四者心不相应行法五者无为法者此即第二列五法名
论云。一切最胜故者解云。自下第二废立五法前后次第。问何故第一明其心法。一切法中心法最胜。是故经言。心净故众生净。心染故众生染。由此心故。或着生死。或证涅槃。以胜用强。是故第一明其心法
论云。与此相应故者解云。何故第二明其心所有法。谓此心法常与心王同依同缘及与同时。若约小乘。更有同行。今依大乘。心法与王不同其行。所以者何。由心法等与王行相各各不同。如缘青色。心王自变心法自变。是故不同。此之心法与其心王各缘诸境。一时相应。心起即起。心无即无。如王左右不离于王。心数相应亦复如是
论云。二所现影故者解云。何故第三明其色法。谓此色法不能别起。依心及所数之所变生。是彼二法所现影故。是故第三明其色法
论云。三位差别故者解云。何故第四明心不相应。谓不相应无别有体。总是假立。于前色心及心所有法三法之上分位差别。假施设有。是故第四明心不相应
论云。四所显示故等解云。何故第五明其无为。无为之法相难了知。若不约法以明。何能显示。故能依色心心所有法不相应行四法之上显示无为。是故第五明无为法
论云第一心法者解云。自下第三别解五法。于中有五。第一解心法。第二解心所有法。第三解色法。第四解心不相应行法。第五解无为法。就第一解心法中有三。一牒章。二举数。三列名。此即第一牒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