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胎前诸证门 子喑证治

类别:其他 作者:清·吴谦字数:2740更新时间:23/03/24 10:44:14
子喑声哑细无音,非谓绝然无语声。九月胎盛阻其脉,分娩之后自然通。 【注】妊娠九月,孕妇声音细哑不响,谓之子喑。非似子哑绝然无语也。盖少阴之脉络于舌本,九月肾脉养胎,至其时盛阻遏其脉,不能上至舌本,故声音细哑。待分娩之后,肾脉上通,其音自出矣。 卷三 胎前诸证门 子啼腹内钟鸣证治 【黄连煎】 腹中钟鸣与儿哭,子啼之证出偶然。空房鼠穴土能治,黄连煎汤亦可捐。 【注】孕妇腹内有钟声,或婴儿在内啼哭者,名曰子啼。古书虽载其证,然不经见,或偶然有之。古方用空房中鼠穴土同川黄连煎汤,名黄连煎,饮之自愈。 卷三 胎前诸证门 脏躁证治 【甘麦大枣汤】 脏躁无故自悲伤,象若神灵大枣汤,甘草小麦与大枣,方出金匮效非常。 【注】孕妇无故,时时伤悲哀痛,象若神灵凭根据者,名曰脏躁。宜用《金匮》甘麦大枣汤服之,其方即甘草、小麦、大枣三味,煎服,其效非常也。 卷三 胎前诸证门 鬼胎总括 邪思情感鬼胎生,腹大如同怀子形,岂缘鬼神能交接,自身血气结而成。 【注】鬼胎者,因其人思想不遂,情志相感,自身气血凝结而成,其腹渐大如怀子形状。古云实有鬼神交接,其说似属无据。妇人石瘕、肠覃二证亦俱如怀孕之状,由气血凝结而成,则可知其必无是理矣! 卷三 胎前诸证门 肠覃石瘕证治 【香棱丸】 肠覃石瘕气血分,寒客肠外客子门,二症俱如怀子状,辨在经行经不行。石瘕吴萸汤最效,肠覃香棱丸若神,丁木茴香川楝子,青皮莪术与三棱。 【注】经云: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瘕而内着,恶气乃起,肉乃生。始如鸡卵,稍以益大如怀子状,按之则坚,推之则移,月事以时下。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气不得通,恶血当下不下, 以留止,日以益大,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皆生于女子,可导而下。由经文观之,二证虽皆如怀子状,肠覃气病而血不病,故月事以时下;石瘕先气病而后血病,故月事不来也。石瘕宜吴萸汤。肠覃宜香棱丸,即木香、丁香、茴香、川楝子、青皮、广术、三棱,醋煮面糊为丸也。 【吴茱萸汤】(方见首卷) 卷三 胎前诸证门 胎前母子盛衰 母盛子衰胎前病,母衰子盛产后殃。子母平和无盛衰,坦然分娩不须忙。 【注】此言观孕妇与所怀之胎有盛衰之辨也。若娠母气血壮盛,而胎元弱者,胎前必多病;若孕妇衰弱而胎元壮实,则产后其母必多病;若子母俱和平无偏盛偏衰,则胎前产后均平安无疾,可坦然无忧也。 胎前有余详不足,产后不足审有余。产后惟多亏损病,胎前子母盛衰知。 【注】古云:胎前无不足,产后无有余。此言其常也。然胎前虽多有余之证,亦当详察其亦有不足之时;产后虽多不足之病,亦当详审其每挟有余之证也。欲知产后常多亏损之故,于胎前子母盛衰求之,可预知也。 卷三 胎前诸证门 胎前门汇方 【保生汤】 人参 甘草(各二钱半) 白术 香附子 乌药 橘红(各五钱) 上锉,每服三钱。姜五片,煎服。 【加味六君汤】 人参 白术(土炒) 茯苓 陈皮 半夏(各一钱五分,制) 甘草(五分,炙) 藿香叶 枇杷叶(各一钱,炙) 砂仁 枳壳(各八分,炒) 上锉,加生姜煎服。 【加味温胆汤】 陈皮 半复(制) 茯苓(各一钱) 甘草(五分,炙) 枳实 竹茹 黄芩(各一钱) 黄连(八分) 麦冬(二钱) 芦根(一钱) 上锉,姜、枣煎服。 【加味平胃散】 浓朴(姜汁炒) 苍术(米泔浸炒) 陈皮 甘草(炙) 人参(各一钱) 上为末,每服三钱,加姜煎服。 【延胡四物汤】 当归 川芎 白芍 熟地(各七钱五分) 延胡索(二两,酒煮) 上锉,水煎服。 【加味胶艾四物汤】 当归 熟地 阿胶 白芍(各二钱) 杜仲(一钱五分) 川芎 蕲艾(各八分) 上加葱白三寸,大豆淋酒煎服。 【蜜硝煎】 蜂蜜 芒硝 上煎,溶化服。 【加味芎归饮】 川芎(二钱) 当归(五钱) 人参(一钱) 吴茱萸(五分) 阿胶(二钱) 蕲艾(八分) 甘草(五分炙) 上锉,水煎服。 【导赤散】 生地(三钱) 木通(二钱) 甘草梢(一钱) 灯心一团,煎服。 【五苓散】 白术(土炒) 茯苓 猪苓 泽泻(各二钱半) 桂(三分) 上锉,作一服,水煎服。 【茯苓导水汤】 茯苓 槟榔 猪苓 缩砂 木香 陈皮 泽泻 白术 木瓜 腹皮 桑白皮 苏梗(各等分) 上加姜煎服。胀,加枳壳;喘加苦葶苈子;腿脚肿,加防己。 【知母饮】 知母 麦冬 甘草(各五钱) 黄 子芩 赤苓(各七钱半) 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入竹沥一两温服。 【紫苏饮】 当归 川芎 白芍(各二两) 陈皮 苏梗叶 大腹皮(各一两) 甘草(五钱,炙) 人参(量虚实用) 上 咀,每服五钱。水二盏,生姜五片,煎至一盏,去滓服。日进二服。有热,加黄芩、竹茹;心烦,加羚羊角;有食,加神曲、山楂。 【羚羊角散】 羚羊角(镑) 独活 酸枣仁 五加皮 防风 薏苡仁 杏仁 当归 川芎 茯神(去木,各五分) 甘草 木香(各二分) 上 咀,加生姜五片,水煎服。 【钩藤汤】 钩藤钩 当归 茯神 人参(各一两) 苦桔梗(一两五钱) 桑寄生(五钱) 上不粗末,每服五六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无时。忌猪肉、菘菜。烦热加石膏二两半;临产月,加桂心一两。 【枳桔二陈汤】 陈皮 半夏 茯苓(各二钱) 甘草(五分,炙) 枳壳 桔梗(各一钱) 上锉,姜煎服。 【桔梗汤】 天冬(去心) 赤苓(各一钱) 桑皮 桔梗 紫苏(各五分) 麻黄(三分,去节) 贝母 人参 甘草(炙,各二分) 上锉,加生姜,水煎服。一方加杏仁无贝母。 【麦味地黄汤】 熟地(四钱) 山萸肉(二钱) 山药(二钱) 泽泻 茯苓 丹皮(各一钱五分) 麦冬(二钱)五味子(十二粒) 上锉,水煎服。 【五淋散】 赤芍 山栀子(各二钱) 赤茯苓(一钱二分) 当归(一钱) 子芩(六分) 甘草(五分) 上水煎服。 【阿胶汤】 阿胶(炙燥) 熟地(焙) 艾叶(微炒) 芎 当归(切焙) 杜仲(去粗皮,炙锉) 白术(各一两) 上 咀,每服四钱。水盏半,枣三枚,擘破,同煎至八分,去滓,食前温服。 【黄 汤】 糯米(一合) 黄 (二两) 川芎(一两) 上细锉,水二大盏,煎至一盏,温服(一方无川芎)。 【银苎酒】 苎麻根(二两,锉) 纹银(五两) 清酒(一盏) 上以水二大盏,煎至一盏,去渣,分温二服。 【十圣散】 人参 黄 白术 熟地黄 砂仁(各五分) 甘草(炙) 当归 川芎 白芍(各一钱炒) 川续断(八分) 上锉,水煎服。 【独参汤】 用好人参(二两或四两) 上水煎,徐徐服。 【益母丸】 益母草(五月五日,或六月六日采之,阴干,忌铁器) 上一味,以石器碾为细末,炼蜜丸,弹子大。每用一丸,童便好酒各半,研化服之。 【六味地黄丸】 熟地(蒸晒九次,八两) 山药(四两) 茯苓(乳拌,三两) 山萸肉(酒浸,四两) 丹皮(三两)泽泻(三两) 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钱。 【桂附地黄丸】 即六味地黄丸加肉桂、附子。 【黄连煎】 黄连 上一味煎汤,调空房中鼠穴内土服。 【甘麦大枣汤】 甘草(三两) 小麦(一升) 大枣(十枚) 上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温分三服。亦补脾气。 【香棱丸】 木香 丁香(各半两) 枳壳(麸炒) 三棱(酒浸一夕) 莪术(细锉,每一两用巴豆三十粒去壳同炒,待巴豆色黄,去巴豆不用) 茴香(炒) 青皮(炙) 川楝子肉(各等分) 上为末,醋煮,面糊丸如桐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三十丸,姜盐汤送下,或温酒下,无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