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卷 总论类 妇人九证

类别:其他 作者:明·张介宾撰字数:44073更新时间:23/03/24 10:44:29
<妇人规> 妇人诸病,本与男子无异,而其有异者,则惟经水、胎、产之属,故本门亦止列此九证。曰:经脉类、胎孕类、产育类、产后类、带浊类、乳病类、子嗣类、 瘕类、前阴类。凡此九者,乃其最切之病,不得不另详方论。此外杂证,但与男子相同者,自有各门论治之法,故不以男女分,而资赘于此。 上卷 总论类 论难易 谚云:“宁治十男子,莫治一妇人。”此谓妇人之病不易治也。何也?不知妇人之病,本与男子同;而妇人之情,则与男子异。盖以妇人幽居多郁,常无所伸;阴性偏拗,每不可解。加之慈恋爱憎,嫉妒忧恚,罔知义命,每多怨忧。或有怀不能畅遂,或有病不可告人,或信师巫,或畏药饵,故染着坚牢,根深蒂固,而治之有不易耳。此其情之使然也。然尚有人事之难,如寇宗 引黄帝之论曰:“凡治病,察其形气色泽,形气相得,谓之可治;色泽以浮,谓之易已;形气相失,色夭不泽,谓之难治。”又曰:“诊病之道,观人勇怯、骨肉、皮肤,能知其虚实,以为诊法。”故曰:治之要极,无失色脉,此治之大则也。 今富贵之家,居奥室之中,处帷幔之内,复有以绵帕蒙其手者,既不能行望色之神,又不能尽切脉之巧。使脉有弗合,未免多问,问之觉繁,必谓医学不精,往往并药不信,不知问亦非易,其有善问者,正非医之善者不能也。望闻问切,欲于四者去其三,吾恐神医不神矣。世之通患,若此最多,此妇人之所以不易也。故凡医家、病家,皆当以此为意。 上卷 经脉类 经脉之本 《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盖天癸者,言后天之阴气,阴气足而月事通,是即所谓月经也。正以女体属阴,其气应月。月以三旬而一虚,经以三旬而一至,月月如期,经常不变,故谓之月经,又谓之月信。夫经者常也,一有不调,则失其常度,而诸病见矣。然经本阴血,何脏无之?惟脏腑之血,皆归冲脉,而冲为五脏六腑之血海。故经言太冲脉盛,则月事以时下,此可见冲脉为月经之本也。然血气之化,由于水谷,水谷盛则血气亦盛,水谷衰则血气亦衰。而水谷之海,又在阳明。考之《痿论》曰:“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总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是以男精女血,皆由前阴而降。此可见冲脉之血,又总由阳明水谷之所化。而阳明胃气,又为经脉之本也。故月经之本,所重在冲脉;所重在胃气;所重在心脾生化之源耳。其他如七情、六淫、饮食、起居之失宜者,无非皆心脾胃气之贼。何者当顾、何者当去?学人于此,当知所从矣。 上卷 经脉类 经脉诸脏病因 女人以血为主,血旺则经调而子嗣。身体之盛衰,无不肇端于此。故治妇人之病,当以经血为先。而血之所主,在古方书皆言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故凡伤心、伤脾、伤肝者,均能为经脉之病。又曰:肾为阴中之阴,肾主闭藏;肝为阴中之阳,肝主疏泄。二脏俱有相火,其系上属于心,故心火一动,则相火翕然从之,多致血不静而妄行,此固一说。然相火动而妄行者有之,由火之盛也;若中气脱陷及门户不固而妄行者亦有之,此由脾肾之虚,不得尽言为火也。再如:气道逆而不行者有之,由肝之滞也;若精血败而不行者亦有之,此由真阴之枯竭。其证极多,不得误认为滞也。是固心、脾、肝、肾四脏之病,而独于肺脏多不言及,不知血之行与不行,无不由气。如《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行、阴阳,揆度以为常也。”此言由胃达脾,由脾达肺,而后传布诸经。故血脱者当益气,血滞者当调气。气主于肺,其义可知。是皆诸经之当辨者如此。然其微甚本末,则犹有当辨者。盖其病之肇端,则或由思虑,或由郁怒,或以积劳,或以六淫饮食。多起于心、肺、肝、脾四脏,及其甚也,则四脏相移,必归脾肾。盖阳分日亏,则饮食日减,而脾气、胃气竭矣;阴分日亏,则精血日涸,而冲任肾气竭矣。故予曰:阳邪之至,害必归阴,五脏之伤,穷必及肾。此源流之必然,即治疗之要着。故凡治经脉之病,或其未甚,则宜解初病,而先其所因。若其已剧,则必计所归,而专当顾本。甚至脾、肾大伤,泉源日涸,由色淡而短少,由短少而断绝,此其枯竭已甚也。昧者无知,由云积血而通之、破之,祸不旋踵矣。 上卷 经脉类 经不调 经血为水谷之精气,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凡其源源而来,生化于脾,总统于心,藏受于肝,宣布于肺,施泄于肾,以灌溉一身。在男子则化而为精,妇人则上为乳汁,下归血海而为经脉。但使精气无损,情志调和,饮食得宜,则阳生阴长,而百脉充实,又何不调之有?苟不知慎,则七情之伤为甚,而劳倦次之。又或为欲不谨,强弱相陵(当作凌),以致冲任不守者,亦复不少。此外则外感、内伤,或医药误谬,但伤营气,无不有以致之。凡人有衰弱多病,不耐寒暑,不胜劳役,虽先天禀弱者常有之,然以气血方长,而纵情亏损,或精血未满,而早为斫丧,致伤生化之源,则终身受害,此未病之先,所当深察而调之者也。 若欲调其既病,则惟虚实阴阳四者为要。丹溪曰:“先期而至者,血热也;后期而至者,血虚也。”王子亨曰:“阳太过则先期而至,阴不及则后时而来。”其有乍多乍少、断绝不行、崩漏不止,皆由阴阳盛衰所致。是固不调之大略也。然先期而至,虽曰有火,若虚而挟火,则所重在虚,当以养营安血为主。矧亦有无火而先期者,则或补中气,或固命门,皆不宜过用寒凉也。后期而至者,本属血虚,然亦有血热而燥瘀者,不得不为清补;有血逆而留滞者,不得不为疏利。总之,调经之法,但欲得其和平,在详察其脉证耳。若形气、脉气俱有余,方可用清、用利。然虚者极多,实者极少,故调经之要,贵在补脾胃以资血之源;养肾气以安血之室。知斯二者,则尽善矣。若营气本虚而不知培养,则未有不日枯而竭者。不可不察也。 凡经行之际,大忌寒凉等药,饮食亦然。 初虞世曰:“经以月至,有常也。其来过与不及,皆谓之病。若荣血亏损,不能滋养百骸,则发落面黄,羸瘦燥热。燥气盛则金受邪,金受邪则为咳、为嗽、为肺痈、为肺痿必矣。但助胃壮气,则荣血生而经自行。若果怒气逆,经闭不行,当用行气破血之剂”。 《褚氏遗书·精血篇》曰:“男子精未通而御女以通其精,则五体有不满之处,异日有难状之疾;阴已痿而思色以降其精,则精不出而内败,小便涩而为淋;精已耗而复竭之,则大小便牵痛,愈痛则愈便,愈便则愈痛。女人天癸既至,逾十年无男子合则不调;未逾十年思男子合亦不调。不调则旧血不去,新血误行,或溃而入骨,或变而为肿,后虽合而难子,合多则沥枯。虚人产众,则血枯杀人。观其精血,思过半矣。”《产宝方·序论》曰:“妇人以血为基本,苟能谨于调护,则血气宣行,其神自清,月水如期,血凝成孕。若脾、胃虚弱,不能饮食,营卫不足,月经不行,肌肤黄燥,面无光泽,寒热腹痛,难于子息,或带下崩漏,血不流行,则成瘕证。”薛立斋曰:“经云:‘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为女子不月。’故心、脾平和,则百骸五脏皆润泽,而经候如常。苟或心、脾受伤,则血无所养,亦无所统,而月经不调矣。是故调经者,当理心、脾为主。”丹溪先生亦曰:“先期而至者,血热也;后期而至者,血虚也。”窃谓先期而至者,有因脾经血燥;有因脾经郁火;有因肝经怒火;有因血分有热;有因劳役动火。过期而至者,有因脾经血虚;有因肝经血虚;有因气虚血弱。主治之法:脾经血燥者,加味逍遥散;脾经郁滞者,归脾汤;肝经怒火者,加味小柴胡汤;血分有热者,加味四物汤;劳役动血者,补中益气汤。其过期而至者,若脾经血虚,宜人参养营汤;肝经血少,宜六味地黄丸;气虚血弱,宜八珍汤。盖血生于脾,故云脾统血。凡血病当用辛甘之剂,以助其阳气以生阴血,俱属不足也。大凡肝脾血燥,四物汤为主,肝脾血弱,补中益气汤为主;肝脾郁结,归脾汤为主;肝经怒火,加味逍遥散为主。” 【薛氏 加味逍遥散】(见《古方八阵·补阵》) 治肝脾血虚、发热、小水不利。 当归 芍药 白术 茯神 甘草 柴胡(各等分) 丹皮 栀子(各七分) 右加姜,水煎服。 【归脾汤】(见《古方八阵·补阵》) 治思虑伤脾,不能摄血,致血妄行,或健忘、怔忡、惊悸,盗汗,嗜卧,少食,或大便不调,心、脾疼痛,疟痢郁结;或因病用药失宜,克伐伤脾,以致变证者,最宜用之。 人参 黄 白术 茯苓 枣仁(各二钱) 远志 当归(各一钱) 木香 炙甘草(各五分) 水二钟,加圆眼肉七枚,煎七分,食远(即食后隔一段时间)服。愚意:此汤之用木香,特因郁结疼痛者设,如无痛郁等证,必须除去木香,以避香燥,岂不于气虚血动者为尤善乎?又:远志味辛气升而散,凡多汗而躁热者,亦宜酌用。 【薛氏 加味小柴胡汤】(见《古方八阵·散阵》) 亦名柴胡栀子散。治乳母肝火发热,致儿为患,及风热生痰等证。 柴胡(二三钱) 半夏 黄芩(各一二钱) 人参(二三钱) 甘草(五七分) 丹皮(二钱)栀子(二钱) 上加姜、枣,水煎服。 【薛氏 加味四物汤】(见《古方八阵·补阵》) 熟地黄 当归(各三钱) 川芎(一钱) 芍药(二钱) 山栀(二钱) 柴胡(二钱) 丹皮(二钱) 水二钟煎服。 【东垣 补中益气汤】(见《古方八阵·补阵》) 治劳倦伤脾,中气不足,清阳不升,外感不解,体倦食少,寒热疟痢,气虚不能摄血等证。 人参 黄 (炒) 白术(炒) 甘草(炙各钱半) 当归(一钱) 陈皮(五分) 升麻 柴胡(各三分) 上加姜、枣,水煎,空心午前服。 【《局方》人参养营汤】(见《古方八阵·补阵》) 治脾、肺俱虚,恶寒发热,肢体瘦倦,食少作泻,口干,心悸,自汗等证。 人参 黄 当归 白术 炙甘草 桂心 陈皮(各一钱) 熟地 五味 茯苓(各七分) 白芍(钱半) 远志(五分) 加姜、枣,水煎服。 【《金匮》六味地黄丸】(见《古方八阵·补阵》) 即《金匮》肾气丸,亦名地黄丸。治肾水亏损、小便淋闭,头目眩晕,腰腿酸软,阴虚发热,自汗盗汗,憔悴瘦弱,精神疲困,失血失音,水泛为痰,病为肿胀。壮水制火之剂也。 熟地黄(八两蒸捣) 山茱萸 山药(炒各四两) 丹皮 泽泻 白茯苓(各三两) 上为细末,和地黄膏,加炼蜜为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食前滚白汤或淡盐汤任下。此方用水煎汤即名六味地黄汤。 六味地黄丸并非《金匮》肾气丸,而是宋代钱乙以《金匮》肾气丸为温补肾阳之剂,而于小儿应滋养肾阴,故于肾气丸去附桂,创制六味地黄丸以补益肾阴。景岳以六味地黄丸出自《金匮》,实误,今正之。 【《局方》八珍汤】(见《古方八阵·补阵》) 治气血两虚。调和阴阳。 人参 白术 茯苓(各二钱) 炙甘草(一钱) 熟地黄 当归(各三钱) 川芎(一钱) 芍药(二钱) 加姜、枣,水煎服,或加粳米百粒。 【《局方》四物汤】(见《古方八阵·补阵》)治血虚营弱,一切血病当以此为主。 熟地黄 当归(各三钱) 川芎(一钱) 芍药(二钱) 水二钟煎服。 又曰:胃者卫之源,脾者荣之本。荣出中焦,卫出上焦。卫不足,益之必以辛;荣不足,补之必以甘。甘辛相合,脾胃健而荣卫生,是以气血俱旺也。或因劳心,虚火妄动,月经错行,宜安心、补血、泻火。此东垣先生治法也。 又曰:人之少,有老态,不耐寒暑,不胜劳役,四时迭病,皆因气血方长,而劳心亏损;或精血未满,而早年斫丧。故其见证,难以名状,若左尺脉虚弱或细数,是左肾之真阴不足也,用六味丸。右尺脉迟软或沉细而数欲绝,是命门之相火不足也,用八味丸。至于两尺微弱,是阴阳俱虚。用十补丸。此皆滋其化源也,不可轻用黄柏、知母之类。设或六淫外侵而见证,亦因其气内虚,而外邪凑集耳,尤当用前药。 【六味丸】 (即六味地黄丸。见上段)。 【崔氏 八味丸】(见《古方八阵·补阵》) 治命门火衰,不能生土,以致脾、胃虚寒,饮食少思,大便不实,或下元冷惫,脐腹疼痛等证。 熟地黄(八两蒸捣) 山茱萸 山药(炒各四两) 丹皮 泽泻 白茯苓(各三两) 肉桂 制附子(各一两) 用法同六味丸。 【十补丸】(见《古方八阵·热阵》) 治肾脏虚冷,面黑足寒,耳聋膝软,小便不利等证。 附子(炮) 五味(各二两) 山药 山茱萸 丹皮 桂心 鹿茸(制) 茯苓 泽泻(各一两) 熟地(二两) 《古方八阵·热阵》中本方无熟地,今据《证治准绳》补入,合成十味药,符合十补之名。 上卷 经脉类 调经论外备用方 【《集验》加味八珍汤】(见《妇人规古方》)补血调经。治妇人思虑过伤,饮食日减,气血两虚,月经不调,夜梦交感,或出盗汗,寝成劳损。 人参 白术 茯苓 当归 生地(各一钱) 炙甘草 川芎 芍药 软柴胡 黄 (各五分) 香附(制) 丹皮(各八分) 水钟半,大枣一枚,煎七分,食前服。 【《集验》调卫养荣汤】(见《妇人规古方》)退热调经。治妇人室女一切月经不调,或先或后,或绝闭不通,憎寒壮热,口苦无味,咳嗽躁烦,头眩,渐成劳证者。 当归 生地 麦冬 沙参 陈皮 白术(各一钱) 牡丹皮 地骨皮(各八分) 柴胡梢 桔梗(各五分)谷芽(一钱) 甘草(四分) 上加莲子、姜、枣,水煎服。痰中见血加侧柏叶;烦躁口干加炒山栀,倍麦门冬;胁下胀疼加青皮、川芎;胸膈满闷加黄连姜炒、枳实,去麦冬、地骨皮;夜出盗汗加黄连、黄 ,去柴胡、桔梗;大便秘结加桃仁,倍当归;咳嗽不已加栝蒌仁、阿胶;小水不利加木通、茯苓。 【《金匮》胶艾汤】(见《妇人规古方》)治劳伤血气,冲、任亏损,月水过多,淋沥不止。 阿胶(炒) 川芎 炙甘草(各一两) 艾叶 当归(各两半) 白芍 熟地(各二两) 上 咀,每服五钱,水煎服。一方加地榆、黄 ,即名安胎散。 【《良方》当归散】(见《妇人规古方》)治经水妄行不止,及产后气血虚弱,恶露内停,憎寒发热,宜服此去之。 当归(酒洗) 川芎 白芍(炒) 白术(炒) 黄芩(炒各半两) 山茱萸肉(一两半) 上为末,每服二钱,酒调,日三服。一方无山茱萸。气虚者去芩加桂心一两。 【四物二连汤】(见《妇人规古方》)治妇人血虚发热,或口舌生疮,或昼安夜热。 当归 川芎 芍药 熟地 胡黄连 川黄连(各一钱) 上作一剂,水煎服。 滑氏 【补肝散】(见《妇人规古方》)治肝肾二经气血亏损,胁胀作痛,或胁胀头晕,寒热发热,或遍身作痛,经候不调。 熟地 白术(炒各一两) 枣仁(炒) 独活(各四两) 当归 川芎 黄 (炒) 山药 五味子(炒杵)山茱萸肉 木瓜(各半两) 上 咀,每服五钱,枣水煎服。 【《良方》益阴肾气丸】(见《古方八阵·补阵》)治阴虚潮热盗汗,烦热作渴,筋骨疼痛,月经不调等证。 即前六味丸加当归、生地各四两,五味子二两 【《良方》丹参散】(见《妇人规古方》)《良方》云:丹参一味,其治颇类四物汤。能破宿血,补新血,安生胎,落死胎,止崩中带下,调经,下产后恶血,兼治冷热劳,腰脊痛,骨节烦疼。 丹参(酒洗去土晾干切)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经脉不调食前服。冷热劳不拘时服。 【琥珀散】(见《妇人规古方》)治心膈迷闷,肚腹撮痛,月信不通等疾。 乌药(二两) 当归(酒洗) 蓬术(醋制各一两) 上为末,每服二钱,温酒调服。 【白芷散】(见《妇人规古方》)固经。治下元虚弱,赤白带下,或经行不止等证。 白芷(一两) 海螵蛸(二枚烧) 胎发(一团 ) 上为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 【《良方》黄龙汤】(见《妇人规古方》)治妊娠寒热头疼,嘿嘿不食,胁痛呕痰,及产后经后外感风寒,热入胞宫,寒热如疟等证。按:此即小柴胡汤之去半夏也。 柴胡(二钱) 黄芩(炒) 人参 甘草(各一钱) 上用水煎服。 【《良方》人参汤】(见《妇人规古方》)补虚调经。治产后诸虚不足,发热盗汗,内热晡热等证。此即参归汤,亦名团参散。 人参 当归(等分) 上为末,先以猪腰子一枚切片,糯米半合,葱白二茎,入水二钟,煎汁八分,再入药三钱煎服。 【十全大补汤】(见《古方八阵·补阵》)温补气血。 治气血俱虚,恶寒发热,自汗盗汗,肢体困倦,眩晕惊悸,晡热作渴,遗精白浊,二便见血,小便短少,便泄闭结,喘咳下坠等证。 即前八珍汤加黄 、肉桂各一钱。 【六物煎】(见《新方八阵·因阵》)治男妇气血俱虚等证。 炙甘草 当归 熟地(或用生地) 川芎(三四分不宜多) 芍药(俱随宜加减) 人参(或有或无,随虚实用之。气不虚者不必用) 上咀,用水煎服。如脾气稍滞者宜加陈皮、山楂;如胃气虚寒多呕者加干姜炒用,或加丁香;如腹痛兼滞者加木香、陈皮。 上卷 经脉类 血热经早 凡血热者,多有先期而至,然必察其阴气之虚实。若形色多赤,或紫而浓,或去多,其脉洪滑,其脏气饮食喜冷畏热,皆火之类也。治血热有火者,宜清化饮主之。若火之甚者,如抽薪饮之类,亦可暂用。但不可以假火作真火;以虚火作实火也。 【清化饮】(见《新方八阵·因阵》)治妇人产后因火发热,及血热妄行,阴亏,诸火不清等证。 芍药 麦冬(各二钱) 丹皮 茯苓 黄芩 生地(各二三钱) 石斛(一钱) 水一钟半,煎七分,食远温服。如觉骨蒸多汗者,加地骨皮一钱半;热甚而渴或头痛者,加石膏一二三钱;下热便涩者,加木通一二钱,或黄柏、栀子,皆可随证用之。如兼外邪发热,加柴胡一二钱。 【抽薪饮】(见《新方八阵·寒阵》)治诸凡火炽盛而不宜补者。 黄芩 石斛 木通 栀子(炒) 黄柏(各一二钱) 枳壳(钱半) 泽泻(钱半) 细甘草(三分) 水一钟半,煎七分,食远温服。内热甚者,冷服更佳。如热在经络肌肤者,加连翘、天花粉以解之;热在血分大小肠者,加槐蕊、黄连以清之;热在阳明头面或躁烦便实者,加生石膏以降之;热在下焦,小水痛涩者,加龙胆草、车前以利之;热在阴分,津液不足者,加门冬、生地、芍药之类以滋之;热在肠胃实结者,加大黄、芒硝以通之。 按上为原方份量,临床时可随证适当增加,以免病重药轻,收不到预期的疗效。其余各方,均按此例,不分别注释。 大都热则善流而懋期不止者,如续断、地榆、丹参、茜根、栀子之属皆可用。 若微火阴虚而经多早者,治宜滋阴清火,用保阴煎之类主之。 【保阴煎】(见《新方八阵·寒阵》)治男妇带、浊、遗、淋,色赤带血,脉滑多热,便血不止,及血崩、血淋,或经期太早。凡一切阴虚内热动血等证。 生地 熟地 芍药(各二钱) 山药 川续断 黄芩 黄柏(各一钱半) 生甘草(一钱) 水二钟,煎七分,食远温服。如小水多热,或兼怒火动血者,加焦栀子一二钱;如夜热身热,加地骨皮一钱五分;如肺热多汗者,加麦冬、枣仁;如血热甚者,加黄连一钱五分;如血虚血滞,筋骨肿痛者,加当归二三钱;如气滞而痛,去熟地加陈皮、青皮、丹皮、香附之属;如血脱血滑及便血久不止者,加地榆一二钱或乌梅一二个,或百药煎一二钱,文蛤亦可;如少年或血气正盛者,不必用熟地、山药;如肢节筋骨疼痛或肿者,加秦艽、丹皮各一二钱。 所谓经早者,当以每月大概论;所谓血热者,当以通身藏象论。勿以素多不调而偶见先期者为早;勿以脉证无火而单以经早者为热。若脉证无火而经早不及期者,乃其心脾气虚,不能固摄而然。宜大营煎、大补元煎或五福饮加杜仲、五味子之类主之。此辈极多,若作火治,必误之矣。若一月二三至,或半月或旬日而至者,此血气败乱之证。当因其寒热而调治之,不得以经早者并论。 【大营煎】(见《新方八阵·补阵》)治真阴精血亏损及妇人经迟血少,腰膝筋骨疼痛,或气血虚寒,心腹疼痛等证。 当归(二三钱或五钱) 熟地(三五七钱) 枸杞(二钱) 炙甘草(一二钱) 杜仲(二钱)牛膝(一钱半) 肉桂(一二钱) 水二钟,煎七分,食远温服。如寒滞在经,气血不能流通,筋骨疼痛之甚者,必加制附子一二钱方效;如带浊腹痛者,加故纸一钱炒用;如气虚者,加人参、白术;中气虚寒呕恶者,加炒焦干姜一二钱。 【大补元煎】(见《新方八阵·补阵》)治男妇气血大坏,精神失守,危剧等证。此回天赞化,救本培元第一要方。 人参(补气补阳,以此为主,少则用一、二钱,多则用一、二两。) 山药(炒二钱) 熟地(补精补阴,以此为主,少则用二、三钱,多则用二、三两。) 杜仲(二钱) 当归(二、三钱,若泄泻者去之)山茱萸(一钱,如畏酸吞酸者去之) 枸杞(二、三钱) 炙甘草(一、二钱) 水二钟,煎七分,食远温服。如元阳不足多寒者,于本方加附子、肉桂、炮姜之类,随宜用之;如气分偏虚者,加黄 、白术,如胃口多滞者不必用,如血滞者,加川芎去山茱萸;如滑泄者,加五味、故纸之属。 【五福饮】(见《新方八阵·补阵》)凡五脏气血亏损者,此能兼治之,足称王道之最。 人参(随宜心) 熟地(随宜肾) 当归(二、三钱,肝) 白术(炒一钱半,肺) 炙甘草(一钱,脾) 水二钟,煎七分,食远温服。或加生姜三五片;凡治气血俱虚等证,以此为主,或宜温者,加姜、附,宜散者,加升麻、柴、葛,左右逢源,无不可也。 上卷 经脉类 血热论外方 【《良方》续断汤】(见《妇人规古方》)治妊娠下血、尿血。 当归 生地黄(各一两) 续断 赤芍药(各半两) 上为末,每服二钱,空心,用葱白煎汤调下。 【四物二连汤】(见《调经论外备用方》) 【二黄散】(见《妇人规古方》)治胎漏下血,或内热虚热,或头痛头晕,或烦躁作渴,或胁肋胀痛等证。 生地 熟地上为末,每服三钱,煎白术、枳壳汤下。 【一母丸】(见《妇人规古方》)一名知母丸。治妊娠血热,顿仆,胎动不安或欲堕产。 知母(炒为末) 上捣枣肉为丸,弹子大,每服一丸,人参汤嚼送。或丸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白汤下或嚼咽之。 【《良方》当归散】 (见“经论外备用方) 【延年益嗣丹】(见《妇人规古方》),滋补元气,益精黑发(按:此方即还元丹也,但制法分量不同,宜参酌用之) 人参 天门冬(酒浸去心) 麦门冬(同上。各三两) 熟地黄(酒蒸捣) 生地黄(各二两) 白茯苓(酒浸晒干) 地骨皮(酒浸各五两) 何首乌(鲜者半斤) 上将何首乌去皮、切片,如干者,用米泔水浸软,拈切,外用砂锅入黑羊肉一斤,黑豆三合,量着水,上用甑箅,箅上放首乌,煮而蒸之,以肉烂为度。锅盖须密,勿令泄气。取起,晒干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温酒送下。 【奇效四物汤】(见《妇人规古方》)治肝经虚热,血沸腾而崩久不止。 当归(酒拌) 熟地 白芍 川芎 阿胶(炒) 艾叶(炒) 黄芩 上每服四钱,水煎。 【子芩散】(见《妇人规古方》)一名黄芩散。治壮热、崩中下血,是阳乘阴分,故经血泛溢,宜清其北方。 条黄芩(不拘多少,为细末) 上烧秤锤,淬酒,食前调下三四钱。一方有干姜、白芷;一方以木耳、黄芩等分为丸,俱效。 上卷 经脉类 血热经迟 血热者,经期常早,此营血流利及未甚亏者多有之。其有阴火内烁,血本热而亦每过期者。此水亏血少,燥涩而然。治宜清火滋阴,以加味四物汤、加减一阴煎、滋阴八味丸之类主之。 【加味四物汤】(见《经不调》) 【加减一阴煎】(见《新方八阵·补阵》)此治水亏火胜之剂。凡肾水真阴虚损而脉证多阳,虚火发热及阴虚动血等证;或疟疾伤寒,屡散之后,取汗既多,脉虚气弱而烦渴不止,潮热不退者,此以汗多伤阴,水亏而然也。皆宜用此汤加减主之。 生地 芍药 麦冬(各二钱) 熟地(三、五钱) 炙甘草(五、七分) 知母 地骨皮(各一钱) 水二钟煎服。如烦躁热甚便结者,加石膏二三钱;如小水热涩者加栀子一二钱;如火浮于上者,加泽泻一二钱,或黄芩一钱;如血燥血少者,加当归一二钱。 【滋阴八味丸】(见《新方八阵·寒阵》)治阴虚火盛,下焦湿热等证。此方变丸为汤即名滋阴八味煎。 山药(四两) 丹皮(三两) 白茯苓(三两) 山茱萸(肉四两) 泽泻(三两) 黄柏(盐水炒三两) 熟地黄(八两蒸捣) 知母(盐水炒三两) 上加炼蜜捣丸梧桐子大,或空心或午前用滚白汤或淡盐汤送下百余丸。 上卷 经脉类 血寒经迟 凡血寒者,经必后期而至。然血何以寒?亦惟阳气不足,则寒从内生,而生化失期,是即所谓寒也。至若阴寒由外而入,生冷由内而伤,或至血逆,或为疼痛,是又寒滞之证,非血寒经迟之谓也。当详辨也。 凡阳气不足,血寒经迟者,色多不鲜,或色见沉黑,或涩滞而少。其脉或微、或细、或沉、迟、弦、涩。其脏色形气必恶寒喜暖。凡此者,皆无火之证。治宜温养血气,以大营煎、理阴煎之类加减主之。 大约寒则多滞,宜加姜、桂、吴茱萸、荜茇之类,甚者须加附子。 【大营煎】(见血热经早) 【理阴煎】(见《新方八阵·热阵》)此理中汤之变方也。凡脾肾中虚等证,宜刚燥者,当用理中、六君之类;宜温润者,当用理阴、大营之类。欲知调补,当先察此。此方通治真阴虚弱,胀满呕哕,痰饮恶心,吐泻腹痛,妇人经迟血滞等证。又凡真阴不足,或素多劳倦之辈,因而忽感寒邪,不能疏解,或发热,或头身疼痛,或面赤舌焦,或虽渴而不喜冷冻饮料,或背、心、肢体畏寒,但脉见无力者,悉是假热之证。若用寒凉攻之,必死。宜速用此汤,照后加减以温补阴分,托散表邪,连进数服,使阴气渐充,则汗从阴达,而寒邪不攻自散,此最切于时用者也。神效,不可尽述。 熟地(三、五、七钱或一、二两) 当归(二、三钱或五、七钱) 炙甘草(一、二钱) 干姜(炒黄色、一、二、三钱) 或加桂肉(一、二钱) 水二钟,煎七八分,热服。此方加附子,即名附子理阴煎;再加人参,即名六味回阳饮,治命门火衰,阴中无阳等证。若风寒外感,邪未入深,但见发热身痛,脉数不洪,凡内无火证,素禀不足者,但用此汤加柴胡一钱半或二钱,连进一二服,其效如神。若寒凝阴盛,而邪有难解者,必加麻黄一、二钱,放心用之。或不用柴胡亦可,恐其清利也。此寒邪初感,温散第一方。惟仲景独知此义,但仲景之温散,首用麻黄、桂枝二汤。余之温散,即以理阴煎及大温中饮为增减。此虽一从阳分,一从阴分,其迹若异,然一逐于外,一托于内,而用温则一也。学人当因所宜,酌而用之。若阴胜之时,外感寒邪,脉细恶寒或背恶寒者,乃太阳少阴证也,加细辛一、二钱,甚者再加附子一、二钱,真神剂也。或并加柴胡以助之亦可。若阴虚火盛,其有内热,不宜用温,而气血俱虚,邪不能解者,宜去姜、桂,单以三味加减与之,或只加人参亦可。若脾、肾两虚,水泛为痰,或呕或胀者,于前方加茯苓一钱半,或加白芥子五分以行之。若泄泻不止及肾泄者,少用当归,或并去之,加山药、扁豆、吴茱萸、破故纸、肉豆蔻、附子之属。若腰腹有痛,加杜仲、枸杞。若腹有胀滞疼痛,加陈皮、木香、砂仁之属。 上卷 经脉类 血寒论外方 【五物煎】(见《新方八阵·因阵》)治妇人血虚凝滞,蓄积不行,小腹痛急,产难经滞,及痘疮血虚寒滞等证,神效。此即四物汤加肉桂也。 当归(三、五、七钱) 熟地(三、四钱) 芍药(二钱酒炒) 川芎(一钱) 肉桂(一、二、三钱) 水一钟半煎服。兼胃寒或呕恶者,加干姜炮用;水道不利,加泽泻或猪苓;气滞者加香附或丁香、木香、砂仁、乌药;阴虚疝痛者,加小茴香;血瘀不行,脐下如覆杯,渐成积块者,加桃仁或酒炒红花。痘疮,血虚寒胜,寒邪在表者,加细辛、麻黄、柴胡、紫苏之属。 【《秘方》乌鸡煎丸】(见《妇人规古方》)治妇人百病,血气虚劳,赤白带下。 人参 官桂 地骨皮(各二两) 茯苓(三两) 黄 (蜜炙) 当归(各六两) 生地 熟地 香附(各四两) 上将乌骨白鸡一只,男用雌,女用雄,笼住,将黄 末和炒面丸如芡实,喂鸡二七日,将鸡缚死,干去毛,并肠杂令净,捶碎其骨,入前药于腹内,缝密,用酒醋各一瓶,煮一宿,取去骨,焙干为末,用前汁打面糊丸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空心盐汤下。 【增损四物汤】(见《妇人规古方》)治脾虚不摄,血去不止。 人参 当归 芍药(炒) 川芎 干姜(炒各一两) 甘草(炙四钱) 上每服四钱,水煎服。 【四神散】(见《妇人规古方》)治产后血虚或瘀血腹痛。 当归 川芎 芍药(炒各一钱) 炮姜(五分) 上水煎服。 上卷 经脉类 血虚经乱 凡女人血虚者,或迟或早,经多不调。此当察脏气,审阴阳,详参形证脉色,辨而治之,庶无误也。盖血虚之候,或色淡,或涩少,或过期不至,或行后反痛,痛则喜暖、喜按,或经后则困惫难支,腰膝如折,或脉息则微弱弦涩,或饮食素少,或形色薄弱。凡经有不调,而值此不足之证,皆不可妄行克削及寒凉等剂,再伤脾、肾以伐生气,则惟有日甚矣。 凡肝、脾血虚,微滞微痛者,宜四物汤主之。或加肉桂,或加黄芩,随寒热而用之,自无不可。 【四物汤】 (见经不调) 三阴亏弱,无热无寒,平脏者,宜小营煎、五福饮、六物煎之类主之。此常人最宜之剂。或八珍汤、十全大补汤之类,皆宜择用。 三阴亏弱兼阳虚,宜大营煎、理阴煎之类主之。 【小营煎】(见《新方八阵·补阵》)治血少阴虚。此性味平和之方也。 当归(二钱) 熟地(二、三钱) 芍药(炒酒二钱) 山药(炒二钱) 枸杞(二钱) 炙甘草(一钱) 水二钟,煎七分,食远温服。如营虚于上而为惊恐、怔忡、不眠、多汗者,加枣仁、茯神各二钱,如营虚兼寒者,去芍药加生姜;如气滞有痛者,加香附一二钱,引而行之。 【五福饮】(见血热经早) 【六物煎】(见调经论外备用方) 【八珍汤】(见经不调) 【十全大补汤】(见调经论外备用方) 【大营煎】(见血热经早) 【理阴煎】(见血寒经迟) 忧思过度,心脾受伤者,七福饮、归脾汤之类主之。 【七福饮】(见《新方八阵·补阵》)治气血俱虚,而以心脾为甚者。 人参(二钱) 熟地(四、五钱) 当归(二、三钱) 白术(炒二钱) 枣仁(二钱) 远志(三、五分制用) 炙甘草(一钱) 水二钟,煎七分,食远温服。 【归脾汤】(见经不调) 脾土不健,饮食减少,宜燥宜温者,温胃饮、理中汤之类主之。 【温胃饮】(见《新方八阵·热阵》)治中寒,呕吐吞酸,泄泻,不思饮食,及妇人脏寒,呕恶,胎气不安等证。 人参(一、二、三钱或一两) 白术(炒一、二钱或一两) 扁豆(二钱炒) 陈皮(一钱或不用)干姜(炒焦一、二、三钱) 炙甘草(一钱) 当归(一、二钱。滑泄者勿用) 水二钟,煎七分,食远温服。如下寒带浊者,加破故纸一钱,如气滞或兼胸腹痛者,加藿香、丁香、木香、白豆蔻、砂仁、白芥子之属;如兼外邪及肝、肾之病者,加桂枝、肉桂,甚者加柴胡;如脾气陷而身热者,加升麻五七分;如水泛为痰而胸腹痞满者,加茯苓一二钱;如脾胃虚极,大呕大吐不能止者,倍用参术,仍加胡椒二三分许,煎熟,徐徐服之。 【仲景 理中丸】(见《古方八阵。热阵》)即名人参理中汤。治太阴即病,自利不渴,阴寒腹痛,短气咳嗽,霍乱呕吐,饮食难化,胸膈噎塞,或疟疾瘴气瘟疫,中气虚损,久不能愈,或中虚生痰等证。 人参 白术(炒) 干姜(炒) 炙甘草(各三两) 上四味,捣、筛为末,蜜丸鸡子黄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四,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汤法:以四物根据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日三服。 宾(景岳)按:上方两数乃汉时权度,今后世所用,惟每味数钱而甘草半之,酌宜可也。 脾土虚陷,不能统摄营气,而为漏为频者,宜五福饮、归脾汤、寿脾煎、秘元煎、或四君子加芎归主之。 【五福饮】(见血热经早) 【归脾汤】(见经不调) 【寿脾煎】(见《新方八阵·热阵》)一名摄脾煎。治脾虚不能摄血等证。凡忧思、郁怒、积劳及误用攻伐等药,犯损脾阴,以致中气亏陷,神魂不宁,大便脱血不止,或妇人无火崩淋等证;凡兼呕恶,尤为危候,速宜用此,单救脾气,则统摄固而血自归源。此归脾汤之变方,其效如神。若犯此证而再用寒凉,则胃气必脱,无不即毙者。 白术(二、三钱) 当归(二钱) 山药(二钱) 炙甘草(一钱) 枣仁(钱半) 远志(制三五分)干姜(炮一、二、三钱) 莲肉(去心炒二十粒) 人参(随宜一、二钱急者用一两) 水二钟煎服。如血未止,加乌梅二个,凡畏酸者不可用,或加地榆一钱半亦可。滑脱不禁者,加醋炒文蛤一钱;下焦虚滑不禁,加鹿角霜二钱为末,搅入药中服之;气虚甚者加炙黄 二三钱。气陷而坠者,加炒升麻五七分,或白芷亦可。兼溏泄者,加补骨脂一钱炒用。阳虚畏寒者,加制附子一至三钱。去血过多,阴虚气馁,心跳不宁者,加熟地七八钱或一二两。 【秘元煎】(见《新方八阵·固阵》)治遗精带浊等病。此方专主心、脾。 远志(八分炒) 山药(二钱炒) 芡实(二钱炒) 枣仁(炒、捣碎二钱)白术(炒) 茯苓(各钱半) 炙甘草(一钱) 人参(一、二钱)五味(十四粒,畏酸者去之)金樱子(去核二钱) 水二钟,煎七分,食远服。此治久遗无火,不痛而滑者乃可用之。如尚有火觉热者,加苦参一二钱。如气大虚者,加黄 一二三钱。 【四君子汤】(见《古方八阵·补阵》)治脾、胃虚弱,饮食少思,或大便不实,体瘦面黄,或胸膈虚痞,吞酸痰嗽,或脾胃虚弱,善患疟痢等证。 人参 白术 茯苓(各二钱) 炙甘草(一钱) 加姜、枣。 水煎服。或加粳米百粒。 肝虚不能藏血,或多惊惕,或多小腹急痛,宜三阴煎、补肝散之类主之。 【三阴煎】(见《新方八阵·补阵》)此治肝、脾虚损,精血不足,及营虚失血等病,故曰三阴。凡中风血不养筋及疟疾汗多,邪散而寒热犹不能止,是皆少阳厥阴阴虚少血之病,……无火者宜此主之。 当归(二、三钱) 熟地(三、五钱) 炙甘草(一钱) 芍药(酒炒二钱) 枣仁(二钱) 人参(随宜) 水二钟,煎七分,食远服。如呕恶者,加生姜三五片;汗多烦躁者,加五味子十四粒;汗多气虚者,加黄一二钱;小腹隐痛,加枸杞二三钱;如有胀闷,加陈皮一钱;如腰膝筋骨无力,加杜仲、牛膝。 【补肝散】(见调经论外备用方) 若阴血虚,水不制火,而邪火盛者,或为夜热盗汗,或为烦渴生痰,是即劳损之渐,速宜调治。用一、二、三、四、五阴等煎,择宜治之,否则恐成血枯也。 【一阴煎】(见《新方八阵·补阵》)此治水亏火胜之剂,故曰一阴。凡肾水真阴虚损而脉证多阳,虚火发热及阴虚动血等证,或疟疾、伤寒屡散之后,取汗既多,脉虚气弱而烦渴不止,潮热不退者,此以汗多伤阴,水亏而然也,皆宜用此,加减主之。 生地(二钱) 熟地(三、五钱) 芍药(二钱) 麦冬(二钱) 甘草(一钱) 牛膝(一钱半)丹参(二钱) 水二钟,煎七分,食远温服。如火盛躁烦者,入真龟胶二三钱化服;如气虚者,间用人参一二钱;如心虚不眠多汗者,加枣仁、当归各一二钱;如汗多烦躁者,加五味子十粒,或加山药、山茱萸;如见微火者,加女贞子一二钱;如虚火上浮,或吐血,或衄血不止者,加泽泻一二钱、茜根二钱,或加川续断一二钱以涩之,亦妙。 【二阴煎】(见《新方八阵·补阵》)此治心经有热,水不制火之病,故曰二阴。凡惊狂失志,多言多笑,或疡疹烦热失血等证,宜此主之。 生地(二、三钱) 麦冬(二、三钱) 枣仁(二钱) 生甘草(一钱) 玄参(一钱半) 黄连(或一、二钱)茯苓(一钱半) 木通(一钱半) 水二钟,加灯草二十根,或竹叶亦可,煎七分,食远服。如痰胜热甚者,加九制胆星一钱,或天花粉一钱五分。 【三阴煎】(见上段) 【四阴煎】(见《新方八阵·补阵》)此保肺清金之剂,故曰四阴,治阴虚劳损,相火炽盛,津枯烦渴,咳嗽吐衄多热等证。 生地(二、三钱) 麦冬(二钱) 白芍药(二钱) 百合(二钱) 沙参(二钱) 生甘草(一钱)茯苓(一钱半) 水二钟,煎七分,食远服。如夜热盗汗,加地骨皮一二钱;如痰多气盛,加贝母二三钱,阿胶一二钱,天花粉亦可。如金水不能相滋而干燥喘嗽者,加熟地三五钱。如多汗不眠,神魂不宁,加枣仁二钱;如多汗兼渴,加北五味十四粒。如热甚者,加黄柏一二钱,盐水炒用,或玄参亦可,但分上下用之。如血燥经迟,枯涩不至者,加牛膝二钱。如血热吐衄,加茜根二钱。如多火便燥或肺干咳咯者,加天门冬二钱,或加童便亦可。如火载血上者,去甘草加炒栀子一二钱。 【五阴煎】(见《新方八阵·补阵》)凡真阴亏损,脾虚失血等证,或见溏泄未甚者,所重在脾,故曰五阴。忌用润滑,宜此主之。 熟地(五、七钱或一两) 山药(炒二钱) 扁豆(炒二三钱) 炙甘草(一、二钱) 茯苓(一钱半)芍药(炒黄二钱) 五味子(廿粒) 人参(随宜用) 白术(炒一、二钱) 水二钟,加莲肉去心二十粒,煎服。 上卷 经脉类 肾虚经乱 妇人因情欲房室,以致经脉不调者,其病皆在肾经。此证最多,所当辨而治之。 凡欲念不遂,沉思积郁,心脾气结,致伤冲任之源,而肾气日消,轻则或早或迟,重则渐成枯闭。此宜兼治心、脾、肾,以逍遥饮、秘元煎之类主之。 【逍遥饮】(见《新方八阵·因阵》)治妇人思郁过度,致伤心脾冲任之源,血气日枯,渐至经脉不调者。 当归(二、三钱) 芍药(钱半) 熟地(三、五钱) 枣仁(二钱炒) 茯神(钱半) 远志(制三五分)陈皮(八分) 炙甘草(一钱) 水二钟,煎七分,食远温服。如气虚者,加人参一二钱,如经水过期兼痛滞者,加酒炒香附一二钱。 【秘元煎】(见血虚经乱) 若或欲火炽盛,以致真阴日溃者,宜保阴煎、秘元煎之类主之。 【保阴煎】(见血热经早) 【秘元煎】(见血虚经乱) 若房室纵肆不慎者,必伤冲任之流,而肾气不守,治须扃固命门,宜固阴煎、秘元煎之类主之。 【固阴煎】(见《新方八阵·固阵》)治阴虚滑泄,带浊淋遗,及经水因虚不固等证。此方专主肝肾。 人参(随宜) 熟地(三、五钱) 山药(炒二钱) 山茱萸(一钱半) 远志(七分炒)炙甘草(一、二钱) 五味(十四粒) 菟丝子(炒香二、三钱) 水二钟,煎七分,食远温服。如虚滑遗甚者,加金樱子肉二三钱,或醋炒文蛤一钱,或乌梅二个。 如阴虚微热而经血不固者,加续断二钱。如下焦阳气不足而兼腹痛溏泄者,加补骨脂、吴茱萸之类,随宜用之。如肝肾血虚,小腹痛而血不归经者,加当归二三钱。如脾虚多湿或兼呕恶者,加白术一二钱。如气陷不固者,加炒升麻一钱。如兼心虚不眠或多汗者,加枣仁二钱炒用。 【秘元煎】(见血虚经乱) 若左肾真阴不足,而经脉不调者,宜左归饮、左归丸、六味地黄丸之类主之。 【左归饮】(见《新方八阵·补阵》)此壮水之剂也。凡命门之阴衰阳胜者,宜此方加减主之。此一阴煎、四阴煎之主方也。 熟地(二、三钱或加至一、二两) 山药(二钱) 枸杞(二钱) 炙甘草(一钱) 茯苓(一钱半)山茱萸(一、二钱。畏酸者少用之) 水二钟,煎七分,食远服。如肺热而烦者,加麦冬二钱,血滞者,加丹皮二钱;心热而躁者,加玄参二钱;脾热易饥者,加芍药二钱;肾热骨蒸多汗者,加地骨皮二钱。血热妄动者,加生地二三钱;阴虚不宁者,加女贞子二钱,上实下虚者,加牛膝二钱以导之;血虚而燥滞者,加当归二钱。 【左归丸】(见《新方八阵·补阵》)治真阴肾水不足,不能滋养营卫,渐至衰弱,或虚热往来,自汗盗汗,或神不守舍,血不归源,或虚损伤阴,或遗淋不禁,或气虚昏运,或眼花耳聋,或口燥舌干,或腰酸腿软。凡精髓内亏,津液枯涸等证,俱速宜壮水之主,以培左肾之元阴,而精血自充矣,宜此方主之。 大怀熟(地)(八两) 山药(炒四两) 枸杞(四两) 山茱萸肉(四两) 川牛膝(酒洗蒸熟三两精滑者不用) 菟丝子(制四两) 鹿胶(敲碎炒珠四两) 龟胶(切碎炒珠四两无火者不必用) 上先将熟地蒸烂杵膏,加炼蜜丸桐子大,每食前用滚汤或淡盐汤送下百余丸。 如真阴失守,虚火炎上者,宜用纯阴至静之剂,于本方去枸杞、鹿胶,加女贞子三两,麦冬三两。如火烁肺金,干枯多嗽者,加百合三两。如夜热骨蒸,加地骨皮三两。如小水不利不清,加茯苓三两。如大便燥结,去菟丝,加肉苁蓉三两。如气虚者,加人参三四两。如血虚微滞,加当归四两。如腰膝酸痛,加杜仲三两,盐水炒用。如脏平无火而肾气不充者,加破故纸三两、去心莲肉、胡桃肉各四两,龟胶不必用。凡五液皆主于肾,故凡属阴分之药,无不皆能走肾,有谓必须导引者,皆见之不明耳。 【六味地黄丸】(见经不调) 若右肾真阳不足,而经有不调者,宜右归饮、右归丸、八味地黄丸之类主之。 【右归饮】(见《新方八阵·补阵》)此益火之剂也。凡命门之阳衰阴胜者,宜此方加减主之。此方与大补元煎出入互用,如治阴盛格阳,真寒假热等证,宜加泽泻二钱,煎成用凉水浸冷,服之尤妙。 熟地(二、三钱或加至一、二两) 山药(炒二钱) 山茱萸(一钱) 枸杞(二钱) 甘草(炙一、二钱)杜仲(姜制二钱) 肉桂(一、二钱) 制附子(一、二、三钱) 水二钟,煎七分,食远温服。如气虚血脱,或厥或昏或汗或运(同晕),或虚狂或短气者,必大加人参、白术,随宜用之。如火衰不能生土,为呕哕吞酸者,加炮姜二、三钱;如阳衰中寒,泄泻腹痛,加人参、肉豆蔻,随宜用之;如小腹多痛者,加吴茱萸五、七分;如淋带不止,加破故纸一钱。如血少血滞,腰膝软痛者,加当归二、三钱。 【右归丸】(见《新方八阵·补阵》)治元阳不足,或先天禀衰,或劳伤过度,以致命门火衰,不能生土,而为脾胃虚寒,饮食少进,或呕恶膨胀,或翻胃噎膈,或怯寒畏冷,或脐腹多痛,或大便不实,泻痢频作,或小水自遗,虚淋寒疝,或寒侵溪谷而肢节痹痛,或寒在下焦而水邪浮肿。总之,真阳不足者,必神疲气怯,或心跳不宁,或四体不收,或眼见邪祟,或阳衰无子等证,俱速宜益火之源,以培右肾之元阳,而神气自强矣。此方主之。 大怀熟(地)(八两) 山药(炒四两) 山茱萸(微炒三两) 枸杞(微炒四两) 鹿角胶(炒珠四两)菟丝子(制四两) 杜仲(姜汤炒四两) 当归(三两便溏勿用) 肉桂(二两渐可加至四两)制附子(自二两渐可加至五、六两) 上先将熟地蒸烂捣膏,加炼蜜丸如弹子大,每嚼服二三丸,以滚白汤(刚开的开水)送下,其效尤速。 如阳衰气虚,必加人参以为之主,或二三两,或五六两,随人虚实以为增减,盖人参之功,随阳药则入阳分,随阴药则入阴分,欲补命门之阳,非加人参不能捷效。如阳虚精滑,或带浊便溏,加补骨脂酒炒三两;如飧泄肾泄不止,加北五味子三两,肉豆蔻三两,面炒去油用。如饮食减少或不易化,或呕恶吞酸,皆脾、胃虚寒之证,加干姜三四两,炒黄用;如腹痛不止,加吴茱萸二两,汤泡半日,炒用。如腰膝酸痛,加胡桃肉连皮四两。如阴虚阳痿,加巴戟肉四两、肉苁蓉三两,或加黄狗外肾一二副,以酒煮烂,捣入之。 【八味地黄丸】(即八味丸。见经不调) 若思郁不解致病者,非得情舒愿遂,多难取效;房室不慎致病者,使非勇于节欲,亦难全恃药饵也。 上卷 经脉类 经期腹痛 经行腹痛,证有虚实。实者或因寒滞,或因血滞,或因气滞,或因热滞;虚者有因血虚,有因气虚。 然实痛者,多痛于未行之前,经通而痛自减;虚痛者,于既行之后,血去而痛未止,或血去而痛益甚;大都可按、可揉者为虚;拒按、拒揉者为实。有滞无滞,于此可察。但实中有虚,虚中亦有实,此当于形气禀质兼而辨之。当以察意,言不能悉也。 凡妇人经期有气逆作痛,全滞而不虚者,须顺其气,宜调经饮主之。甚者如排气饮之类亦可用。 【调经饮】(见《新方八阵·因阵》)治妇人经脉阻滞,气逆不调,多痛而实者。 当归(三、五钱) 牛膝(二钱) 山楂(一、二钱) 香附(二钱) 青皮 茯苓(各一钱半) 水二钟,煎七分,食远服。如因不避生冷而寒滞其血者,加肉桂、吴茱萸之类;如兼胀闷者,加浓朴一钱,或砂仁亦可:如气滞者,加乌药二钱,或痛在小腹者,加小茴香一钱半。 【排气饮】(见《新方八阵·和阵》)治气逆食滞胀痛等证。 陈皮(一钱五分) 木香(七分或一钱) 藿香(一钱五分) 香附(二钱) 枳壳(一钱五分) 泽泻(二钱) 乌药(二钱) 浓朴(一钱) 水一钟,煎七分,热服。如食滞者,加山楂、麦芽各二钱,如寒滞者,加焦干姜、吴茱萸、肉桂之属;如气逆之甚者,加白芥子、沉香、青皮、槟榔之属;如呕而兼痛者,加半夏、丁香之属;如痛在小腹者,加小茴香;如兼疝者,加荔枝核,煨熟捣碎用二三钱。 若血瘀不行,全滞无虚者,但破其血,宜通瘀煎主之。 【通瘀煎】(见《新方八阵·因阵》)治妇人气滞血积,经脉不利,痛极拒按,及产后瘀血实痛,并男妇血逆血厥等证。 归尾(三、五钱) 山楂 香附 红花(新者炒黄各二钱) 乌药(一、二钱) 青皮(钱半)木香(七分) 泽泻(钱半) 水二钟,煎七分,加酒一、二小钟,食前服。兼寒滞者,加肉桂一钱,或吴茱萸五分;火盛内热,血燥不行者,加炒栀子一、二钱;微热血虚者,加芍药二钱;血虚涩滞者,加牛膝;血瘀不行者,加桃仁三十粒,去皮尖用,或加苏木、玄胡索之类;瘀极而大便结燥者,加大黄一、二、三钱,或加芒硝、蓬术(即蓬莪术)亦可。 若气血俱滞者,宜失笑散主之。 【失笑散】(见《妇人规古方》)治妇人心痛气刺不可忍,及产后儿枕蓄血,恶血上攻疼痛,并治小肠气痛。 五灵脂(净者) 蒲黄(等分俱炒) 上为末,每服二、三钱,用酒煎,热服。一方用好醋一杓熬成膏,再入水一钟,煎至七分,热服。一方用醋糊和丸龙眼大,每服一丸,以童便和水各半钟,煎七分,温服。按:此方若用以止痛,蒲黄宜减半,若用止血,则宜等分,或灵脂减半亦可。 若寒滞于经,或因外寒所逆,或素日不慎寒凉,以致凝结不行,则留聚为痛而无虚者,须去其寒,宜调经饮加姜、桂、吴茱萸之类主之。或和胃饮亦可酌用。 【调经饮】(见上三段) 【和胃饮】(见《新方八阵·和阵》)治寒湿伤脾,霍乱吐泻,及痰饮水气,胃脘不清,呕恶胀满腹痛等证。此即平胃散之变方也。凡呕吐等证,多有胃气虚者,一闻苍术之气,亦能动呕,故以干姜代之。 陈皮 浓朴(各一钱半) 干姜(炮一、二钱) 炙甘草(一钱) 水一钟半,煎七分,温服。此方凡藿香、木香、丁香、茯苓、半夏、扁豆、砂仁、泽泻之类,皆可随宜增用之。若胸腹有滞而兼时气寒热者,加柴胡。 若血热血燥,以致滞涩不行而作痛者,宜加味四物,或用保阴煎去续断加减主之。 薛氏 【加味四物汤】(见经不调) 【保阴煎】(见血热经早) 以上五证,但察其有滞无虚,方是真实,若或兼虚,弗得任行克伐。 凡妇人经行作痛,挟虚者多,全实者少。即如以可按、拒按,及经前、经后辨虚实,固其大法也。然有气血本虚,而血未得行者,亦每拒按。故于经前亦常有此证。此以气虚血滞,无力流通而然。但察其形证脉息。 凡涉虚弱不足,而经滞作痛者,惟用决津煎、五物煎加减主之,其效如神。或用四神散之类亦可。 【决津煎】(见《新方八阵·因阵》)治妇人血虚经滞,不能流畅而痛极者。当以水济水,若江河一缺,而积垢皆去,宜此汤随证加减主之。此用补为泻之神剂也。如气虚者,宜少用香附、陈皮之类,甚者不用亦可。 当归(三、五钱或一两) 泽泻(一钱半) 牛膝(二钱) 肉桂(一、二、三钱) 熟地(二、三钱或五、七钱或不用亦可) 乌药(一钱,如气虚者不用亦可) 水二钟,煎七、八分,食前服。如呕恶者,加焦姜一、二钱。如阴滞不行者,非加附子不可。如气滞而痛胀者,加香附一、二钱,或木香七、八分。如血滞血涩者,加酒炒红花一、二钱。如小腹不暖而痛者,加吴茱萸七、八分。如大便结涩者,加肉苁蓉一至三钱,或者以山楂代之。 【五物煎】(见血寒论外方) 【四神散】(见血寒论外方) 若痛在经后者,多由血虚,当用大、小营煎随宜加减主之。或四物、八珍俱可用。然必察其寒热虚实,以为佐使,自无不效。其有余滞未行者,惟决津煎为妙。 【大营煎】(见血热经早) 【小营煎】(见血虚经乱) 【四物汤】(见经不调) 【八珍汤】(见经不调) 【决津煎】(见上段) 凡妇人但遇经期则必作痛,或食则呕吐,肢体困倦,或兼寒热者,是必素禀气血不足,止宜八珍汤、大营煎之类。若虚而寒甚者,宜理阴煎渐加培补,久必自愈。有因带浊多而虚痛者,亦宜大、小营煎,随其寒热,加佐使主之。 【理阴煎】(见血寒经迟) 立斋曰:“前证若风寒伤脾者,六君加炮姜;思虑伤血者,四物加参、术;思虑伤气者,归脾加柴、栀;郁怒伤血者,归脾、逍遥兼服。” 【六君子汤】(见《古方八阵·补阵》)治脾、胃虚弱,饮食少思,或久患疟痢,或食饮难化,或呕吐吞酸,或咳嗽喘促。若虚火等证,须加炮姜,其功尤速。 人参 白术(炒) 茯苓(各二钱) 炙甘草(一钱) 陈皮 半夏(各一钱五分) 加姜、枣,水煎服,或加粳米百粒。 【四物汤】(见经不调) 【归脾汤】(见经不调) 【《元戎》逍遥散】(见《古方八阵·补阵》)治肝、脾血虚,及郁怒伤肝,少血目暗,发热胁痛等证。 当归 芍药 白术 茯神 甘草 柴胡(各等分) 上姜水煎服。 上卷 经脉类 经痛论外方 【温经汤】(见《妇人规古方》)治寒气客于血室,以致血气凝滞,脐腹作痛,其脉沉紧。 人参 牛膝(酒炒) 甘草(炒各一钱) 当归 川芎 芍药 牡丹皮 蓬术(醋炒) 桂心(各五分) 上水煎服。 【良方交加散】(见《妇人规古方》)治经脉不调,腹中撮痛,或结聚 瘕,产后中风。 生地(一斤取汁) 生姜(十二两取汁) 上以地黄汁炒姜渣,姜汁炒地黄渣,干为末,每服三钱,温酒调服。加芍药、玄胡、当归、蒲黄、桂心各一两,没药、红花各五钱,尤效。 【醋附丸】(见《妇人规古方》)治元脏虚冷,月候不调,腹中急痛,赤白带下,浑身寒热,胎气壅滞不固。 香附米(半斤醋煮、焙干为末) 上以醋糊为丸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米饮下。 【牛膝散】(见《妇人规古方》)治月水不利,脐腹作痛,或小腹引腰气攻胸膈。 当归(酒浸) 牛膝(酒炒) 赤芍药 桂心 桃仁(去皮尖) 玄胡索(炒) 牡丹皮(各一两)木香(三钱) 上为末,每服一钱,温酒调下,或每服五七钱,水煎服。 【姜黄散】(见《妇人规古方》)治瘀血凝滞,肚腹刺痛,或腹胀发热等证。 姜黄 当归(酒拌各二钱) 蓬术(醋炒) 红花 桂心 川芎 玄胡索(炒) 丹皮(各五分) 上水酒各半煎服。 【当归没药丸】(见《妇人规古方》)治血瘀作痛,及血风筋挛骨痹,手足麻木疼痛。 当归 五灵脂(炒各一两) 没药(五钱) 上为末,醋糊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姜汤下。 【玄胡当归散】(见《妇人规古方》)亦名延胡索散。治血积小腹疼痛,或因气逆,月经不行,肚腹作痛。 当归 赤芍药 刘寄奴 没药 枳壳(面炒) 玄胡索(炒等分) 上为末,每服一钱,热酒调下。 【琥珀丸】(见《妇人规古方》)治妇人或老或少、或产前产后百病,及疗三十六种诸病,七疝八瘕,心腹刺痛,卒中瘫痪,半身不遂,八风十二痹,手足酸疼,乳中结核、结毒,怀胎惊动,伤犯不安,死胎不下,并治。 琥珀 朱砂(各另研) 沉香 阿胶(炒珠) 附子(制) 川芎 肉桂 五味子 石斛(各五钱)牛膝(酒浸) 当归 肉苁蓉(酒洗晒) 人参 熟地 续断 木香 没药(各一两) 一方有牛黄 珍珠 乳香 玄胡(各一两共二十一味) 上炼蜜为丸,弹子大,每服一丸,空心食前午后温酒化开服。凡服法,或姜汤、或米汤、或酒、或灯草汤,或随证用引皆可下。若伤寒中风,角弓反张,用麻黄汤随证改汤引送下。孕妇临月,宜一日一服,至产顺利,不觉疼痛。凡妇人服至五服、十服之后,日倍饮食,其功言不尽述,服者当自觉也。 上卷 经脉类 崩淋经漏不止 崩漏不止,经乱之甚者也。盖乱则或前或后,漏则不时妄行。由漏而淋,由淋而崩,总因血病,而但以其微甚耳。《阴阳别论》曰:“阴虚阳搏谓之崩。”《百病始生篇》曰:“阳络伤则血外溢,阴络伤则血内溢。”故凡阳搏必属阴虚,络伤必致血溢。知斯二者,而崩淋之义及治疗之法,思过半矣。惟是阴虚之说,则但伤营气,无匪阴虚,而五脏之阴,皆能受病,故神伤则血无所主,病在心也;气伤则血无所从,病在肺也;意伤则不能统血、摄血,病在脾也;魂伤则不能蓄血、藏血,病在肝也;志伤则不能固闭真阴,病在肾也。所以五脏皆有阴虚,五脏皆有阳搏。故病阴虚者,单以脏气受伤,血因之而失守也。病阳搏者,兼以火居阴分,血得热而妄行也。凡治此之法,宜审脏气,宜察阴阳。无火者求其脏而培之、补之;有火者察其经而清之、养之。此不易之良法也。然有火者不得不清,但元气既虚,极多假热,设或不明真假,而误用寒凉,必复伤脾胃,生气日见殆矣。先贤有云:凡下血证,须用四君子辈以收功。又云:若大吐血后,毋以脉诊,当急用独参汤救之。厥旨深矣,故凡见血脱等证,必当用甘药,先补脾胃以益生发之气。盖甘能生血,甘能养营。但使脾胃气强,则阳生阴长,而血自归经矣。故曰:脾统血。 上卷 经脉类 治崩淋经漏之法 若阴虚血热妄行者,宜保阴煎、加减一阴煎。 【保阴煎】(见血热经早) 【加减一阴煎】(见血热经迟) 若火盛迫血妄行而无虚证者,宜徙薪饮、黄芩散加续断、丹参。 【徙薪饮】(见《新方八阵·寒阵》)治三焦凡火,一切内热,渐觉而未甚者,先宜清以此剂,其甚者,宜抽薪饮。 陈皮(八分) 黄芩(二钱) 麦冬 芍药 黄柏 茯苓 牡丹皮(各一钱半) 水一钟半,煎七分,食远温服。如多郁气逆伤肝,胁肋疼痛,或致动血者,加青皮、栀子。 【黄芩散即子芩散】(见血热论外方) 若血热兼滑者,宜保阴煎、槐榆散、生地黄汤。 【保阴煎】(见血热经早) 【槐榆散】(见《妇人规古方》)治血崩及肠风下血。 槐花 地榆(等分炒焦) 上二味,用酒煎饮之。 【生地黄汤】(见《古方八阵·固阵》)治热痢便血,崩淋不止。 生地黄(五钱) 地榆(七钱半) 炙甘草(二钱半) 上 咀,用水二钟,煎一钟,分空心日晚二服。 若肝经怒火动血者,加味四物汤。 【加味四物汤】(见经不调) 若肝经怒火动血,逆气未散者,化肝煎或保阴煎加减主之。 【化肝煎】(见《新方八阵·寒阵》)治怒气伤肝,因而气逆动血,致为烦热,胁痛胀满动血等证。 青皮 陈皮(各二钱) 芍药(二钱) 丹皮 栀子(炒) 泽泻(各钱半如血见下部者以甘草代之)土贝母(二、三钱) 水一钟半,煎七、八分,食远温服。如大便下血者,加地榆;小便下血者,加木通各一钱五分。如兼寒热,加柴胡一钱。如火盛,加黄芩一、二钱。如胁腹胀痛,加白芥子一钱。胀滞多者,勿用芍药。 【保阴煎】(见血热经早) 若血有滞逆而妄行者,四物汤、丹参散。 【四物汤】(见经不调) 【丹参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