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卷 产育类 滑胎
类别:
其他
作者:
明·张介宾撰字数:46826更新时间:23/03/24 10:44:30
妊娠滑胎之法,惟欲其坐草之期,易而且速。而难易之由,则在血之盈虚,不在药之滑利。盖血多则润,而产必易;血亏则涩,而产必难。故于未产之前,但宜以培养气血为主,而预为之地。如四物汤、滑胎煎、五福饮、小营煎、八珍汤之类,即皆滑胎之要药。若不知此而过用滑利等物,或产期未近,无火无滞,而妄用清火、行气、沉降、苦寒等药,必皆暗残营气,走泄真阴,多致血亏气陷,反为临期大害。若果肥盛气实者,则紫苏饮、保生无忧散、滑胎枳壳散之类,皆可择用。
【四物汤】(见经不调)
【滑胎煎】(见《新方八阵·因阵》)胎气临月,宜常服数剂,以便易生。
当归(三五钱) 川芎(七分) 杜仲(二钱) 熟地(三钱) 枳壳(七分) 山药(二钱)
水二钟,煎八九分,食前温服。如气体虚弱者,加人参、白术,随宜用之。如便实多滞者,加牛膝一二钱。
【五福饮】(见血热经早)
【小营煎】(见血虚经乱)
【八珍汤】(见经不调)
【紫苏饮】(见安胎)
【保生无忧散】(见《妇人规古方》)临产服之,补其血,顺其气,或胞胎肥浓,根蒂坚牢者,皆可使之易产。又治小产瘀血腹痛。
当归 川芎 白芍 乳香 枳壳 南木香 血余
上等分,每服二三钱,水煎,日二服。若胞衣既破,其血已涸,或元气困惫,急用八珍汤斤许,水数碗,煎熟,时饮救之,饮尽再制,亦有得生。
【滑胎枳壳散】(见安胎论外方)
下卷 产育类 催生
凡妊娠胎元完足,弥月而产,熟落有期,非可催也。所谓催生者,亦不过助其血气而利导之耳。直待临期,乃可用脱花煎或滑胎煎,随证加减主之。或经日久,产母困倦难生,俱宜服滑胎煎,以助其气血,令儿速生。
其有气虚无力,艰于传送者,必用独参汤,随多随少,接济其力,皆为催生要法。若期未至而妄用行气导血等剂,以为催生,亦犹摘方苞之萼,揠宋人之苗耳。
【脱花煎】(见《新方八阵·因阵》)凡临盆将产者,宜先服此药,催生最佳,并治产难经日或死胎不下,俱妙。
当归(七八钱或一两) 肉桂(一、二钱或三钱) 川芎 牛膝(各二钱) 车前子(钱半) 红花(一钱,催生者不用此味亦可)
水二钟,煎八分,热服,或服后饮酒数杯亦妙。若胎死腹中或坚滞不下者,加朴硝三五钱,即下。若气虚困剧者,加人参随宜。若阴虚者,必加熟地三五钱。
【滑胎煎】(见滑胎)
【独参汤】(见崩淋经漏不止)
临盆将产,腹痛已甚,凡催生之药,无如脱花煎,少用肉桂五七分,为最稳最妙;若气虚无力者,加人参二三钱,虚者任意加用之。
催生若水血下多,子道干涩难出者,宜用滑利之物,如猪脂油、蜜酥油、葱白、葵子、牛乳、滑石、榆白皮之类以润之,亦济急之法也。
下卷 产育类 滑胎、催生论外方
【达生散】(见《妇人规古方》)妊娠临月,服十余剂则易产。或加砂仁、枳壳,如兼别证,以意增减。
诗云:诞弥厥月,先生如达。注曰:先生,首生也;达,小羊也。羊子易生,故以此名之。
人参 白术 当归 白芍 陈皮 紫苏(各一钱) 炙甘草(二钱) 大腹皮(酒洗晒干三钱)
水一钟半,煎服。一方无当归、白芍、白术。
钱氏 【生化汤】(见《妇人规古方》)此钱氏世传治妇人者。
当归(五钱) 川芎(二钱) 甘草(炙五分) 焦姜(三分) 桃仁(十粒,去皮尖双仁) 熟地(三钱)
上 咀,水二钟,枣二枚,煎八分,温服。
【一方无熟地】(按:后世多用无熟地一方)。
附加减法:凡胎衣不下,或血冷气闭、血枯气弱等证,连服生化汤二三剂即下,或用此送益母丸一丸,即下。盖益母草行血养血,性善走而不伤人者也。凡妇人无论胎前产后,皆宜此药。凡血晕虚晕,加荆芥穗六七分。凡产妇气虚气脱,倦怠无力,加人参、黄 。凡阳虚厥逆,加附子、肉桂。脉虚烦渴,加麦冬、五味子。气壅有痰,加陈皮、竹沥。血虚血燥便结,加麻仁、杏仁、苁蓉。多汗不眠,加茯神、枣仁、黄 ;上体多汗加麻黄根,下体多汗加汉防己。烦热,加丹皮、地骨皮。口噤,如风反张螈 者,加荆芥、防风各三四分。恶露未尽,身发寒热,头痛胁胀,其小腹必然胀痛,加红花、丹皮、肉桂各三四分,玄胡一钱。内伤饮食,加山楂、陈皮、砂仁,或神曲、麦芽。外伤寒湿,或加苍术、白术。血积食积,胃有燥粪,脐腹胀痛,加大黄二钱。产后下血不止,或如屋漏水,沉黑不红,或断或来,或如水或有块,淋沥不休,此气血大虚之候,不可误用寒凉,其脉浮脱者,可加附子辈诸阳分药,否则无救矣。佛手散单用当归三钱、川芎二钱,此即其变方也。
《会稽钱氏世传》曰:“尝论产证,本属血虚、阴亡、阳孤,气亦俱病。如大补则气血陡生,倘失调则诸邪易袭。四物避芍药之寒,四物得姜、桃之妙,气毋耗散,法兼补虚;食必扶脾,勿专消导;热不可用芩、连,恐致宿秽凝滞;寒不宜用桂、附,反招新血流崩。三阳见表证之多,似可汗也,用麻黄则重竭其阳;三阴见里证之剧,似可下也,用承气则大涸其血。耳聋胁痛乃肾虚,恶露之停,休用柴胡;谵语汗多乃元弱,似邪之证,毋同胃实,厥由阳气之衰,难分寒热,非大补不能回阳。痉因阴血之亏,岂论刚柔,非滋营阴以润络。潮热似疟,以疟治则迁延。神乱如邪,以邪论则立困。总属大虚,须从峻补。去血多而大便燥,苁蓉加于生化,非润肠和气之能通。患汗出而小便难,六君倍用参 ,必生津助液之可利。
加参生化频服,救产后之危。活命长生,调摄须产前加意。
【加味芎归汤】(见《妇人规古方》)治分娩交骨不开,或五七日不下,垂死者。
生男女妇人发(一握烧存性) 自死龟壳(一个或占过者亦可,酥炙) 川芎当归(各一两)
上咀,每用一两,水煎服,良久,不问生死,胎自下。
【《良方》当归汤滑胎催生】(见胎气上逼)。
【经验滑石散】(见《妇人规古方》)治产难。凡水下胎干,胎滞不生,用此最效。
滑石(飞过一两) 白蜜 香油(各半盏)
上将油蜜慢火熬熟三四沸,掠去沫,调滑石末,顿服。外以油调于产妇脐腹,上下摩之,立效。
【佛手散】(见杀血心痛)
下卷 产育类 六逆产
一、横生者,以儿方转身,产母用力逼之太早,故致儿身未顺而先露手臂。但令母安然仰卧,稳婆以手徐推儿臂下体,令其正直,复以中指摸其肩,弗使脐带攀系,即生。
二、倒生者,因儿未及转身,产母努力,故令儿先露足。令母正卧,以手徐推足入,良久,仍推儿身,徐俟转正近门,即生。
三、偏生者,因儿未顺生路,产母努力逼,儿头偏一边,虽若露顶,实额角也。亦照前法推正,即生。若儿顶后骨偏拄谷道旁,以手从外后旁轻轻托正,即生。
四、碍产者,儿身虽顺,门路虽正,但不能下,仍因胎转时脐带绊肩而然。令产母仰卧,以手轻推儿向上,乃用中指按儿两肩,理顺脐带,即生。
五、坐产者,因儿将产,其母疲倦,久坐椅褥,抵其生路而然。须用手巾一条,拴系高处,令产母以手攀之,轻轻屈足舒伸,以开生路,儿即顺生。
六、盘肠产者,临产,母肠先出,子产而肠未收,故曰盘肠产。古法以醋水各半盏,默然 产母面背,则收。一法以蓖麻子四十九粒,研烂,涂母头顶,待肠收上,急洗去。俗以水 面背,惊之而肠亦收。但恐惊则气散,反致他疾,戒之。
一方治横逆产难:令产母仰卧,以小针刺儿手脚心三五次,用盐擦之,手脚即缩上转身,即生。
一方治盘肠产:以半夏为末,用少许搐鼻中,肠自上。又方:用大纸捻以麻油,润渗点着,吹灭,以烟熏产妇鼻中,肠即上。又方:肠出,盛以洁净漆器,浓煎黄 汤浸之,肠即上。
下卷 产育类 胞破产难
凡产妇胎未顺而胞先破者,其因有二:盖一有母质薄弱,胞衣不固,因儿转动,随触而破者,此气血之虚也;一有儿身未转以坐草太早,用力太过而胞先破者,此举动之伤也。若胞破久而水血干,产道涩则儿难下,宜急用大料四物汤或五物煎、滑胎煎、五福饮、当归汤之类,助其气血,并浓煎葱汤熏洗产户,使其暖而气达,则自当顺下。若持久力乏,血已耗涸,则甚危矣。当用八珍汤料一斤、益母草四两,水数碗,煎熟,不时饮之,亦有得生者。或以黄 、芎、归数斤,以大釜煎,药气氤氲满室,使产母口鼻俱受其气,亦良法也。
【四物汤】(见经不调)
【五物煎】(见血寒论外方)
【滑胎煎】(见滑胎)
【五福饮】(见血热经早)
【当归汤】(见胎气上逼)
【八珍汤】(见经不调)
大抵产难之证,多患于郁闷、安佚、富贵之家,治法虽云胎前清气,产后补血,然不可拘泥。若脾胃不健,气血不充,必当预为调补,不然,临产必多患难。
产难经日不下,别无危证者,宜用脱花煎催之,极妥极妙。
【脱花煎】(见催生)
一医宿客店,治店妇临产数日不生,下体俱冷,无药,甚窘。令取椒、橙叶、茱萸,共煎汤一盆,令产妇以小凳坐盆内,熏洗良久,小腹皆暖,气温血行,遂产。
一方以紫苏煎汤熏洗。大抵遇严寒时月,产久伤冷,气血必凝。此熏洗之法,亦要法也。外以淋汤,内以羊肉汤必效。
一方令产妇以自己发梢含于口中,令其恶心作呕,即下。亦治胞衣不出。
下卷 产育类 胞衣不出
胞衣不出,有以气血疲弱,不能传送,而停搁不出者。其证但见无力而别无痛胀,治当补气助血,宜速用决津煎,或滑胎煎、保生无忧散、局方黑神散之类主之。有以恶露流入胞中,胀滞不出者。盖儿既脱,胞带必下坠,故胞在腹中形如仰叶,仰则盛聚血水,而胀碍难出。惟老成稳婆多有识者,但以手指顶其胞底,以使血散,或以指摸上口,攀开一角,使恶露倾泻,则腹空自落矣。
【决津煎】(见经期腹痛)
【滑胎煎】(见滑胎)
【保生无忧散】(见滑胎)
【《局方》黑神散】(见《妇人规古方》)一名乌金散。《灵苑方》名肉桂散。治产后恶露不尽,胎衣不下,血气攻心,腹痛不止,及治脾肾阴虚,血不守舍,吐衄等证。
黑豆(二两炒) 当归(去芦酒洗) 熟地 蒲黄 白芍 甘草(炙) 干姜(炮) 肉桂(各一两)
上为末,每服二钱,童便、酒各半,调服。《良方》黑神散有炮附子半两,无蒲黄。
又一法:以本妇头发搅入喉中,使之作呕,则气升血散,胞软亦自落矣。凡胎胞不出者,多死,授以此法,甚效。
若血渗胞中,停蓄既久,而为胀为痛,或喘或急,则非逐血破血不可也。宜速用夺命丹,或用失笑散,以热酒调服,使血散胀消,其衣自下。若气血兼虚者,亦惟决津煎为善。
【夺命丹】(见鬼胎)
【失笑散】(见经期腹痛)
一方:用蓖麻子仁一两,研烂,贴母右足心,衣下速洗去,缓则肠亦出。若肠不收,即以此膏涂脑顶,则肠自入。
一方:用红花一两,酒煮浓汁服。
一方:用产妇鞋底炙热熨小腹上下,即出。
一方:用皂角烧为末,每服一钱,温酒调服。
下卷 产育类 胞衣论外方
【牛膝散】 胎衣不下腹胀(见经痛论外方)
下卷 产育类 气脱血晕
产时胎胞既下,气血俱去,忽尔眼黑头眩,神昏口噤,昏不知人。古人多云恶露乘虚上攻,故致血晕。不知此证有二:曰血晕、曰气脱也。若以气脱作血晕,而用辛香逐血化痰等剂,则立刻毙矣,不可不慎也。
一气脱证,产时血既大行,则血去气亦去,多致昏晕不省。微虚者,少顷即苏,大虚者,脱竭即死。但察其面白、眼闭、口开、手冷、六脉细微之甚,是即气脱证也。速用人参一二两,急煎浓汤,徐徐灌之,但得下咽,即可救活。若少迟延,则无及矣。余尝救此数人,无不随手而愈,此最要法也。又尝见有禁参而毙者,云新产后不可用参,用参则补住恶血,必致为害,即劝之亦不肯用,直待毙而后悔者,亦数人矣。又有云:产后必过七日方可用参。此等愚昧讹传,不知始自何人?误人不浅,万万不可信也!
一血晕之证,本由气虚,所以一时昏晕。然血壅痰盛者,亦或有之。如果形气脉气俱有余,胸腹胀痛上冲,此血逆证也,宜失笑散。若痰盛气粗,宜二陈汤。如无胀痛气粗之类,悉属气虚,宜大剂芎归汤、八珍汤之类主之。
【失笑散】(见经期腹痛)
【二陈汤】(见安胎)
【芎归汤】(见杀血心痛)
【八珍汤】(见经不调)
一猝时昏晕,药有未及,宜烧秤锤令赤,用器盛至床前,以醋沃之,或以醋涂口鼻,令酸气入鼻,收神即醒。或以破旧漆器,或以干漆,烧烟熏之,使鼻受其气,皆可。但此法虽轻而暴晕者所宜。若气虚之甚而晕厥者,非用大补之剂,终无益也。
下卷 产育类 儿初生(初诞法,详小儿门)
凡婴儿初生,当随手包裹,切不可为风寒所侵。盖儿在腹中,遮护最密,及其初脱胞胎,肌肤脆嫩,极易感邪。若在夏令,自所无虑,但觉稍寒,即须慎之。尝见儿生未久,多有惊风、发热、抽搐等病,率由乎此。
小儿初生,天气微凉,即大忌洗沐,恐腠理不密,元气发泄,而外邪乘之也。
凡产母分娩艰难,劳伤胎气,多有儿虽脱胞而乏力垂危,或已死者,切不可便断脐带,当急用大纸捻蘸香油,于脐带上往来烧断之,取其阳气以续胎元,俄顷儿得啼声,即已活矣。且可免胃寒泄泻之病。凡见此者,若以刀断脐带,则子母皆多难保。此出立斋医案。
凡烧带之法,惟素多阳虚及产时气脱者最宜用之,以助阳气。若母气阳强,或儿声洪亮者,皆不宜用,恐火从脐入,日后致生热毒,则反为害不小。
下卷 产育类 子死腹中
凡子死腹中者,多以触伤,或犯禁忌,或以胎气薄弱,不成而殒;或以胞破血干,持久困败。但察产母,腹胀舌黑者,其子已死。若非产期,而觉腹中阴冷重坠,或为呕恶,或秽气上冲,而舌见青黑者,皆子死之证。宜速用下死胎方下之。下后察其虚实,随加调补自愈。若唇舌面色俱青,则母子皆危之兆也。
补遗方:治胎死腹中。用红花以酒煮汁,饮二三碗,即下。
新法下胎方:用当归一两,浓朴三钱,陈皮二钱,入酒水各一碗,煎至一碗,加朴硝三五钱,再煎十余沸,去渣,热服,死胎自下。或只用脱花煎,更妙。
下卷 产育类 死胎论外方
【回生丹】(见鬼胎)
【下死胎方】(见《妇人规古方》)凡胎死腹中,其舌多见青黑,口中甚秽而呕,腹中不动,只觉阴冷重坠者是。
用平胃散一两,以黄酒、河水各一钟,煎至一钟,入朴硝三五钱,再煎三五沸,温服。其死胎即化水而出,万不失一。又方:单用朴硝末三钱,以热酒和热童便调服,立出。或用佛手散以酒调服亦妙。
【桂香散】(见《妇人规古方》)治胎死腹中不下。
桂心(三钱) 麝香(五分)
上为末,作一服,酒调下。
【琥珀散】(见经痛论外方)
下卷 产育类 产门不开、不闭、子宫不收
交骨不开,产门不闭,无非阴气不足,阴气不足则气不达,所以不开,不开则产必艰难,宜加味芎归汤,补而开之,大有奇效。或十全大补汤亦可。
【加味芎归汤】(见滑胎论外方)
【十全大补汤】(见调经论外备用方)
产门不闭,由阴气大虚,不能收摄,或由阴火下流而然,故或为阴挺突出,或为肿胀,或为淋沥不禁。若气血俱虚者,宜十全大补汤加五味子,补而敛之。或痛而觉热者,宜加味逍遥散。若忧思伤脾血热者,加味归脾汤。若暴怒伤肝动火者,龙胆泻肝汤。
【加味逍遥散】(见经不调)
【加味归脾汤】(见胎漏)
【《良方》龙胆泻肝汤】(见《古方八阵·寒阵》)亦名龙胆汤。治肝经湿热,小便赤涩,或胁胀、口苦、寒热。凡肝经有余之证,宜服之。
龙胆草(酒拌炒) 人参 天冬 麦冬 生甘草 黄连(炒) 山栀 知母(各五分) 黄芩(七分)柴胡(一钱) 五味(三分)
水一钟半,煎服。
子宫不收而外坠者,宜补中益气汤加醋炒芍药,敛而举之。或外以黄 煎汤熏洗亦妙,或以硫黄汤熏洗、硫黄散敷之。
一方:治产后子宫不敛,用荆芥、藿香、椿根白皮煎汤熏洗,神效。
一方:治产后子肠不收,外用枳壳、诃子、五倍子、白矾煎汤熏洗。若不收,再灸顶心百会穴数壮,即上。
一方:子宫脱出,用蓖麻仁十四枚研烂涂顶心,入即洗去。
一方:治产后阴脱,用绢袋盛炒热蛇床子熨之,亦治阴痛。又法:用蛇床子五两,乌梅十四个,煎水,日洗五六次。
下卷 产育类 小产
小产之证,有轻重、有远近、有禀赋、有人事。由禀赋者,多以虚弱;由人事者,多以损伤。凡正产者,出于熟落之自然;小产者,由于损折之勉强,此小产之所以不可忽也。若其年力已衰,产育已多,欲其再振,且固自所难能。凡见此者,但得保其母气,则为善矣。若少年不慎,以致小产,此则最宜调理,否则下次临期仍然复坠,以至二次三次,终难子嗣,系不小矣。凡此安之之法,见前“数堕胎”条中。既产调理之法,亦与大产相似,详后“产后”条中,俱当按而用之。
凡妇人年及中衰,胎元无力,则常有胎不能长及多小产、昏晕之患。此气血衰败而然。血气既衰,则凡于小产之后,多有胎既落而复又下坠,如更有一胎欲产者,此非胎也,乃因气虚而胞宫随胎下陷也。产母不知,必至惊慌,此无足虑,但以寿脾煎,或八珍、十全大补汤之类主之,则自安矣。
【寿脾煎】(见血虚经乱)
【八珍汤】(见经不调)
【十全大补汤】(见调经论外备用方)
又凡小产有远近,其在二月三月为之近,五月六月为之远。新受而产者,其势轻,怀久而产者,其势重。
此皆人之所知也。至若犹有近者,则随孕随产矣。凡今艰嗣之家,犯此者十居五六,其为故也,总由纵欲而然。第自来人所不知,亦所不信,兹谨以笔代灯,用指迷者,倘济后人,实深愿也。请详言之。盖胎元始肇,一月如珠露,二月如桃花,三月四月而后血脉形体具,五月六月而后筋骨毛发生。方其初受,亦不过一滴之玄津耳。此其橐 正无根据根, 尚无地,巩之则固,决之则流。故凡受胎之后,极宜节欲,以防泛滥。而少年纵情,罔知忌惮,虽胎固欲轻者,保全亦多,其有兼人之勇者,或恃强而不败,或既败而复战,当此时也,主方欲静,客不肯休,无奈狂徒敲门撞户,顾彼水性热肠,有不启扉而从,随流而逝者乎?斯时也,落花与粉蝶齐飞,火枣共交梨并逸,合污同流,已莫知其昨日孕而今日产矣,朔日孕而望日产矣。随孕随产,本无形迹,盖明产者胎已成形,小产必觉;暗产者胎仍似水,直溜何知?故凡今之HT HT 家,多无大产,以小产之多也。娶娼妓者,多少子息,以其子宫滑而惯于小产也。今尝见艰嗣求方者,问其阳事,则曰能战,问其功夫,则曰尽通,问其意况,则怨叹曰:人皆有子,我独无!亦岂知人之明产,而尔之暗产耶?此外如受胎三月五月而每有堕者,虽衰薄之妇常有之,然必由纵欲不节,致伤母气而堕者,为尤多也。故凡恃强过勇者,多无子,以强弱自相残也。纵肆不节者,多不育,以盗损胎元之气也。岂悉由妇人之罪哉?欲求我方者,当以此篇先读之,则传方之思已过半矣。
下卷 产育类 小产论外方
【人参黄 汤】(见《妇人规古方》)治小产气虚,血下不止。
人参 黄 (炒) 当归 白术(炒) 白芍(炒) 艾叶(各一钱) 阿胶(炒二钱)
上作一剂,水煎服。
【当归川芎汤】(见《妇人规古方》)治小产后瘀血,心腹疼痛,或发热恶寒。
当归 熟地黄 白芍药(炒) 玄胡索(炒) 川芎 桃仁 红花 香附 青皮(炒) 泽兰 牡丹皮
上水煎,入童便、酒各小半。若以手按腹愈痛,此是瘀血为患,宜用此药或失笑散。按之反不痛,此是血虚,宜用四物、参苓白术。若痛而作呕,此是胃虚,宜用六君子。若或作泻,此是脾虚,宜用六君子送二神丸。
【殿胞煎】(见《新方八阵·因阵》)治小产后腹痛、产后儿枕疼痛等证,如神。
当归(五七钱或一两) 川芎 炙甘草(各一钱) 茯苓(一钱) 肉桂(一、二钱或五、七分)
水一钟,煎八分,热服。如脉细而寒或呕者,加干姜炒黄色一二钱。如血热多火者,去肉桂加酒炒芍药一二钱。如脉弱阴虚者,加熟地三五钱。如气滞者加香附一二钱,或乌药亦可。腰痛加杜仲一二钱。
下卷 产育类 下胎断产
下胎断产本非仁者之事,然有妇人临产艰危,或病甚不胜产育者,则下胎断产之法有不得已,亦不可废者也。至若水银、虻虫、水蛭、斑蝥之属,不惟伤胎,且伤母矣,用者不可造次。
下胎方:
【千金去胎方】(见《妇人规古方》)
大麸曲(五升)
渍酒一斗,煮二三沸,去滓,分五服,隔宿勿食,旦再服,其胎如縻,母无所苦。千金不传。
【下胎短剧方】(见胎动欲堕)
【扶羸短剧方】(见《妇人规古方》)虚弱人欲下胎,宜用此。
人参 粉草 川芎 肉桂 干姜 桃仁 黄芩 蟹爪
上等分,每服一两,水二钟,煎八分,空心服。未动再服。
【广济下胎方】(见《妇人规古方》)并下死胎俱效。
天花粉(四两) 肉桂 牛膝 豆豉(各三两)
上咀,用水七碗煎二碗半,分三服,每服后一时许又进一服。
【《良方》桂心散】(见胎动欲堕)
一方:不拘生胎死胎,用蓖麻仁二个,巴豆一个,麝香一分,研贴脐中并足心,即下。或月一粒,温酒吞下。又方:下生胎用蓖麻子一。
断产方:
【断产短剧方】(见《妇人规古方》)断产堕胎有验。
故蚕蜕纸(方一尺)
上烧为末,空心酒调服,终身不受孕。
【《千金》断产方】(见《妇人规古方》)
四物汤(一剂) 芸台子(一撮,即油菜子) 红花水钟半,煎八分,经后空心服,则不受孕。
【丹溪】 断子法(见《妇人规古方》)
用白面曲一升,无灰酒五升,作糊,煮至三升半,滤去滓,分作三服,候经至前一日,晚五更及天明各吃一服,经即不行,终身无子矣。
【断产灸法】(见《妇人规古方》)一传方。欲绝产者,灸脐下二寸三分阴动脉中三壮。此当自脐中至骨际折作五寸约之。
下卷 产后类 论产后大补气血
产后病治,尝见丹溪云:“产后当大补气血,即有杂证,以末治之。一切病多是血虚,皆不可发表。”此其意谓血气随胎而去,必属大虚,故无论诸证,皆当以大补为先,其他皆属可缓。余于初年诚然佩服,及执而用之,则每为所困。经者数次,始悟其言虽有理而未免言之过也。即今产科所宗,无非此法,余目睹其误,及亲为解救者,盖不少矣。故敢剖析于后,实有所见,不得不言,非存心自炫,故毁先贤。若然,则徒为笑骂之招耳。宾虽至愚,必不为也。观者深察此意。
凡产后气血俱去,诚多虚证。然有虚者,有不虚者,有全实者。凡此三者,但当随证、随人,辨其虚实,以常法治疗,不得执有诚心,概行大补,以致助邪。此辨不可不真也。
产后虚证,无非随人元气,必素弱之人多有之;或于产后血气俱去而更弱者亦有之。此当因人察脉,因脉察证,若脉气、形气、病气俱不足,此当以全虚治之。若形气不足,病气有余,或兼火邪,或兼外邪,或以饮食停滞,是亦虚中有实,不得不详审而治。此中委曲,未能言尽,惟明者悟之。
产后不虚证,盖或其素日无病,或以年少当时,或以素耐辛苦贫劳之质,此辈本无不足,及其一旦受孕,乃于无病腹中参入此物,故致血气壅塞,为胀为呕,是皆添设有余之病。及其既产,始见通快,所留得去,仍复故。吾常人之产,此类极多,果何虚之有?然或以内伤,或以外感,产后之病,难保必无。倘有所犯,去之即愈。若概行大补,果能堪否?即临盆带去血气,未免暂见耗损。然以壅滞之余,不过皆护胎随从之物。
去者当去,生者旋生,不出数日,必已来复,此生化自然之理,何至是产皆虚也?凡治此类,但当因证用治。
若执云“产后必当大补气血”,则实实之病必所不免。而轻者必甚,甚者必危矣。由此观之,则立言者固不易,而用言者又岂易哉?
产后全实证:有如外感风寒,头痛身热,便实中满,脉紧数洪大有力者,此表邪之实证也;又火之盛者,必热渴躁烦,或便结腹胀,口鼻舌焦黑,酷喜冷冻饮料,眼哆尿管痛赤,脉见洪滑,此内热之实证也;又郁怒动肝,胸胁胀痛,大便不利,脉弦而滑,此气逆之实证也;又恶露未尽,瘀血上冲,心腹胀满,疼痛拒按,大便难而小便利,此血逆之实证也;又凡富贵之家,保护太过,或过用人参、 、术,以致气壅;或过用糖、酒、炭火,以致内热;或产本不虚,而妄用大补之药,以致增病,此调摄之实证也;又或因产过食,恐其劳困,固令勉强,以致停蓄不散,此内伤之实证也。以上诸证,姑举要者,以见其概。然既有表邪,则不得不解;既有火邪,则不得不清;既有内伤停滞,则不得不开通消导。且人有强弱,产有虚实,病有真假,治有逆从,固不可以同日语也。观《六元正纪大论》曰:“妇人重身,毒之何如?曰:有故无殒,亦无殒也。”此自经常不易之大法,亦何庸赘辨之。若此第因丹溪之言,人多偏执,故不得不详尽其说,以解后人之惑也。诸虚实治法,详具后条。
下卷 产后类 论产后三禁
观《病机机要》云:治胎产之病,当从厥阴证论之,宜无犯胃气及上二焦,是为三禁,谓不可汗,不可下,不可利小便。发其汗则同伤寒下早之证;利大便则脉数而伤脾;利小便则内亡津液,胃中结燥。
但使不犯三禁,则营卫自和而寒热自止矣。凡用治之法,如发渴则白虎,气弱则黄 ,血痛则当归,腹痛则芍药。大抵产病天行,从加减柴胡;杂证从增损四物。宜察脉证而用之。详此说虽为产育之大法,然病变不同,倘有是证,则不得不用是药,所谓有病则病受之也。第此经常之法,固不可不知,而应变之权,亦不可执一也。
下卷 产后类 产后腹痛
产后腹痛,最当辨察虚实。血有留瘀而痛者,实痛也;无血而痛者,虚痛也。大都痛而且胀,或上冲胸胁,或拒按而手不可近者,皆实痛也。宜行之、散之。若无胀满,或喜揉按,或喜热熨,或得食稍缓者,皆属虚痛,不可妄用推逐等剂。
凡新产之后,多有儿枕腹痛者,摸之亦有块,按之亦微拒手,故古方谓之儿枕,皆指为胞中之宿血。此大不然。夫胞胎俱去,血亦岂能独留?盖子宫蓄子既久,忽尔相离,血海陡虚,所以作痛。胞门受伤,必致壅肿,所以亦若有块,而实非真块。肿既未消,所以亦颇拒按。治此者,但宜安养其脏,不久即愈。惟殿胞煎为最妙。其次则四神散、五物煎,皆极佳者。若误认为瘀,而妄用桃仁、红花、玄胡、青皮之属,反损脏气,必增虚病。有母体本虚而少血者,即于产时亦无多血,此辈尤非血滞。若有疼痛,只宜治以前法,或以大、小营煎、黄雌鸡汤主之。
【殿胞煎】(见小产论外方)
【四神散】(见血寒论外方)
【五物煎】(见血寒论外方)
【大营煎】(见血热经早)
【小营煎】(见血虚经乱)
【《良方》黄雌鸡汤】(见《妇人规古方》)治产后虚羸腹痛。
当归 白术(炒) 熟地黄 黄 (炒) 桂心(各半两) 小黄雌鸡(一只,去头足肠翅,细切)
上先用水七碗,煮鸡至三碗,每用汁一碗、药四钱煎,日三服。
凡新产之后,其有阳气虚弱,而寒从中生,或寒由外入,以致心腹作痛,呕吐不食,四肢厥冷者,宜九蜜煎、大岩蜜汤,或理阴煎主之。产当寒月,以致寒气入腹,脐下胀痛,手不可近者,宜羊肉汤主之。若气实寒甚者,宜蟠葱散。
【九蜜煎】(见《新方八阵·因阵》)治产后阳气虚寒,或阴邪入脏,心腹疼痛,呕吐不食,四肢厥冷。
此与大岩蜜汤略同而稍胜之。
当归 熟地(各三钱) 芍药(酒炒焦) 茯苓(各钱半) 炙甘草 干姜(炒) 肉桂 北细辛(各一钱)吴茱萸(制五分)
水二钟,煎服。
【大岩蜜汤】(见《妇人规古方》)治产后阳气虚寒,心腹作痛,不食呕吐,四肢厥逆。
生地 当归 芍药(炒) 干姜 吴茱萸 桂心 独活 甘草(炒) 小草(各一两) 细辛(半两)(按:小草即远志之苗)
上每服半两,水煎服。
【理阴煎】(见血寒经迟)
【《良方》羊肉汤】(见《妇人规古方》)治产妇脾虚寒邪内乘,以致腹痛或头眩脐胁急痛。
精羊肉(四两) 当归 川芎(各半两) 生姜(一两)
上以水十盏,煎至四盏,分四次,空心服。
【《局方》蟠葱散】(见《古方八阵·热阵》)治男妇脾胃虚冷,滞气不行,攻刺心腹,痛连胸胁,膀胱小肠寒疝、气疝,及妇人血气刺痛。
苍术(米泔浸切) 炙甘草(各八钱) 三棱(煨) 蓬术(煨) 茯苓 青皮(各六钱) 丁皮 砂仁(去壳) 槟榔(各四钱) 延胡索(三钱) 干姜(炒) 肉桂(各三钱)(按:丁皮即丁香树皮)
上每服五钱,水一盏,入连根葱白一茎,煎七分,空心热服,或为末用葱汤调服二三钱。
产后恶露不尽,留滞作痛者,亦常有之。然此与虚痛者不同,必其由渐而甚,或大小便不行,或小腹硬实作胀,痛极不可近手,或自下上冲心腹,或痛极牙关紧急,有此实证,当速去其血。近上者宜失笑散;近下者宜通瘀煎、夺命丹、回生丹。或未效,当用决津煎为善。
【失笑散】(见经期腹痛)
【通瘀煎】(见经期腹痛)
【夺命丹】(见鬼胎)
【回生丹】(见鬼胎)
【决津煎】(见经期腹痛)
产后有脾虚肾虚而为腹痛者,此不由产,而由脏气之不足。若脾气虚寒,为呕吐、为少食而兼腹痛者,宜五君子煎、六君子汤、温胃饮之类主之。若肾气虚寒,为泻、为利而兼腹痛者,宜胃关煎、理阴煎之类主之。
【五君子煎】(见崩淋经漏不止)
【六君子汤】(见经期腹痛)
【温胃饮】(见血虚经乱)
【胃关煎】(见《新方八阵·热阵》)治脾肾虚寒作泻,或甚至久泻腹痛不止,冷痢等证。
焦干姜(一至三钱) 吴茱萸(五七分制) 白术(炒一至三钱) 熟地(三五钱或一两) 山药(炒二钱)白扁豆(炒二钱) 炙甘草(一、二钱)
水二钟,煎七分,食远温服。泻甚者加肉豆蔻一、二钱,面炒用,或破故纸亦可。气虚势甚者,加人参,随宜用。阳虚下脱不固者,加制附子一、二、三钱,腹痛甚者,加木香七八分,或加浓朴八分。滞痛不通者,加当归二、三钱。滑脱不禁者,加乌梅二个,或北五味子二十粒。若肝邪侮脾者,加肉桂一、二钱。
产后有饮食停滞及气逆作痛,亦当因其类而消去之。如排气饮、大和中饮之类,皆可酌用。
【排气饮】(见经期腹痛)
【大和中饮】(见《新方八阵·和阵》)治饮食留滞积聚等证。
陈皮(一、二钱) 枳实(一钱) 砂仁(五分) 山楂(二钱) 麦芽(二钱) 浓朴(一钱半)泽泻(一钱半)
水一钟半,煎七八分,食远温服。胀甚者加白芥子,胃寒无火或恶心者加炮干姜一、二钱。疼痛者加木香、乌药、香附之类。多痰者加半夏。
仲景曰:“产后腹中 痛,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并治腹中寒疝,虚劳不足。”
【当归生姜羊肉汤】(见《妇人规古方》)治产妇腹中 痛、寒痛,血气不足,虚弱甚者,及寒月生产,寒气入于子门,手不可犯,脐下胀满,此产后之寒证也。并治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
精羯羊肉(一斤) 当归(三两) 生姜(五两)
上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加葱、椒、盐,温服七合,日三服。若寒多者,加生姜成一斤。痛多而呕者,加橘皮二两,白术一两。
立斋曰:前证若因气滞,用延胡索散;若因外寒,用五积散;若因怒气,用四物加木香、柴胡;若因血虚,用四物、参、术、炮姜。若因阳气虚弱,用四君、当归、炮姜。若因脾虚血弱,用六君、当归、炮姜。
【延胡索散】(即玄胡当归散。见经痛论外方)
【《局方》五积散】(见《古方八阵·散阵》)治感冒寒邪,头疼身痛,项背拘急,恶寒呕吐,肚腹疼痛,及寒湿客于经络,腰脚骨髓酸痛,及痘疮寒胜等证。
当归 麻黄 苍术 陈皮(各一钱) 浓朴(制) 干姜(炮) 芍药 枳壳(各八分) 半夏 白芷(各七分) 桔梗 炙甘草 茯苓 肉桂 人参(各五分) 川芎(四分)
水二钟,姜三片,葱白三茎,煎八分,不拘时服。
又歌曰:痢后偏生脚痛风,局方五积自能攻。就中或却麻黄去,酒煮多多服见功。
下卷 产后类 产后发热
产后发热,有风寒外感而热者;有邪火内盛而热者;有水亏阴虚而热者;有因产劳倦,虚烦而热者;有去血过多,头晕闷乱烦热者。诸证不同,治当辨察。
产后有外感发热者,盖临盆之际,多有露体用力,无暇他顾,此时或遇寒邪,则乘虚而入,感之最易。若见头疼身痛,憎寒发热,或腰背拘急,脉见紧数,即产后外感证也。然此等外感,不过随感随病,自与正伤寒宿感者不同,故略加解散,即自痊。可勿谓新产之后,不宜表散。但当酌其虚实而用得其宜耳。凡产后感邪气,不甚虚者,宜三柴胡饮;若气虚脾弱而感者,宜四柴胡、五柴胡饮。若肝脾肾三阴不足而感者,宜补阴益气煎;若虚寒之甚者,宜理阴煎。若产妇强壮,气实而感者,宜正柴胡饮。若兼内火盛而外邪不解者,宜一柴胡饮。若风寒俱感,表里俱滞者,宜五积散。
【三柴胡饮】(见热入血室)
【四柴胡饮】(见热入血室)
【五柴胡饮】(见《新方八阵·散阵》)五为土数,从脾胃也。脾土为五脏之本,凡中气不足而外邪有不散者,非此不可。此与四柴胡饮相表里,但四柴胡饮止调气分,此则兼培血气,以逐寒邪,尤切于时用者也,神效不可尽述。凡伤寒、疟疾、痘疮,皆所宜用。
柴胡(一至三钱) 当归(二、三钱) 熟地(三、五钱) 白术(二、三钱芍药(钱半炒用) 炙甘草(一钱) 陈皮(酌用或不必用)
水一钟半,煎七分,食远热服。寒胜无火者,减芍药加生姜三、五、七片或干姜一、二钱,或再加桂枝一、二钱,则更妙。脾滞者,减白术。气虚者,加人参随宜。腰痛者,加杜仲。头痛者,加川芎。劳倦伤脾阳虚者,加升麻一钱。
【补阴益气煎】(见热入血室)
【理阴煎】(见血寒经迟)
【正柴胡饮】(见《新方八阵·散阵》)凡外感风寒,发热恶寒,头疼身痛, 疟初起等证。凡血气平和,宜从平散者,此方主之。
柴胡(一至三钱) 防风(一钱) 陈皮(一钱半) 芍药(二钱) 甘草(一钱) 生姜(三五片)
水一钟半,煎七八分,热服。如头痛者,加川芎一钱。如热而兼渴者,加葛根一、二钱。如呕恶者,加半夏一钱五分。如湿胜者,加苍术一钱。如胸腹有微滞者,加浓朴一钱。如寒气胜而邪不易解者,加麻黄一、二、三钱,去浮沫服之,或苏叶亦可。
【一柴胡饮】(见热入血室)
【五积散】(见产后腹痛)
产后有火证发热者,但外感之热多在表,火证之热多在里。此必以调摄太过,或时令热甚,或强以酒,或误用参、术、姜、桂大补之药,或过用炭火,或窗牖太密,人气太盛,或气体本实而过于动作。凡属太过者,皆能生火。火盛于内,多见潮热、内热,烦渴喜冷,或头痛多汗,便实尿赤,及血热妄行。但无表证,脉见缓滑不紧而发热者,便是火证。宜清化饮、保阴煎之类主之。若本元不虚,或火之甚而势之急者,即徙薪饮、抽薪饮亦所常用,不必疑也。
【清化饮】(见血热经早)
【保阴煎】(见血热经早)
【徙薪饮】(见崩淋经漏不止)
【抽薪饮】(见血热经早)
产后有阴虚发热者,必素禀脾肾不足,及产后气血俱虚,故多有之。其证则倏忽往来,时作时止,或昼或夜,进退不常,或精神困倦,怔忡恍惚,但察其外无表证而脉见弦数,或浮弦豁大,或微细无力,其来也渐,非若他证之暴至者,是即阴虚之候。治当专补真阴,宜小营煎、三阴煎、五阴煎之类,随宜主之。
【小营煎】(见血虚经乱)
【三阴煎】(见血虚经乱)
【五阴煎】(见血虚经乱)
若阴虚兼火而微热者,宜一阴煎。若阴虚兼火之甚而大热者,宜加减一阴煎。若阴虚火盛,热而多汗者,宜当归六黄汤。若阴中之阳虚,火不归源而热者,宜大营煎、理阴煎、右归饮之类主之。若血虚阳不附阴,烦热作渴者,宜人参当归汤。若气血俱虚,发热烦躁,面赤作渴,宜八珍汤、十全大补汤。若热甚而脉微者,宜急加桂、附,或以为火,则祸在反掌。
【一阴煎】(见血虚经乱)
【加减一阴煎】(见血热经迟)
【当归六黄汤】(见热入血室)
【大营煎】(见血热经早)
【理阴煎】(见血寒经迟)
【右归饮】(见肾虚经乱)
【人参当归汤】(见《妇人规古方》)治去血过多,内热短气,头痛闷乱,骨节作痛,或虚烦咽燥。
人参 当归 生地 桂心 麦冬 白芍药(各等分)
上用粳米一合,竹叶十片,水二钟,煎一钟,去米,入药五钱,枣二枚,煎服。或总煎之亦可,虚甚者,用熟地黄。
【八珍汤】(见经不调)
【十全大补汤】(见调经论外备用方)
产后有去血过多发热者,其证必烦渴短气,头痛头晕,闷乱内热,是亦阴虚之属,宜人参当归汤主之。
立斋曰:大凡元气虚弱而发热者,皆内真寒而外假热也。但用六君或补中益气加炮姜温补脾气,诸证自退。若四肢畏冷,急加附子。“凡新产阴血暴伤,阳无所附而外热,宜用四物炮姜,补阴以配阳;若因误服寒凉克伐之剂而外热,此为寒气格阳于外,宜用四君子加姜、桂;如不应,急加附子;若或肌肤发热,面目赤色,烦渴引饮,此血脱发躁。宜用当归补血汤。”
【六君子汤】(见经期腹痛)
【补中益气汤】(见经不调)
【当归补血汤】(见崩淋经漏不止)
下卷 产后类 产后乍寒乍热
产后乍寒乍热,总由血气虚损,阴阳不和而然。若阳胜则乍热,阴胜则乍寒。凡阴胜而寒多者,宜增损四物汤、理阴煎。若阳胜而热多者,宜四物汤、三阴煎。若阳气陷入阴中而乍寒乍热者,宜补中益气汤,补阴益气煎。若阴阳俱虚而寒热者,宜八珍汤、十全大补汤。若败血不散,流入阴中而作寒热者,宜决津煎、殿胞煎。若血实气壅者,宜夺命丹。
【增损四物汤】(见血寒论外方)
【理阴煎】(见血寒经迟)
【四物汤】(见经不调)
【三阴煎】(见血虚经乱)
【补中益气汤】(见经不调)
【补阴益气煎】(见热入血室)
【八珍汤】(见经不调)
【十全大补汤】(见调经论外备用方)
【决津煎】(见经期腹痛)
【殿胞煎】(见小产论外方)
【夺命丹】(见鬼胎)
陈无择曰:败血流闭诸阴则寒,流闭诸阳则热,宜五积散。若有外感者,宜从前“产后发热”治。
【五积散】(见产后腹痛)
下卷 产后类 蓐劳
蓐,草荐也。产妇坐草艰难,以致过劳心力,故曰蓐劳。此即产后劳倦也。其证则或为寒热如疟,或头疼自汗,或眩晕昏沉,或百节疼痛,或倦怠喘促,饮食不甘,形体虚羸之类,皆其候也。悉当以培补元气为主。
若初产后,蓐劳困倦,惟猪腰汤为妙,或用黄雌鸡汤、白茯苓散。若蓐劳虚汗不止,宜母鸡汤。若兼脏寒者,宜羊肉汤。若气血俱虚者,宜五福饮、十全大补汤。若兼外邪发热而中寒、背恶寒者,宜理阴煎,详加减法治之。若兼阳虚内寒者,宜五君子煎或理阴煎。若阳盛阴虚兼内热者,宜五福饮加芍药、黄芩、地骨皮之类,随宜用之。
【猪腰汤】(见《妇人规古方》)治产后褥劳,寒热如疟,自汗无力,咳嗽、头痛、腹痛俱效。
猪腰(一对) 当归 白芍药(酒炒各一两)
上以药二味,用水三碗煎至二碗,去滓,将猪腰切如骰子块,同晚米一合,香豉一钱,和葱、椒、盐煮稀粥,空心日服一次,神效。或加人参更妙。
【黄雌鸡汤】(见产后腹痛)
【白茯苓散】(见《妇人规古方》)治产后蓐劳,头目肢体疼痛,寒热如疟。
白茯苓(一两) 人参 当归 黄 川芎 白芍药(炒) 熟地 桂心(各半两) 猪腰(一对)
上以水三盏,入猪腰并姜、枣各三事,煎二盏,去渣,入前药半两,煎一盏服。
【母鸡汤】(见《妇人规古方》)治产后褥劳,虚汗不止。
人参 黄 白术 白茯苓 麻黄根 牡蛎( 各三钱)
上用母鸡一只,去毛杂,净水六七碗,同药煮至三碗,任意服之。
【羊肉汤】(见产后腹痛)
【五福饮】(见血热经早)
【十全大补汤】(见调经论外备用方)
【补阴益气煎】(见热入血室)
【补中益气汤】(见经不调)
【理阴煎】(见血寒经迟)
【五君子煎】(见崩淋经漏不止)
下卷 产后类 产后喘促
产后喘急有二:乃一以阴虚之极,一以寒邪在肺。盖产后既以大虚,焉得气实而喘?若肺无寒邪而见喘促者,此以血去阴虚,孤阳无主,故气穷短促而浮脱于上,此实肝肾不接,无根将脱之兆,最为危候。经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正此类也。惟贞元饮为治此之神剂。若气虚兼寒者,宜大补元煎或理阴煎。若风寒外感,邪气入肺而喘急者,此必气粗胸胀或多咳嗽,自与气短似喘、上下不接者不同治。当以疏散兼补为主,宜金水六君煎或六君子汤。若单以寒邪入肺,气实气壅而本无虚者,宜六安煎或二陈汤加苏叶之类主之。
【贞元饮】(见《新方八阵·补阵》)治气短似喘,呼吸促急,提不能升,咽不能降,气道噎塞,势剧垂危者。世人但知为气急,其病在上,而不知元海无根,亏损肝肾,此子午不交,气脱证也。尤为妇人血海常亏者,最多此证。宜急用此饮以济之、缓之,敢云神剂。凡诊此证,脉必微细无神,若微而兼紧,尤为可畏。倘庸众不知,妄云痰逆气滞,用牛黄、苏合及青(皮)、陈(皮)、枳壳破气等剂,则速其危矣。
熟地(七、八钱甚者一、二两) 炙甘草(一至三钱) 当归(二、三钱)
水二钟,煎八分,温服。如兼呕恶或恶寒者,加煨姜三、五片。如气虚脉微至极者,急加人参随宜。如肝肾阴虚,手足厥冷,加肉桂一钱。
【大补元煎】(见血热经早)
【理阴煎】(见血寒经迟)
【金水六君煎】(见《新方八阵·和阵》)治肺肾虚寒,水泛为痰,或年迈阴虚,血气不足,外受风寒,咳嗽、呕恶、多痰、喘急等证,神效。
当归(二钱) 熟地(三五钱) 陈皮(一钱半) 半夏(二钱) 茯苓(二钱) 炙甘草(一钱)
水二钟,生姜三、五、七片,煎七、八分,食远温服。如大便不实而多湿者,去当归加山药。如痰盛气滞,胸胁不快者,加白芥子七、八分。如阴寒盛而嗽不愈者,加细辛五、七分。如兼表邪寒热者,加柴胡一、二钱。
【六君子汤】(见经期腹痛)
【六安煎】(见《新方八阵·和阵》)治风寒咳嗽,及非风初感,痰滞气逆等证。
陈皮(一钱半) 半夏(二、三钱) 茯苓(二钱) 甘草(一钱) 杏仁(一钱,去皮尖切) 白芥子(五七分,老年气弱者不用)
水一钟半,加生姜三、五、七片,煎七分,食远服。凡外感风邪咳嗽而寒气盛者,多不易散,宜加北细辛七八分或一钱。若冬月严寒邪甚者,加麻黄、桂枝亦可。若风胜而邪不甚者,加防风一钱,或苏叶亦可。若头痛鼻塞者,加川芎、白芷、蔓荆子皆可。若兼寒热者,加柴胡、苏叶。若风邪咳嗽不止而兼肺胃之火者,加黄芩一、二钱,甚者再加知母、石膏,所用生姜只宜一片。凡寒邪咳嗽,痰不利者,加当归二、三钱,老年者尤宜。若气血不足者,当以金水六君煎与此参用。凡非风初感,痰胜而气不顺者,加藿香一钱五分,兼胀满者,加浓朴一钱,暂开痰气,然后察其寒热虚实而调补之。若气虚猝倒及气平无痰者,皆不可用此方。
【二陈汤】(见安胎)
下卷 产后类 喘嗽论外方
【陈氏】 二母散(见《妇人规古方》)治产后热血上攻,留于肺经,咳嗽喘促。
知母 贝母 人参 桃仁 杏仁(俱去皮尖) 白茯苓
上等分,每服五钱,加姜,水煎服。
【二味参苏饮】(见《妇人规古方》)治产后瘀血入肺,咳嗽喘急。
人参(一两) 苏木(二两)
上作一剂,水煎服。若既愈,当用六君子以补脾胃。若口鼻黑气起,宜急用此药加附子五钱,亦有得生者。
下卷 产后类 产后恶露不止
产后恶露不止,若因血热者,宜保阴煎、清化饮;有伤冲任之络而不止者,宜固阴煎加减用之;若肝脾气虚,不能收摄而血不止者,宜寿脾煎或补中益气汤。若气血俱虚而淡血津津不已者,宜大补元煎或十全大补汤。若怒火伤肝而血不藏者,宜加味四物汤。若风热在肝而血下泄者,宜一味防风散。
一止血方:用蒲黄二两,水煎顿服。
【保阴煎】(见血热经早)
【清化饮】(见血热经早)
【固阴煎】(见肾虚经乱)
【寿脾煎】(见血虚经乱)
【补中益气汤】(见经不调)
【大补元煎】(见血热经早)
【十全大补汤】(见调经论外备用方)
【加味四物汤】(见经不调)
【一味防风散】(见崩漏论外方)
下卷 产后类 血不止论外方
【人参当归汤】(见产后发热)
【佛手散】(见杀血心痛)
下卷 产后类 产后发痉
产后发痉乃阴血大亏证也,其证则腰背反张,戴眼直视或四肢强劲,身体抽搐。在伤寒家虽有刚痉、柔痉之辨,然总之则无非血燥、血枯之病,而实惟足太阳与少阴主之。盖膀胱与肾为表里,肾主精血,而太阳之脉络于头目项背,所以为病若此。若其所致之由,则凡如伤寒误为大汗以亡液,大下以亡阴,或溃疡、脓血、大泄之后,乃有此证。故在产后,亦惟去血过多,或大汗、大泻而然,其为元气亏极,血液枯败也。可知凡遇此证,速当察其阴阳,大补气血,用大补元煎或理阴煎及十全大补汤之类,庶保其生。若认为风痰,而用发散消导等剂,则死无疑矣。
【大补元煎】(见血热经早)
【理阴煎】(见血寒经迟)
【十全大补汤】(见调经论外备用方)
下卷 产后类 产后大便秘涩
产后大便秘涩,以其失血亡阴,津液不足而然,宜济川煎加减主之。及后立斋法俱妙。
【济川煎】(见《新方八阵·补阵》)凡病涉虚损而大便闭结不通,则硝黄攻击等剂必不可用,若势有不得不通者,宜此主之,此用通于补也。
当归(三五钱) 牛膝(二钱) 肉苁蓉(酒洗去咸二、三钱) 泽泻(一钱半) 升麻(五七分或一钱)枳壳(一钱,虚甚者不必用)
水一钟半,煎八分,食前服。如气虚者,但加人参无碍。如有火加黄芩。如肾虚加熟地。
立斋曰:前证若计其日期,饮食已多,即用药通之,祸在反掌之间矣。必待其腹满觉胀,欲去不能者,此乃结在大肠,宜用猪胆汁润之。若服苦寒疏通,反伤中气,通而不止,或成他证。若去血过多,用十全大补汤;血虚火燥,用加味四物汤;气血俱虚,用八珍汤。虽数日不通,饮食如常,腹中如故,仍用八珍加桃仁、杏仁治之。若泥其日期饮食之多而通之,则误矣。
【十全大补汤】(见调经论外备用方)
【加味四物汤】(见经不调)
【八珍汤】(见经不调)
下卷 产后类 产后杂证方
【《良方》黄龙汤】 产后外感(见调经论外备用方)。
【《良方》交加散】 产后中风(见经痛论外方)。
【海藏】 愈风汤(见《古方八阵·和阵》)一名举卿古拜散。治一切失血筋脉紧急,产后或汗后搐搦。
荆芥穗(为细末)
上先炒大豆黄卷,以酒沃之,去黄卷,取净汁调前末三四钱服之。轻者一服,重者二、三服即止。气虚者忌服。童便调亦可。
【交加散】(见《古方八阵·和阵》)产后类风不省人事。治 或战振或产后不省人事,口吐痰涎。
当归 荆芥穗(等分)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钟,酒少许,煎七分,灌服,神效。
【《良方》七珍汤】(见《妇人规古方》)治产后不语。
人参 石菖蒲 生地 川芎(各一两) 细辛(七钱) 防风 朱砂(另研各半两)
上为末,每服一钱,薄荷汤调服。
【补脬饮】(见《妇人规古方》)治产后伤动,脬破不能小便而淋沥。
生黄丝绢(一尺剪碎) 白牡丹皮根 白芨(各一钱,俱为末)
用水一碗,同煮至绢烂如饧,空心顿服,服时不得作声,作声则不效。
【人参汤】 产后诸虚(见调经论外备用方)。
【《良方》麻黄根汤】(见《妇人规古方》)治产后虚汗不止,身热发渴,惊悸不安。
麻黄根 人参 黄 (炒) 当归 牡蛎( 粉) 甘草
上每服四、五钱,水煎服。
【《良方》趁痛散】(见《妇人规古方》)治产后骨节疼痛,发热头重,四肢不举。
牛膝(酒炒) 甘草(炒) 薤白(各一两) 当归 白术(炒) 黄 (炒) 桂心 独活(加姜各半两)
上每服半两,水煎。
【加味小柴胡汤】 乳母肝火发热(见经不调)。
下卷 带浊梦遗类 带下
凡妇人淋带,虽分微甚,而实为同类。盖带其微,而淋其甚者也。总由命门不固。而不固之病,其因有六:盖一以心旌之摇之也,心旌摇则命门应,命门应则失其所守,此由于不遂者也;一以多欲之滑之也,情欲无度,纵肆不节,则精道滑而命门不禁,此由于太遂者也;一以房室之逆之也,凡男女相临,迟速有异,此际权在男子,而妇人情兴多致中道而止,止则逆,逆则为浊为淋,此由于遂而不遂,乃女子之最多而最不肯言者也。以上三证,凡带浊之由乎此者,十居八九,而三者之治,必得各清其源,庶可取效。然源未必清,而且旋触旋发,故药饵之功,必不能与情窦争胜,此带浊之所以不易治也。此三者之外,则尚有湿热下流者;有虚寒不固者;有脾肾亏陷而不能收摄者。当各因其证而治之。
心旌摇,心火不静而带下者,先当清火,宜朱砂安神丸、清心莲子饮、直指固精丸之类主之。若无邪火而但见心虚带下者,宜秘元煎、人参丸、心虚白浊歌、茯菟丸之类。
东垣 【朱砂安神丸】(见《古方八阵·寒阵》)一名黄连安神丸。治心神烦乱,发热怔忡,不寐或寐中惊悸、头运(同晕)等证。
生地 朱砂(另飞为衣) 当归(各一钱) 甘草(五分) 黄连(一钱半)
汤浸蒸饼为丸,黍米大,每服十五丸或二十丸,津液咽之,或食后用温水、凉水送下亦可。
【清心莲子饮】(见《古方八阵·寒阵》)治热在气分,口干作渴,小便淋浊,或口舌生疮,咽疼烦躁。
黄芩 麦冬 地骨皮 车前子(炒) 甘草(各钱半) 人参 黄 石莲子 柴胡 茯苓(各一钱)
上每服五钱,水煎服。
【直指固精丸】(见《古方八阵·固阵》)治肾虚有火,精滑,心神不安。
黄柏(酒炒) 知母(酒炒各一两) 牡蛎( ) 龙骨( ) 莲蕊 芡实 山茱萸 远志(甘草制)茯苓(各三钱)
上为末,山药糊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温酒下。
【秘元煎】(见血虚经乱)
【人参丸】(见《古方八阵·补阵》)宁心益智,安神固精。
人参 茯苓 茯神 枣仁 远志 益智 牡蛎(各五钱) 朱砂(二钱半)
为末,枣肉丸,服。
【心虚白浊歌】(见《古方八阵·补阵》)
白浊皆因心气虚,不应只作肾虚医,四君子汤加远志,一服之间见效奇。
【《局方》茯菟丸】(见《古方八阵·固阵》)治思虑太过,心肾虚损,真阳不固,尿有余沥或小便白浊,梦寐遗精等证。
菟丝子(制五两) 白茯苓(三两) 石莲肉(二两)
酒糊丸,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空心盐汤或米汤下。一方有北五味子四两,兼治三消。
欲事过度,滑泄不固而带下者,宜秘元煎、寿脾煎、固阴煎、苓术菟丝丸、济生固精丸、锁精丸、金锁思仙丹之类主之。
【寿脾煎】(见血虚经乱)
【固阴煎】(见肾虚经乱)
【苓术菟丝丸】(见《新方八阵·固阵》)治脾肾虚损不能收摄,以致梦遗、精滑、困倦等证。
白茯苓 白术(米泔洗炒) 莲肉(去心各四两) 五味(二两酒蒸) 山药(炒二两) 杜仲(酒炒三两)炙甘草(五钱) 菟丝子(用好水淘净,入陈酒浸一日,文火煮极烂,捣为饼,焙干为末十两)
上用山药末,以陈酒煮糊为丸,桐子大,空心滚白汤或酒下百余丸。如气虚神倦,不能收摄者,加人参三、四两,尤妙。
【济生固精丸】(见《古方八阵·固阵》)治下元虚损,白浊如脂,或胞气虚寒,腰重少力,小便无度,并效。
牡蛎( ) 菟丝子(酒浸蒸炒) 韭子(炒) 龙骨( ) 北五味(炒) 白茯苓 桑螵蛸(酒炙)白石脂( 各等分)
上为细末,酒糊丸,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盐汤下。
【《局方》锁精丸】(见《古方八阵·固阵》)治白浊、白带,小便频数。
破故纸 青盐 白茯苓 五味子(炒等分)
一方用五倍子。
上为末,酒糊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温酒下。
万氏 【金锁思仙丹】(见《古方八阵·固阵》)治男子嗜欲太过,精血不固。此涩以去脱之剂。
莲蕊 芡实 石莲子(各十两) 金樱膏(三斤)
上以金樱煎膏如饧,入前三味药末,和丸桐子大,空心盐酒下三十丸,服久精神完固,大能延年。平时服食,忌葵菜、车前子。
人事不畅,精道逆而为浊、为带者,初宜六味地黄汤,或威喜丸之属以利之,久不止者,宜固阴煎、苓术菟丝丸之属以固之。
【六味地黄汤】(见经不调)
【《和剂》威喜丸】(见《古方八阵·固阵》)治元阳虚惫,精滑白浊遗尿,及妇人血海久冷,淫带梦泄等证。
白茯苓去皮四两切块,同猪苓二钱五分,同于瓷器内煮二十余沸,取出晒干,不用猪苓 黄蜡(四两)
上以茯苓为末,熔黄蜡搜和为丸,如弹子大,每空心细嚼满口生津,徐徐咽服,以小便清利为效。忌米醋,惟糠醋可用。尤忌气怒动性。
湿热下流而为带浊,脉必滑数,色见红赤,证有烦渴而多热者,宜保阴煎、加味逍遥散、或经验猪肚丸亦佳。若热甚兼淋而赤者,宜龙胆泻肝汤。
【保阴煎】(见血热经早)
【加味逍遥散】(见经不调)
【经验猪肚丸】(见《古方八阵·固阵》)止梦遗泄精。进饮食,健肢体。此药神应。瘦者服之自肥,莫测其理。
白术(面炒五两) 苦参(白者三两) 牡蛎(左扇者 研四两)
上为末,用雄猪肚一具,洗净,以瓷罐煮极烂,木石臼捣如泥,和药,再加(猪)肚汁捣半日,丸如小豆大,每服四、五十丸,日进三服,米饮下。久服自觉身肥,而梦遗永止。
【龙胆泻肝汤】(见产门不闭)
元气虚弱而带下者,宜寿脾煎、菟丝煎、七福饮、十全大补汤、九龙丸之属。若阳气虚寒,脉见微涩,色白清冷,腹痛多寒者,宜加姜、附,或用家韭子丸。
【菟丝煎】(见安胎)
【七福饮】(见血虚经乱)
【十全大补汤】(见调经论外备用方)
丹溪 【九龙丸】(见《古方八阵·固阵》)治肾虚精滑。
金樱子 枸杞 山茱萸 莲蕊 莲肉 当归 熟地 芡实 白茯苓(各等分)
上为末,酒糊丸,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或酒或盐汤下。
【《三因》家韭子丸】(见《古方八阵·固阵》)治少长遗溺,及男子虚剧,阳气衰败,小便白浊,夜梦遗精。此药补养元气,进美余食。按:此方当除去石斛,倍用菟丝,庶乎尤效。
家韭子(炒六两) 鹿茸(酥炙四两) 肉苁蓉(酒浸) 牛膝(酒浸) 熟地 当归(各二两)菟丝子(酒煮) 巴戟肉(各一两半) 杜仲(炒) 石斛 桂心 干姜(炮各一两)
酒糊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加至百余丸,食前温酒、盐汤任下。凡小儿遗尿者,多因胞(指膀胱)寒,亦禀受阳气不足也。作小丸服之。
脾肾气虚下陷而多带者,宜用寿脾煎、归脾汤、补中益气汤之属。
【归脾汤】(见经不调)
【补中益气汤】(见经不调)
立斋曰:前证或因六淫七情;或因醉饱房劳;或因膏粱浓味;或服燥剂所伤;或亏损阳气下陷;或湿痰下注蕴积而成,故言带也。凡此皆当壮脾胃、升阳气为主,佐以各经见证之药。若色青者属肝,用小柴胡加山栀。
或湿热壅滞,小便赤涩,龙胆泻肝汤。色赤者属心,用小柴胡加黄连、山栀、当归。思虑过伤,用妙香散等药。色白者属肺,用补中益气加山栀。色黄者属脾,用六君子加山栀、柴胡,不应,归脾汤。色黑者属肾,用六味地黄丸。若气血俱虚,八珍汤。阳气陷下,补中益气汤。湿痰下注,前汤加茯苓、半夏、苍术、黄柏。
气虚痰饮下注,四七汤送肾气丸。不可拘肥人多痰,瘦人多火,而以燥湿泻火之药轻治之也。
【小柴胡汤】(见崩淋经漏不止)
【《良方》辰砂妙香散】(见《古方八阵·固阵》)治心气不足,惊痫或精神恍惚,虚烦少气少睡,夜多盗汗,心虚遗精白浊。服之安神镇心。
黄 山药(姜汁炒) 茯苓 茯神 远志(甘草汤制各一两) 人参 炙甘草 桔梗(各五钱) 木香(二钱)麝香(一钱另研) 朱砂(三钱另研)
上为末,每服二钱,不拘时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