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 杂症 喘论

类别:其他 作者:怀远字数:1130更新时间:23/03/24 10:48:54
尝慨天地人。三才也。天地一日夜。凡二息。则亘古不弊。人一日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则度百岁乃去。何若是之相悬哉。盖天地之气合。而人之气分。天地之于人。又未始须臾而离。彼春之温。为夏之热。彼秋之忿。为冬之怒。人在气交中。一呼则以天之气而接人之气。一吸则以人之气而接天之气。所谓天食人以五气是也。况呼出心与肺。在上为阳。吸入肾与肝。在下为阴。脾居中州而调之。故徐而不迫。则合其一万三千五百息之常度也。若有所劳倦。则气耗而喘出于肺。有所忧虑。则气结而喘出于心。有所饥饱。则气馁而喘出于脾。有所暴怒。则气逆而喘出于肝。有所纵欲。则气竭而喘出于肾。故在脾肺者益其气。气得补而喘自止。在肾肝者滋其阴。阴得返而喘自定。虽有痰喘水喘火喘。及六淫之邪。为患最多。亦不过标者其暂。而本者宜固也。试观之天地。有时而怒涛。有时而晦冥。有时而奔溃。有时而崩陷。其暴疾之可畏实同乎喘。而终古不坏者。不失其潮汐之常。而以清以宁者如故也。而人之患喘者。使其清升浊降。不改故常。即至诸邪交侵。亦安足虑哉。如余治喘证多矣。未有若儒者钱曾一室人。庚戌秋。患喘二旬余。始延治。比至。闻声如痰哮。按脉则微促。心肺肾肝。壅逆而上。痛不可忍。上膈则实。下腹则空。检方药。消痰降气无遗用。余因谓曰。此阴虚发喘。因喘而阴将绝矣。约以六味汤加杜仲阿胶。连进二十剂可愈。否则不救。当晚即进一剂。觉胸膈痛遂止。阅旦视之。谓曰。此药不胜病。亟取煎剂。余坐进之。连饮二盏。胸次觉宽。遂命以一日三剂。由是喘定索粥。五脏安和。得保其生。可见天地间之理。固有至正不易者。而岂容泛泛哉。 一丙午季秋。幼儿患肺风痰喘。因避热乘凉所致。痰喘四五日。胸骨俱高。消痰降喘药。俱不效。延郡中曹子叔明视之曰。此虽天热。而肺则受寒也。以麻黄三分。杏仁五粒。桔梗枳壳广皮荆防前胡之属。进一剂而得汗。喘稍定。余以贝母栝蒌霜连饮之。以保破残之肺。获安。向非叔明见之精切。则喘何由而定哉。因录之以鸣感。且以示后之同患者。 【三拗汤】 治寒湍。 麻黄(一钱) 杏仁(十粒) 甘草(三分) 姜三片。水煎。 【苏子栝蒌汤】 治痰火发喘。 苏子(研) 桑白皮(蜜炒) 川贝母(去心研) 栝蒌霜(各一钱) 杜仲(一钱盐水炒) 茯苓(一钱) 广皮(一钱) 前胡(一钱) 桔梗(一钱) 甘草(三分炙) 姜一片。水煎。热甚加黄芩。 【二冬汤】 治肺火而喘。 天门冬(一钱半去心) 麦门冬(一钱去心) 款冬花(一钱) 紫菀茸(一钱)桔梗(一钱) 甘草(三分) 广陈皮(一钱) 川贝母(一钱) 百合(一钱) 马兜苓(一钱) 阿胶(一钱) 水煎。 【半夏汤】 治水逆而喘。 半夏(一钱) 茯苓(一钱) 炙甘草(三分) 桑白皮(一钱) 广皮(一钱) 泽泻(七分) 白术(一钱) 姜枣水煎。 【仲景用木防己汤】 木防己(二钱) 石膏(二钱) 桂枝(一钱) 人参(二钱) 水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