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游天台山日记浙江台州府

类别:其他 作者:徐霞客字数:280471更新时间:23/03/24 11:29:30
【原文】 癸丑③之三月晦④,自宁海出西门。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三十里,至梁隍山。闻此地於菟⑤夹道⑥,月伤数十人,遂止宿。 【注释】 ①天台山:在浙一江一 天台县北,是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 ②台(tāi)州府:位于浙一江一 沿海中部,治临海县,天台县在其辖内。 ③癸丑:即万历四十一年(1613)。 ④晦:农历每月最末一天。 ⑤於菟(wū tú):老虎的别称。 ⑥夹道:沿途,一路上。 【译文】 癸丑年三月三十日从宁海县城西门出城。天空陰云尽散,陽光明媚,人的心情、山中的景物,都有喜悦之态。走过三十里路,到达梁隍山。听说此地猛虎夹道,一个月间就伤害数十人,于是,只好停宿于旅舍。 【原文】 四月初一日 早雨。行十五里,路有歧,马首西向台山,天色渐霁①。又十里,抵松门岭,山峻路滑,舍骑步行。自奉化②来,虽越岭数重,皆循山麓;至此迂回临陟③,俱在山脊。而雨后新霁,泉声山色,往复创变,翠丛中山鹃④映发,令人攀历忘苦。又十五里,饭于筋竹庵。山顶随处种麦。从筋竹岭南行,则向国清⑤大路。适有国清僧云峰同饭,言此抵石梁,山险路长,行李不便,不若以轻装往,而重担向国清相待。余然之,令担夫随云峰往国清,余与莲舟⑥上人就石梁道。行五里,过筋竹岭⑦。岭旁多短松,老干屈曲,根叶苍秀,俱吾阊门⑧盆中物也。又三十余里,抵弥陀庵。上下高岭,深山荒寂,恐藏虎,故草木俱焚去。泉轰风动,路绝旅人。庵在万山坳⑨中,路荒且长,适当其半,可饭可宿。 【注释】 ①霁(jì):雨止天晴。 ②奉化:明为县,隶宁波府,即今浙一江一 奉化。 ③临陟(zhì):攀登。 ④山鹃:指山岭上盛开的杜鹃花,又称映山红。 ⑤国清:国清寺,在天台县城北3.5公里的天台山麓。 ⑥莲舟:一江一 陰迎福寺僧人。 ⑦筋竹岭:应即今金岭,在宁海、天台两县界上。 ⑧阊(chānɡ)门:苏州的一个城门,这里指代苏州。 ⑨坳(ào):山间洼下的地方。 【译文】 四月初一日 早上一直下雨。前行十五里,路旁有岔道,勒马从西面向天台山进发,天色逐渐转晴。又走了十里路,抵达松门岭下。山高路滑,只好舍弃骑马,步行前进。从奉化来的道路,虽然经过数重山岭,都是顺着山麓;到这里后,无论迂回、曲折或临水、登高,都在大山脊上面。雨后新晴,秀美的山色中叮咚的流泉声随处可闻,反复地变化出新的景观,绿树丛中怒放的红杜鹃花相互辉映,令人忘却了攀登跋涉的辛苦。又前行十五里路,在筋竹庵里休息、用饭。山顶上到处都种有麦子。从筋竹岭向南走,就是通往国清寺的大路。恰好有国清寺僧人云峰同桌吃饭,他说:从这条路到石梁,山险岭峻,路途漫长,不方便携带行李。不如轻装前往,而让担夫将重的行李先担去国清寺等待。我同意他的建议,让担夫挑着行李随云峰先去国清寺,我则与莲舟上人一起从石梁道上动身前行。走过五里路,翻越过筋竹岭。山岭近旁很多又老又矮的松树,变形的树干弯弯曲曲,树根松叶青绿秀丽,好像城里人家盆景中栽种的奇异清秀的松树桩。又走三十多里,才抵达弥陀庵。在高峻的山岭里爬上爬下,深山里很荒凉寂静。害怕猛虎躲藏草木中伤人,所以路边的草木都被放火烧掉了。泉水轰鸣,劲风动地,山路上没有其他旅行的人,显得荒凉而漫长。弥陀庵坐落在万山坳中,恰巧正当中途,行人可在此用饭或住宿。 【原文】 初二日 饭后,雨始止。遂越潦攀岭,溪石渐幽。二十里,暮抵天封寺①。卧念晨上峰顶,以朗霁为缘,盖连日晚霁,并无晓晴。及五更梦中,闻明星满天,喜不成寐。 【注释】 ①天封寺:今仍称天封,在天台县东北境。 【译文】 初二日 吃完饭后,雨才停止。于是越过路上的积水,攀登山岭,溪流、山岩越来越显得清澈、幽静。走完二十里路,傍晚时抵达天封寺。睡卧床 上,还惦念着明晨登攀峰顶的事,若有缘分则雨停天朗,因为连日来都是晚上雨后转晴,并没有一天是天亮时晴朗。五更时从梦中醒来,听仆人说,满天都是明亮的星星,喜欢得无法再入睡。 【原文】 初三日 晨起,果日光烨烨①,决策向顶。上数里,至华顶庵;又三里,将近顶,为太白堂,俱无可观。闻堂左下有黄经洞,乃从小径。二里,俯见一突石,颇觉秀蔚。至则一发僧结庵于前,恐风自洞来,以石甃②塞其门,大为叹惋。复上至太白③,循路登绝顶④。荒草靡靡,山高风冽,草上结霜高寸许,而四山回映,琪花玉树,玲珑弥望。岭角山花盛开,顶上反不吐色,盖为高寒所勒耳。 【注释】 ①烨烨(yè yè):火焰很盛。 ②甃(zhòu):砌。 ③太白:即太白堂,相传为李白读书处。 ④绝顶:华顶峰,在天台县东北境,为天台山绝顶,海拔1098米。峰下有善兴寺,即华顶寺。 【译文】 初三日 清晨起床 ,果然见陽光如火光一般闪耀,于是决策向山顶前进。向上攀爬数里山路,到达华顶庵;再走三里,到达太白堂,已快要接近华顶峰了,而沿途都没有值得观赏的景物。听说太白堂左下方有黄经洞可游览,于是从小路走。二里路后,俯身看见一块很突出的大石头,感到很是秀丽华美。临近一看,是一位发僧在黄经洞前构的庵,恐怕风从洞里吹出来,就用石头砌塞洞门,我不由大为感叹而惋惜。于是只好重新往上走,到达太白堂,然后顺山路登上天台山绝顶华顶峰。峰顶上,四处的荒草被劲风吹得纷纷倒伏,峰高因而寒风凛冽,草上结的霜约有一寸多厚,而回顾峰下四周的山峦上,美丽的鲜花与碧玉般的绿树,远远望去觉得非常玲珑明晰。山脚下山花盛开,峰顶上反而不开花,大概是因为高处寒冷所造成的。 【原文】 仍下华顶庵,过池边小桥,越三岭。溪回山合,木石森丽,一转一奇,殊慊①所望。二十里,过上方广,至石梁,礼佛昙花亭,不暇细观飞瀑。下至下方广,仰视石梁飞瀑,忽在天际。闻断桥、珠帘尤胜,僧言饭后行犹及往返,遂由仙筏桥向山后。越一岭,沿涧八九里,水瀑从石门泻下,旋转三曲。上层为断桥,两石斜合,水碎进石间,汇转入潭;中层两石对峙如门,水为门束,势甚怒;下层潭口颇阔,泻处如阈②,水从坳中斜下。三级俱高数丈,各极神奇,但循级而下,宛转处为曲所遮,不能一望尽收。又里许,为珠帘水,水倾下处甚平阔,其势散缓,滔滔汩汩。余赤足跳草莽中,揉木缘崖,莲舟不能从。暝色③四下,始返。停足仙筏桥,观石梁卧虹,飞瀑喷雪,几不欲卧。 【注释】 ①慊(qiè):满足。 ②阈(yù):门槛。 ③暝(mínɡ)色:夜色。 【译文】 沿旧路下山到华顶庵,经过池边的小桥,翻越三座山岭。溪水潆洄,山峦重重,树木丛生繁密,岩石光采焕发,转过一个地方就有另一处奇景,使观赏愿望得到很大的满足。走完二十里路,经过上方广,到达石梁,在昙花亭敬佛,已无暇去仔细观赏石梁飞瀑的奇景。往下走到下方广,仰视石梁飞瀑,忽然觉得它似乎从天际倾泻下来一样。听说断桥、珠帘水尤其是著名胜景,僧人说吃过饭再去还来得及往返,于是由仙筏桥先去山后。翻过一座山岭,顺着溪涧走八九里,就见流水形成瀑布从石门飞泻而下,回旋流转,经过三道溪湾。最上面的层次是断桥,有两块巨石倾斜而相结联,溪水进流两石之间,浪花飞溅,汇合后流转入潭;中间的层次,两巨石相对峙有如窄门,溪水为窄门所约束,流势很汹涌;最下面的层次,潭的出口很宽阔,而溪水倾泻处犹如受到门槛阻隔,只能从低洼的地方斜涌而下。三台瀑布每台都高达数丈,各级的景观都很神奇,但溪流顺台级而下流,弯转的地方被溪湾所遮掩,不能一览无余。又一里多路,就是珠帘水,溪水倾泻而下的地方很平坦宽阔,水的流势因此缓和、散漫,汩汩流水弥漫潭内。我光着脚跳进草莽之中,攀援树木,沿着山崖前行,弄得莲舟上人不能跟随。夜色四处降下时,才返回。在仙筏桥上停下脚步,在朦胧的夜色中观赏如彩虹的天然石桥,瀑布水花飞溅有如喷雪一样的奇妙景观,几乎使人不想去睡。 【原文】 初四日 天山一碧如黛。不暇晨餐,即循仙筏上昙花亭,石梁①即在亭外。梁阔尺余,长三丈,架两山坳间。两飞瀑从亭左来,至桥乃合流下坠,雷轰河隤,百丈不止。余从梁上行,下瞰深潭,毛骨俱悚。梁尽,即为大石所隔,不能达前山,乃还。过昙花,入上方广寺。循寺前溪,复至隔山大石上,坐观石梁。为下寺僧促饭,乃去。饭后,十五里,抵万年寺,登藏经阁。阁两重,有南北经两藏。寺前后多古杉,悉三人围,鹤巢于上,传声嘹呖②,亦山中一清响也。是日,余欲向桐柏宫,觅琼台、双阙,路多迷津,遂谋向国清。国清去万年四十里,中过龙王堂③。每下一岭,余谓已在平地,及下数重,势犹未止,始悟华顶之高,去天非远!日暮,入国清,与云峰相见,如遇故知,与商探奇次第。云峰言:“名胜无如两岩,虽远,可以骑行。先两岩而后步至桃源,抵桐柏,则翠壁、赤城,可一览收矣。” 【注释】 ①梁:桥。石梁:在中方广。山腰有衔接两山的天然石梁,长约7米,中央隆起如龟背,狭处仅半尺左右。水有两源,东为金溪,西为大兴坑溪,合流后自梁底向下飞坠。 ②嘹呖(liáo lì):形容声音响亮而清远。 ③龙王堂:今作龙皇堂,在天台县北境。 【译文】 初四日 碧蓝的天空万里无云,广袤的群山一片墨绿。顾不上吃早餐,就沿着仙筏桥登上昙花亭,石桥即在昙花亭外。石桥宽一尺多,长达三丈,架在两山坳之间。两股飞瀑从亭左边流来,至桥边汇合成一股急流向下飞坠,形成瀑布,响声有如雷声轰鸣,如河堤坍塌,瀑布高达百丈以上。我从石桥上走过去,向下俯视深潭,不禁毛骨悚然。走过石桥,就被前面的大石所阻隔,不能由此去前山,于是返回原路走。经过昙花亭,进入上方广寺。顺着寺前的溪水,再爬上阻隔前山的大石上面,坐下来观赏石桥。因为下方广寺的僧人催促去用饭,于是起身离开。吃过饭后,走十五里路,抵达万年寺,登上藏经阁。阁有两层,存有南北佛经两藏。万年寺寺前寺后有很多古老的杉树,都是三人围的粗干,鹤群在树上筑巢,传来的鹤鸣声响亮而清远,也是深山中的一种清雅的响声。这天,我原想去桐柏宫,寻觅琼台、双阙胜景,因路途中有许多使人迷惑的错道,于是改变计划去国清寺。国清寺离万年寺有四十里路,途中经过龙王堂。每走下一座山岭,我都以为已走到平地上,等到接连走下好几重山岭,下坡的态势还远没有停止,这才开始领悟到华顶峰之高,似乎离天已经不远了!傍晚时分,才进入国清寺,与云峰和尚相见,就像遇见久别的知心故友,于是和他商量游览探奇的先后顺序。云峰和尚说:“风景名胜没有比得过寒岩、明岩两处幽险的,虽然路程遥远一些,但可以骑马去。先游览寒岩、明岩,然后步行到桃源洞,抵达桐柏宫,那么翠壁、赤城栖霞两处胜景,也可以一览尽收了。” 【原文】 初五日 有雨色,不顾,取寒、明两岩道,由寺向西门觅骑。骑至,雨亦至。五十里至步头,雨止,骑去。二里,入山,峰萦水映,木秀石奇,意甚乐之。一溪从东陽①来,势甚急,大若曹娥②。四顾无筏,负一奴一背而涉。深过于膝,移渡一涧,几一时。三里,至明岩。明岩为寒山、拾得隐身地③,两山回曲,《志》④所谓八寸关也。入关,则四围峭壁如城。最后,洞深数丈,广容数百人。洞外,左有两岩,皆在半壁;右有石笋突耸,上齐石壁,相去一线,青松紫蕊,蓊苁⑤于上,恰与左岩相对,可称奇绝。出八寸关,复上一岩,亦左向。来时仰望如一隙,及登其上,明敞容数百人。岩中一井,曰仙人井,浅而不可竭。岩外一特石,高数丈,上岐立如两人,僧指为寒山、拾得云。入寺。饭后云陰溃散,新月在天,人在回崖顶上,对之清光溢壁。 【注释】 ①东陽:明为县,隶金华府,即今浙一江一 东陽。一溪即始丰溪,今名同。 ②曹娥:今仍名曹娥一江一 ,源自天台山北麓,往北流经新昌、嵊县、上虞入杭州湾。 ③寒山、拾得:唐代二僧。寒山曾隐居天台山寒岩,往还于天台山国清寺,和拾得友好,善作诗,有《寒山子集》二卷。拾得原是孤儿,由国清寺僧丰干收养为僧,故名拾得。亦能诗,有《丰干拾得诗》一卷。后人常以寒山、拾得并称,尊为“和合二仙”。 ④《志》:指《大明一统志》。下同。 ⑤蓊苁(wěnɡ cōnɡ):草木茂盛。 【译文】 初五日 虽有下雨的迹象,也顾不及了。选择了去寒岩、明岩的道路,由国清寺去西门寻找乘骑。乘马来到,雨也下来了。雨中走完五十里路后到达步头,雨停了,乘马也打发走了。步行二里路后,进入山中,山峰倒映在潆绕流动的溪水之中,树木秀丽,岩石奇异,心情因此而很快乐。一条溪水从东陽流来,水势很湍急,流量大小与曹娥一江一 相似。四处一看没有竹筏可以渡人,只好由仆人背着涉水过溪。溪水深过膝盖,渡过一条溪涧,将近花去一个时辰。又走三里路,到达明岩。明岩是寒山、拾得两位高僧隐居之地,两座山迂回曲折,即《大明一统志》所记述的八寸关。进入八寸关,则四围的陡峭石壁有如城墙。最后面有一山洞,深有数丈,宽处能容纳数百人。山洞外面,左边有两座石岩,都悬在半壁间;右边有石笋高耸,顶头与石壁高相等,而相去仅有一线之地。石笋顶上青松和紫色的花蕊生长茂盛,恰好与左边的两座石岩相对峙,可以称得上是奇绝之景观了。走出八寸关,再登上一座石岩,也是方向朝左。来的时候,仰望就像相隔一线缝隙,待攀登到石岩顶上,才看清它很宽敞,可容纳数百人。石岩中间有一口井,叫仙人井,较浅,但井水不会枯竭。石岩外又有一奇特的石头,有数丈之高,上部分开成两部分,就像两个站立的人,当地和尚指点为寒山、拾得的化身。回到寺里,晚饭后,陰云散尽,一弯新月挂在碧空,人站立回崖顶上,对着满天月色,连岩壁上也洒满明亮的月光。 【原文】 初六日 凌晨出寺,六七里至寒岩。石壁直上如劈,仰视空中,洞穴甚多。岩半有一洞,阔八十步,深百余步,平展明朗。循岩右行,从石隘仰登。岩坳有两石对耸,下分上连,为鹊桥,亦可与方广石梁争奇,但少飞瀑直下耳。还饭僧舍,觅筏渡一溪。循溪行山下,一带峭壁巉崖,草木盘垂其上,内多海棠、紫荆,映荫溪色。香风来处,玉兰芳草,处处不绝。已至一山嘴,石壁直竖涧底,涧深流驶,旁无余地。壁上凿孔以行,孔中仅容半趾,逼身而过,神魄为动。自寒岩十五里至步头,从小路向桃源。桃源在护国寺旁,寺已废,土人茫无知者。随云峰莽行曲路中,日已堕,竟无宿处,乃复问至坪头潭①。潭去步头仅二十里,今从小路,反迂回三十余里宿,信桃源误入也! 【注释】 ①坪头潭:即今平镇,在天台县西境,始丰溪北岸。 【译文】 初六日 凌晨从寺里出发,走六七里路后到达寒岩。石壁笔直向上有如刀劈一般,仰视空中,有很多洞穴。岩壁半中腰有一洞穴,宽八十步,深一百多步,洞内平坦而明亮。顺着石岩右边走,从岩石的狭窄小道向上攀登。山岩的低洼处有两块岩石相对耸立,下部分开而上部相连,即是所谓的鹊桥,可以与上方广寺的石桥互争奇异,但少了飞溅的瀑布直泻这一景色罢了。返回僧人的住处用饭,然后找到竹筏渡过一溪流,顺溪流走到山下。这一带都是峭壁巉崖,荒草盘结、树枝下垂,有很多海棠树、紫荆藤,浓荫倒映溪中,更增添景色的优美。香风飘来的地方,玉兰花、芬芳的香草,处处都有,没有穷尽。已走到一山嘴处,岩壁笔直插到涧底,涧水深而湍急,四旁没有可行走的多余地方。岩壁上凿有石孔用来通行,石孔仅仅能容下半只脚,身体贴近岩壁而过,使人惊心动魄。从寒岩走出十五里路到达步头,从小路再去桃源洞。桃源洞在护国寺旁,而护国寺的庙宇已成废墟,问当地人,都很茫然,没有人知道。跟随云峰和尚在草木丛生的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行走,太陽已经落山,竟还找不到住宿的地方,于是再问路,终于到达坪头潭。从坪头潭到步头仅有二十里路,现在从小路走,反而迂回三十多里,才得以住宿下来,确实是桃源洞误入了。 【原文】 初七日 自坪头潭行曲路中三十余里,渡溪入山。又四五里,山口渐夹,有馆曰桃花坞。循深潭而行,潭水澄碧,飞泉自上来注,为鸣玉涧。涧随山转,人随涧行。两旁山皆石骨,攒峦夹翠,涉目成赏,大抵胜在寒、明两岩间。涧穷路绝,一瀑从山坳泻下,势甚纵横。出饭馆中,循坞①东南行,越两岭,寻所谓“琼台”、“双阙”②,竟无知者。去数里,访知在山顶。与云峰循路攀援,始达其巅。下视峭削环转,一如桃源,而翠壁万丈过之。峰头中断,即为双阙;双阙所夹而环者,即为琼台。台三面绝壁,后转即连双阙。余在对阙,日暮不及复登,然胜已一日尽矣。遂下山,从赤城后还国清,凡三十里。 【注释】 ①坞(wù):四面高中间低的山洼。 ②阙(què):古代宫殿、祠庙、陵墓前面的建筑物。先筑高台,上修楼观,通常左右各一,中央缺而为道,故称“阙”或“双阙”。此处形容天然峰崖如一对阙楼,故得名“双阙”。 【译文】 初七日 从坪头潭开始,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中行走三十多里路,渡过溪水进入五台山。又前行四五里,山口渐渐狭窄,有一处房舍,叫桃花坞。顺着深潭边前行,潭中的水清澈、碧蓝,飞溅的山泉水从上注入潭中,叫做鸣玉涧。涧水顺着山流转,人则顺着涧水边走。涧两旁的山都是裸露的岩石,攒簇的山峦到处夹杂着翠绿的树木,凡是眼睛看到的都是可观赏的景致,景致的优美大体上都在寒岩、明岩这两岩之间。涧水穷尽处,路也就消失了。一条瀑布从山坳间倾泻而下,态势非常奔放。饭后,从桃花坞出来,顺着山洼向东南方走,翻越两座山岭,去寻觅所说的“琼台”、“双阙”两处胜景,竟然没有人知道。走出数里路,才访知在山顶上。与云峰和尚顺山路攀援而上,才到达山巅。向下俯视那陡峭壁削而环转的山岩,完全就像桃源洞的景致,而布满翠绿树木的万丈岩壁则超过了桃源洞的险峻。山峰之顶中间被断隔分开,就是所谓的双阙;夹在双阙正中间的环形石台,就是琼台。琼台的三面都是绝壁,后转就与双阙相连接。我已经站在对阙之上,天黑了来不及再爬上琼台。然而,优美的景致已被我一眼全饱览尽了。于是下山,从赤城的后面返回国清寺,总计旅程三十里。 【原文】 初八日 离国清,从山后五里登赤城①。赤城山顶圆壁特起,望之如城,而石色微赤。岩穴为僧舍凌杂,尽掩天趣。所谓玉京洞、金钱池、洗肠井,俱无甚奇。 【注释】 ①赤城:为天台山支阜,在天台县西北3.5公里,高339米。上有石洞12个,以紫云洞和玉京洞最著名,山顶有赤城塔。 【译文】 初八日 离开国清寺,从山后走五里路后登上赤城。赤城山顶上圆形的岩壁耸起,很特别,看起来像一座城,而岩石的颜色微微发红。岩洞都成了和尚们的宿舍,被侵扰得非常杂乱,天然的景趣完全被掩盖掉。所说的玉京洞、金钱池、洗肠井,都没有什么很奇特的地方。 【评析】 本篇是《徐霞客游记》的首篇,记叙的是作者第一次游天台山的情况。 天台山是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有创建于隋代的国清寺,唐代著名诗僧寒山、拾得曾在此山隐居修行,还有相传为诗人李白曾在此山读书的太白堂,更早的还有关于刘晨、阮肇采药迷路遇仙女的美丽传说,等等。自然景观方面,有华顶、赤城、琼台、桃源、寒岩以及最为著名的石梁飞瀑等名胜。因此,作者对此山十分向往,开篇一句“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即流露出十分的欣喜。篇中还有“及五更梦中,闻明星满天,喜不成寐”、“观石梁卧虹,飞瀑喷雪,几不欲卧”、“峰萦水映,木秀石奇,意甚乐之”等,更直接表现了他高度兴奋的心情。 从全篇来看,作者比较详细地记叙了前后九天游览天台山的过程,对于天台山的著名景观,也或较详或较略地作了一一介绍和描述,是全景式的叙述描写。虽无特别浓墨重彩之处,但诸如“而雨后新霁,泉声山色,往复创变,翠丛中山鹃映发,令人攀历忘苦”,“荒草靡靡,山高风冽,草上结霜高寸许,而四山回映,琪花玉树,玲珑弥望”,“溪回山合,木石森丽,一转一奇,殊慊所望”,“石梁卧虹,飞瀑喷雪”,“寺前后多古杉,悉三人围,鹤巢于上,传声嘹呖,亦山中一清响也”,“一带峭壁巉崖,草木盘垂其上,内多海棠紫荆,映荫溪色,香风来处,玉兰芳草,处处不绝”,“循深潭而行,潭水澄碧,飞泉自上来注,为鸣玉涧。涧随山转,人随涧行。两旁山皆石骨,攒峦夹翠,涉目成赏”等等,均三言两语,简练优美,生动而传神。 作者还善于根据景物特点,遣词造语,喜用四字句,如:云散日朗,人意山光;泉声山色;泉轰风动;越潦攀岭;山高风冽;琪花玉树;溪回山合,木石森丽;雷轰河隤;峰萦水映,木秀石奇;青松紫蕊;攒峦夹翠等等,往往成二二式结构,或上下句对称,显得典雅而匀整,新奇而别致。这个特点也贯穿在整部《徐霞客游记》中。 正文 游雁宕山日记浙江温州府 【原文】 自初九日②别台山,初十日抵黄岩③。日已西,出南门三十里,宿于八岙④。 十一日 二十里,登盘山岭。望雁山诸峰,芙蓉插天,片片扑人眉宇。又二十里,饭大荆驿⑤。南涉一溪,见西峰上缀圆石,一奴一辈指为两头陀⑥,余疑即老僧岩,但不甚肖⑦。五里,过章家楼,始见老僧真面目:袈衣秃顶,宛然兀立⑧,高可⑨百尺。侧又一小童,伛偻⑩于后,向为老僧所掩耳。自章楼二里,山半得石梁洞。洞门东向,门口一梁,自顶斜插于地,如飞虹下垂。由梁侧隙中层级而上,高敞空豁。坐顷之,下山。由右麓逾谢公岭,渡一涧,循涧西行,即灵峰道也。一转山腋,两壁峭立亘天,危峰乱叠,如削如攒,如骈笋,如挺芝,如笔之卓,如幞之欹。洞有口如卷幕者,潭有碧如澄靛者。双鸾、五老,接翼联肩。如此里许,抵灵峰寺。循寺侧登灵峰洞。峰中空,特立寺后,侧有隙可入。由隙历磴数十级,直至窝顶,则窅然平台圆敞,中有罗汉诸像。坐玩至暝色,返寺。 【注释】 ①雁宕(dànɡ)山:简称雁山,今称雁荡山。“宕”同“荡”。积水长草的洼地称为“荡”。该山顶部有荡,相传秋天大雁南归时多宿于此,故称“雁荡”。山在今浙一江一 一温一 州地区,有南、中、北之分,但以位于乐清县的北雁荡山为著。一温一 州府:治永嘉县,即今一温一 州市。 ②初九日:指万历四十一年(1613)四月初九。作者在此之前不久的三月底,曾游天台山,详见前《游天台山日记》。 ③黄岩:浙一江一 县名。 ④八岙(ào):黄岩县南地名。浙一江一 、福建沿海人称山间平地为“岙”。 ⑤驿(yì):驿站,古代为官员信使暂住、换马而设立的住所。 ⑥一奴一辈:指作者随行的仆人。头陀:梵文dhūta的音译,指赤脚行游化缘的僧人。 ⑦肖(xiào):相像。 ⑧兀(wù)立:高耸直立。 ⑨可:大约。 ⑩伛偻(yǔ lǚ):弯腰驼背。 谢公岭:南朝宋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任永嘉太守,纵一情 山水,曾在此地游览过,因此得名。 亘(ɡèn)天:直贯天空。 骈(pián):并列。 芝:灵芝。 卓:挺立。 幞(fú):幞头,古代的一种头巾,形制很多,这里当指高高翘起的那一类。 靛(diàn):靛青,青蓝色的天然染料。 双鸾、五老:均为山峰名。 窝:指洞底。 窅(yǎo)然:深远的样子。 【译文】 自初九日离别天台山,初十日抵达黄岩。太陽已偏西,从南门走出三十里,歇宿于八岙的旅舍。 十一日 走过二十里路,登上盘山岭。遥望雁宕山的那些山峰,就像木芙蓉直插蓝天,片片花瓣般的景色扑进人的眼里。又前行二十里路,在大荆驿用饭。向南渡过一条溪水,见西边的山峰上点缀着一块圆石,一奴一仆们认定是两头陀岩,我则怀疑即是老僧岩,但又不很像。走了五里路,经过章家楼,才看清楚老僧岩的真实面目:穿着袈裟,头上秃顶,形象逼真地直立着,高约百尺。其侧边又有岩石像一小孩童弯腰曲背地跟随在后面,不过平时被老僧所遮掩罢了。从章家楼走出二里路,在山半腰处找到石梁洞。洞门东向,洞门口有一石桥,从洞顶斜插于地上,有如飞虹下垂。由石桥侧面的缝隙中一层一层地拾级而上,上面高而宽敞、空阔。坐下休息了好一会儿,才下山而去。由右边的山麓越过谢公岭,渡过一条溪涧,顺着溪涧岸向西走,就是去灵峰的道路。刚一转过山腋,就见两边的岩壁陡峭笔立,直亘云天,险峰重重叠叠,形态万千,有的像刀削般直立,有的像群峰簇拥,有的像并列的竹笋,有的像挺拔的灵芝,有的像笔一般直立,有的像头巾一样倾斜。山洞洞口有的像卷起的帷帐,水潭有的碧绿得像澄清的蓝靛一般。双鸾峰如羽翼相接的双飞鸾,五老峰酷似五位联肩并行的老翁。走过景致如此幽奇的一里多路,到达灵峰寺。顺灵蜂寺侧的山道登上灵峰洞。灵蜂中部是空的,很特异地耸立于灵峰寺后,其侧面有缝隙可以进入。从缝隙处走过数十级石磴,直达窝顶上,深远处的平台方圆而宽敞,其中有十八罗汉等塑像。坐在平台上玩赏景色,直到暮色降临才返回灵峰寺。 【原文】 十二日 饭后,从灵峰右趾觅碧霄洞。返旧路,抵谢公岭下。南过响岩,五里,至净名寺路口。入觅水帘谷,乃两崖相夹,水从崖顶飘下也。出谷五里,至灵岩寺。绝壁四合,摩天劈地,曲折而入,如另辟一寰界。寺居其中,南向,背为屏霞嶂。嶂①顶齐而色紫,高数百丈,阔亦称之。嶂之最南,左为展旗峰,右为天柱峰。嶂之右胁介于天柱者,先为龙鼻水。龙鼻之穴从石罅直上,似灵峰洞而小。穴内石色俱黄紫,独罅口石纹一缕,青绀②润泽,颇有鳞爪之状。自顶贯入洞底,垂下一端如鼻,鼻端孔可容指,水自内滴下一注石盆。此嶂右第一奇也。西南为独秀峰,小于天柱,而高锐不相下。独秀之下为卓笔峰,高半独秀,锐亦如之两峰。南坳轰然下泻者,小龙湫也。隔龙湫与独秀相对者,玉女峰也。顶有春花,宛然插髻。自此过双鸾,即极于天柱。双鸾止两峰并起,峰际有“僧拜石”,袈裟伛偻,肖矣。由嶂之左胁,介于展旗者,先为安禅谷,谷即屏霞之下岩。东南为石屏风,形如屏霞,高阔各得其半,正插屏霞尽处。屏风顶有“蟾蜍石”,与嶂侧“玉龟”相向。屏风南去,展旗侧褶中,有径直上,磴级尽处,石阈限之。俯阈而窥,下临无地,上嵌崆峒。外有二圆穴,侧有一长穴,光自穴中射入,别有一境,是为天聪洞,则嶂左第一奇也。锐峰叠嶂,左右环向,奇巧百出,真天下奇观!而小龙湫下流,经天柱、展旗,桥跨其上,山门临之。桥外含珠岩在天柱之麓,顶珠峰在展旗之上。此又灵岩③之外观也。 【注释】 ①嶂(zhànɡ):高险如屏障的山。 ②绀(ɡàn):红青色。 ③灵岩:壁立干霄,状如屏风,亦称屏霞嶂。前为灵岩寺,寺前天柱、展旗两峰相对,称南天门,卧龙溪从中穿出,周围群峰环拥。 【译文】 十二日 饭后,从灵峰右侧山脚去寻觅碧霄洞。返回原路走,到达谢公岭下。从南边经过响岩,走五里路,到净名寺路口;再走进去寻觅水帘谷,所谓水帘谷,就是两崖相夹,流水从崖顶上飘落而下。走出水帘谷五里路,就到了灵岩寺。这里四面围合着绝壁,摩天劈地,通过曲折的小道进去,仿佛是另外开辟出来的一个广阔世界。灵岩寺位居其中间,南向,背后则是屏霞嶂。屏霞嶂顶部平而整齐,岩石呈紫色,高有数百丈,宽与高相称。屏霞嶂的最南处,左面是展旗峰,右面是天柱峰。介于屏霞嶂右胁与天柱峰当中的地方,最先看见的是龙鼻水。龙鼻水的出水洞穴,从岩石缝隙一直向上,像灵峰洞,但小一些。洞穴内岩石的颜色都呈黄紫色,唯独缝隙口有石纹一缕是青红色而又湿润,很像龙鳞龙爪的形状。从洞顶部连贯到洞底,落下的一端很像人的鼻子,鼻尖端的石孔可以容纳手指,水就从石孔内滴下来,注入石盆中。这就是屏霞嶂右边的第一奇景了。屏霞蟑西南面是独秀峰,比天柱峰小,但高度和岩石的尖锐却不相上下。独秀峰之下是卓笔峰,高度有独秀峰的一半,岩石的锋锐却与两峰一般。南面的山坳间,轰然向下飞泻的,就是小龙湫瀑布了。隔小龙湫瀑布与独秀峰相对的,是玉女峰。玉女峰顶开满鲜艳的春花,很像是插在玉女发髻上的装饰。从此经过双鸾峰,即以天柱峰为尽头。双鸾峰只有两座山峰并列耸起。峰际有“僧拜石”,身穿袈裟、伛偻着躯体的样子,很像老僧人。由屏霞嶂的左胁、介于展旗峰的中间地方,最前是安禅谷,安禅谷即屏霞嶂的下岩。东南面是石屏风,形状相似屏霞嶂,高度、宽处各为屏霞嶂的一半,正好插在屏霞嶂的尽头处。石屏风峰顶有“蟾蜍石”,与屏霞嶂侧面的“玉龟石”相对。从石屏风向南去,展旗峰侧面的褶皱中,有小径一直通向峰顶,石磴级的尽头处,有石门槛阻隔着。俯身石门槛而窥看,下临似乎看不到地,头顶上嵌镶着高高的天空。展旗峰外有两个圆孔,侧面有一个长孔,亮光从孔中射进来,别有一种境界,这就是天聪洞,是屏霞嶂左方的第一奇景。尖峰与高山重重叠叠,左右回环相对,奇异一精一巧的景致层出不穷,真不愧为天下奇观!而小龙湫瀑布的水向下流,流经天柱峰、展旗峰,有石桥横跨溪流之上,灵岩寺的山门则面对石桥。石桥外面,可看见含珠岩在天柱峰麓,顶珠峰则在展旗峰之上。这又是灵岩寺的外观了。 【原文】 十三日 出山门,循麓而右,一路崖壁参差,流霞映彩。高而展者,为板嶂岩。岩下危立而尖夹者,为小剪刀峰。更前,重岩之上,一峰亭亭插天,为观音岩。岩侧则马鞍岭横亘于前。鸟道①盘折,逾坳右转,溪流汤汤②,涧底石平如砥。沿涧深入,约去灵岩十余里,过常云峰,则大剪刀峰介立涧旁。剪刀之北,重岩陡起,是名连云峰。从此环绕回合,岩穷矣。龙湫③之瀑,轰然下捣潭中,岩势开张峭削,水无所着,腾空飘荡,顿令心目眩怖。潭上有堂④,相传为诺讵那⑤观泉之所。堂后层级直上,有亭翼然。面瀑踞坐久之,下饭庵中。雨廉纤⑥不止,然余已神飞雁湖山顶。遂冒雨至常云峰,由峰半道松洞外,攀绝磴三里,趋白云庵。人空庵圮,一道人在草莽中,见客至,望望去。再入一里,有云静庵,乃投宿焉。道人⑦清隐,卧床 数十年,尚能与客谈笑。余见四山云雨凄凄,不能不为明晨忧也。 【注释】 ①鸟道:《华陽国志》:“鸟道四百里,以其险绝,兽犹无蹊,特上有飞鸟之道耳。”形容道路险绝。 ②汤汤(shānɡ):大水急流的样子。 ③龙湫(qiū):此指大龙湫,在马鞍岭西4公里,水从高约190米的连云峰上飞坠潭中,为著名大瀑布。湫:水潭。瀑布下为深潭。 ④堂:四方而高的建筑。 ⑤诺讵那:罗汉名,又作诺矩罗。相传诺矩那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宕山芙蓉峰龙湫。唐代僧人贯修《诺矩罗赞》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句,即指此景。 ⑥廉(lián)纤:细雨。 ⑦道人:修道的人,此处指和尚。 【译文】 十三日 从灵岩寺山门出来,顺山麓向右走,一路上只见山崖、岩壁参差不齐,流霞与山间的色彩相辉映。高峻而顶部平展的,是板嶂岩。板嶂岩下耸立而又尖又窄狭的,是小剪刀峰。再往前,重重叠叠的山岩之上,一座亭亭玉立的山峰直插云天,那就是观音岩。观音岩侧面则是马鞍岭横亘在前方。险要的山道盘旋、曲折,越过山坳向右转,有溪流浩浩汤汤,山涧底部的石头平坦得像细磨刀石。沿着山涧深处前进,大约离开灵岩寺十余里,经过常云峰,就见大剪刀峰介立于涧旁。大剪刀峰北面,重岩陡然耸起,它的名称叫连云峰。从这里,山环水绕,峰回壁合,岩崖穷尽了。大龙湫瀑布的流水,轰然下泻,直捣潭中。山岩的态势开展而陡峭,而流水没有河床 承受,于是腾空飘荡而下,顿时令人目眩而心有恐惧。水潭上方建有庙堂,相传是诺讵那罗汉观赏流泉的地方。从庙堂后面沿石级直上,有座建在岩壁上的亭榭犹如鸟儿展翅一般。面对瀑布踞坐着观赏了很久,才走下山岩回到庵中吃饭。蒙蒙细雨下个不止,然而我的心神早已飞到雁湖山顶。于是,冒雨到达常云峰,从常云峰半腰的道松洞外,攀登非常陡险的石磴有三里之多,奔赴白云庵。人已空而庵已坍塌,一个和尚在草莽中,见有客人到来,望了望就离开了。再进入一里路,有云静庵,于是在此投宿。清隐和尚已病卧在床 数十年,还能与客人谈笑。我见四周山峰乌云笼罩,细雨不止,凄凉寒冷,不能不为明天早晨的旅程担忧。 【原文】 十四日 天忽晴朗,乃强清隐徒为导。清隐谓湖中草满,已成芜田,徒复有他行,但可送至峰顶。余意至顶,湖可坐得,于是人捉一杖,跻①攀深草中,一步一喘,数里,始历高巅。四望白云,迷漫一色,平铺峰下。诸峰朵朵,仅露一顶,日光映之,如冰壶瑶界,不辨海陆。然海中玉环②一抹,若可俯而拾也。北瞰山坳壁立,内石笋森森,参差不一,三面翠崖环绕,更胜灵岩。但谷幽境绝,惟闻水声潺潺,莫辨何地。望四面峰峦累累,下伏如丘垤③,惟东峰昂然独上,最东之常云,犹堪比肩。 【注释】 ①跻(jī):登。 ②玉环:明代称玉环山,即乐清县东海中的玉环岛,现为浙一江一 省玉环县。 ③丘垤(dié):小土堆。 【译文】 十四日 天忽然间晴朗起来,于是强请清隐和尚的徒弟做向导。清隐说,雁湖中长满了草,已变成荒芜之田,白白地到此,再没有其他可去之处,但可以送我到峰顶。我想,只要到达峰顶,便可得以游览雁湖;于是每人手握一根拐杖,在深草中攀登,一步一喘地走了数里路,才到达高峰之巅。四下一望,白云弥漫,一片白色平铺山峰下面。各座山峰就像云海中的朵朵鲜花,仅露出一点峰顶,陽光辉映在峰顶之上,这景致就好像盛冰的玉壶、清净洁白的瑶台神仙世界一般,让人不能辨别哪是云海、哪是山川陆地。然而,那云海中的玉环山有如轻微的一抹飘带,似乎可以俯身去拾起来。向北远望,山坳中岩壁削立,里面石笋茂盛繁密,参差不一。三面有布满绿树的山崖环绕,景致更比灵岩寺优美。但山谷幽深而境地非常陡险,只听见潺潺的流水声,无法辨别出是从什么地方传来的。遥望四周,峰峦累累,低伏的有如小土堆,只有东面的山峰昂然独自向上高耸,最东边的常云峰,还能够与之相当。 【原文】 导者告退,指湖在西腋一峰,尚须越三尖。余从之,及越一尖,路已绝;再越一尖,而所登顶已在天半。自念《志》云:“宕在山顶,龙湫之水,即自宕来。”今山势渐下,而上湫之涧,却自东高峰发脉,去此已隔二谷。遂返辙而东,望东峰之高者趋之,莲舟疲不能从。由旧路下,余与二一奴一东越二岭,人迹绝矣。已而山愈高,脊愈狭,两边夹立,如行刀背。又石片棱棱怒起,每过一脊,即一峭峰,皆从刀剑隙中攀援而上。如是者三,但见境不容足,安能容湖?既而高峰尽处,一石如劈,向惧石锋撩人,至是且无锋置足矣!踌躇崖上,不敢复向故道。俯瞰南面石壁下有一级,遂脱一奴一足布①四条,悬崖垂空,先下一一奴一,余次从之,意可得攀援之路。及下,仅容足,无余地。望岩下斗②深百丈,欲谋复上,而上岩亦嵌空三丈余,不能飞陟。持布上试,布为突石所勒,忽中断。复续悬之,竭力腾挽,得复登上岩。出险,还云静庵,日已渐西。主仆衣履俱敝,寻湖之兴衰矣。遂别而下,复至龙湫,则积雨之后,怒涛倾注,变幻极势,轰雷喷雪,大倍于昨。坐至暝始出,南行四里,宿能仁寺。 【注释】 ①足布:裹脚布。 ②斗:通“陡”。下同。 ]【译文】 当向导的和尚告退时,指点说雁湖在西面中部的一山峰上,还需要翻越三道尖山。我听从向导的话,等到翻越过一座尖山,路已绝断;再越过一座尖山,一看所要登临的山顶,已经在天的中间。自己想,《大明一统志》说:“雁荡在山顶,龙湫瀑布的流水,就是从雁荡而来。”现在山的地势逐渐下降,而上龙湫的山涧,却是从东面的高峰发脉,距离这里已隔开两道山谷。于是改变行走路线向东走,望着东面诸峰中的高峻山峰趋赴。莲舟和尚感到疲劳,不能跟上我。由原路向下走,我与两个一奴一仆向东越过两座山岭,人迹完全消失了;接着,前面的山越来越高,山脊越来越狭窄,两边相夹的岩壁直立,使人感到像在刀背上行走。而且石片的棱角、锋芒非常突出,每越过一道山脊,即遇到一座陡峭的山峰,都是从如刀剑般锋利的石片的缝隙中攀援而上。就像这样攀越了多次,但见所经境地难以容足,又怎么能容纳下一个湖泊呢?接着就是高峰的尽头处,一座石壁如刀劈一般陡峭,我一向惧怕石片锋利逼人,而到这里已经是没有锋利的石片可以放置脚了!在山崖上踌躇再三,不敢再由原来的小道返回。俯瞰南面的岩壁上有一石级,于是叫一奴一仆们脱下四条裹脚布接成布绳,从悬崖上悬空垂下,先让一一奴一仆顺布缒下去,我第二个跟从他缒下,想着可以找到攀援的路。等下到石级处,仅仅能容纳脚,再没有多余的地方。遥望岩壁下面,非常陡峭,深有百丈,想要设法再攀援上去,而上面的岩石嵌在空中三丈多高的地方,不能飞越登高上去。手拉布绳试着往上攀登,布绳被凸突的锋利石头所紧勒,忽然中断。重新把布绳续接好使它悬空,竭尽全力挽布绳腾空跳跃,得以再次攀登到上面的岩石上。脱离险境,回到云静庵时,太陽已渐渐西坠。主人及一奴一仆们的衣服和鞋子全都弄得破敝不堪,寻觅雁湖的兴致大为减退。于是,告别清隐师徒下山,再次到龙湫瀑布。而溪水积攒了雨水后,怒涛奔腾,倾泻而下,态势变幻极大,瀑布如喷雪,声大如雷轰鸣,水势比昨天增大一倍。一直坐到天黑才出山门,南行四里路,宿歇于能仁寺。 【原文】 十五日 寺后觅方竹数握,细如枝;林中新条,大可径寸,柔不中①杖,老柯斩伐殆尽矣!遂从岐度四十九盘,一路遵海而南,逾窑岙岭,往乐清②。 【注释】 ①中(zhònɡ):合,符合要求。 ②乐清:明为县,隶一温一 州府,即今浙一江一 乐清县。 【译文】 十五日 在能仁寺后寻觅到方竹好几把,竹细如树枝;竹林中新长的竹条,大的径围可达一寸,比较柔软,不适合做手杖,而老的竹条已经砍伐殆尽了!于是,从岔道度过四十九盘岭,一路顺着东海边向南行,翻越窑岙岭,往乐清县而去。 【评析】 雁荡山是东南名胜之一,作者曾三次游览。本文所记,是他于万历四十一年(1613)四月中旬第一次游览雁荡的情形。此番游览,前后共用了五天,而真正所游的是四天。每天所记,各有中心,并根据不同的景物特点和人物活动情况,采用不同的笔法,因而详细生动,引人入胜。 第一天,记进山到灵峰寺的一段景观。这一段以奇峰异石为主,观察仔细,采用丰富多彩的比喻手法,极尽景物的千姿百态,十分生动传神。其中对老僧岩的观察描写,随着游踪的深入、视角的转换,由先前的误解到逐渐显其“真面目”,尤为细致而逼真。 第二天,写屏霞嶂南面的景观。这一带景致众多,关系复杂,作者以灵岩寺为观景点,以屏霞嶂为中心,分两路进行,以客观描写为主。描写中有总有分,有远望中的形势,有游历中所见,有简笔速写,有重点素描;因此景物虽多,却繁而不乱,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第三天,记由灵岩寺右行的一路景观,描写的重笔则在大龙湫瀑布,通过各种手法,表现瀑布的声威气势和壮丽景象。最后写到“神飞雁湖山顶”,“余见四山云雨凄凄,不能不为明晨忧也”,为第二天的惊险游览作了铺垫和过渡。 第四天,写为寻找雁荡山顶湖荡而历尽千难万险的经过,以人物活动为主。整个过程,写得跌宕起伏,险象环生,惊心动魄。其中写山石之狰狞、悬崖之险峻、形势之危急,细致真切,繁密紧凑,扣人心弦;而作者的心理,从开头的欣喜、自信、坚定到疑虑、踌躇、求生乃至最后扫兴,逐层显现。至于写景,在本段中则为次要,而且是融入人物活动中。如写作者攀上高巅时所见的云海奇观一段,境界开阔奇幻,景色瑰丽壮美,抒发了作者明朗雄阔的胸怀。总之这一段,作者把叙事、写景、抒情等融为一体,令人如亲历其境,是全文最一精一彩的部分。 正文 游黄山日记徽州府 【原文】 初二日 自白岳下山,十里,循麓而西,抵南溪桥。渡大溪,循别溪,依山北行。十里,两山峭逼如门,溪为之束。越而下,平畴颇广。二十里,为猪坑。由小路登虎岭,路甚峻。十里,至岭。五里,越其麓。北望黄山诸峰,片片可掇①。又三里,为古楼坳。溪甚阔,水涨无梁,木片弥②布一溪,涉之甚难。二里,宿高桥。 【注释】 ①掇(duō):拾取。 ②弥(mí):遍。 【译文】 初二日 从白岳山下山,走十里路,顺着山麓向西,抵达南溪桥。渡过大溪,顺着别溪水,沿着山麓向北走。走十里路,就见两座山陡削而逼近像两扇门,溪水被它所约束。越过两山向下走,眼前平坦的田畴很宽广。走二十里路,就是猪坑。从小路攀登虎岭,路很险峻。又走十里路,到达虎岭。走完五里路,越过虎岭山麓,向北看,黄山的各座山峰,小如片片山石,似乎可以拾取。又走三里路,就是古楼坳。溪水很宽阔,溪水暴涨而又没有桥梁,木片遍布一条溪水,赤足涉过溪水很艰难。二里后,在高桥歇宿。 【原文】 初三日 随樵者行,久之,越岭二重。下而复上,又越一重。两岭俱峻,曰双岭。共十五里,过一江一 村①。二十里,抵汤口②,香溪、一温一 泉诸水所由出者。折而入山,沿溪渐上,雪且没趾。五里,抵祥符寺③。汤泉④在隔溪,遂俱解衣赴汤池。池前临溪,后倚壁,三面石瓮,上环石如桥。汤深三尺,时凝寒未解,而汤气郁然⑤,水泡池底汩汩起,气本香冽⑥。黄贞父谓其不及盘山⑦,以汤口、焦村⑧孔道,浴者太杂遝也⑨。浴毕,返寺。僧挥印引登莲花庵,蹑雪循涧以上。涧水三转,下一注而深泓者,曰白龙潭;再上而停涵石间者,曰丹井。井旁有石突起,曰“药臼”,曰“药铫”。宛转随溪,群峰环耸,木石掩映。如此一里,得一庵,僧印我他出,不能登其堂。堂中香炉及钟鼓架,俱天然古木根所为。遂返寺宿。 【注释】 ①一江一 村:今作岗村,在黄山以南,沅溪右侧。 ②汤口:今名同,在黄山南缘的公路边,是进入黄山的门户。 ③祥符寺:后文又称汤寺。建于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遗址在今黄山管理处的礼堂附近。 ④汤:热水。汤泉:即黄山一温一 泉,又称朱砂泉。海拔630米,以含重碳酸为主,水一温一 42℃,每小时出水量48吨,设有一温一 泉浴室和游泳池。这里是黄山旅游的起点,各种服务设施齐备。 ⑤郁(yù)然:水汽旺盛的样子。 ⑥冽(liè):清。 ⑦盘山:在今天津蓟县西北12公里,主峰挂月峰海拔864米。有上中下三盘,下盘以水胜,中盘以石胜,上盘以松胜。上有五峰,又称东五台。曾被誉为“京东第一名胜”。后来,霞客亦曾亲至盘山。陈仁锡跋黄道周《七言古一首赠徐霞客》诗说:“霞客游甚奇,无如盘山一游。予归自宣锦,憩山海……有盘山焉,竟数日不能去……归示霞客,霞客踵及燕山,剑及云中,无何而勇至。”霞客游盘山的时间,丁文一江一 《徐霞客先生年谱》考证为崇祯二年(1629)。 ⑧焦村:今名同,在黄山西侧。从汤口越黄山到焦村,是过去徽州到池州的要道。 ⑨杂遝(tà):众多而杂乱。 【译文】 初三日 随着樵夫一同走,走了很久,翻越过两座山岭。下山后再重新爬上另一山,又翻越过一座山岭。两座山岭都很险峻,叫双岭。总共走了十五里,经过一江一 村。走二十里路后,到达汤口,是香溪、一温一 泉各条溪水所流出的地方。踅转方向而进入山里,沿着溪水逐渐上山,雪埋没了脚趾。走五里路,抵达祥符寺。一温一 泉就在隔溪可见处,于是大家都解衣脱鞋到一温一 水池里洗澡。一温一 泉池前临溪水,后倚岩壁,三面都用石头镶砌,上面环架着石条就像桥一样。一温一 泉水深三尺,当时冬寒还没有解除,而一温一 水气很旺盛,水泡从池子底部汩汩冒起来,气味原本就很清香。黄贞父说黄山的一温一 泉不及盘山好,是因为汤口、焦村是一交一 通孔道,来洗浴的人太多太杂。洗浴完毕,返回祥符寺。挥印和尚引导我们登山去莲花庵,顺着山涧、踏着积雪而上山。涧水三次转弯,往下流注入深深的一潭水中,那潭就叫白龙潭;再上的一处,山涧水在石头间的涵洞停歇,那涵洞叫丹井。丹井旁有石头突起,叫“药臼”,也叫“药铫”。随着溪水宛转前行,四周有耸立的群峰环绕,树林与山石相互掩映。在这样的景致里走了一里路,找到一座寺庵,印我和尚因他事外出,我们不能进入庵堂歇憩。只见庵堂中的香炉及钟、鼓架,都是用天然的古树根雕凿而成。于是返回祥符寺住宿。 【原文】 初四日 兀坐①听雪溜竞日。 【注释】 ①兀(wù)坐:枯坐。 【译文】 初四日 整天枯坐着听雪滑动的声音。 【原文】 初五日 云气甚恶,余强卧至午起。挥印言慈光寺颇近,令其徒引。过汤池,仰见一崖,中悬鸟道,两旁泉泻如练。余即从此攀跻上,泉光云气,撩绕衣裾。已转而右,则茅庵上下,磬韵香烟,穿石而出,即慈光寺也①。寺旧名朱砂庵。比丘②为余言:“山顶诸静室,径为雪封者两月。今早遣人送粮,山半雪没腰而返。”余兴大阻,由大路二里下山,遂引被卧。 【注释】 ①慈光寺:旧名朱砂庵,万历时敕封护国慈光寺,曾极盛一时。解放后建为宾馆,称慈光阁。 ②比丘:系梵文音译,意为乞士,因初期在形式上以乞食为生而得名,指已受具足戒的男性,俗称和尚。 【译文】 初五日 陰云、寒气很险恶,我强制自己睡在床 上,到中午才起床 。挥印和尚说慈光寺很近,叫他的徒弟引导我们去游览。经过一温一 泉池,仰身见一山崖,其中间悬着艰险的小道,小道两旁倾泻而下的泉水就像雪白的绢匹。我就从这里攀登上去,泉水的闪光与云气,在衣服前后缭绕。后来转向右走,就见茅草寺庵上下,磬钹的声音与枭枭而起的香烟,穿越石头散发出来,这就是慈光寺。慈光寺旧名朱砂庵。和尚对我说:“山顶上的各处静室,其道路被积雪封闭已两个月时间。今早派遣人送去粮食,因山半腰积雪厚达人腰,无法通过而返回。”我的兴致受到极大阻碍,就从大道走了二里路下山,回到住所,拉过棉被睡觉。 【原文】 初六日 天色甚朗。觅导者各携筇上山,过慈光寺。从左上,石峰环夹,其中石级为积雪所平,一望如玉。疏木茸茸中,仰见群峰盘结①,天都独巍然上挺。数里,级愈峻,雪愈深,其陰处冻雪成冰,坚滑不容着趾。余独前,持杖凿冰,得一孔置前趾,再凿一孔,以移后趾。从行者俱循此法得度。上至平冈,则莲花、云门诸峰,争奇竞秀,若为天都拥卫者。由此而入,绝峰危崖,尽皆怪松悬结。高者不盈丈,低仅数寸,平顶短鬣②,盘根虬③干,愈短愈老,愈小愈奇,不意奇山中又有此奇品也!松石一交一 映间,冉冉④僧一群从天而下,俱合掌言:“阻雪山中已三月,今以觅粮勉到此。公等何由得上也?”且言:“我等前海诸庵,俱已下山,后海山路尚未通,惟莲花洞可行耳。”已而从天都峰侧攀而上,透峰罅而下,东转即莲花洞路也。余急于光明顶⑤、石笋矼之胜⑥,遂循莲花峰而北。上下数次,至天门。两壁夹立,中阔摩肩,高数十丈,仰面而度,陰森悚骨。其内积雪更深,凿冰上跻,过此得平顶,即所谓前海也。由此更上一峰,至平天矼。矼之兀突独耸者,为光明顶。由矼而下,即所谓后海也。盖平天矼陽为前海,陰为后海,乃极高处,四面皆峻坞,此独若平地。前海之前,天都、莲花二峰最峻,其陽属徽之歙,其陰属宁之太平⑦。 【注释】 ①群峰盘结:黄山有36大峰,即炼丹峰、天都峰、青鸾峰、钵盂峰、紫石峰、紫云峰、清潭峰、桃花峰、云门峰、浮丘峰、云际峰、圣泉峰、硃砂峰、莲花峰、容成峰、石人峰、石柱峰、松林峰、石床 峰、云外峰、丹霞峰、石门峰、棋石峰、狮子峰、仙人峰、上升峰、仙都峰、轩辕峰、望仙峰、布水峰、叠障峰、翠微峰、九龙峰、芙蓉峰、飞龙峰、采石峰。另有36小峰,不具列。 ②鬣(liè):松针。 ③虬(qiú):为传说中的一种龙,常用来比喻树木枝干盘曲的怪状。 ④冉冉:慢慢地。 ⑤光明顶:在黄山中部,海拔1840米。顶上今有黄山气象站。 ⑥矼(ɡānɡ):又作“杠”,即石桥。 ⑦宁:即宁国府,治宣城,即今安徽宣城县。太平:明为县,隶宁国府,治今安徽黄山市东境、麻河西岸的仙源镇。 【译文】 初六日 天色很晴朗。寻觅到一位向导,各自拿着筇竹杖上山,经过慈光寺。从左面往上攀登,石峰环绕相夹,其中的石级被积雪覆盖得平平坦坦,一眼望去就像白玉一般。稀疏的树木披满茸茸的雪花,在其中仰视黄山群峰盘根错节,唯独天都峰巍然挺立于群峰之上。往上走数里路,石级越来越险峻,积雪越来越深,那些背陰的地方雪已冻结成冰,坚硬而溜滑,不容脚踩稳。我独自一人前进,拿着竹杖凿冰,挖出一个孔放置前脚,再凿一个孔,以移动后脚。跟从我的人都沿用这一方法得以通过。往上走到平冈,看见莲花峰、云门峰等各座山峰争奇竞秀,就像是替天都峰作护卫。从这里进去,无论是极陡峭的山,或是高峻的石崖上,全都是怪异的松树悬空盘结,高的不超过一丈,矮的仅有几寸,平顶上的松树松针很短,盘根错节而枝干弯曲如虬,越是短粗的越是老松,越是矮小的越是怪异,不意这奇山中又有此种奇异的品种呵!在奇松怪石一交一 相辉映之间,一群和尚仿佛是从天而降,向我们慢慢走来,都合起掌说:“被雪阻隔在山中已三个月,现在因为寻觅粮食勉强走到这里。诸公为什么得以上山来?”又说:“我们前海各庵的僧人,都已下山;后海的山路尚未通行,只有莲花洞的路可以走了。”后来,就从天都峰侧面攀援而上,穿过山峰缝隙下山,向东转就是去莲花洞的路了。我急切地想游览光明顶、石笋矼的胜景,于是顺着莲花峰向北走,上上下下好几次,到达天门。天门两边有刀削般陡直的石壁相夹,中间宽仅能摩肩而行,高则数十丈,仰面向上度量,陰森得令人毛骨悚然。天门里积雪更深,凿出冰洞而向上攀登,走过这里就到平顶,就是人们所说的前海了。从这里再登上一峰,到达平天矼。平天矼上独耸而突兀的地方,是光明顶。从平天矼向下走,就是所谓的后海了。大约平天矼的南面是前海,北面是后海,就是最高的地方,四面都是险峻的凹地,唯独这里有如平地。前海的前面,天都、莲花两座山峰最高峻,它南面属于徽州府的歙县,它的北面属于宁国府的太平县。 【原文】 余至平天矼,欲一望 光明顶而上。路已三十里,腹甚枵①,遂入矼后一庵。庵僧俱踞石向陽。主僧曰智空,见客色饥,先以粥饷。且曰:“新日太皎,恐非老晴。”因指一僧谓余曰:“公有余力,可先登光明顶而后中食,则今日犹可抵石笋矼,宿是师处矣。”余如言登顶,则天都、莲花并肩其前,翠微、三海门环绕于后,下瞰绝壁峭岫,罗列坞中,即丞相原也。顶前一石,伏而复起,势若中断,独悬坞中,上有怪松盘盖。余侧身攀踞其上,而浔陽踞大顶相对,各夸胜绝。 【注释】 ①枵(xiāo):空虚。腹甚枵:肚子很饥饿。 【译文】 我到平天矼时,很想朝光明顶攀登而上。山路已走了三十里,肚子感到很饥饿,于是走进平天矼后面的一座庵里。庵里的和尚都坐在石头上面朝南方。主持和尚名叫智空,看见客人饥饿的神色,先用稀饭款待。并且说:“刚出来的太陽太明亮,恐怕以后不是长久的晴天气候。”于是指着一位和尚对我说:“徐公如果有余力,可以先登览光明顶而后再吃中饭,那今天还可以抵达石笋矼,晚上在这位禅师处歇宿。”我照他所说的登上光明顶,只见天都、莲花两峰在前方并肩而立,翠微、三海门在后面环绕,向下鸟瞰,极陡峭的山崖和峻峭的山岭,罗列于大山坞中,那就是丞相原了。光明顶前的一巨石,低伏一段后又重新峙立,其势就如中断一样,孤独地悬空于山坞中,石上有怪异的松树盘根错节地覆盖着。我侧身攀登到巨石上坐着,浔陽叔翁则坐在光明大顶上与我相对,各自夸耀景致的极为优美。 【原文】 下入庵,黄粱已熟。饭后,北向过一岭,踯躅菁莽中,入一庵,曰狮子林①,即智空所指宿处。主僧霞光,已待我庵前矣。遂指庵北二峰曰:“公可先了此胜。”从之。俯窥其陰,则乱峰列岫,争奇并起。循之西,崖忽中断,架木连之,上有松一株,可攀引而度,所谓接引崖也②。度崖,穿石罅而上,乱石危缀间,构木为室,其中亦可置足,然不如踞石下窥更雄胜耳。下崖,循而东,里许,为石笋矼。矼脊斜亘,两夹悬坞中,乱峰森罗,其西一面即接引崖所窥者。矼侧一峰突起,多奇石怪松。登之,俯瞰壑③中,正与接引崖对瞰,峰回岫转,顿改前观。 【注释】 ①狮子林:黄山北部有狮子峰,形如卧地的雄狮,狮首有丹霞峰,腰有清凉台,尾有曙光亭。狮子张口处有寺庙称狮子林,后毁,原址在今北海宾馆处。 ②接引崖:应即今始信峰。 ③壑(hè):山沟。 【译文】 走下光明顶进入庵里,黄粱米饭已做熟了。饭后,向北走,经过一座山岭,在草木茂盛的林莽中徘徊,走进一座庵中,庵名叫狮子林,就是智空所指点的歇宿之处。狮子林的主持和尚霞光,已在庵前等待我了。他指着庵北面的两座山峰说:“徐公可以先行了结这处胜景的游览。”我听从他的话。俯身窥视两山峰的北面,只见峰峦众多、山岭并列,一起耸立着争相显示奇异。顺着两峰往西走,山崖忽然中断,架设木桥将两边连通,上面有一棵松树,可以攀引着越过木桥,即是所谓的接引崖了。过了接引崖。穿过石岩缝隙向上攀登。乱石间连缀的地方很危险,以木料作石梁相架,也可以在其中行走,然而不如坐在岩石上往下窥探,景致更壮丽。走下接引崖,顺小路往东行一里多路,就是石笋矼。石笋矼山脊倾斜连绵,两夹崖壁悬于山坞中,乱峰森罗万象,它西边的一面就是在接引崖上所窥视的地方。石笋矼侧面一山峰突起,上面很多奇石怪松。登上山峰顶,俯瞰山谷中,正好与接引崖对视,峰回山转,顿改前观。 【原文】 下峰,则落照拥树,谓明晴可卜,踊跃归庵。霞光设茶,引登前楼。西望碧痕一缕,余疑山影。僧谓:“山影夜望甚近,此当是云气。”余默然,知为雨兆也。 【译文】 走下山峰,只见夕陽拥围着松树,以为明天的晴朗是可以预卜了,不由得跳跃欢呼着赶回狮子林庵。霞光主持准备好茶水,引导我登上前楼。向西眺望,天边有一缕碧绿色的痕迹。我怀疑是山峰的陰影。霞光和尚说:“山影夜晚看起来很近,这应当是云气。”我一下子沉默无语,知道这是要下雨的预兆了。 【原文】 初七日 四山雾合。少顷,庵之东北已开,西南腻①甚,若以庵为界者,即狮子峰亦在时出时没间。晨餐后,由接引崖践雪下。坞半一峰突起,上有一松裂石而出,巨干高不及二尺,而斜拖曲结,蟠翠三丈余,其根穿石上下,几与峰等,所谓“扰龙松”是也。 【注释】 ①腻(nì):凝滞。 【译文】 初七日 四周的山都被雾掩合成一体了。一会儿,庵东北面的雾已经散开,而西南方的雾还很浓腻,如果以庵为分界处,就是很近的狮子峰也在雾中时现时没。早餐后,由接引崖踏着积雪下山。山坞半腰上一座山峰突起,峰上有棵松树挣裂开石头而出,粗大的树干却高不到二尺,向斜面沿伸,弯曲盘结,翠绿的枝叶曲折环绕有三丈多长,树根上上下下穿过石岩,其长度几乎与山峰之高相等。这就是所谓的“扰龙松”了。 【原文】 攀玩移时,望狮子峰已出,遂杖而西。是峰在庵西南,为案山。二里,蹑其巅,则三面拔立坞中,其下森峰列岫,自石笋、接引两坞迤逦至此,环结又成一胜。登眺间,沉雾渐爽①,急由石笋矼北转而下,正昨日峰头所望森陰径也。群峰或上或下,或巨或纤,或直或欹,与身穿绕而过。俯窥辗顾,步步生奇,但壑深雪厚,一步一悚②。 【注释】 ①爽:开朗。 ②悚(sǒnɡ):恐惧。 【译文】 攀登游玩了一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