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精讲三论发病、预防及病因
类别:
其他
作者:
佚名字数:37591更新时间:23/03/24 11:36:56
第1条,我们讲了已病防病,虚实异治。第2条,实际上在论述发病与早期治疗。我来念一下原文: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藏府,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杵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藏府,即医治之,四肢纔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藏府之文理也”(一类)
条文都很长,说了哪些问题?又是从人与自然界这个外环境,内外相应、密切相关的整体观念出发,论述了疾病的发生原因,强调预防重于治疗和对疾病,应早期治疗的思想。这就是我要说的[提要],我们书上的前面的这段话,就是把这个原文的[提要],拿出来了。我要把它分解一下,大家看讲了几个问题。首先说“夫人禀五常”,这个“禀”是禀受之意。“五常”这个词,在《辞海》里面有六种说法,比方说,董仲舒,西汉的董仲舒所指的“五常”,是仁、义、礼、智、信,在我们黑龙江省有一个五常县,它基本上就是这个意思起的名。而我们这里,是指的自然界里面,我们人依赖生活的基本物质:木、火、土、金、水,五行,所以他说“夫人禀五常”,把人与自然界密切相关的这种关系,用“夫人禀五常”先提出来了。然后来讲“因风气而生长”,这个“风气”,就是正常的气候。《中医基础》里面也讲了,这个风气,指自然界正常的气候,它如果超越人的适应能力,就会变成致病因素,就会成为六淫之邪。所以他讲“因风气而生长”,是说人离不开自然界正常的气候,包括它所提供的基本物质。“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而且后面用“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加以比喻和形容,就是说,当气候反常时,它变成致病因素,对人体就有害了,就象水,既对人有利,回过头来也有害,就象水能使船航行,反过来,它也会使船造成颠覆。这个比喻多么的形象,又多么的浅显易懂,是不是啊?这就是讲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密不可分,息息相关。下面的关键词,实际上讲了发病原理的问题“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这是这条原文里面的经典句子。刚才我说“脾旺不受邪”是重要立论,现在“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同样是《内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在发病学上以什么为主导呢?人体正气为主导。那么,五脏的“元真”,就是五脏的正气,人体的正气,现在妙,妙在哪?就是“通畅”二字,人体的气血若通畅,人体的津液,在它的转输运行中,也一定要通畅,不畅则病,通畅则安和,这个思想非常重要。相对应的话,他又告诉你是什么呢?这个就是我说的文法上了,他就相对照写的“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客”,外至为客,比如从外边进来的客人,现在说的是“邪风”,六淫之邪,泛指贼邪虚风,这是《内经》的思想,他继承了。外邪侵入,中人以后是都要死吗?这个地方死就是当“病”来讲,活看,要发病的。但发病互否,取决于人的正气强盛与否。同样一次流行性感冒,有人安然无恙,有人怎么样啊?就是患上以后,还有不同情况,有的人可能吃点药就好了,有的人就可能变生他病。这就是人体体质决定的正气的强弱,所以,发病学原理已经是常识了,不想多说。若是用张仲景的话来讲,就是“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关于“客气邪风,中人多死”,从发病学上,也就是正邪两个方面,它有交争的问题,有什么呢?邪正之间孰强孰弱的问题,一定要把握正气为主导的思想。
下面要说的是“千般疢难,不越三条”,我简称写“三条”,他讲了“一者,经络受邪,入藏府,为内所因也”,这个和《伤寒》有相同的地方,就是把外邪作为主要致病因素,这个邪,就差不多指什么?刚才我说了“客气邪风”,不正常的气候,可以说六淫之邪,还是指外邪侵入。外邪侵入的途径,仍然是由表及里,由经络入脏腑。现在,大家说它是病因,因为好多好多的书的解释,说“三条”是病因,现在我要说,这个病因不是来说脏腑,而是说什么呢?这个邪是六淫之邪,六淫之邪是病因。由外入侵,由经络到脏腑,刚才,我从发病学的角度,使你们想到邪气,是因为什么由表及里了,是正气无力抗邪,导致邪气由经络入脏腑,为“内所因”的“因”,不能因为有“因”字就是病因。不能把它看成是内因,为什么?“所”字结构,“所”字结构后面跟着的,是名词还是动词,这是医古文的基础知识。一定是动词,而不是名词,病因应该是名词,对不对?病因指的是名词,现在是“为内所因也”,是动词,来说明这六淫之邪,如何从经络走进了脏腑,是怎样的一个途径呢?是由于正气无力抗邪所致。因此,不能以为“为内所因”,是指内因。病因在这指六淫之邪,所以我说,这是讲了一个发病途径,这个六淫之邪,就是按照《伤寒》的那种说法,由表及里,是因为什么?正气无力抗邪造成的。
“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大家想想,四肢九窍包括什么部位?九窍,有两目、鼻孔、口、耳、前后二阴,为九窍。包括他说的四肢,都是人的什么部位?体表部位。在体表部位它受邪以后,“血脉相传,壅塞不通”,比方说,外邪侵入以后,我们第一感觉是哪难受啊?出汗了,骨节疼痛了,头疼了,浑身酸疼,是不是五脏元真不能通畅了?邪气阻遏的结果,不能通畅了,结果“不通则痛”。所以,它有这么多闭塞的感觉,或者说症状,这就叫做“为外皮肤所中也”。请大家看,又是“所中”,“所”字结构,所以,由体表。之所以邪气不能够深入于里,而且仅仅是在体表部位,表现为壅塞不通,是正气尚能抗邪。所以“为外皮肤所中也”,这也是说,它这个传变途径仅仅是在哪?四肢、九窍、血脉之间壅塞不通,不至于使邪气深入于里,这还是讲传变途径。
第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所”字结构,所以,这个地方“房室、金刃、虫兽所伤”,这“三者”就变成了陈无择的“三因论”的不内外因了。因此,也可以说,他这个“三条”既有病因,涉及到的是以外邪为主,它的途径是怎么样的侵入途径?由经络到脏腑,如果能够抗邪于外,就表现为什么?在四肢血脉,九窍之间,我觉得,他的理论意义还有一个什么呢?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这样的一个理论认识奠基,外邪不仅是从经络、皮肤这方面侵入,而且从口鼻而入,为温病学的疾病的传变途径,打开了一个门户。另外一个,就是理论意义,为陈无择的“三因论”,我是说“三条”为“三因”奠定了理论基础,就是不内外因照搬的,是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下面,我就是把这个两者进行,比较一下,用图表的形式:
(见附表一)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张仲景的病因学与陈无择的三因论的区别”,简称张仲景条文里的内容为“三条”,他的立论依据是以脏腑经络为内外,既强调正气,又不忽视客气邪风,所以说他这个地方,如果说病因是六淫之邪,为外感,确实为外因提供了依据,或者说打下了基础。作为宋代的陈无择的“三因论”,他以内伤外感为内外,合天人表里立论。在内因、外因,包括不内外因的说法上,张仲景的这个是邪由经络入脏腑者,为深为内,我说他是把六淫之邪,作为外邪、外因来说的话,他讲的是“内所因”的传变途径。陈无择就是以五脏情志所伤为内因,(仲景)“邪自皮肤流传血脉者,为浅为外”,他认为六淫外感为外因。其它的不内外因,(仲景)这就是房室、金刃、虫兽所伤,这个,他也是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外,包括饮食、劳倦、跌仆,这样的一些所触。因此,可以说张仲景的“三条”为陈无择的“三因论”奠定了理论基础,这就是我们现在中医理论里面讲的“三因”就是有这么一个关系。它概括来说,“千般疢难,不越三条”,这就是说疾病有千百种,非常复杂,但是不外乎有这么三条。如果“以此详之,病由都尽”,他没说把病因都概括进来,病由就是这个传变途径,基本上是这样的,还是依据发病学的原理来说的。
下面,我们来讲,第二个自然段的内容,概括起来说,它是来论述防病的原则,和早期治疗的,防病的原则和早期治疗。这个防病原则,他提到“若人能养慎”,假设人能保证养慎,什么叫“养慎”呢?还是没离开发病学的观点,正邪之间交争,正气是否有力抗邪,所以,“养慎”就是内养正气,外慎风寒,或者说外慎邪气。这是防病慎疾的最高原则,因为你如果能做到养慎,它至少可以无病防病,是不是啊?就是我们说的无病防病。病后也可以保证康复,就是促使疾病向愈,而不至于恶化,病后防止它怎么样呢?病后让他提高抗病能力,使疾病不至于蔓延,这就是说,它是防病慎疾的最高原则。下面这些文字,都是针对我们刚刚讲过的“三条”,相对应提出来的一些摄生办法,或者说预防措施。所以这里既有预防措施,也有早期治疗的思想,包括无病防病的一些具体提法。首先来说,针对第1条“不令邪风干忤经络”,什么叫“干忤”?就是不让它侵犯,“干忤”就是侵犯的意思。不令邪风侵犯经络,首先把第一道防线保护好,那么就不至于受外邪的侵袭,所以叫做“不令邪风干忤经络”。如果“适中经络”,刚刚的,经络受邪了,还没有流传脏腑的时候,你怎么样啊?“即医治之”。什么思想?早期治疗,这就是对医者“经络受邪入脏腑”而言得怎么办?第一,无病防病,你要做到养慎,假设说刚受到外邪的侵袭,你就要采取早期治疗的办法,及时的治疗。你比方照着张仲景的办法,你若是外感风寒了,特别是太阳伤寒的话,用麻黄汤。那么,太阳中风,就用桂枝汤。“即医治之”,早早的医治,如果说民间的办法,至少你受风寒了,喝点姜汤,发发汗,这也是简易的一些疗法,就叫做早期“即医治之”。“四肢纔觉重滞”,这个“纔”是繁体字,就是我们通常写的“刚才”的“才”,是一样的。“四肢纔觉重滞”这个“重滞”就是怎么样啊?针对“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了,它就表现为重滞,酸痛。这个时候,你为了保证元真通畅,就得采取导引,“导引”是一个什么方法?这个有词解,是“自摩自捏,伸缩手足,除劳去烦,名为导引”,这就是自己自行的一种体疗的办法。“吐纳”就是属于调整呼吸的,一种养生祛病的办法。所以,你看练个气功,还是咱们民族自己的一些体疗健身的那些办法,就在当时已经有了。所以,张仲景也是在鼓励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非常重要。这个也能够祛病。下面就是“针灸”,不用说了,这是咱们国宝。“膏摩”,“膏摩”就是一种药膏,摩擦体表的一定部位,是一种外治法。在《中风》篇里面,有头风摩散,就是把药物放在头顶,现在具体来说,比方放在百会穴上,还是四维穴上进行按摩,确实对中风后遗症有很好的治疗作用,这是一个外治法。所以,他教给你就是在,“四肢纔觉重滞”,刚刚觉得壅塞不通的时候,的一种不适感觉,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简易办法进行治疗,还是早期治疗的思想。
第三,就是要根据“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提出“更能无犯王法”,这个说得很真切,现在来看也是社会因素,也是致病因素,为什么?比方说,谁家的孩子犯法了,这叫“国家法令”,他们那时候叫“王法”,咱们现在“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你违反了,就得受到惩罚,有的家庭子女违法了,如果他被拘留了或收监了,这家长怎么样啊?心理创伤,它会造成一系列的身心疾病,那么,作为本人来说,那更是伤害,所以,不要去违反国家法令,要按照现在讲的话,“以德治国,以德治家”,都要遵守这些做人的起码原则,这样身心不受伤害。“禽兽灾伤”,昨天我讲了熊瞎子的事,我看现在,现代社会就比如车祸,实在是太多了,意外的创伤。所以,这个地方应该防止意外,安全第一,这个讲得还是很好。“房室勿令竭乏”,不仅是房室有节,包括一些欲念也要节制,尽管没有行为,就这种欲念未达,也是会造成伤害或者致病因素。我觉得他说得都非常的全面,而且把上下两段衔接在一起,教人摄生保健。服食方面,包括穿衣和饮食两个方面,不是仅说饮食的要求,穿衣服和饮食习惯上,都要注意不要太过,也不要不及,就是“节其冷、热、苦、酸、辛、甘”,现在对于饮食结构上,大家都很注意,卫生的常识都很明白。这个地方,张仲景就嘱咐,特别是穿衣和四季气候,因为他讲了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是息息相关的,要随着气候的变化随时增减衣服,一定要“适者生存”。那么,适应者他才不病,回过头来说,自然界也有超越人体防病的能力,那照样也会发病的。但是,发病以后,谁恢复得快,只有正气旺盛的人,康复也快,疾病它也不至于传变。好了,时间的关系就讲到这。
下面,最后总结语说得非常好,可以说是精辟的论述,又是一个经典句,是什么呢?“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而且对腠理的概念,张仲景在祖国医学给它明确下来。什么叫“腠理”?“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又和他强调的“五脏元真通畅”吻合在一起,必须保证“元真通畅”,而这个“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的地方,是“为血气所注”气血流通的地方。“理者,是皮肤藏府之文理也”,所以请看《讲义》,在这一页的倒数第二行,对腠理的这个概念“腠理是人体的一种组织,为三焦所主,与皮肤、脏腑关系密切,它既是元真相会之处,又是血气流注的地方。如果人体对外抗御能力减退时,它可以成为外邪侵入的门户”。所以,作为我们来理解腠理的概念,不要去追究腠理的形态学概念,到底是在皮里,还是在肉外,在哪里?它讲的是一种组织,这个组织的功能,一个是生理上保证元真通畅,那么血气流注,使你有抗御病邪的能力,当你这种抗御能力下降的时候,它又成为外邪侵入的门户,这就叫腠理。所以,你为什么要“养慎”?为什么要做到这么多的,包括防病摄生的措施,同时又要有病以后早期治疗,就是为了保证病邪“无由入其腠理”,就是他所说的“不遗形体有衰”,不要有任何的使正气衰减的可能,你才能够体质强壮,不使病邪侵入。说得非常符合,现代的预防医学的思想。在那个时候,张仲景用这样非常清晰的语言文字把它表达出来,难能可贵。
时间的关系,我用[按语]把这两条给大家归纳一下,我觉得,这两条原文说了这么几个问题。也就是说第1条、第2条,一共论述了几个问题呢?第一,体现了一个观念,什么观念?整体观念,对不对啊。整体观念怎么体现的呢?第1条,它是从人体内部,从内环境讲脏腑是一个整体,脏腑之间是一个整体,第2条是讲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也就是内、外环境的统一,息息相关,整体观念,是不是这样讲的。开始,我向大家介绍,它的每条原文提要,第1条就首先说,“从人体内部脏腑,相关的整体观念出发”,第2条又讲“从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的,一个整体观念出发”,意思我说,它体现了一个整体观念。(2.揭示二个传变规律)这两个传变规律,是什么传变规律啊?第1条,“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脏和腑之间,已病的是肝,欲传的是脾,肝脾之间先后传变。那么现在第2条讲的是什么呢?“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经络传脏腑,又是一个传变途径。(3.“三条”为“三因论”奠定理论基础)这个,刚才我用图表的形式,已经给大家概括了,汉代的张仲景的三条发病途径,把外邪是六淫,不内外因是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为宋代陈无择的“三因论”,内因、外因、不内外因,奠定了理论基础。(4.阐述一个重要思想─→预防医学:“治未病”)最后,我觉得两条,阐述了一个重要思想,就是预防医学思想,用张仲景自己的话来讲,就是“治未病”的思想。因此,我说治未病,它也是一个重要的纲领性的原则。所说的“治未病”,两条原文讲完以后,我认为它概括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无病防病。如果用原文来说,无病防病,第1条里面,比方说“脾旺不受邪”,为了保证不发病,你就得保证脾旺,脾旺不受邪。第2条,今天刚进过的,“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还要保证“养慎”的高度原则,“养慎”的目的就是,“内养正气,外慎风寒”,慎疾防病的这样一个高度原则。所以,要做到养慎,还有就是,“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这都是无病防病,张仲景的原话,“已病防传”就是防止疾病的传变,治其未病的脏腑,就是“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早期治疗的原则。他提到了,“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纔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包括后来他讲的,那都是属于“养慎”范围里的,比方说,“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这都应该放在无病防病上。如果“四肢纔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这都是早期治疗的原则,看看,我是不是讲清楚了。
第2条和第1条归纳起来,我认为他集中讲了四个问题,也等于给我从中概括了治未病的含义,一定是三个方面,包括早期治疗。在这里,我再说腠理,怎么理解?我觉得这和西医学一点都不能对号,不能说我们不追究,这个形态学的概念,这个部位,它到底是什么,这个是组织功能。从功能上来说,西医学它也讲预防的,比方说,扁桃体的作用,是不是人体屏障,血脑屏障是不是屏障的作用,它就是防御功能,我觉得和我们讲的腠理的作用,还是相似的。这样理解,就对这个保健、摄生,会有一致的认识了。
下面,为了和“三条”涉及到病因的问题,我要把第8条和第13条的第二段原文,来专门论述一下,仲景到病因的认识,请大家看第8条,时间的关系,我只能来做一个简单介绍,因为这个条文和《内经》的那个原文是一样的,是在讲反常的气候是对人体有害的,是一种致病因素。比方说:
“问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师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阴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以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为末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温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至而太过也。”(三类,一般了解)
这实际上就说了,反常气候的节令和气候不相吻合了,象近些年来讲的什么现象?厄尔尼诺,这个现象正好就和,这个讲的气候反常是一样的。“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的确会给人体、给咱们的生活都带来灾难。所以,这就是教给你,异常的气候使人发病,必须注意调摄,治病用药也必须因病、因时,因人制宜,这就是主要精神,关于什么叫“未至而至,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这个比较浅显易懂,就不在这里重复了,因为它是从甲子,包括节令来说的,所以我就不占用这个时间,基本精神讲的是反常气候,是致病因素。
“问曰:阳病十八何谓也?师曰:头痛、项、腰、脊、臂、脚掣痛。阴病十八,何谓也?师曰:咳、上气、喘、哕、咽、肠鸣、胀满、心痛、拘急。五藏病各有十八,合为九十病;人又有六微,微有十八病,合为一百八病,五劳、七伤、六极、妇人三十六病,不在其中。”(三类,第一段,一般了解)
重点讲一下13条的第二段。13条的第一段(三类),它是古代对疾病的一种分类方法,稍带说一下,比方它说“阳病十八,何谓也”。大家看这个“阳病”,包括什么呢?“头痛、项、腰、脊、臂、脚掣痛”,这正好是几个?六个。之后,“阴病十八,何谓也?师曰:咳、上气、喘、哕、咽、肠鸣、胀满、心痛、拘急。”,“五脏病各有十八,合为九十病”,这九十病是怎么来的呢?因为十八再乘五,正好是九十病,又有什么“六微”“微有十八病,合为一百八病”(九十加十八为一百零八病),这地方就是我提到的“五劳”、“七伤”、“六极”,我们要注意[词解]“五劳”它有这个说法,在《虚劳病》篇里面,是指五脏的虚劳谓之五劳。现在,若是引《内经》的五劳,《素问•宣明五气篇》以及《灵枢•九针论》,它就讲的是,“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为五劳所伤”,所以这也要知道,在借着这个第一篇的讲解,把“五劳”的含义和《内经》联系,它有一个继承性。“七伤”的概念,这是《巢氏病源》,他以“大饱伤脾,大怒气逆伤肝,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形寒饮冷伤肺,忧愁思虚伤心,风雨寒暑伤形,大恐惧不节伤志”。这么七伤,所以,这也是和我们所讲的,摄生的措施相违背的,因此对人体也是一个伤害,是个致病因素。“六极”指的是气极、血极、筋极、骨极、肌极、精极,“极”就是极度劳捐的意思。因此,慢性虚损性疾病,五劳、六极、七伤,关于“七伤”的话,我们讲大黄瘽虫丸的时候,还有一个解释,和这个也不一样,所以请大家记住,尽管我们第一段不讲,但是对于“五劳”、“六极”、“七伤”,这个含义,为什么是致病因素要清楚。那么,妇人的三十六病,这在妇科三篇,我昨天提到,他讲妇科杂病的三个病因“因虚、积冷、结气”,也提到三十六气。实际上,我们现在在妇科,三十六病已经不完全依据,也不去考究它了。所以,他说这妇人的三十六病,包括五劳、七伤、六极,不在其中,因为它特别复杂。
下面,我要重点要讲的是,“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首先看原文,
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榖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肤,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三类,第二段,一般了解)
这里面有几个概念,比方说,他讲了清邪、浊邪、大邪、小邪、榖饪之邪,这个榖饪之邪的念法,因为我们这个蓝本是赵开美的影印本,赵开美认为应该是榖饪之邪。这个榖字是按照繁写,繁体字,他认为和他的这个传抄,请大家看(“榖”与“䅽”),上边这块有个“土”字头,底下这块有什么呢?“禾”字底,回过头来,这一部分又和它相似,因此,认为在传抄的过程中,有错訛,是谷字的繁写体,变成了这个,仍然是我们现在简写体,指是带粒的谷物,是这样的。我们《讲义》上,它认为《辞海》也是这么引的。还有一个讲法,就是馨饪之邪,既然称“馨”字,就是指馨香可口的美食,不可多得,也容易造成宿食,那么这个字,就是“香”字底了,饪是烹饪,不管是谷物作成面食,还是把它这个蔬菜或者是什么肉食,把它烹炸成、烹饪成美味可口的食品,都不要多得。“从口入者,宿食也”,正是讲的这个,然后下面,“五邪中人,各有法度”,它这个地方提到的是什么?什么叫法度?就是有一定规律可循,这五邪是什么?“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那就告诉你了,有风邪、寒邪、湿邪、雾邪,再加上我刚才说榖饪之邪,这就是五邪。所以,“五邪”的概念,就是指的包括风、寒、湿、雾和榖饪之邪。它的规律,有什么可要说的呢?他首先讲了,“风中于前,寒中于暮”,然后,“湿伤于下,雾伤于上”,这个“前”和“暮”,认为是时间概念,风邪是在午前伤人,寒邪多半在傍晚,湿邪多伤于下,这是指人体部位了,就不是时间概念了,变成了“湿伤于下,雾伤于上”,人体的下部是为湿邪所侵的部位。而雾邪,因为轻清,所以偏于上,然后再说“风令脉浮,寒令脉急”,这是临床特征,它的表现是风邪令人脉浮,浮缓,还是化热脉浮数,是这样。“寒令脉急”就是脉沉,紧。“雾伤皮腠”,因为它和雾伤于上是相联系的,轻清之邪为阳邪。“湿流关节”,湿伤于下,下部的关节,这个和湿邪粘滞、重着跟阴邪相关。“食伤脾胃”,因为是属于从口入变为宿食,为了便于理解,我现在用一个图表的形式,给大家归纳。就等于把这个条文重新组合,一目了然。(见附表二)
下面,我们用这个图表,来给大家把这个条文作一下归纳、整理,就比较清楚了。就能看出它的规律可循。首先说,五邪是哪五邪?雾邪、湿邪、风邪、寒邪、宿食。在属性上,雾邪因为是轻清之邪,属于阳邪,在属性上为清邪,它的致病规律上,就是“伤于上”,而且居于人体的上部,因为它本身居于上,象成都那个地方,雾都,重庆,雾都,你看它那里的病人所得的感冒,或者患病的规律,符合这个“伤人皮腠”。湿邪,属性浊邪,因为它是阴邪,其性重浊而粘滞,因此居下,伤于下,湿流关节,得风湿性的关节病,和湿邪相关,说得非常真切。所以,当我们讲第二篇的时候,湿病特征就得拿这个作为说理工具,“湿伤于下,湿流关节”的因素。风邪,为什么是大邪,风邪为六淫之邪,“百病之长”,百病之长,而且是六淫之邪之首,它中表,中于前,这个是午前的意思,时间的概念,也是因为午前的时间为阳,令人脉浮,也是刚才我讲了,是太阳中风,是脉浮缓,化热就脉浮数。寒邪为小邪,这就是因为它是阴邪,有的说户牗之邪,更是小邪,中里,中于暮,这个“暮”是指的属阴的,属于傍晚,“令脉急”,是脉紧,或者脉沉,作为宿食是榖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伤脾胃,“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就是这样一个规律吧。
我想做一个说明的地方,就是我原来在61年上大学以后,接触的一位老中医,也是老前辈,他对这个条文的“前”和“暮”,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如果是时间概念,致病规律上是可以讲通的,因为它是属于同类相求,邪气和中人部位属于同类相求,阴邪侵人体阴的部位,阳邪侵人体阳的部位。回过头来,他认为这个“中于前”,是不是和“俞”有关,如果都是按照侵入的部位来讲,这个“前”字,能不能是在“俞”字里面,所以传訛,人体的腧穴正好在人体的阳部,五脏六腑的腧穴是在人体的背部,足膀胱经的循行。所以,他认为“中表”首先中在哪?足太阳膀胱经,和《伤寒论》的观点一样,比方说,它这个“前”,能不能是腧穴的意思?而这个中于里的“暮”字,就是“募”穴了。现在,没有文字可考证,而且所有的参考书没有这种说法,我仅作为参考,提供给大家,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我觉得临床实践上,确实是这样。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有它的道理,下课。
下 -书- 网 xiabook。com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精讲四论病机、四诊举例(1)
上面把“五邪中人”的法度,用表格形式,从五邪的属性,从致病的规律,还有临床特征。这个临床特征,我是从它的部位和脉象表述的,所以,表格的那一部分,可以把它改写成临床特征。
我下面要说的,就是“极寒伤经,极热伤络”这个问题。“极寒伤经,极热伤络”,寒邪为阴邪,经为里,属阴,“极热”呢,热为阳邪,络也属阳。所以,它这个叫同气相求,或者叫以类相从,所有的,我们这里面讲的,“五邪中人”的规律也好,特征也好,都是相对而言,也是对临床上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在当时的认识水平上,能够把一些临床现象,归纳为一定的规律性,作为我们临证时,可以通过审证求因,病因辨证打下一个基础,做为临床工作中参考。我觉得学这一条原文,从病因上有这样的作用,这等于病因方面,我概括了第2条的“三条”,然后,又有什么呢?第8条的异常气候,第13条2段的“五邪中人,各有法度”的内容。
下面来讲病机,病在在所有的《讲义》中,都拿第10条作为主要的论述。
问曰:经云:"厥阳独行",何谓也?师曰:此为有阳无阴,故称厥阳。(二类,熟悉)
这个地方是拿“厥阳独行”来举例说明的。这也可以作为名词概念问您,何谓“厥阳独行”?张仲景自注了,什么叫“厥是独行”呢?我们首先考虑的,就是人体的疾病、发病,是阴阳的偏盛偏衰,是整体功能的失调,特别是阴阳的失调。正常应该是阴阳相互维系,是一个生理相对平衡的状态,人体才能保证五脏的元真通畅。所以,当阴阳一旦失去生理平衡,阳无依附,也就是说,当阴气衰竭的时候,发生“厥阳独行”的根本原因,就是阴气衰竭。阴气衰竭的结果,就是阳失依附。所以,《讲义》说“有阳无阴”,“有阳无阴”的结果,就是等于有升无降,所以“厥阳独行”。这也等于说,阴阳失衡是杂病的基本病机,拿“厥阳独行”来举例说明,阴阳失衡,怎么失衡的呢?是由于阴气衰竭,阳失依附,阴不敛阳了,阳气没有依附,它就有升无降,结果有阳无阴,就独行了。这在临床的表现,我觉得就是我们大家通常知道的,中风的突发,《素问》讲“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尽管11条、12条是讲预后,实际这三条原文是衔接的。
咱们先来看第11条,讲到了卒厥,什么叫“卒厥”,也涉及到一个“卒厥”的概念,它这是以脉象来论述的病机和预后。我们说,它这个“卒厥”,更是一种突发性的,和“大厥”,刚才我说的,“血之与气,并走于上”的,这个病机是相似的,下面,他又讲到“脉脱”,第12条的“脉脱”,也是指卒厥这个病而言,比方说,脉见沉大而滑,现在的“脉脱”是表现为什么样呢?[词解]说“乍伏不见,是邪气阻遏正气,血脉一时不通所致”,都是说到血、气不能够周流了,发生一种病理状态,是阴阳失衡的表现,这个,轻的话,是个肝阳上亢,可能常见的是高血压病,高血压病怎么看,有的是个肝阳上亢证,重的话,就是我刚才说的,肝风内动了,甚至于怎么样呢?出血性中风,或者是梗塞的一类,也有这样的突然昏厥,突然昏厥,也有不经昏仆,出现半身不遂,口眼斜,语言不利的情况。按照我们《金匮》里面所讲的,比方说病机,他用“厥阳独行”来概括,是阴阳失衡造成的,特别是“厥阳独行”,发病有个卒然性的问题,卒然昏厥,而且出现脉突然怎么样?循环衰竭的表现,摸不着了,说“乍伏”,一下子就不起了,这个脉,摸不到,循环衰竭的表现。
我要讲的病人,是我们一个家属的孩子,中学生,平常学习不紧张的时候,很愉快的时候,一如常人,什么事情也没有,一旦学习紧张,特别是熬夜了,或者成绩不好、情绪不好的时候,这血压不稳定的程度到什么情况?低压最高时高过120mmhg,高压呢?180mmhg,甚至有220mmhg的情况,降血压的药物用了好多种,没有根本的效果,咱们开中药,包括我自己也给用镇肝熄风汤,包括有些降压有效的药物,我都给她试用,效果不好,年纪轻轻的一个高中生,也就19岁以下那样,18、19岁的孩子,不能坚持上课了,你要看她外表,没有什么明显的特殊表现,也不像一般的高血压患者,简直头昏眼花,工作不成了,她呢,要玩的时候还照常,在中医这个范围里面,你若按照肝阳上亢辨证,包括我们刚才讲的这些情况,阴阳的失衡,甚至包括一些高血压,突然发生阴阳离绝这样的一个病机,就不好解释了。最后,我们请她到西医院,做必要的检查,发现这个血压和情绪有关,但是不能这么高啊,谁是最先发现疾病疑点的呢?就是我们,搞生理基础的一位老师,是中医院校毕业的,现在去讲《生理学》,他立刻提出说,“是不是应该去做一下ct,或者核磁共振,能不能是嗜铬红胞瘤?”,那应该长在哪呢?在肾上腺上。结果到省院去做了两次,肾上腺上没找到,后来又有一个人,是省医院的内科医生,他说:“什么都有异位啊,它能不能长到异位上去了?咱们扫荡一下吧”,最后做的核磁共振,在腹主动脉上发现,真就是嗜铬细胞瘤。手术非常顺利,现在,这个孩子已经英语专业毕业,做大学老师了。
我说这个意思是什么呢?就是说,来找我们中医,按照四诊八纲、脏腑经络辨证,在我们的范围内能辨清,就按着我们的施治方案来进行治疗。如果搞不清,为了减少误诊率,一定要中西医结合,合作,对病人负责。这个病人给我的启发非常大。所以,我今天有意识地把这个病人按照阴阳离绝,或者阴阳失衡的,这样的一个病机辨证举例,它是对杂病整个病机的概括,不能所有的病都这样来认识。尤其是发展到医学科学非常先进,而且走向更加先进,更加微细的今天,我们中医也要学习必要的知识,在诊断水平上提高。
还有一个病人,就是我的大学同学,因为年龄比我大,退休了。退休以后,可能发生一些生活,或者工作上的麻烦,要去找县医院领导谈话。谈话之间,情绪上有一些激动,突然颜面上出现口眼斜的情况,那个领导说,“你口眼斜了”,他当时更生气了,“你是不是有病”,他(领导)说,“你有病”,这样就讲得非常不欢快,但是,作为领导非常冷静,立即派工作人员,把他推到ct室一看,脑出血了。后来,他们医院的院长决定,立即把他送往哈尔滨医科大学,就是说,我们治不了这样的一个病,突发脑出血,结果在路上,这个病人就昏厥了,是不是一个“卒厥”的情况?要按照咱们中医来讲,就是一个“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这样的一个病理过程。我们在什么时候去看他了呢?就是他住哈医大一院以后,他说做头部ct,已经证明他脑出血,但就是不知道出血的量,又进行核磁共振,核磁共振出来以后,马上就进入手术室,开颅,把血饼子全拿出去,人是醒过来了。两周以后,动员他出院,为什么?是恶性肿瘤,脑的恶性肿瘤,在他情绪激动的时候,血管破裂。所以,有好多猝死的人,有的时候,就怀疑是不是脑出血,脑血管意外?而我现在告诉你的这个病人,他却是一个脑肿瘤不被发现,没有任何先兆,这是我们去看他的时候,他告诉我的,我立即从教学的角度,我问他,“你平时有没有什么症状”,他说在发病的前两天的时候,我感觉“我抽烟,怎么拿烟卷拿不住了呢?”大家请注意,这就是我昨天讲的,“邪在于络”,是个“肌肤不仁”,应该是麻木,他开始发觉的症状,是“邪在于经,即重不胜”,一个烟卷能有多大的重量,吸烟的过程,他发现这个手指头不好使了,拿不住烟卷,再就是,第三天,跟领导一激动,一下子就出现了口眼斜,看见没有?又是一个按照我们所说的这样,口眼斜的症状,一告诉他,马上检查,等到再过一段时间,就是直接入脏腑,昏厥了。
我说这个,也是这样,就是临床上好多,可能来不及诊断的病情,也就是,按照中医的这样的一个基本病机,可以分析出来,如果有机会诊断清楚,对于我们研究治疗方案,特别是来提高我们临床诊断能力,包括证候的规范化、标准化的问题,就更加有利了。所以,作为第一篇,这三条(10、11、12条原文),有关病机的认识,是从阴阳失衡,甚至“卒厥”的阴阳离绝致死,这个方面的基本病机讲,是有意义的。但是,到具体病情上,我们还应该从微观上,做具体分析和具体的研究,仅供参考。
病机举例说明到这,特别是“厥阳独行”和“卒厥”的概念,大家要搞清,我想,我举的这两个病人,你们可能会有一个深刻的理解,再往下来,就是我要讲四诊举例,先说第3条,望气色,他(仲景)不是说的望面色,而是望气色,什么意思?请看原文,
“问曰:病人有气色见于面部,愿闻其说。师曰:鼻头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另外,有的版本的小字给你提示了,有的写的是“腹中冷,苦痛者死”)“鼻头色微黑色,有水气;色黄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设微赤非时者死。其目正圆者痉,不治。又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饮。”(二类,熟悉)
首先说,为什么不叫望面色而叫做望气色?这个,我们《讲义》从按语上,也给解释了,《内经》上说,“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那就是说,得有神,有胃气,才是健康之色。另外,我们由于民族不同,或者说,不同国度,在面色上是有别的。那么,包括地域,所处地方不同,面色上也有不一样,还有,先天、后天的因素影响,所以,只看色不行,再一个,就是人体的五脏六腑的精华气血,它要露于外,表现于面,所以,望气色是很重要的,在望气色的方面,它包括了两个部位。面部实际上反映了,五脏六腑的内脏的气血盛衰情况。那么,作为鼻头这一部分,部位上有的认为是鼻尖,有的认为应该是整个鼻部,包括印堂,也有的认为,鼻头也应该包括整个前额的地方。我们认为,他主要要说明的问题是,因为鼻为面王,五脏里面谁居中央?脾居中央,阳明胃经,它也确实行于什么部位?前额、眉棱骨这一部位,所以我们认为,望鼻头包括前额,或者印堂部位,都是属于脾所主的部位,不要把它单一的就看到鼻尖,这是我要说的。就是说望气色,一个是要望气色反映,五脏六腑的精华气血的表现情况,以反映五脏的盛衰。第二,就是看是否有神,不光是气色有光泽,是否有胃气、有神,再就是望的部位也是很重要,现在从鼻头部位来反映脾的盛衰,比方说,人走向衰老的过程,大概最明显就是什么样?皮肤肌肉的弹性减少了,开始出现皱褶。实际上,已经表现为阳明胃经的,和胃腑的功能下降、衰减。所以,它首先表现为面部的衰老,现在,像美容,特别注意容面的青春永驻,从容面上,我认为,首先得从脾胃上,从内环境上调理更为重要。
现在,我要说的就是望诊,对疾病诊断的意义,首先,他举例是“鼻头色青”,青色为什么所主啊?这又得复习五脏与五色,如果肝、心、脾、肺、肾,就是青、赤、黄、白黑。因此,青色表现为肝之色,“腹中痛,苦冷者死”,腹中冷痛肯定是脾胃的病,胃肠的疾病,因此,这个地方,他提示为肝乘脾所致,腹中冷痛,因为极度地怕冷,是属于阳气的不足,因此,他又讲到了,“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就是我们刚才讲到,土不制水,水气怎么样啊?就会停聚,水聚,甚至于泛溢,所以,它表现为“色微黑”,黑为肾之外色,肾水反侮脾土,土不制水,或者是说,肾水反侮脾土这样的脾土不能制约肾水,刚才我说的肾水还可以怎么样啊?上泛,即反侮脾土所致,黑之色。后面也讲了,这就是面色。他给概括的“色青为痛”,那么,具体表现在鼻头的,这个“色青”、“腹中冷痛”,是肝乘脾,在面色上,色青主疼痛,现在我们临床比较多见的,剧烈疼痛,那病人表现的是什么样呢?色青不青啊?面白不白啊?甚至有的出现疼痛性休克,就是这样。那么,“色黑为劳”,这里面它讲虚劳之极,它是变为黑色,所以,黑色除了是肾劳的表现,就是说肾之色外露为黑,黑色主肾,所以,肾之色外露为黑。还有一个,瘀血是黑,这个黑色,我觉得也很有意义,因为我看到的病人,可能在早期的时候,他没有觉得他有病,我们就从面色说,“你的面色为什么越来越黑了呢?应该去诊断一下”,结果真有一个,就是肾上腺皮质的肿瘤,最后真就死于这个病。所以,望诊的这个黑色,在中医学上,至少得表示什么呢?色黑是劳之色,是肾之色外露,第二是瘀血的表现:
在这个暑假期间,我和我的研究生们看了一个病人,她是一个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可能接触到了一种,保护一种什么物品的试剂,因含有化学苯的成分,结果这个病人,她就在近几年来,面色越来越黑,而且面积越来越大,她最后是在北京的某医院,诊断是叫黑色病变,西医的皮肤科称其为黑色病变,那么还用了很多西药,但是,有一定的副作用,越来越黑,一点也没有好转,但是,因为她已经40几岁的人了,她说“我不为了美观,我就是为了防止这个病变的发展,你能不能有办法?”,当时我就是两种考虑,第一,从肾之色外露,我要给她补肾,第二,我考虑,因为她的舌质确实有紫暗的表现,有瘀斑的表现。所以,用药有活血化瘀药,这个疗效,简直使我,“出其不意”,为什么呢?第一次方,我就是开了7付,第一个方里的底,底就是底方、基础方,是杞菊地黄丸,为什么呢?因为我考虑她是面部,包括颈部,就是这块,全都是花、黑啊,所以加的活血化瘀药,活血化瘀药就像归、芎、芍,包括桃仁等。一周之后,她来了,我就觉得她好像白了,但是我不敢确定,她看我就是乐啊,因为有很多病人,她就等,她就是向我微笑,我心想,这个人今天可能化妆,抹了什么增白剂了吧,怎么就像白了呢?她坐下来的时候,她跟我说,“你这方,我怎么没想到,怎么就这么好呢?”我说,“有什么表现?”她说,“你没看到我白了吗?”,我说,“你抹什么了?”她说,“自从得这病以后,任何化妆品都不用,就是吃药,或者抹了她们西医提供的一种软膏,从吃中药什么也没抹过”,我说,“那咱们就效不更方吧,我不敢保证,因为我没有看过你这种病,我只能从中医基本理论上来考虑,我给你开的这个方,你要能坚持,你就治”,一共看了三次,她最后要公出去,是带的咱们那种机器煎药,效果非常好,几乎前额的两颊这块,已经没有沉着的那种褐色班了,脖子这地方、颈项这地方也是,就是略微的有一些花纹,病人非常的高兴,我倒不是觉得,我把这个病人,就是几付药给她纠正过来,倒是这种实践给你的启发,中医理论的指导性,就这么简易,我就是这两句话,给学生也这么讲,“咱们就按照肾之色外露和瘀血,就这么组织的方”。杞菊地黄丸,也是六味地黄、八味地黄丸的一个化裁,仍然是张仲景的思想,时间的关系,就介绍到这。
“色黄者,胸上有寒”,这个讲的“色黄”也是面色,所以它后面说“色黄者便难”和这个“色黄者,胸上有寒”我要解释一下,“色黄”是脾之色,“胸上有寒”是指寒饮,脾运输津液,那么痰饮的形成,主要是脾运失司,它不能化生精微,而形成病理产物,形成的是寒饮,所以,他讲的“胸上有寒”,是指的寒饮而不是寒邪,下面说的“色黄者便难”,这个“便难”,是指的和脾胃相关的黄疸病,也可以见便难,而且身黄、目黄、小便黄。这个,仍然和病位在脾胃相关。
“色白者,亡血也”,从西医学上也是这样认为,外观上一看,面色无华,㿠白无华,要看看是不是贫血的外观,当然,现在有实验室的检查,你可以查一下他的血常规,要是血液病的话,就更不用说了,像再生障碍性贫血,咱们中医的治疗办法非常好,从脾、肾上来解决,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在中医的,名称就叫作“血枯”,那亡血在妇女病里面,比方说像崩漏,大量的失血,也有青春期的功血,功能性出血,那个脏器上检查并没有什么问题,是功能性的出血,特别是中医的办法还是很好,或者是中西医结合更好,青春期的,以及妇女的功能性出血,她大量失血,不能得到控制,在面色无华,色白者,为失血的征象,亡血是两种情况,一种是失血,不仅仅是妇女病,那么其它的失血征象,会造成面白,还有一类,就是血液病的,像血枯,再障,也属于“色白者,亡血”。
这地方,“色微赤非时者死”,有的认为是什么呢?面色极白,但是,两顴微赤,在他(仲景)那个时代,肺痨病,也就是肺结核病,不可治,认为是一死证,这个“微赤非时者”,什么叫“非时者”?就是他(病人)这个两顴微赤,不是因为室湿升高,不是因为他情绪激动,而是一种就像是林黛玉的那种美,是一种结核美,她当时不治,所以,他说是死证。
“其目正圆者痉,不治”,痉病,我们要讲的外感的痉病,他有一套治法,但是他也意识到,这个痉病的原因很多,比较复杂,为难治之症,或者是不治之症。实际我们临床看,发生痉病的原因很多。最后这句话,“色鲜明者有留饮”,这个鲜明,不是说它有光泽,很好看的那种鲜明,而是讲的,比方我们《痰饮》篇、《水气》篇的,那种水色,比方说,高度浮肿的病人,不知道大家见过没有,那个皮真就是极薄不说,还有什么样?就是发亮,因为它皮下有水液,所以,这个地方这个“留饮”,就不是一般的留而不去,包括溢饮,在四肢肌肤之间,那么《水气》篇里面,那指的就是高度水肿,它真就是皮肤鲜明,而且是发亮,不是光泽,而是发亮,不正常的水之色。
好了,时间的关系,它这个都是一种举例的说明,我觉得,在这个按语里面,它给你作交待的,一个是望诊里面,一定要注意是否有胃气、有神,这才是和正常的鉴别,先把正常的搞清楚,因为它能够反映,五脏六腑的气血精华,能表示五脏的盛衰。第二,就是要注意望诊的部位,面部和鼻头气色如何,部位不同,同一色泽主病也不尽相同,还是要求你来四诊合参,而且包括我讲的那个辨证思维过程,全面考虑才为合理。
望形态,在第6条上,望的是呼吸的形态,来辨别它的病位,是在上、在下,还是疾病的预后吉凶顺逆,这是个三类条文:
“师曰:吸而微数,其病在中焦,实也,当下之即愈,虚者不治。在上焦者,其吸促,在下焦者,其吸远,此皆难治。呼吸动摇振振者,不治。”(三类)
这是在临床常见的慢性呼吸疾病,当它发展到一定程度,涉及到什么啊?肺、脾、肾。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讲到的治病应该“当分缓急”。那么“急则治其标”的话,应该治哪啊?治肺,“缓则治本”呢?要本于肾。如果治脾的话,正好是什么啊?其制。所以在“呼吸四病”里面,他也特别注意治本,本于哪呢?本于脾肾,像气管炎,冬病夏治,这个我们讲《痰饮》篇的时候要说,这是在治法上,那么在辨病上,你怎么能知道它是肾不纳气?还是肺气的壅盛啊?这个地方,“吸而微数,其病在中焦,实也”,可以用下法来解决,这实际上,是一个辨其病位的举例。当然,得是实证才能够采取下法,使其气机通畅,定喘,要是脾虚的话,你用下法可以吗?那是绝对禁忌。所以,这个辨证首先得辨别属性,辨清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我倒是看到哮喘非常严重的时候,紧急的情况下,给他针足三里,上病下取,而且怎么样啊?有补脾的作用,能够缓解,有定喘作用,这就是中医理论的特殊性。谁能想到上面喘得“呼哧呼哧”,吸不进气,你一针足三里,就能马上给他缓解下来,这个道理就在“上病下取”,而且我说,治本治在脾。这个,我是通过望形态,你要是只看这个条文,就好像意义不大,而且很费解,我现在这么举一个例子,你就觉得它临床是很有意义的。我觉得,关键是在辨什么呢?比方说“在上焦者,其吸促”,就是这个喘。那么,在下“吸远”的话,就是病在下焦,是肾不纳气了。这样的“吸远”,它为什么“此皆难治”?因为它实际上涉及到肾不纳气,元气衰竭,甚至于它不仅是身体动摇,而且不可远行,身体瘦削,这都是肾不纳气的一些临床体征。这个,将来我们讲《虚劳》篇,还要涉及到肾不纳气的表现,所以,他把这个难治的证,要区别病位的上下,而且讲了,预后和治疗之间的关系。我觉得,这是常识性的,我点到这就行了,因为是三类条文,属于一般了解。
这个第3条,是二类条文,我昨天把一些基本条文,已经给大家划出来了,这个四诊的部分,我没有具体说,第10条是二类,我告诉大家了,第11条、12条判断预后的这两个,原文是属于三类,这个望气色,是二类条文,所以,我刚才讲得比较细一点,这个第6条,是个三类条文,就是根据它的呼吸形态,来决定病位的上、中、下,来判断它的预后、吉凶顺逆。
下面来看闻诊,(写黑板)有关闻诊,在《金匮》里面,包括闻声音和闻气味,闻气味,就是《肺痈》篇里面提到,“咳吐脓血,状如米粥,其味腥臭”这就是闻诊。闻声音,我们这里面是第4条,第4条是二类条文。
“师曰:病人语声寂然喜惊呼者,骨节间病;语声喑喑然不彻者,心膈间病;语声啾啾然细而长者,头中病(一作痛)。”(二类,熟悉)
这个仍然是举例,如果说听声音来判别疾病部位,能举出好多种来,真就是这样。以前说,这个老中医真了不起,他怎么刚一看到我,他就知道我病在哪呢?这就是从你进屋,他和你相见的时候,四诊已经开始了,首先是望诊,之后闻诊,听你的声音,包括你的声音都能提示。所以,不是说,老中医一切脉就知道,实际是四诊合参。现在,原文说“师曰”,这个“病人语声寂然喜惊呼者”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本来这个病人,比方说安坐、安卧在那儿,不活动的话,非常地寂静无声,当他一活动的时候,惊叫,为什么?疼痛剧烈。什么病当你活动的时候,疼痛剧烈呢?只有骨节间病是这样的,骨节间病,有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或者是外伤的骨节疼痛,你看他能不能动,若一动,惊叫不惊叫,这就叫“寂然喜惊呼”“骨节间病”。“语声喑喑然不彻者”,我昨天还提了,文化大革命之后,粉碎四人帮说,“万马……”应该是“齐喑”,结果呢,播音员就说“万马齐暗”。大家看,就是一个“口”字旁,还是“日”字旁的问题,一定要念[yin]。“语声喑喑然不彻者”,这个你若查字典能看出,一个表示嗓子哑了,说不出话了,没有声音就叫“喑”,失音,失音咱们一般医学上,失意就是声音的“音”,要说他出现喑哑,要从文学角度上应该带口字,喑哑,都是“口”,哑了,嗓子哑了,口字旁的“哑”。再比方说缄默,因为心态上的影响,或者是受压抑,就不说话,缄默无语,也叫“喑”。这地方他说的是什么呢?“喑喑然不彻者”词解也说了,有点声音,但是很低,“不清澈”,哪的病?“心膈间病”,为什么要往心膈间病上去考虑?心膈是五脏里面的什么所居之处?心肺所居之处。那么,除了心主血脉以外,肺朝百脉,特别是喉为声之门户,肺系所主。所以,“语声喑喑然不彻者”,从心肺的功能上考虑,闻声音给你的一个提示,病位可能是在哪里。我为什么把刚才那个病例,说在前面呢?就是说,按照我们中医的这个规范,它可以把疾病的范围,缩小到应该考虑的那样,然后,你再辨病与辨证相结合,采取有效的施治方案。下面要说,“语声啾啾然细而长者,头中病”,我看谁都感冒头痛过,甚至有的,比方血管神经性头痛,或者间发性头痛,那痛得更厉害,就像什么样啊?哼哼着,呻吟着,似乎能够解除点疼痛,还是能够缓解一点疼痛,就是这个滋味,“啾啾然”,像小鸟叫似的,细小而长。他说是“头中病”,不敢大声,大声一震动,头痛得更厉害。所以,他这个闻声音,对于疾病的定位,或者临床诊断有一定的意义。这都是举例说明,供作参考,这就证明了张仲景,他的临床经验都很生动,写下来的这个记录,觉得现在也能用得上。
第5条,这个也是察呼吸、望形态,也是个三类条文,这个大家自己看。第5条,这里也是和呼吸相关的,也是望呼吸形态的,因为我讲了一个就够了,因为那个第6条,我觉得和将来讲虚劳肾不纳气有关联,所以,我解释一下,那个(第5条)就自学了。
切诊,就是第9条,二类条文:
“师曰:病人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里,腰痛背强不能行,必短气而极也。”(二类,熟悉)
这个,我在开始讲脉学的时候,曾经举过这个例子,也就是说,他讲同样是一个浮脉,同一个脉象,由于脉位的不同,主病不同。比方说,这个浮脉在前,是指的什么部位呢?关前,寸脉,见浮。我说了,浮而有力怎么样啊?为“外感”,那么“其病在表”,这就是外感病,当然是表病了。条文说“浮者在后,其病在里”,是指的关后为尺脉,尺脉如果再见浮脉,就是病在里。我们在《金匮》里面有尺脉浮,为血虚。女劳疸,“尺脉浮为伤肾”,因此,是病在里的表现,也就说明,伤肾除了有女痨疸的表现,血虚以外,“腰痛背强不能行,必短气而极也”,这个地方,就是因为肾藏精,还主骨,肾的外府为腰部,所以,当肾虚衰,肾精不足的时候,那么它失去润养,就出现腰痛、背强、酸软无力、不能行走,这样一系列的症状,特别是肾不纳气的虚喘,就是临床诊断的一个标志性症状。所以,这个条文,讲的就是同一脉象,由于脉位不同,主病不同。这一条(第9条)是切诊对于诊病的意义。
下面呢,我来讲第7条,也属于二类条文,大家要熟悉。这个是属于切诊与四时五色合诊,要进行合参,那个下次课讲。
下{ 书 }网www.xiabook.com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精讲五四诊举例
同学们好,上一次课,在“四诊举例”的那个内容中,我们讲到了第7条,有关四诊合参的内容。实际上,本书第6条和第7条,都是论述四诊合参的,时间关系,我们把第7条作为二类条文,给大家介绍,它是脉象与四时五色相结合的诊断方法,请大家看一下原文,又是以问答形式:
“师曰:寸口脉动者,因其旺时而动,假令肝旺色青,四时各随其色。肝色青而反白,非其时色脉,皆当病。”(二类,熟悉)
这个条文里面,需要首先[词解]一下,也就是象我在《绪言》里面,说它的脉法,比方说“独取寸口”的问题,现在所说的“寸口脉动”,就指的是独取手太阴动脉,它就包括两手的六部脉,寸、关、尺全含在其中,如果其它篇章里面,寸口、关上、尺中对举的话,那么这个“寸口”就单指寸脉而言,所以,有的时候要根据条文的具体内容,有具体说法。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个“寸口”,它就是指的两手的六部脉,所见的情况要和四时气候的变化相应,这个条文别的你要是记不住,我想,首先应该记住两个经典句。第一叫做“四时各随其色”,就是从人与自然,这样一个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出发,在四诊合参的意义上,就四时各取“随其色”,“相应者万全也,不相应病态也”。再一句话,“非其时色脉,皆当病”,就是说,病理情况,就是不相宜了,也就是说,当非其旺时的色脉出现,就是病势转剧的凶兆。
现在,作一下第7条的[分析],所说的“因其旺时”,在第1条我们讲,“四季脾旺不受邪”的时候,曾经给大家介绍过,脾旺当令的季节,时间是什么时候呢?在四季里面,每季度末18天,全年就有多少天呢?72天为脾气当令,如果按照四季分解来说,那就是长夏为脾所主,色就应该是什么呢?黄,脉就为缓,若是按照春天肝气当令,他就应该见色青、脉玄。夏天心之令,因此,他就应该是色赤而脉洪。秋天肺之令,色白而脉浮。冬季肾之令,色黑而脉沉,这就是应当见到的正常气色和脉象。所以,它应该随四时之旺气而动,这是人体适应四时,反映在脉诊的生理动态。这个条文里面,它讲的是“四时各随其色”,“因其旺时而动”,那么,“假令肝旺色青”,这是一个举例。假设说,肝旺的时候,那显然是指的什么时候?春季。现在出现了什么情况呢?没见正常的色脉,反而见到了秋季的色脉,色白而脉浮,不是弦脉。所以,这在病机分析上,教给咱们根据它所见的临床表现,也相当于察其脉症来寻找病因、病机。它的病因病机,就是我上一次课讲的,肺金如果不被制约的话,对肝虚就要相乘,对肝虚的病证,为什么可以从肺金入手,来进行治疗呢?因为肺金被制约以后,对肝有一个保护作用,是不是这样?现在这个证,这个脉色,指的是肝血虚而肺金偏盛,肺金偏盛,肺的邪气乘其肝虚。这在治法上,就是我昨天提到的,清金平木法。方,我提一个建议就是化肝煎,化肝煎的成分,比方说,有青、陈皮、芍药、丹皮、梔子、泽泻、贝母,贝母那就是根据情况,如果肺热,就用川贝,如果为了化痰力增强,你就用大贝、浙贝,这是化肝煎提供的,可以作为临床参考。
[临床应用]方面,我觉得色脉的变化,必须与四时气候变化相应,才能够维持内外环境的统一性,如果违反这个规律,我刚才说是属于病态,现在这个举例,就说明了这个问题。从[现在研究]来讲,就是对于这个色、脉特别是脉象为关键。比方说,我现在正好从秋天走向冬天,人体是怎么变化呢?《内经》的原文有个说法,现代研究它讲到,秋天气温渐低而气压渐高,就是说,人体的汗腺就不象夏天那样,排汗较多,这种情况,脉管还仍然带有扩张的余势,因此这个脉象,它没有马上从盛夏转向秋季的脉象,就是这么一个过渡的阶段,叫做“毛脉”。“毛脉”是什么样子呢?秋脉,就是轻虚而略带浮象,就是有点浮的表现,它就像毛一样,故叫“毛脉”,即把这个浮脉叫做“毛脉”。这是[现代研究]给提供的,说秋脉为什么叫做“毛脉”,就是因为它的脉管,还没有从夏天走向秋天,仍然带有扩张的余势。所以,它就是轻虚而微有浮象,称其“毛脉”。冬季,就是从秋季那种气温,逐渐变得更加低了,气压更高,所以它所表现的特征,就是气温低而气压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