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精讲二腹满病辩证

类别:其他 作者:佚名字数:15984更新时间:23/03/24 11:37:03
同学们好!我们开始上课,上一节课,我们把第十篇,关于合篇意义和基本概念讲过了,特别是腹满病的概念,我们提出了,狭义的腹满,是指腹中胀满的症状,可以出现在各种疾病的过程中,广义来讲,它是以腹部胀满为主症,兼有疼痛、便秘、呕吐,或者简称“胀、痛、秘、呕”,为主症的一类疾病,所以,本篇的腹满病,应该特指广义含义的腹满,第1条,它是从中阳不足,厥阴肝气上逆而论,把它统称为虚寒性腹满、寒疝的,病因、病机,这条作为熟悉就可以了,关键就是第3条,我们引出了虚寒性腹满的特点,叫做“腹满时减,复如故”,说“此为寒,当与温药”,所以,从治法特点上来说,它是指虚寒性腹满的特点,关于“腹满时减,复如故”,讲的是寒气为病,引了《素问•异法方宜论》讲的,“脏寒生满病”,是责之于脾,所以,寒气为病为什么会出现“时减,复如故”,我给大家总结的,就是“时满时减”的特点,在病机认识上,因为它是属于寒气为病,“脏寒生满病”,“此为寒”,寒气是属于无形之寒气,所以,它有气聚、气散,时满时减的特点。“当与温药”,没有提出是用什么药物,《伤寒论》里面277条讲了,“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这个“四逆辈”,就是指的理中丸、理中汤,附子理中丸等等,所以,第3条先说虚寒性腹满。 现在我回忆,咱们讲“胸痹缓急者”,我给大家在《胸痹》篇的,急证条文里,对“缓急者”,提出三种含义,至少是发作性疾患,而且有时缓、时急的特点,当它急性发作的时候,阴寒乘踞的时候,上焦阳虚,胸阳不振,才造成的阴寒乘踞,“阳微阴弦”嘛,当(阳气得伸──时缓,阴寒之邪与阳气交争──时缓时急),所以,连续几个篇章里面,都涉及到疼痛、或者发作性,象奔豚气病也是那样,也讲了腹痛,而且有气冲上逆,现在讲到第九篇,又是以疼痛为主症,也是发作性、时缓时急,这和我们现在讲的虚寒性腹满,在病因、病机上要鉴别开来。第八篇我就不重复了,这第九篇和第十篇邻近的两个篇章,涉及到的都是发作性疾患,都有时缓、时急,或者时聚、时散,包括它讲的,“腹满时减,复如故”的情况,怎么理解?病机上,我给大家作这样的提示,接下来讲,用腹诊和问诊,以及舌诊相结合,体现了中医的一个基本技能,就是说,见到腹满腹痛的病人,在病床上,要进行医生和他之间的配合,腹诊,同时要问他痛与不痛,它(第2条)讲的是“按之不痛”,实际这条原文侧重是要讲虚寒证腹满,还是实热证腹满呢?是为了讲实热证腹满。但是,为什么要先说“按之不痛为虚”呢?这就是一个对举的写法,要进行比较鉴别,强调按之痛为实热证腹满,这是一种对举和强调语气,强调在腹诊过程中,不痛者为虚,这里面的“不痛”,我昨天已经提示了,一定是喜按,按之痛减,作为“痛者为实”,它一定得是,按之以后痛剧,拒按这样的特点,它为什么会按之痛剧呢?就因为是有形之邪。这有形之邪包括什么?我们特别说了,按照“阳道实,阴道虚”的理论,阳道实,实则阳明,《伤寒论》叫做“胃家实也”,阳明胃家,我们《讲义》写得很细致,也就是说,不能统称为“宿食、燥屎停积于胃肠”,中医的名词术语,也要用的有准确性,宿食停于胃:燥屎积于肠道,一定是这样,所以,这个有形之邪,就是指的宿食、燥屎。作为本科生来说,在名词术语的运用上,一定是这样的,有形之邪指宿食、燥屎而言,对于它停积的部位,一定是宿食停于胃,而燥屎积于肠道,所以,我们《讲义》,你看这一条尽管很短,但是它把这个写得很确切,这和西医的认识是一样的,我们说“实则阳明”,也就是在胃肠的疾病,从脏腑辨证来说,涉及到脾,有的涉及到肝,还有的比方说及表(少阳),还涉及到肝胆,所以,胆、胰腺的疾病,也在实热证腹满里要体现。 它讲“痛”的问题,后来它又提到了舌诊的问题,“舌黄”,这个地方,既提出舌黄,是实热证腹满可见的舌象和舌苔,再一个,提出治法应该是用下法,我昨天分析了,“舌黄”有几种情况,第一,就是下法当否,对于如果是用了下法以后,舌黄轻微了,这个舌黄一定是苔黄燥,或者是黄厚而燥,甚则焦黑起刺,一定是因里实,而热结,所以,这个“下”,一定得是寒下法,苦寒泻下,因此,这个舌苔就应该是黄而燥,或者是黄厚而燥,甚则焦黑起刺,比方说,(1)下后黄苔还退得不尽,那就是病重而药轻,需要的话,要用下法,就是在药力上,是轻还是重,结合具体病情来分析,(2)就是它这个阳明热结,津液亏乏,阴津已经不足了,你还是要用下法,但是,一定要增水行舟,用增液承气汤之类,不然的话,你用苦寒泻下,更加伤阴,达不到治疗目的,反而伤正,这是关于下法当否的问题,第二,就是是否当下,书上讲湿温,我觉得临床上最常见的,平常遇到的,就是湿热的问题,比方说咱们讲狐惑病,湿热内蕴所致,你得采取什么办法,你能用苦寒泻下法吗?不行。得采取清热燥湿,或者清热利湿法,象赤小豆,清热利湿,同时给它萌生小芽,还能够排脓解毒,所以,湿热型的,你绝对不能用下法,它那个舌苔,也不是黄燥,而是黄腻,证明湿热并没有燥结成实,因此,不能泻下,这就是说下法,是否当下的问题,这是一类,再有,就是实证转虚,实证转虚了,舌苔仍然在,但是也不能硬去攻伐,已经成虚证了,要扶正,第三,要考虑有无并发症的问题,就是说,你若是当下不下,贻误病机,病情要进展的,反过来说,不当下,你结果坚持用下法,容易使邪气入里,也容易伤正,这是第三方面。第四,我认为,可下的证,不一定都舌苔黄,因为咱们后面的几篇,要涉及的问题,比方说水气病,包括有些痰饮结实的,用甘遂半夏汤,包括十枣汤,就是饮邪在体内停聚以后,也影响津液的上承,因为,这个黄苔,你得考虑是一种热灼熏蒸的问题,它舌苔才黄、燥,是热邪熏蒸的结果,若是津液不能上承,苔也燥,但是舌苔并不黄,瘀血问题也是,象《伤寒》讲过的桃核承气汤证,我们《金匮》要涉及,下瘀血汤证、抵当汤证,等等这些瘀血证,包括前面讲过的大黄䗪虫丸症,它要强调舌质、口唇的紫,两目的黯黑,肌肤的甲错,它并没有提到舌的问题,所以,攻下瘀血,舌苔也不黄,这四条作为昨天讲过的内容,作一下补充和整理。 下面,我要继续来分析,就是实热证腹满,除了“按之痛为实”以外,舌苔黄是个标志。还有一个,关于腹满减与不减的问题,要和虚寒性腹满作对举,作比较、鉴别,这在13条。在《伤寒论》里面,对大承气汤证的描述,叫做里实热结证,我们现在要讲的,是实热证腹满,这种腹满病辨证,属于里、实、热证的范围里面,积胀俱重,是积滞和气滞并重的情况,用大承气汤,请大家看原文: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须下之,宜大承气汤。”(一类) 这条和我刚才复习的第3条,要进行鉴别,它说的是“腹满不减“,所以,要和虚寒证的腹满严格区别开来,这条就是实热证腹满,说实热性腹满也行,这是个标志性的证候,特点是腹满不减,为什么不减?刚才已经说过了,是有形之邪阻于胃、肠,具体的说,宿食停于胃,燥屎积于肠道,有形之邪不去,它怎么会减呢?现在要讨论的是“减不足言”,这在历代医家认识里有争议,象我们书上的[选注]就选了,一个是《金鉴》,一个是《论注》,徐忠可的,咱们现在先说这三种意见,然后,我再给大家分析,他(注家)怎么写的,就是其含义,一个说“虽减不足云减”,这都是随文附义,与这条文就表面上来解释,“虽减不足云减”,指减得不太多,还是承认有减轻的时候。第二种,就是说“虽减不过稍减”,象我们讲义[选注]里,请大家看,第二个[选注]《医宗金鉴》,前面说了“腹满时减时满,虚满也,腹满常常而满,实满也,腹满不减,减不足言,谓腹满不减,虽减不过稍减,不足言减也”,还在强调有减轻的时候,不过小小的、稍微的有点减,或者说还谈不上减轻,实际上,他还是承认有减轻的时候。第三种说法,说“微微轻减,而腹中仍实”,这三种说法,就是不管怎么形容,还是承认,“轻减”、“稍减”、“不足云减”、“不足言减”,承认有减轻的时候,如果有减轻的时候,那和虚寒性腹满还有什么区别呢?是不是仍然是一种时满时减的状态?因此,这种理解是错误的。关于“减不足言”,关键是在“不足言”,谈不上之义,因此,这是一个插笔法,就是用这句话来突出第一句话,叫做腹满是不减的,怎么理解?假如说腹满,对于实热证腹满,因为有形之邪在里,这种里实热结的情况,如果不通过下法来解除,它就没有减轻的时候,如果有减轻,就谈不上是实热证腹满了。“不足言”,谈不上,也就无所谓是实热证腹满了,所以,两者不可混淆,否则就和时满时减划等号了。因此,这句话一定不可随文附义,要把它当作一种插笔法,用来强调腹满是不减的,假设有减轻的话,那就谈不上是实热证腹满了。 好了,然后他用肯定语──“当须下之”,刚才我们已经说过了,实热证腹满,当须下之,他这是肯定语,一定要采取、必须要用下法,而且是要苦寒泻下,但是,关于用什么方,是大承气汤,还是小承气汤,还是增液承气汤,请考虑,叫你随证来变通,因此,用商量的口气,“宜大承气汤”,就是仲景所创制的承气系列方剂,可根据病证情况,临证变通,“宜大承气汤”。关于承气汤的组成,在[现代研究]里面,对什么研究得最好呢?现在,我要说大黄配芒硝的问题,这在《方剂学》和《伤寒论》里面,都把这方说了,我在这里再请本科同学做一下复习,大黄,我们说它是一个泻下药,而且是苦寒泻下的作用,但它的清泄力,作为苦寒的药物,清泄、降泄、通泄,它三方面都有,关键是它通行十二经,有斩关夺门之力,是泻下的意思,但是清泄里热、活血化瘀的作用,其泄热力强于它的泻下力,它所含的大黄酸,能引起继发性便秘,所以有的人,你看他说大黄能泻下,习惯性便秘,就把大黄熬了喝水,开始都直拉稀,肚子疼,后来接着就便不了了,为什么?大黄含有的大黄酸,副作用体现出来了。 我们学校附院,在70年代初的时候,x线科的主任,张主任,他就是西医的同志,在中医院校里面逐渐接受了,中药的应用,特别是钡餐透视的时候,遇到胃肠蠕动缓慢的病人,为了检查,迅速地让它钡剂通过整个胃肠道,怎么办呢?让他(患者)去药局,抓一点大黄饮片来,用温开水给它泡开,泡了以后,马上让他喝下去,就加快速度让他检查,很方便的。 所以,你在煎汤药时,为了取它大黄的泻下力,一定得后下,以增强它的泻下力。而大承气汤配芒硝,现在解释它,妙就妙在芒硝是盐类,盐类正好能够使肠道机械性的扩张,增加了水液,增加了水分,牵制了大黄酸继发性便秘的副作用。因此,这个主辅配伍,一个是苦寒,一个是咸寒,从我们传统的理论上来讲,苦寒泻下,咸寒软坚,现在药理,包括动物实验,证实了它这种配伍的意义,多么吻合,咸寒软坚,真就是增加了肠道的水液,把它的容积机械性的扩大,大黄再有那个副作用,继发性便秘,有芒硝给予纠正。 关于枳实与厚朴,我们昨天在复习枳实薤白桂枝汤里面,请大家看了一个[选注],那位注家分析得多好,枳实解决胸满,厚朴解决腹满,都是行气去滞,肠道以通为用,一定得保证气机的顺降,所以,今天我要说的就是基本的技能要学会,腹满、腹痛的临床检查,一定要医生和患者合作,进行腹诊,腹诊要和问诊结合,痛还是不痛?是满还是不满?还要看舌诊、望诊,所以,四诊合参体现得非常好,是基本技能。再一个,就是基本知识,腹满要按照,“阳道实,阴道虚”的理论区别,如何辨别实热证腹满、虚寒证腹满,它的证候特点是什么,这是辨证的关键,包括虚寒性的腹满,一定要“当与温药”。昨天我们还讲了,“当与温药服之”还要具体分析,是“温补”还是“温下”,今天又强调,实热证的腹满一定得是用苦寒泻下,这都是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我们现在来重复,《内经》里面所讲的,五脏、六腑的基本功能,五脏者藏精气不泄,满而不能实也,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所以,“六腑以通为用”这样的一个理论,基本理论,在我们讲的实热证腹满里,所有的方剂,包括昨天我提到对急腹症的治疗,有指导意义,就是依据这条基本理论,“六腑以通为用”因为,胃、胆、大肠、小肠、膀胱、三焦,为六腑,只有胆是奇恒之腑,它们关系到食物的,受纳、消化、吸收,包括排泄这一系列的生理功能,就是靠“六腑以通为用”的作用,整个胃肠一定要以降为顺,而且是和降为顺,也可以说是胃肠,特别是胃肠,胃肠和降为顺,这是基本理论,在本篇里面,“三基”,对本科学生,一定要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我觉得学本篇的内容,应当是增强“三基”的训练。 我所说的这个“积胀俱重”提示了,积滞和气滞并重,因此,在积滞的问题上,依靠大黄和芒硝的配伍,气滞为重,用枳实和厚朴的配伍,所以,整个大承气汤是通腑泄热的作用,也可以说攻下热结,我用一个图表把它归纳一下,(见附件)比方说,虚寒证腹满,舌诊应该是什么样?除了他所讲的这些以外,还应该兼有哪些症呀?我们应当作一下补充,才能够真正达到,巩固“三基”这样的愿望。 下面,我来讲一下,关于腹满寒、热、虚、实的辨别,咱们现在《讲义》上,都写成“实热性腹满”,“虚寒性腹满”,我认为,还要体现仲景的本义,这个本义就是辨病,辨腹满病,辨病的基础上要以辨证为主,因此为实热证腹满,虚寒证腹满,《讲义》写成,实热性腹满,虚寒性腹满,我们为了体现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辨证为主,在这两个证型中,从病机、症状、治则、治法,四个方面给大家作一下归纳。作为实热证腹满,在病机上,一定是实热内结,有形之邪阻滞,腑气不通,虚寒证腹满,因脾胃虚寒,无形之寒气为病,气滞不运,在问诊上,按照原文说,“腹满不减,减不足言”,是实热证腹满的一个特点。虚寒证腹满,是“腹满时减,复如故”。腹诊,“按之痛”,它说“痛者为实”,实际上实热证腹满,是腹诊按之痛,表现为痛剧和拒按。虚寒证腹满,是按之不痛,痛减或喜按。舌诊方面,实热证提出舌黄,这里特指舌苔的,黄厚而燥,或焦黑起刺,给虚寒证腹满补出虚寒的特征,脾胃虚的表现,特别是脾阳虚的表现,见舌质淡,苔白滑,由脾虚湿盛所致。作为补充的就是兼有症,临床所见的,也是来帮助我们鉴别,虚寒证和实热证腹满,把它划分为,实热证腹满伴有,大便秘结,烦躁,潮热汗出,脉沉实有力或沉迟等症,这是按照《伤寒论》里,大承气汤证的临床症状作的补充,虚寒证腹满,就是症见胃寒肢冷,口吐清水,下利清谷,脉沉细等,这是按照理中汤、理中丸的,临床症状补充下来的。治则,就是可下之,在治法上,体现通里攻下,承气类,当与温药,温运脾阳,宜服四逆辈,就是理中丸一类的方药。 这就是根据我前面所讲的几个条文,给大家补充,在临床怎么样来辨别,腹满的寒、热、虚、实。原文分析后,第一个问题请大家记住的,就是刚才这四个条文,1、2、3、13条,我给大家用图表已经归纳出来了,如何辨别。下面我要解决的,就是实热证腹满的证治,已经讲过了13条,下面我请大家来看,属于实热证腹满的几个重点条文,准备讲四个,一个是厚朴七物汤证,厚朴三物汤证,大柴胡汤证,再加上大承气汤证,然后,我们对这四方证进行鉴别,这是侧重在实热证腹满的辨证施治方面,这实际上也体现了,当时张仲景对实热证腹满,在“可下之”治则的指导下,那些方证怎么鉴别。 首先请看第9条,厚朴七物汤证: “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二类) “病腹满,发热十日”,首先来说,是先病腹满之后再发热,还是先发热十日,再腹满呢?得先发热,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因为你从方来看,若先发热,后腹满,应该怎么治呀?现在,他说的是“病腹满”,要强调是已有腹满病来就诊,但是,你若问他的病史,先有发热十日,作为表证的话,它应该是脉浮的,这个“浮而数”和发热,不能联系起来只看成是外感风热,为什么这么说呢?因脉浮而数,这里体现的是邪气盛了,而且,这个邪气是在肠间,而不是在胃,因为“饮食如故”,因此,这是表里同病,里证重于表证,在这个方子里面,它是怎么组成的呢?是桂枝汤去掉芍药,再和厚朴三物汤合成,我们现在是先讲厚朴七物汤,后讲厚朴三物汤,所以,请大家看厚朴三物汤的组成,就在下边,下一页的11条,厚朴三物汤的组成是,“厚朴八两,大黄四两,枳实五枚”,本方写的,厚朴半斤,也就是八两,大黄是多少呢?少了一两,那厚朴三物汤是大黄四两,这是大黄三两。枳实,厚朴三物汤是五枚,本方仍然是五枚,这就是说,合厚朴三物汤,实际在量上,大黄的泻下作用,比厚朴三物汤的量少了一两,这是厚朴七物汤的特殊情况。剩下关于姜、枣的问题,你看原方,因为有桂枝汤法,他为什么去掉了芍药呢?在这个加减里,就是腹胀满为重,以腹中胀满为主症的,叫腹满病,现在腹部不疼,所以去掉了芍药,一定是按照腹满病,以胀满为主症,兼有疼痛,但是,现在它不疼,所以去掉芍药,这个方子是一个表里两解的方子,但是,重点在于什么呢?对于解表和通里,通里的攻下作用不是很重,这是一个表里双解的情况。 现在我要说“方后注”里,比方说“呕者加半夏”,“下利去大黄”,“寒多者加生姜至半斤”,从这个“方后注”,也能体现大黄不能多用,证明它表证经过了一段时日了,正气有被伤的情况,所以,大黄的量要小一些,尽管需要通里,需要表里双解,不要重用,假设说,就用大黄三两,配上枳实、厚朴,若出现了下利,希望你把大黄去掉,张仲景自己就有加减法,在“方后注”里,这就说明要防止脾胃更伤,如果出现呕吐的话,加半夏,这里还是来调理脾胃的气机,用半夏。寒多者,用生姜加量,起到温散的作用,对解表,是辛温发散,对调理脾胃,也有温胃止呕的作用,所以,生姜的加量,和半夏的配伍,我觉得,这“方后注”的加减倒很说明问题,证明在表里证同见的情况下,临床上会遇到哪些情况呢?在临床应用上,防止伤脾胃,减大黄的问题,在原方里面,大黄的用量已经考虑了要少,但是,如果见下利,必须要把大黄减掉,再一个,就是对脾胃的问题,顾护脾胃。关于生姜的量,及生姜配半夏的意思,休息。 下 书 。网www.xiabook.com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精讲三 实热性腹满病证治 刚才我说的,关于这个方(厚朴七物汤)的,临床应用上,是表里同病的情况,我们在第一篇讲的,应当“当先解表”,如果里证为急,“当先救里”,现在是一个表里两解的举例,具体表里同病,应该采取什么治法,要结合临证的情况来决定。 第三,讲的是表里同病,假设说没有表证,人家并没有感冒十日,即没有发热十日,但是,出现了寒热夹杂,而且已湿滞,我现在不是讲腹满病吗,湿滞,我曾经讲到,就是大便不畅的一些病人,排便不畅,湿滞为特点,这个方也很好用,而且我觉得,特别是在儿科,小孩儿发烧也好一些了,但是没有尽除,他表现得不愿意吃饭,腹胀满,小孩不会形容,老说:“肚痛”,但是,你去腹诊也不是很硬的,就是大便不畅,吃得也少了,这时候用这个方子,就等于表里双解,比方说,关于大黄的问题怎么办,为了使湿滞,包括里邪能够尽除,大黄单包,根据大便的情况,店家长自己掌握,后下,下多少量,如果大便已通,我们则不用大黄,用榔片比较稳妥,就是对儿科来说,不用大黄,用榔片,再一个,给他助消化的药,比方说,象鸡内金、焦三仙,在这个方子基础上的变通,非常适宜,服药后,小孩就愿意吃了,而且,这个方不要多用,就用1~2付,见好就收,然后,也可以看他脾胃的情况,如果脾胃素虚,爱感冒的孩子,用香砂四君子汤,非常非常的好,因为不象治大人的腹满病,病机复杂,小孩得病病机非常单一,就是发烧以后,你说是阴虚,咱就用麦门冬汤打底儿,现在我讲的是已表里同病,有腹满里实证,热又没有尽退,就这方非常好用。 再往下讲,就是厚朴三物汤证,这是第11条: “痛而闭者,厚朴三物汤主之。”(一类) 这条原文在叙述上非常简练,是一类条文,刚才讲的厚朴七物汤证,就是二类原文,熟悉一下就行了,所以,我很简单地就讲下来了,第11条,一类条文,大承气汤证(13条),也是一类条文,“痛而闭者”,如果从方测证,它应该以什么为主症?一定是腹满病,而且是以腹部胀满为主症,这省文法,从方测证,厚朴有什么作用?行气除胀满,而且量用到8两为君,这就是从方测证,胀重于积,因为它这是个省文法,因此,11条所论的,一定是气滞重于积滞,所以,他说是里实气滞证的证治,里实就是积滞,气滞为重,现在说“痛”,指腹痛,为什么腹痛?有有形之邪阻滞,所以,他得有大便秘结和腹痛。我开始给大家讲,腹满病,是以腹部胀满为主症,得见痛、闭,甚至有的出现呕吐,现在,它具备这三症了,所以是实热证腹满,从厚朴三物汤来说,这个方子应该和小承气汤比较,包括我们《方剂学》,讲药物量的变化,及主、辅、佐、使的地位,发生变化,主治证也就跟着变化了。大家看,厚朴七物汤用量,怎么记得,我觉得,按照朴、实、黄的顺序,8、5、4,这不是两,是5枚,对小承气汤来说,就是大黄为君,然后按着4、3、2,这样的比例,厚朴量重,因此,厚朴三物汤,以行气除胀满的厚朴为君,重在行气,也有通下作用,用大黄的量相对来说小,是用枳实配大黄,小承气汤以大黄为君,但是,大黄也仅仅用4两,因此,本方有轻下热结的作用,用大黄为君,尤在泾他体会这个方,厚朴三物汤重在行气,所以就以厚朴为君,小承气汤意在荡实,所以以大黄为君,严格来说,叫做“小”也,它就比大承气汤为,轻下热结的作用,所以叫做攻积导滞,轻下热结依靠大黄,再一次证实,厚朴三物汤证重在气滞,气滞重于积滞,两者兼有的情况下,为里实气滞证,这是第11条,本义讲完了。 我现在要说一下[临床应用],就是大承气汤、厚朴三物汤,两者在[临床应用]上,怎么考虑的,两者相同点,用药都有朴、实、黄,唯独大承气汤多出来个芒硝,芒硝的作用刚才我已经提了,厚朴三物汤重用了厚朴,以行气除胀满,在泻下的问题上,两者一致,只不过有轻、重之别,这都是从基本理论上,“以通为用”,而且要泻下积滞是一样的,但是,在用药上,重用了厚朴,这个是多出一个芒硝,牵制大黄继发性便秘的副作用,使它泻下力更强,这是取芒硝的咸寒软坚之力,这是本义上的区别。 第二,就是在治疗急腹症上,所创制“复方大承气汤”的,应用复方大承气汤,是天津南开医院,在治疗急腹症的过程中,允许临床观察的,若用中药来进行治疗,这个方子很有意义,就是由大承气汤的原方,加上活血药桃仁、赤芍,重用莱菔子,莱菔子他用了30克,配合枳实、厚朴,实际上是宽肠下气的作用,对于整个胸、腹的气滞,也有帮助,特别是枳实、厚朴,其中,大黄就是生用,而且后下,原方里面是用15克,不管是泻下药大黄、芒硝,还是活血药桃仁和赤芍,其用量都是12克~15克,唯独重用了莱菔子30克,这个方可以用于不全性肠梗阻,包括机械性的肠梗阻,特别是肠道里、外的肿物,不管是良性的,还是恶性的,出现的压迫症状,机械性肠梗阻,它表现为容易呕吐、腹胀,腹痛、大便秘结,就是我讲的胀、痛、闭、呕,在以前,比方说对腑气不通,老百姓都说“喝点生豆油”,“喝点香油”,那是很难喝的,但是病人胀满疼痛,大便不通的那种痛苦状,他不得不喝,有的时候,能够起到缓解的作用。但是,从治本上来说,应当消除病灶是根本治法,但是有的时候,第一,在没有确诊之前,不明确地情况下,甚至可以用急则治标的办法,给他用润下法,还有的,可能肿物被发现时,已经失去了手术的机会,在缓解症状上,中药就有用武之地了,还有就是急腹症,也有的术后出现的,麻痹性肠梗阻,复方大承气汤,包括厚朴三物汤,都是可以用的,这几种情况,到我们中医临床来的,就是术后的粘连,也属于机械性的,或者麻痹性的肠梗阻。还有一类,就是肿瘤的病人,失去手术机会,为了缓解症状,解除痛苦,这个方子也要用,那就看正气虚不虚,正虚,你再用一些扶正的药。还有就是用于,胆囊炎、急性阑尾炎,以及某些热病过程中,出现的昏迷、高热、痉厥,伴有大便秘结不通的,阳明腑实证,也有时候用灌肠的办法,也不能根本解决,这时复方大承气汤有很好的作用。 我个人体会,如有一位,老年顽固性的便秘患者,中药、西药,凡是通便的药,全用尽了,她自己在来我这之前说,“蕃泻叶子都不起作用”,一开始用蕃泻叶子沏茶喝,她有时候喝多了,还肚子疼,或者便稀,蜂蜜、豆油等招儿都使过,包括后来又用到芦荟,就将龙爪花掰叶吃,别人说好使,到她这也不好使,她又把前面有些医生,给她开过的药,比方说类似于麻子仁丸那样,用种仁类的药物,我问她,老年人都已经六十好几岁了,“麻仁滋脾丸试没试过?”,“用过了,能解决1天,第2天就不好使,从来没有过,1~2天排便的时候”,如果是用药不恰当,就7~8天便一次,如果3天不便,她就开始出现嗜睡,和你说话都闭着眼睛,还有,就是没有精神,也不能吃饭,她自己就说,“我要是3天不排便,我自己就迷糊了”,精神不振,大便一通,马上就有精神,这个病人马上令我想到,复方大承气汤里面,它有活血的桃仁,赤芍偏凉,我没用,我用了当归和寸云,考虑了补益,作为老年人,肠燥便秘肯定得用,麻仁、郁李仁这样滋润的药,但是,气虚血不足,肠道的传化功能减退,因此,我用了太子参配玄参,另外,我们刚刚讲过的生白术,行达到多少克?就有宽肠下气作用,生白术25~30克,我就给她用了30克,里边有当归、有寸云,有太子参、玄参、有生白术,另外,我又考虑到用杏仁,为什么要这么考虑呢?她说了,她大便通了就精神,大便不通,她就睏,我认为,应从肺给她通调一下,肺与大肠相表里,杏仁,我就加了10克。完了她说,“你这方真比别人开的方,好使,真好使!”,半个月后,又开始出现3天没排便,着急了,来找我,我说:“这么办吧,我给你将大黄包上,你看情况后下,别拉稀”,又好了大概十天、半个月,又不行了,又来找我,我说再给你包点玄明粉,就是芒硝,我都是按照10克给的,就是取的小量,叫她自己增减,从那以后,她就说:“您给我做成药吧!”,我说:“不行,你这老年人,不用做成药,你就随时来,我给你增减就行”,这位给我的启发是什么?复方大承气汤里,我没用赤芍活血的凉性,确实莱菔子我用了30克,对这位老人加生白术,我认为这劲儿就不小了,它的行气作用,要比枳实、厚朴缓和,也是一种宽肠下气的作用,但是,我这方,和别人有别的地方,就是给她补气养血了,活血之中有补气养血之功,考虑得比较全面。因此,用复方大承气汤,比你直接用大承气汤,更适合临床现在的情况,就是说,那种里实热结的严重情况,她病人不是马上来找中医的,所以,我认为,复方大承气汤的这种加减,用在这位老年人的身上,很有启发。这位病人,是今年我在一个专家门诊里遇见的,对复方大承气汤的,应用、理解很有启发意义。 关于厚朴三物汤,我认为症状一定是气胀为主,腹胀重,我当小大夫的时候,凡不全梗阻的病人,他病因并不明确,也没有经过手术,或者是查出什么肿瘤所致,就是不全梗阻,那时候我是第一次看到,x线片上的鼓肠,肠上面有液平面,都是一些气泡,不全梗阻。作为西医大夫来讲,就希望给他灌肠,灌肠只能解决下段,他这个位置偏高,怎么办?用厚朴三物汤。就这三个药,其它什么药都不用,真就好使,你也不用考虑,补气、或恐伤脾胃,就这厚朴三物汤,很好的,[临床应用],就介绍这点,六版《金匮讲义》的,[临床应用],说了很多,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就不介绍了。 下面,来说第12条,大柴胡汤证,大柴胡汤在《伤寒论》里面也提到了,我们看看在《金匮》里,他怎么讲的,说: “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一类) 也是一个商量的口吻,他突出“按之心下满痛”,满,胀满,是个腹满病,同时兼有疼痛,这就是我说的四症里,它至少兼了二症,胀满、疼痛的部位在心下,这“心下”,原来我在讲胸痹病的时候,已经说了,应该特指心下、胃脘,如果结合《伤寒论》的,大柴胡汤证,他讲的,心下急,还伴有郁郁微烦,所以,大柴胡汤证,从方测证也能看出,它的病位是偏高的,我们《讲义》上将病位,特定在胸胁,痛的范围在胸腹部,胀满于胸腹部位,做一下具体分析,不能说讲胸痹病,“心下”就是指胃脘,要到腹满病,“心下”又指胸腹。《伤寒论》里面,他(仲景)说结胸证,“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这是结胸,大陷胸汤证。大柴胡汤证,他也认为,有的时候,疼痛可以不涉及胸,而涉及到下腹,象《伤寒论》103条,就说:“心下急,郁郁微烦”,那得伴有柴胡证,心下急,就剧烈地上腹部疼,其热急骤、疼痛如刀割,再加柴胡证、少阳证,郁郁微烦、胸胁苦满,寒热往来、心烦喜呕这些症,所以,我说这个“心下”,位置要比一般的腹部偏高,应当是在哪呢?还是强调胃,包括腹,以及涉及到两胁,因为大柴胡汤的临床应用,是病位在胸胁者,应该是胃脘及两胁,再涉及到腹部,具体来说,大柴胡汤的应用是这样的,若和大承气汤证比较呢?大承气汤证,是大腹的痛、胀、闭,都可以出现的里实热结,若说胃脘,可以影响到下腹,若是和少阳阳明合病,大柴胡汤证就是,里实兼有少阳证,偏胸胁部位,因此,大柴胡汤在临床应用上,胃部的病变,如胃溃疡的穿孔,偏于胸胁的,在右侧,就是急性、慢性胆囊炎,包括胆石症,偏于左侧的,是急性、慢性的胰腺炎,若是总用大柴胡汤不合理,对胰腺炎要具体辨证,看它是不是有热结,同时,又兼有少阳证才可以用,在部位上,对“心下”的理解,既不要完全局限在胃脘,也不要局限在胸腹,应该具体来说,是胃脘及两胁,或者沿及下腹,这才是大柴胡汤证适应范围。 现在我们说,腹满病兼有疼痛,一定得见有拒按,或者按之痛剧,这才是实热证腹满的特征,我们刚才复习总结的,实热证腹满的特点,已经体现按之痛,不仅是疼痛,还兼有以腹部胀满为主,疼痛部位在心下,我已经把这“心下”的部位,和临床结合,实际是这样的,我们书上直接说胸腹部,不好理解,还不如说胁腹及胃脘。所以,它原文肯定地说,这样的一个疾病,“此为实也,当下之”,这是属于需要用,实热证腹满的辨证来分析它,因此,它主治的是,肝、胆、胃、肠不和的病证,在这么大的一个范围里,都可以选用大柴胡汤,为什么它会有这样的作用呢?首先,来看大柴胡汤的组成。大柴胡汤,实际上是小柴胡汤,去掉了人参、甘草,补益之性的药,又增加了生姜的用量,生姜用了5两,增加了生姜的用量,又加了芍药、大黄、枳实,我已经说了,对于一种急证、热证、实证,不用人参、甘草,于理非常符合,所以,去掉人参、甘草好理解。为什么要增加生姜的作用?把生姜的量加大,是什么道理呢?也是为了配合,柴胡、黄芩、半夏、生姜,这一共是三组药对,柴胡配黄芩,和解少阳,再一组,半夏配生姜,因为症见郁郁微烦,而且心烦喜呕,也是通过和解少阳,来解除这一系列症状,这是倍用生姜配半夏,刚才说的厚朴七物汤,得去掉芍药,是因为他腹部不疼,仅是胀满,不用芍药。现在“满痛”,有腹痛加芍药,芍药通血痹,止腹痛,这是加芍药的道理。加上大黄、枳实,不用说了,这里必须得有泻下通里,祛除有形之邪的作用。 所以大柴胡汤的功效,从《伤寒》来讲,叫做“和解少阳,内泄阳明”,我们《金匮》说,是里实兼少阳证,就是和解少阳,刚才说了两组药对,一组是柴胡配黄芩,和解少阳,再一个就是半夏配生姜,也可以说生姜配半夏,既能生姜解半夏毒,又能够合起来止呕降逆,还是和解少阳之意,这里面,加上芍药的道理,因为他有腹痛,与大黄、枳实,三者再配合的话,清泄里热,请同学们注意,芍药量用多了也会腹泻,白芍也有泻下作用,所以,在大柴胡汤里面,你不要以为白芍仅是,在通血痹,止腹痛,配合大黄、枳实以后,增强其泻下食积、热结的作用,因此,可以说和解少阳,清泄里热的作用,是大柴胡汤的功效。 现在,我想讲一下它的[临床运用],我已经通过这个方的加减法,包括“心下”部位的范围,确定为主治肝、胆、胃、肠,不和之病证,比方说,疏利肝胆气滞,荡涤肠胃实热,刚才我讲,其功效叫做和解少阳,清泄里热,实际上,就取它疏利肝胆气滞,荡涤肠胃实热这个作用,比方说急性、慢性的,胆囊炎、胆石症,这个方用上,的确疗效非常显著,包括疏利肝胆这方面,也可以叫疏肝利胆的作用,促进胆汁的分泌,对胆石症来说,也可以用,比方说金钱草配合威灵仙,威灵仙这味药,大家想,本来是祛风湿的一个药,作用就是能够走窜,通经活络的作用,再我觉得,骨鲠类、鱼刺,或者是什么骨头掐住了,就让他加醋、糖,使它骨鲠软如绵,威灵仙有溶化骨鲠,或者是鱼刺这些东西的作用,这就证明,它有使结石这一类的病证,给它溶石、或者是化石,配合排石药,就有这样的作用,有个“三金猪蹄汤”,“三金”是什么呢?郁金、鸡内金,还有金钱草,再加上猪蹄,我刚才说,金钱草本身就有排石的作用,通过利尿排石,这就是说,胆结石也、肾结石也好,特别现在,我们说大柴胡汤为底方,是对肝胆的疾患,特别是胆石症,因为肝内胆管结石排出,有一定困难的,当然,从中药的摸索上,能够缓解症状,胆囊的结石、胆总管的结石,以泥沙样的排出更为容易,这就是中药保守治疗上,为什么有排石、溶石这样的作用,就是这个,一个是当他发病的时候,往往都是饮食不节,情志上有恶性刺激,或者是过劳,使它诱发,这时候,正好是情志化火,肝郁化火,在肝胆部位,还有气滞的问题,它有疏利气机的作用,再加上溶石、排石的药物,比方刚才我提到鸡内金,这个药物的作用,补中医界广泛公认,因为鸡内金,不仅有消食的作用,也有消石的作用,鸡内金是小鸡胃的内膜,你看小鸡,能吃玻璃碴子、吃石子,所以,取它消食和消石的作用,“三金”里要有鸡内金,量的问题就是根据情况来定。关于我刚才提到猪蹄,这也是经过实验研究证明,它对奥迪氏括约肌,有扩张的作用。猪蹄,它的粘的、胶质的东西,能够使括约肌扩张,使比较粗大一点的结石,能够顺利地排出,所以,这些研究都很值得注意,大柴胡汤什么作用,疏利肝胆之气滞,荡涤肠胃之实热,所以,对胆道的疾患,我们这就是一个绝招,在急腹症的治疗里面,大柴胡汤就有这个作用。 复方大柴胡汤,也是天津南开医院首创,当初它的量很少,现在已经大大进展了,我把这个基础方说一下,现在已经载入《方剂学》里了,大家回去看一看,就是大柴胡汤的基础,减去半夏、生姜和大枣,这些药偏于辛、温之性,对于肝、胆急发重证,因为偏于里实和热性,所以去掉这种辛温的,半夏、生姜、大枣,这等于我用复方大柴胡汤,来告诉大家,大柴胡汤怎么用更合理,去掉辛温,加上双花、公英,清热解毒,有报道,特别是对公英的使用,现在我认为,白花蛇舌草这个清热解毒药,也有调整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再就是甘草,取它和、缓的作用,再就是有疏肝理气作用的药,川楝子、郁金,刚才我提到了“三金”,有郁金、鸡内金,再加金钱草,加郁金,川楝子活血止痛,疏肝解郁的药,再就是玄胡活血行气止痛,用于胸胁、两胁的理气药,最好的是什么?作为妇科也是,对肝经的行气药,用香附,香附走肝经,在上,对乳腺,在中是两胁,在下,是少腹,所以,香附走肝经,极其特殊,肝胆疾患,若用香附,比木香好,行气药,它(复方大柴胡汤)仅用了枳实,这个力量不够,我们可以把川楝子、郁金,包括木香,酌情使用。还有,比方说对胃溃疡穿孔的病人,要防止感染,另外,帮助他及早修复溃疡面,这是允许保守治疗的,胃穿孔的情况,这个得具体再说,因为现在西医的普通外科里面,他们也知道,小的穿孔,没有并发腹膜炎的显著指征,可以用复方大柴胡汤,在普通外科的很多医生,已经掌握了复方大承气汤,和复方大柴胡汤应用的指征,为了加强制酸和修复疮疡面,你可以用象乌贼骨,这样的制酸药,还有用玄胡止痛,包括黄芪和白及,有修复疮疡面的作用,防止腹腔感染,这里已经有苦寒的药,但是,也是要考虑对症用药的问题,这都是对复方大柴胡汤,现在研究的基本情况。 我觉得,陈修园对大柴胡汤的理解,说得比较贴切,他说:“大柴胡汤,下其邪气,而不攻其大便而愈”,理解成是攻其大便,是为了下其邪气,所以,对于肝、胆和胃、肠的疾患,它里面尽管用了,大黄、枳实这一类的药,是一种下其邪气的作用,并不是通便,若说有积滞,有实邪,照样可以通利,但是,它根本目的是在疏肝利胆,解决气滞和荡涤肠胃的实热,下其邪气。 请大家看,厚朴三物汤第11条的“方后注”,最后一句话:“以利为度”,所以我们强调,厚朴三物汤是行气除胀满为主,但是一定要有泻下的作用,“以利为度”,所以,它那个证叫做气滞重于积滞,有积滞一定要泻下,而大柴胡汤,你看“方后注”怎么说啊?“日三服”,服下,虽然有攻下的作用,也有“两解”的意思,是少阳、阳明两解,但是,它还是疏利肝胆行气,同时荡涤肠胃实热,是这样的,比方说,他确实有积滞,用这个方,攻下力量确实轻微,怎么办呢?就得在原方基础上,加上芒硝,才能够。这就是临床上,比方他病人腹满,连日不便,你就在这原方上,因为有大黄,加上点芒硝就好了,这是大柴胡汤在应用上,也等于从这上来说明,原方的泻下作用不是很强,所以,陈修园给它总结的是,“下其邪气,而不攻其大便而愈”,如果说不攻大便,它就连日不便,可以加上点芒硝,加芒硝,就是取它,佐制大黄的那种继发性便秘,或者使它更加迅速取效通便,如果是左胁疼得重,左胁疼痛,是胰腺炎,还是出现了胰头方面的什么病变,那你可以用郁金、青皮,包括瓜蒌,从痰结上考虑,当然,全瓜蒌,也有通便的作用在里,这就是临床常用的情况。另外,比方说对于慢性乙肝的病人,出现食欲不振,甚至于胸胁的胀满疼痛,包括大便的不调,大柴胡汤也可以用,不一定非得去考虑急证、热证,慢性乙肝的这种肝胆不和,也可以用大柴胡汤打底儿,关键是,大黄、枳实的用法,有的时候也可以枳实配厚朴,郁金配姜黄,这都是很有利的。有报道说,如果口服避孕药,出现副反应的,脾胃不和、肝胃不调,大柴胡汤可以随证来使用,有好的效果,比方对于胰腺炎,特别是急性水肿型的,包括出血性、坏死性的胰腺炎,在过去,西医里面坚持饥渴疗法,不让你吃,不让你喝,就靠点滴消炎药,转归非常可怕,好多胰腺炎患者,在短期内,特别是坏死性的,说死就死,疼得够呛,他辗转反侧,家属都急得不得了,但是他(西医大夫),就坚持饥渴疗法,没有别的办法,而且不能用止痛药,大柴胡汤,特别是复方大柴胡汤的应用,对胰腺炎的治疗有了突破,所以,很多搞普外的西医医生,已经知道“用中药荡一荡吧!”,就是说,只要允许观察不手术的,用中药荡一荡,复方大柴胡、复方大承气、复方厚朴三物基本方就是那些药,你再加减。 (表格见附件) 下来,我来解释一下,四个方证之间的鉴别,在病机上,厚朴七物汤证是里实兼表证,也说是太阳阳明合病,厚朴三物汤证是,里实气滞重证,气滞重于积滞,大柴胡汤证是里实兼少阳证,《伤寒论》里面,叫做少阳阳明合病,大承气汤证,是里实热结积胀俱重证。 主治,厚朴七物汤证见,发热、腹满、脉浮数,脉浮数不要理解成是太阳中风证,一定脉浮是表证,“数”来说明腹满里实。厚朴三物汤证是胀、痛、闭,胀满是一个省文,所以气滞重于积滞。大柴胡汤证,心下满痛,拒按,而且伴有便秘,有里实的情况。大承气汤证,是积胀俱重,腹满不减这样的特点。 病位上,厚朴七物汤证在肠,厚朴三物汤证在胃肠,特别是脘腹部,来表示它气滞为重。大柴胡汤证,按之心下满痛的“心下”,《讲义》上写的是胸腹部,我们具体做了分析,应该是两胁、胃脘,包括胆,还涉及到腹部了。大承气汤证,大腹的(痛、胀、闭),因为是在肠的积滞不去。 治法上,厚朴七物汤,表里双解,解表通里,因此,这个方子,是桂枝汤去芍药,在生姜的量上也是5两,然后加上厚朴三物汤合成,但是大黄的量,比厚朴三物汤的大黄少1两,厚朴三物汤,朴、实、黄,8、5、4,5枚的枳实。大柴胡汤证,和解少阳,清泄里热,或者说和解少阳,清泄阳明,它就是小柴胡汤,去掉参、草的补益作用,加用生姜为5两,加芍药、大黄、枳实,我已经讲了,厚朴七物汤去芍药,是因为它胀满为主,不疼,大柴胡汤证为,腹、心下的满痛,因为有痛,加芍药、大黄、枳实,泻下通里。大承气汤是攻下热结,硝、黄的配伍意义,以前枳、朴的行气作用,这个我已经说过了,也可以说攻下热结,或者通腑泄热,急下存阴,都是大承气汤的功效。 好了,这堂课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