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第十九 原文

类别:其他 作者:佚名字数:11685更新时间:23/03/24 11:37:09
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第十九 论一首 脉证一条 方四首 师曰:病趺蹶,其人但能前,不能却,刺月耑 入二寸,此太阳经伤也。 病人常以手指臂肿动,此人身体目閏 目閏 者,藜芦甘草汤主之。 藜芦甘草汤方(未见) 转筋之为病,其人臂脚直,脉上下行,微弦。转筋入腹者,鸡屎白散主之。鸡屎白散方 鸡屎白 右一味,为散,取方寸匕,以水六合,和,温服。 阴狐疝气者,偏有小大,时时上下,蜘蛛散主之。 蜘蛛散方 蜘蛛十四枚(熬焦) 桂枝半两 右二味,为散,取八分一匕,饮和服,日再服。蜜丸亦可。 问曰:病腹痛有虫,其脉何以别之?师曰:腹中痛,其脉当沉,若弦,反洪大,故有蛔虫。蛔虫之为病,令人吐涎,心痛发作有时,毒药不止,甘草粉蜜汤主之。 甘草粉蜜汤方 甘草二两 粉一两 蜜四两 右三味,以水三升,先煮甘草,取二升,去滓,内粉、蜜,搅令和,煎如薄粥,温服一升,差即止。 蛔厥者,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藏寒,蛔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 乌梅丸方 乌梅三百枚 细辛六两 干姜十两 黄连一斤 当归四两 附子六两(炮) 川椒四两(去汗) 桂枝六两 人参六两 黄柏六两 右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子大,先食饮服十丸,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臭等食。 56wen.comWWw.xiAbook.com 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第十九 精讲(含十八篇小结) 十九篇,我开始讲,说这一篇是,将不便于归纳的杂病合在一起了,讲了几个病呢?趺蹶,其中有的注家,像徐忠可、沈自南和《医宗金鉴》,这在[校勘]里面我们提出来,已经介绍给大家,写的是“跌厥”,但是,大多数注家,都同意原著里面所提出来的,叫“趺蹶”,所以,我们也遵从这个,按照“趺蹶”来念、来讲,为什么呢?[词解],看“趺蹶”,可以和提足旁的“跗”一样,因为这指的是足踝,跗嘛,我原来讲是足踝的肿,那是皮水的特征,现在,如果说“趺蹶”同那个“跗”,是指足踝部位,它这个“蹶”是“僵也”,因此,趺蹶是指足踝,足背僵直,不便于行动的疾病。现在,咱们具体来讲,是足背的僵直,不便于行动,如果说“趺(跗)”字,它应该特指足踝,所以,总的来说,就是脚这个部位,关节的活动受限,是运动失灵的表现,我觉得,它和前面我们所讲的中风、历节,包括湿痹等明显有别,是什么病因造成足部的僵直,不能行动?没有涉及,他讲了一个治法,他说是“太阳经伤”,可以用针刺法,针刺哪呢?那字念腨[shuan4],还可以念成[chuai4],两个字音,它指的腓肠肌,我觉得,若是在腓肠肌部位的穴位,就是承山穴,承山穴,针刺小腿肚部位,说刺“入二寸”,而且说,这种不能行动的特点,叫作“但能前,不能却”,往前走行,往后退不行,运动上受障碍,就这么一种病,单列出来了。 下面,我再说,就是手指臂肿,手指臂肿,是指手指、臂部关节肿胀,并作振颤,全身的肌肉也发生牵动的一种病证,这又指的是上肢的病变,不仅是关节的肿胀,而且有振颤,身体的肌肉也跟着牵动,这个病证好像是和神经系统,相关的病证,包括的范围还是挺多的,但是,他(仲景)提出的藜芦甘草汤,因为有方名,没有方义,所以就存疑待考,放到这了。 转筋,老百姓都知道,抽筋,就叫转筋,而且,除了腓肠肌的痉挛,其它的,像手指、脚趾,或者是胳膊不对劲,都可以叫作“转筋”,就是指一种经脉的挛急,四肢拘牵作痛的症证,那是又麻、又痛,拘急疼痛,他提出鸡屎白散,这个疗效也不好说,就放到这了。 关于阴狐疝气,我原来在讲第十篇的时候,把寒疝和阴狐疝进行鉴别,就是说,在病名上和分科上,曾经作过举例,这个地方,我觉得,它原文说得更准确,叫作“阴狐疝气者”,就是小肠疝气,特别形容在男患,表现为“偏有小大,时时上下”,所以,阴狐疝气的概念,简称“狐疝”,是一种阴囊偏有小大,时时上下的病证,我也曾经介绍,女子也得,是腹股沟的斜疝。关于蜘蛛散,就供作参考,自学了。 下面的时间,我想重点讲一下蛔虫病,蛔虫病的部分,我先讲原文,因为这部分涉及一个文献校勘的问题,我也想提供给大家,首先,看第5条: “问曰:病腹痛有虫,其脉何以别之?师曰:腹中痛,其脉当沉若弦,反洪大,故有蚘虫。”(二类) 首先,它强调了蛔虫病的前提条件,或者说,决定是不是蛔虫病,他(病人)得有蛔虫史,它说“腹痛有虫”,包括后面我们讲蛔厥,也等于证明,不是吐蛔,就是应该便蛔,现在的手段很简单,做虫卵检验,有虫卵就知道了,不一定等到成虫还得便出来,或者吐出来,所以,这等于确定了,蛔虫病是一种肠寄生虫病,而且它必须得有先决条件,证实是虫寄生在肠间。“师曰:腹中痛”,是由于虫动引起的腹痛,再结合下一条,讲的是,“蚘虫之为病,令人吐涎,心痛发作有时”,因此,这个腹痛,如果蛔虫在肠,它就表现为腹痛,特别有的是绕脐痛,或者腹痛起包块,当虫动,它要上蹿入膈,我们说,倒不是到胸腔,讲膈下的胃、胆,为什么它(虫)要扰动、蹿动?一般是由于肠寒,不利于它生存了,它觉得这环境不适宜了,它就要扰动,向上,所以,腹中痛的部位,讲到“心腹痛”,应该是脘腹,或者是涉及到胆和胃的部位。我认为,和近代医学沟通的话,作为肠寄生虫,应该是心腹的疼痛,而且,疼痛剧烈的时候,可以结合下一条讲“令人吐涎”,小孩有虫的话,确实症见吐吐清涎,当然,还有很多的民嗜癖,比方有的小孩吃报纸,或吃墙灰,都很特殊的,这都是虫积的表现,还有的表现为,脸上皮肤不那么滋润了,像癣一样,粗糙,还有的在结膜上有灰斑,或者是手指上长一些斑块,白的,或者什么颜色的,这都有相对应的表现,请大家看225页,第5条里面的[释义]当中,介绍了一些可见的体征,因为现在,对于独生子女的卫生习惯,和饮食的要求都比较严格,这样的病已经很少了,但是,如果说偶见,包括我们作为本科生,应该知道这个常识。 关于“脉当沉若弦,反洪大”,这个意思就是,比方说有虫的脉象,它应当是表现为沉,或者是弦脉,这是腹痛的脉象。现在,如果说见洪大的脉,倒不是热盛的表现,而是说明虫动,蹿扰的结果,病人非常地烦躁,脉象跟着洪大,这是第5条,讲了蛔虫腹痛的脉诊,但是,我们觉得,脉诊不是关键,先决条件得有虫,然后,再伴发一系列体征,才能鉴别,所以说,应该把它原文,看成是蛔虫腹痛的诊断,怎么鉴别?是蛔虫所致,所以,对于蛔虫病的概念,我们说,由体内蛔虫所致,心腹疼痛,令人吐涎,发作有时,腹起包块为特征的一类疾病,我把第5条和第6条联合起来,将蛔虫病的概念归纳出来,特别是“发作有时”,它得是和虫动的情况,从蛔虫在体内,在肠间的情况相关,因为多了、少了,包括小孩能不能及时地发现、根治,这都有关系的,驱虫药有效,再一个,卫生习惯,说“饭前便后要洗手”,那么,便前也要洗手,尤其对于肛、阴疾患的防治,因为你这手工作,或者接触很多东西,便前也要洗手,这对寄生虫病和其它感染性疾病,都是有预防作用的。 “蚘虫之为病,令人吐涎,心痛发作有时,毒药不止,甘草粉蜜汤主之。”(二类) 下面,我要说文献方面,提供一下参考,怎么提出这个问题呢?就是因为,请大家看后面,第6条写的,“毒药不止,甘草粉蜜汤主之”。甘草粉蜜汤的成分,有甘草、粉和蜜三种药,然后,它在煎服法上说,先煮甘草,三升的水取成两升,去渣滓以后,纳粉和蜜,煮完甘草以后,再把粉和蜜加进去,搅和好了,“煎如薄粥”,就是说,这个汤药熬成像粥状了,然后说:“温服一升,差即止”,[释义]里面同意,这个“粉”是米粉,[按语]里面同意是铅粉,各有各的道理,米粉的道理,认为它作为蛔虫病,发作有时,发作期的时候,曾经用过毒药杀虫,现在不行,既然用毒药不止,为了安蛔,那么用甘草粉蜜汤,所以,认为是米粉配合甘草和蜂蜜,可以缓痛,或者缓和之后再杀虫,这个在驱虫,或者杀虫上讲,符合病情,符合道理,再一个,就是同意铅粉的,而且都是各个注家里面的大家,包括曹颖甫、秦伯未这些老先生,同意是铅粉,他们认为,甘草和蜂蜜,先是甘、缓,同时又有铅粉的杀虫,其依据是后面说的“差即止”,是说好了就不要再吃了,因为铅粉有毒,所以,好了就不要吃了,各有各的根据。 下面,我把这个问题提出,看怎么看待这个问题,1.关于仲景用米粉的规律,有四条原文,《伤寒论》两条,《金匮要略》两条,正好我们《伤寒论》、《金匮要略》也都学完了,作为一种复习,《伤寒论》的两见,(1),是《太阳病》篇的大青龙汤,[方后注]里面写“温粉粉之”,成无己的版本,写的是“温粉扑之”,这就证明,他(仲景)是用粉来外用,因为汗出特别多,用米粉,而且要戒冷,所以,强调用“温粉”撒上,起一个止汗的作用,就像咱们用爽身粉,这个是米粉,温,是防止用大青龙汤汗出过多,所以要戒冷,用温粉,这个显而易见,作用是止汗。(2),《伤寒论》的第二见,是在《少阴病》篇下利的条文里面,就针对下利,“咽痛,胸满,心烦,猪肤汤主之”,猪肤是猪肉皮的意思,它有润燥、养肺的功效,他还在猪肤汤[方后注]写的用白粉,而且,这个白粉,他特别标上了,就是“米粉五合”,直接就写了是“米粉”,而且,后面带了两个字“熬香”,我已经说过,这个“熬”,应该当什么讲呢?炒,米粉,只有炒它才香,因为油茶面,那不就是炒香吗?当然,你再加甜的什么东西,我就说呀,米粉才能炒香,我先都放到这,就是为我将说铅粉的怎么回事,这里面要说明的,就是张仲景对米粉的第二用,猪肤汤里也加白蜜一升,正好是米粉和白蜜再加上猪皮。(3),在《金匮要略》里面,一见,就是甘草粉蜜汤,我们认为是用米粉,比方说,刚才说猪肤汤,用米粉的道理,是取其甘缓的作用,现在我说,米粉加到《金匮要略》里面,治疗蛔虫病,甘草粉蜜汤,是用来解毒的,因为它前面有“毒药不止”,现在用米粉配合甘草和白蜜,用于解毒。(4),也就是我们妇科杂症篇里面,讲了蛇床子散,要把它做成坐药,怎么做呢?就是用白粉少许,然后和这个药,两药相得以后,做成枣那么大,棉裹,然后纳之,纳入阴道,起这个作用。这就是作为一种赋形剂,用的白粉,这是张仲景用粉的寓意。 2.米粉是何物?米粉它是把米,5、6月里,把它研细了,就是“粉之”,分散而成,粉之以后成为散剂,所以,这不管是从定义上说,你像引《说文解字》的解释,得找米部,它就说,“粉,糊面者也,从米,分声”。什么意思呢?比方过去做化妆品,像现在美容的方,你能看见,比方说“雪花膏”的制作,就是米粉再加油脂合成的,搅匀以后,成了粉脂,我在湖北进修的时候发现,卖化妆品的店,它叫“燕支店”,这两个字(燕支),我曾经在美容的方剂里面看过,燕支,实际就是咱们现在所讲的,月肉旁的“胭脂”,凡是用米粉调制的那种,包括面膜之类的,它都这么写,燕支,是这两个字,所以,这也等于说,米粉,它一定得是研得极细的,而且它讲,“糊面者也”,粉得研细,这是从粉的定义上。 3.从《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的文献记载上来看,甘草粉蜜汤所用的“粉”,比方说《千金要方•卷二十四》,它是放在解百药毒上,写的是“粮米粉一升”,《千金翼方•虫毒第二》,也写“粮米粉一合”,请大家注意,孙思邈用米粉,包括甘草粉蜜汤,是用来解决药毒的,“百药毒”,是百药有毒了,拿什么解?甘草粉蜜汤。再有一个,本条文的后面说,“煎如薄粥”,要能把这个药最后煮成像粥一样,只有米粉和蜜,和甘草合起来,成为粥,你要去查《释名》,什么叫“粥”啊?包括仲景愿意说“糜粥自养”,我想不用从文字上解决,深有体会。 4.有关铅粉的几个问题,(1),铅粉有毒,是用作丸、散剂使用,铅粉不溶于水,也熬不成粥,就是铅粉,咱们都是做丸、散剂用,没有入汤剂的,这是一点,特别是,我认为,说“煎如薄粥”,铅粉煎不成粥,它要沉淀的。(2),就是《本草》对铅粉的记载,不叫“铅粉”,写的都是“细粉”,就是“粗细“的”细”,是“细粉”,所以杀虫,我们说,有很多的药物,比方杀蛔虫,你可以用乌梅、使君子、榧子等等,不一定非用铅粉,尤其是儿科方面,驱虫药更应该谨慎。(3),从颜色上来说,铅粉肯定不白,因为它讲到了,纳粉以后,“煎如薄粥”,况且说白粉,不是得米粉炒香吗?铅粉怎么炒,它也不能香啊,所以,我们同意是米粉。还有,比方坚持铅粉意见的人,他说,[方后注]讲“差即止”,他理解成,因有毒,故好了就立即停止,不要再用药了,我觉得,好多的方,好了就是好了,它总也不能当作营养品,一吃就没够了,不能拿“差即止”来说,因为铅粉是杀虫药,就不能再吃了,那个“即”字,实际上和我上次讲中风相似,强调它是“立即”之义,你若从《广雅》的《释名》上,《释言》上来讲,“则,即也”,也可以当“差则止”解,就是好了则不用吃了,也可以是这个意思,不说非得是“立即”,“则”和“即”在古代,是同声而通用的。 还有一个要说的,临床证明,米粉的应用,在1965年第8期的《中医杂志》上,报道了儿科治疗小儿蛔虫病肠梗阻,那个有效方剂是什么呢?叫作大黄粉蜜合剂,请大家明白,是这个甘草粉蜜汤中,没用甘草,它靠粉和蜜,已经是甘、缓之意了,靠大黄的什么作用呢?通便泻下,让虫体安安稳稳地随便排出就行了,它在用量上,是生大黄粉5钱,炒米粉3钱,调蜂蜜2两,加上适量的温开水,搅均匀,要求这么大的剂量,按12次/天,1小时1次服用,频服下去,才能取大黄的急下作用。如果不见排虫,接着再服,结果,70%左右患儿,全靠这个方,小孩就排出虫体,也没有杀虫作用,就等于安抚了蛔虫,不让它扰动,虫体随着排泄的这个方法,排出体外,也获效了。可见,这就是甘草粉蜜汤给予的启发。现在,我讲了铅粉和米粉之争以后,那么甘草粉蜜汤,可以作为安蛔缓痛的方剂来应用,在蛔虫引起腹痛的时候,作为安蛔缓痛之剂,同时也等于我们在中医文献上,得到的启发,它可以作为解百药毒的一个有效方剂,所以,像湖北李今庸教授提出,也可以说,药毒不止,甘草粉蜜汤主之,这也是一种意见,供作参考,这也等于教给大家,有争议的地方,可以通过一些文献检索,包括从理论上,和临床实践上来考虑,哪些地方质疑,哪些地方可以解决,时间关系,就讲到这。 “蛔厥者,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藏寒,蛔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一类) 下面的时间,我来讲蛔厥,用乌梅丸治疗,这个方子,和《伤寒论》的338条有出入,它没有讲前面,也没有讲后面“主久利”,等于中间从哪说起呢?“蚘厥者,当吐蚘”,这等于再次证明我所说的,一定得有蛔虫在肠内寄生,作为先决条件,“令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脏寒,蚘上入膈”,这个病位是很明确的,“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蚘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蚘”。前面说“吐蚘”,后面又是“当自吐蚘”,都是这样,强调得有蛔虫,原文里面也提到了三个“烦”,1.“烦”是“病者静而复时烦”,和虫动有关,虫若不动,不蹿,这病人还挺安静的,他不痛,他当然安静嘛,若他痛了,虫蹿动了,那么,他就烦,这是第一个“烦”,和虫动相关的。当然,腹痛剧烈,心腹疼痛剧烈,或者起包块了,“此为脏寒”,这个“脏寒”是什么?有的说,就是指脾脏寒,这个地方,需要将蛔厥和脏厥进行鉴别,我们《讲义》在它的[按语]里面,把蛔厥和脏厥进行了鉴别,应该结合《伤寒论》里的有关条文,一起学习,更为明确。时间关系,我不把它作鉴别,就是说,“脏寒”应该理解成,是脾脏的寒,因为蛔虫蹿扰所致,四肢虽厥,但是,周身的皮肤不冷,这是蛔厥的概念,和《伤寒论》的解释是一致的,由蛔虫蹿扰所致,四肢出现了一种厥,或者冷的感觉,但是周身的皮肤不冷,这种蛔厥,也叫阴阳气不相顺接,但和脏厥严格区别,我刚才讲了第一个“烦”,是因为虫动所致。 2.“烦”,“蚘上入膈,故烦”,脾脏虚寒的话,“脏有寒故也”,所以,虫子在肠中也觉得虚寒,不适合生存,就向上蹿扰,我刚才分析了,应该涉及到入膈,胸膈下,胃、胆的部位,“心下急”,“心下切痛”,应该和《伤寒论》有关的描述,结合起来,像西医讲胆道蛔虫症,它描述叫作钻顶样疼痛,我觉得,和张仲景形容的“心下急”,切痛像刀割一样,完全一致。 3.“烦”,“须臾复止”,安静了一会儿,不大一会儿又复烦了,“复止”以后,比方说,烦了以后停下来,静止,然后,什么时候又出现烦了呢?饮食之后有呕,包括他平时也有口吐清涎,口吐清水症,得食以后,为什么又烦了呢?这就像说蛔闻食臭出,食后对蛔虫也是有吸引力,也是诱发它扰动和上蹿,所以,诱使病人烦,这是和进食有关的,食气诱发蛔虫的蹿扰,所以,伴发着呕吐和烦,有的,蛔虫就随着呕吐物出,出现吐蛔。这个方子,我觉得,应该值得考虑的,就是根据临床实践,包括我们中医理论的进展,长期总结的经验,结论出来了,就是“蛔虫得酸则静,得苦则下,得辛得伏”,这个观念大家要记住,也很重要。 因为我曾经在一个往诊的过程中,还是一个风雪的夜晚,带的急诊包里,根本就没有什么治虫类的药物,是一个新产妇人,突然在右腹部急痛,因为她是个鲜族人,语言不通,我怀疑她是胆道蛔虫,但是,没有任何指征,她自己说不出来,她曾经有没有进胆囊炎,或胆道的疾患,没有做过检查,是在家坐月子的时候,突然急痛,我说请她去住院观察,我说怕出现危险,但是,他们执意不住院,一个是大雪天、夜晚,第二,她是新产妇人,不去医院,我为了证明这个印象诊断,也为了放心,我说你家里有没有醋,就是说,“蛔虫得酸则静”,我希望她平稳下来就好,就为了说要这个醋,费的劲啊,因为语言不通,他们是朝鲜族,最后,我在她家碗柜里,挨个瓶子打开,一闻那是醋瓶子,倒出来,我又给她加上糖,因为我认为,她是新产妇人,要考虑对胃的刺激,她正好有红糖,我就给她加上,就那一碗,我等她喝下去,后来她睡着了,这印象到现在都很深刻,她们家说很感谢我,说这真没想到,一碗醋加点红糖,把这个新产妇人安顿好了,我建议她,满月以后马上检查,最后证实,她是胆道蛔虫症。所以,中医的基本理论,你现在看来,它很朴素,很简单,甚至有的时候,讲不通道理,但是,如果说有用的东西你记住了,一旦遇到那样的机会,或者是那个环境下,急需你拿出办法的时候,可能就发挥我们的专长了。 我这样讲也等于启发你,乌梅丸,为什么叫“乌梅丸”?以酸,使虫静,酸入肝,我觉得,对于胆道蛔虫症,部位在膈下,很有道理。乌梅丸的量,做成大成药的比例,叫300个乌梅,而且,我还请大家看,在[方后注]里面,他提到了苦酒,苦酒是温性,有三个作用,在上次讲芪芍桂酒汤的时候,我给大家讲过苦酒的作用,所以,苦酒是温性,这个醋,刚才我还给新产妇人,加用红糖,也是很有意义的,所以,乌梅再加上米醋这个酸劲,主药的力量加强,而且专入肝经的作用,使虫静。因为在《伤寒论》里面已经讲过了,我因为时间有限,我说这个病情“本虚标实”,而且是“上热下寒”,怎么记,因为我已经再三地强调了,蛔虫为什么要扰动?因为肠寒,不适合它生存,它要上蹿,因为胃还比较热,所以,下寒是肠寒,上热是胃热,或者是胆热,因此,这种本虚标实,需要你寒热并用,现在,我们说主药,乌梅先酸味的,包括米醋,已经讲清这道理了。那么,上热选什么药啊?肯定是苦寒的药,苦寒,黄连、黄柏,这也是入胃经,黄连,当然,除了清胃火,还能清心火,配合黄柏,苦寒以安蛔,针对下寒,一定要选温热药,选了哪两种药呢?蜀椒,本身就具有杀虫作用,而且是温热的,所以,辛能驱虫,而且要针对脏寒,温热作为辅药,我说了两组辅药,一组是针对上热,选苦寒,苦寒安蛔,再选的辅药,是针对下寒,针对脏寒,选蜀椒、细辛,而且蜀椒有杀虫、驱虫的作用,温脏祛寒,选了炮附子、干姜,相当温热,还有桂枝,我是分两组来说,针对脏寒,同时也有辛散驱虫的药,都是辅药的作用,本虚标实,那么,补气养血选人参、当归,作为佐使药,祛邪而不伤正,我通过今天给你们的备课,我又发现,乌梅丸里有米粉,白蜜。在哪里体现呢?请大家注意,在[方后注]里面它讲了,“蒸之五升米下”,五升的米,得把这个米煮烂,得熟了,还得烂了,得捣成泥状,所以,这就是米粉的作用,然后,还有蜂蜜,“与蜜杵二千下”,所以,这地方看来,甘草粉蜜汤的解释清楚了,就是米粉,甘、缓之意,也有祛邪不伤正的作用,因此,乌梅丸作为丸药,它有“丸者缓之”之意。我觉得,它寒温并用的结果,是安蛔止痛止利,有的说也有止厥的作用。在《伤寒论》的338条原文后,“又主久利”,证明痢疾也可以用。 我现在看到其[临床应用],确实扩展了,包括张仲景自己都觉得,这么好的一个治疗蛔厥的方,可以说是治疗蛔虫的主方,而且他自己也感觉,只治蛔虫的方,设计得这么严谨,这么周到,好像有点太局限了,他也发现,本方治痢疾也可以,当然我认为,应该符合寒热错杂的病机,现在,乌梅丸应用的范围,确实,内科、外科、妇科、眼科,只要符合寒热错杂的病机,你在遣方用药上,非常为难的情况下,它又祛邪不伤正,这个方子你可要牢牢记住,不要就认为它是治疗蛔厥的。《伤寒论》讲,《金匮要略》讲,是来治疗蛔厥,但是,根据它组方的严谨和周到,现在,临床应用大体上有这么几个,1.胆道蛔虫症,肠蛔虫症,蛔虫所致肠梗阻,这是确定无疑的,首选是这个方,因为符合仲景原意。2.慢性结肠炎,包括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我临床也用,一个是把本方合着真人养脏汤,有的溃疡性的结肠炎,包括溃疡性的直肠炎,有的怀疑是不是患肠癌了,就可以是乌梅丸配合四神丸,甚至有的加上痛泻要方,喝进去,解决他的腹痛,腹痛即便,即便就有脓血,我觉得,用乌梅丸非常有道理,但是,在辨证上,一定要属下焦虚寒,一定是下焦虚寒,造成胃肠道的传化失司,若是湿热型的,坚决不能这么用,不能像我说的那几个方合成。我现在强调的,一定符合寒热错杂,或者是偏于虚寒,因为它整个方子里面,大家看,是偏温的,这是第二,对于肠道的疾患偏于虚寒,选它,是寒热错杂而且偏于虚寒的。3.就是宫颈癌术后,腹痛,呕吐,体质下降,这样的情况,乌梅丸为基础方,很有意义。4.还有的是妇女崩漏,如果属于寒热错杂,我觉得,就是慢性盆腔炎的反复发作,乌梅丸的疗效也是非同凡响的。有时候,妇科局限在妇科方的范畴里,往往把乌梅丸给忽略了,因为慢性盆腔炎,从病因和发病上很复杂,现在,也算作中西医结合的一个攻关课题,乌梅丸值得观察。所以,总体来说,凡属于寒热错杂证,不管是内科疾患,外科、眼科、妇科,都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首先,我们把十八篇作一下小结: 小结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痈肿初起脉证:诸浮数脉,应当发热,而反洒淅恶寒,若有痛处,当发其痈(01) 痈│病    机:热毒壅塞,营卫阻滞,进而血瘀,肉腐成脓 肿│辨别有脓无脓:诸痈肿,欲知有脓无脓,以手掩肿上┬热者为有脓 └                       └不热者为无脓(02) ┌概  念:指痈肿发生在肠,症见少腹肿痞,按之即痛,甚则肠内有痈脓为特征的一类疾病 肠│治  则: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04) 痈│辨证施治:┬肠痈脓未成──大黄牡丹汤──荡热解毒,消痈排脓,逐瘀攻下(04) └     └肠痈脓已成──薏苡附子败酱散──排脓消痈,振奋阳气(03) 金┌概  念:指刀斧、金刃等物所致经脉肌肤断伤的一类外科疾病 疮└证  治:王不留行散──散消瘀止血镇痛(06) 浸┌概  念:指发于肌肤,初生甚小,先痒后痛而成疮,汁出浸淫肌肉,渐及遍体的一种皮肤病 淫│预  后:从口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07) 疮└证  治:黄连粉──清热燥湿解毒(08) 痈肿,痈肿初起的脉证,“诸浮数脉,应当发热,而反洒淅恶寒,若有痛处,当发其痈”。病机,热毒壅塞,营卫阻滞,进而血瘀,肉腐成脓。这都是第1条给予归纳,病机,我是通过《灵枢•痈疽》篇,给大家概括的。辨别有脓、无脓,“诸痈肿,欲知有脓无脓,以手掩肿上”这个方法,“热者为有脓,不热者为无脓”,为什么强调热和脓之间的关系,也是《痈疽》篇给予启发。 肠痈,概念,是痈肿发生在肠,症见少腹肿痞,按之即痛,甚则肠内有痈脓为特征的一类疾病。治则上,用脉象来区别,“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在脉象上区别,脓已成叫做,“脉洪数者,……,不可下也”,刚才,我们重点将大黄牡丹汤的“可下”,下后是见脓,还是见血,说清楚了,关于“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就是引向薏苡附子败酱散。肠痈脓未成,用大黄牡丹汤,荡热解毒,消痈排脓,逐瘀攻下。肠痈脓已成,用薏苡附子败酱散,排脓消痈,振奋阳气。 金疮,也叫金创,指刀斧、金刃等物,所致经脉肌肤断伤的一类外科疾病,用王不留行散,它的功效是消瘀止血镇痛,可以外用,也可以内服。 浸淫疮,概念是指发于肌肤,初生甚小,先痒后痛而成疮,汁出浸淫肌肉,渐及遍体的一种皮肤病。预后,“从口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用黄连粉,清热燥湿解毒。 小结 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第十九 趺  蹶:指足背僵直,不便于行动的疾病。(01) 手指臂肿:一种手指臂部的关节肿胀,并作振颤,全身的肌肉也发生牵动的一种病证。(02) 转  筋:即抽筋,是一种筋脉挛急,四肢拘牵作痛的病证。(03) 阴狐疝气:简称狐疝,是一种阴囊偏有小大,时时上下的病证。(04) 蛔虫病:┬概念:由体内蛔虫所致,心腹疼痛,令人吐涎,发作有时, │   腹起包块为特征的一类疾病(05、06) │蚘厥:蚘虫蹿扰而致,四肢厥冷,但周身皮肤不冷, │   吐蚘或便蚘,病者“静而复时烦,得食而呕,又烦”, │   的寒热错杂证 │证治:┬蛔动心腹痛──甘草粉密汤──安蛔缓痛(06) └   └蛔厥──乌梅丸──寒温并用,安蛔止痛(07、08) 第十九篇涉及的疾病有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气和蛔虫病,我们重点讲了蛔虫病,这几个病就从概念上大家理解,是不便于归纳的一些杂病。 趺蹶,指足背僵直,不便于行动的疾病。特点是能前行,不能后却。 手指臂肿,是一种手指臂部的关节肿胀,并作振颤,全身的肌肉也发生牵动的一种病证。 转筋,就是抽筋,是一种筋脉挛急,四肢拘牵作痛的病证。 阴狐疝气,简称狐疝,是一种阴囊偏有小大,时时上下的病证。 蛔虫病的概念,由体内蛔虫所致,心腹疼痛,令人吐涎,发作有时,腹起包块为特征的一类疾病。蛔厥是因为蛔虫蹿扰而致,四肢厥冷,而周身皮肤不冷,吐蛔或便蛔,病者“静而复时烦,得食而呕,又烦”,这样一种寒热错杂证。以上基本是按照仲景原文,给大家归纳,也等于临床诊断的三个标准,第一标准,一定得有蛔虫,有蛔虫的标准,是吐蛔或者便蛔,再一个标准,出现蛔厥是四肢厥冷,但是周身的皮肤不冷,还有一个标准,就是三个“烦”,是蛔厥诊断的三个标准,给命名成它的概念了。证治,蛔动,心腹痛,用甘草粉密汤,安蛔缓痛的作用。蛔厥,用乌梅丸,寒温并用,安蛔止痛。 好了,下课。 下 //书 //网www.xiabook.com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原文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证三条 方八首 师曰: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方见利中)。于法六十日当有此证,设有医治逆者,却一月,加吐下者,则绝之。 妇人宿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癥痼害。 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下血者,后断三月下血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当下其癥,桂枝获苓丸主之。 桂枝茯苓丸方 桂枝 茯苓 牡丹(去心) 桃仁(去皮尖,熬) 芍药各等分 右五味末之,炼蜜和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不知,加至三丸。 妇人怀娠六七月,脉弦发热,其胎愈胀,腹痛恶寒者,少腹如扇,所以然者,子藏开故也,当以附子汤温其藏。(方未见) 师曰:妇人有漏下者,有半产后因续下血都不绝者,有妊娠下血者,假令妊娠腹中痛,为胞阻,胶艾汤主之。 芎归胶艾汤方(一方加干姜一两,胡氏治妇人胞动,无干姜) 芎穷二两 阿胶二两 甘草二两 艾叶三两 当归三两 芍药四两 干地黄 右七味,以水五升,清酒三升,合煮取三升,去滓,内胶,令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不差,更作。 妇人怀娠,腹中休痛,当归芍药散主之。 当归芍药散方 当归三两 芍药一斤 茯苓四两 白术四两 泽泻半斤 芎窮半斤(一作三两) 右六味,杵为散,取方寸匕,酒和,日三服。 妊娠呕吐不止,干姜人参半夏丸主之。 干姜人参半夏丸方 干姜一两 人参一两 半夏二两 右三昧,末之,以生姜汁糊为丸,如梧子大,饮服十九,日三服。 妊娠小便难,饮食如故,归母苦参九主之。 当归贝母苦参丸方(男子加滑石半两) 当归 贝母 苦参各四两 右三味,末之,炼蜜丸如小豆大,饮服三丸,加至十丸。 妊娠有水气,身重,小便不利。洒淅恶寒,起即头眩,葵子茯苓散主之。葵子茯苓散方 葵子一斤 茯苓三两 右二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利则愈。 妇人妊娠,宜常服当归散主之。 当归散方 当归 黄芩 芍药 芎穷各一斤 白术半斤 右五味,杵为散,酒饮服方寸匕,日再服。妊娠常服即易产,胎无疾苦。产后百病悉主之。 妊娠养胎,白术散主之。 白术散方(见《外台》) 白术 芎穷 蜀椒三分(去汗) 牡蛎 右四味,杵为散,酒服一钱匕,日三服,夜一服。但苦痛,加芍药;心下毒痛,倍加芎穷;心烦吐痛,不能食饮,加细辛一两、半夏大者二十枚。服之后,更以醋浆水服之。若呕,以醋浆水服之;复不解者,小麦汁服之;已后渴者,大麦粥服之。病虽愈,服之勿置。 妇人伤胎,怀身腹满,不得小便,从腰以下重,如有水气状,怀身七月,大阴当养不养,此心气实,当刺泻劳宫及关元。小便微利则愈。(见《玉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