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言】

类别:其他 作者:佚名字数:1487更新时间:23/03/24 11:44:47
于铁樵先生说:‘老百姓所以能够安居乐业过著太平的日子,这全都是靠国家军队和警察保护啊!试想一个地方,如果没有国家军队和警察的保护,则一定是盗贼横行,烧杀抢夺;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岂不是危在旦夕,朝不保暮吗?所以只要想到这点,那么就是贩夫走卒,也都是时时刻刻受到了国家的保护啊!因此每一个人都应当随著自己的本分对国家尽忠,更何况是读书做官领国家薪水的人,若不认识这个忠字,就实在是太惭愧了啊!’ 故事一: 唐朝的名臣魏征,有胆量、有谋略,善于挽回君王所做不恰当的决定。无论大事小事,只要皇帝不对,魏征一定是毫不留情苦苦的劝谏;纵然皇帝非常的生气,魏征仍然是不肯停止。有一次,唐太宗得到了一只很好的鹞子,非常的喜爱,经常把鹞子放在自己的手臂上立著。有一次,看到魏征来了,怕他看见,就赶紧把鹞子藏在怀里;魏征心里有数,向太宗奏事的时候,就故意的拖延时间,鹞子因此而闷死在唐太宗的怀里。(这是因为魏征不想唐太宗玩物丧志,有损君威的缘故,就用这种方法劝谏。)后来文德皇后过世,唐太宗对皇后思念不已,就在御花园里建造了一层楼,以便眺望皇后的陵墓;并且请魏征一同登楼,也叫魏征眺望皇后的陵墓;魏征仔细的看了半天就说:‘陛下!我的年纪大了,眼睛也花了,看不到啊!’唐太宗就用手指给他看。魏征说:‘我以为陛下若是能够望祖宗的献陵,和望皇后的昭陵一样,那么我就能够看到皇后的昭陵了!’唐太宗听了之后,感动的流泪,就把这座层楼拆掉,不再登楼眺望昭陵了。魏征劝太宗偃武修文,停止军事的发展,加强文化教育;这样中国安定了,四方的夷人,自然就会归顺臣服,用不著用武力去征服他们了。太宗就采用魏征的建议,果然产生了很大的效果,这都是魏征忠于朝廷的事迹。而魏征的第五代孙子,叫魏□,非常的优秀,做到了宰相。 故事二: 宋朝的司马温公为宰相,勤政爱民,以身徇国,由于过度的劳累,已是有病在身;而当时王安石所立下的青苗、免役、将官的恶法,仍然尚未废除,西夏国也未投降于宋朝;司马光因而感叹的说:‘这四害还没有除掉,我是死都不瞑目啊!’来探病的客人,见到他的身体渐渐的消瘦,就引了诸葛孔明‘食小事繁,命不长久’的前例,提醒司马光要引以为戒啊!司马光则回答说:‘生死有命,无需挂虑。’反而更认真的处理公务;后来病得愈来愈严重,意识已经有些不清醒了,仍然念念不忘朝廷天下的事情,就是连梦中所讲的话,也都是朝廷天下的大事啊! 故事三: 魏高宗告诉群臣说:‘对待君王,应该就像对自己的父亲一样的尊敬;父亲有了过失,做儿子的,是不会写出来给大众知道来劝谏父亲的;而会在私下别人看不到的地方劝谏父亲,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不要彰显出父亲的过失啊!例如高允在朕有过失的时候,都是当著朕面劝谏的;甚至有时候还会令朕不堪忍受啊!但是高允这样的劝谏,使朕知道自己的过失,而天下却不知道朕的过失啊!所以高允对朕实在是忠心啊!而高允对朕的一片忠诚,不但是以激烈方式劝谏的人,所不能做到的;也是用讽刺比喻的方法劝谏的人,所不及的啊!这的确是一种很好的劝谏方法。’ 故事四: 宋朝的大臣苏□,向朝廷上了奏章,谈论国家大事;不但未被朝廷采纳,却被贬官到饶州。苏□在赴饶州的路上,经过洛阳,就住在好友尹焞的家中,并向尹焞抱怨,自己对朝廷一片忠诚,却落到如此的下场,被贬窜到饶州。尹焞听了就对他说:‘当你上书朝廷的时候,你的目的是为了国计民生打算呢?还是为了你自身的名位在打算呢?若是为了国家打算,那么你就应当欣然的赴饶州上任。如果你若是为了自身的进退在打算,那么这次朝廷贬降你到饶州的惩罚,还算是轻的惩罚呢!’苏□听了之后,心中感到释怀,就不敢对朝廷再存有抱怨之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