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类别:其他 作者:佚名字数:1301更新时间:23/03/24 11:46:51
这一节总结了全篇,是切切实实教人行善去恶的路啊!“故”字在这里是承上启下。“吉人”就是善人,因为他行善就能得福,所以是吉人。凶人就是恶人,因为他行恶即将就要得祸,所以是凶人。而诸恶与众善,都是不胜枚举;大约来说,是指语善、视善、行善这三种,正是我们切实下手用功的地方啊!语善,例如非礼不言,乐道别人的善行,劝人做好事等等。视善,例如非礼勿视,乐于见到善人,喜欢看善书,常常见到自己的恶行,而不去见别人的恶事。行善,例如非礼勿动,非法的事情绝不去做,勇猛的行善,时时行方便,种种作阴功,提倡引导于一方,乃至于推广到四方,感化世人共同的来行善;恶则恰好与此相反。三年就是千日,也就是圆满之期,因为这个时候已经是善积而恶盈了啊! 人心至为灵活,而且变化不常;若是一个人在三年那么久的时间,而心却没有改变的话,则他所造的善或恶,也就到了纯熟的地步啊!在这里指出了‘天’字,就是因为上天为赏善罚恶赐福降祸的大主宰,也是整篇文章的精华关键所在啊!而这里所谓的天,也就是我们的心。孟子说:‘保持了自己灵明的本心,顺养自己天赋的本性,这就是事奉顺从上天的方法。’ 这里提到的两个‘必’字,并不是必之于苍苍冥冥无声无臭的天,乃是必之于我心所发的三年语视行的善恶啊!所谓无论什么都是自己求来的,就是这个道理。高明的人乐心向道,原本不是为了求福;若是为了求福才为善,那么心就已经是涉于私了啊!所以惟有应当尽其在己,顺受于天,而不可以有一丝毫的觊望希求将迎的心啊!然而祸福的果报是由自心的善恶所感招,而上天的法则,必然会酬偿因果的;所以祸福报应的道理,本来就是存在洋溢于天地之间,而且是丝毫不爽的;有人以为善去恶,为自己本分之内的事情,这种人固然是属于上上根器的人;然而世上的常人多,怎么可能都是上根利器的人呢?所以因为恐惧灾祸想要求福才肯去恶为善的人,这也是太上所希望度化的,正是惟恐世人不肯求福啊!而孟子所谓的‘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是益于得也’的道理,非常的正确;若是照著孟子所说的方法这样的去求,自然就不会产生害处了啊! 所谓的降福,例如是亲身享有福禄,子孙都很善良,家道兴隆,寿命延长,万事和顺;甚至为圣为贤,成仙成佛,彻悟了自性,直接的证得了无生法忍,度人度物,立极万世,这些都是降福啊! 所谓的降祸,例如亲身遭受大祸,子孙都很险恶,凌替衰败而亡;或是寿命短促,家道沦丧,凡事多遇挫折;甚至死了之后,堕入了无间地狱,或轮回投生为异类,永劫遭受罪苦,恶业殃及到后代的子孙,万年都遭受到世人的唾骂啊! 呜呼!由此而论的话,祸福之道就太大了啊!实在不可思议啊!最后一句揭出了‘勉行’,这只是就众善奉行上来说的,为全篇的总关键。勉字为迁善改过最重要的方法,而行就是身体力行的意思。所以勉行就是奋励去力行,舍死都不退的意思。书经上说:‘非知之艰,惟行之艰。’俗话也讲:‘说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若是知而不行,就决定没有受用;既然没有受用,不免就要向生死的大海中自作自受去了啊!所以世人若欲求生路,必须要下死功夫!朱子说:‘阳气发时,金石亦透;精神到处,何事不成!’人若是能够如此,就一定会达到行满功圆成真,或是证得圣人果位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