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严净土分第十
类别:
其他
作者:
佚名字数:2041更新时间:23/03/24 11:50:40
【原文】
庄严淨土分第十*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
「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淨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
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译文】
佛陀再问须菩提:「你认为如何?佛陀以前在然灯佛时,有没有得到什么成佛的妙法?」
「没有的,佛陀!因为诸法实相,本来清淨具足,没有什么可说,也没有什么可得的成佛妙法。如果有所得的心,就无法和真如实相相契合。」
佛陀颔首微笑,因为须菩提已领悟了真空无相法的真谛。于是,佛陀接着问道:
「须菩提!你认为如何?菩萨有没有庄严佛土呢?」
「没有的,佛陀!为什么呢?菩萨庄严佛土,只是权设方便,度化众生,若存有庄严清淨佛土的心念,便是着相执法,就不是清淨心。着相的庄严佛土,便落入世间的有漏福德,即非真正庄严佛土。庄严二字,只是为了度化众生,权立一个名相而已。」
「所以,须菩提!诸位大菩萨都应该像这样生起清淨心,不应该对眼识所见的种种色相生起迷恋、执着,也不应该执迷于声香味触法等尘境,应该心无所住,令清淨自心显露。
「须菩提!譬如有一个人,他的身体像须弥山王那样高大,你认为如何?他这个身体大不大?」
须菩提回答道:「很大的,佛陀!为什么呢?佛陀所说的不是无相的法身,是指有形色、大小的色身,因此称这身体为大。如果以法身而言,是不可丈量,当然不是世间大小分别所能涵盖的。」
【注释】
*第九分言四果无可得,此分则云圣果亦无可得;若是有得,皆是住相。凡夫总以为,四果既无所得,为何有四果之名?圣果若无所得,又何以有圣果的名称?这都是犯了住相的毛病。要知道,圣贤的名称,都是假名、有为法。所以,般若即要处处破这些有执,唯恐凡夫贪爱有为法,被假名所蒙蔽。所谓「庄严淨土」,并非就是凡夫眼中所见的色相庄严,而是指那无形无相的法性庄严。
然灯佛:
即是授记释迦牟尼佛成佛的本师。佛陀在因地修行,以七朵青莲花供养然灯佛;然灯佛便以神通力变一方土为泥澜地,儒童解鹿皮衣覆泥,并以髮布地,请佛蹈其身而过,并发愿当于未来世作佛,愿佛授记。然灯佛蹈其身而过,为之授记曰:「过后九十一劫,等你修满三阿僧祇时,你应当作佛,号释迦牟尼。」
庄严佛土:
庄严者,庄盛严饰也。菩萨于因地修行六度万行功德,并以之回向,庄严成时之依报国土,谓之庄严佛土。
清淨心:
即是人人本具的自性清淨心;不生不灭,清淨不染,远离客尘烦恼,不住法、非法,超越能所对待、有无分别的本心。
须弥山王:
即是须弥山,华语妙高山,此山四宝所成,高出众山之上,故称山王。
t(xT小说"//天,堂/www/xiaoshuotxt.n et
无为福胜分第十一
【原文】
无为福胜分第十一*
「须菩提!如恆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恆河,于意云何?是诸恆河沙,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恆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恆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译文】
「须菩提!像恆河中所有沙数,每一粒沙又成一恆河,这么多的恆河沙数,你认为算不算多呢?」
须菩提回答:「太多了,佛陀!如果以一粒沙表示一个恆河,恆河尚且无法计数,何况是恆河里的沙数呢?」
「须菩提!我现在实实在在的告诉你,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拿了七宝积满恆河沙数那样多的三千大千世界来布施,他们所获得的福德多不多呢?」
须菩提回答:「非常多,佛陀!」
佛陀进一步告诉须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对这部《金刚经》能够信受奉持,甚至只是受持四句偈等,能够将经义向他人解说,使别人也对这部经生起无限信仰之心。那么,这个法施的福德胜过七宝布施的福德。
【注释】
*所谓的「福德」,有两种:一是有为的福德,一是无为的福德。有为的福德,是有限量的,多作善事即多增福德,少作善事即少增福德,所谓种如是因,即得如是果。无为福德,并不一定要有何造作,乃是本性自具,不假修证,是称量法界,周遍虚空。用财宝布施,所获得的,就是有为的福德,受持本经,体悟般若无住真理,就是无为的福德。本分要说明的,就是无为福德胜过有为福德的道理,故曰「无为福胜」。
恆河:
为印度五大河之一。发源于西藏的雪山(喜马拉雅山),向东南流,注入孟加拉湾。其源高且远,其河宽且长,河中的沙,因细故多,为阎浮提诸河所不及,又为大家所悉知悉见,所以佛说法时,常以譬喻极多之数。
*在前面经文中,佛陀用「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第八分),此处用「以七宝满尔所恆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来与四句偈的法布施相较,都比不上持经信受的功德来得无边无量。因为一个是财布施,一个是法布施。财布施是有为法,因此,它的布施是有限的,所以所得的功德也就有限。法布施是无为法,可以有无限的布施,所以功德也就无量无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