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类别:
其他
作者:
曹操字数:3039更新时间:23/03/24 11:55:45
(曹操说:要作战,必须预先算好所要消耗的军费,务必做到从敌人那里取得粮株来补充自己。)孙子说,用兵作战的一般原则,凡是动用轻车千辆,重车千辆,全副武装的大军10万,(曹操说:弛车就是轻车,4匹马驾一辆车;革车就是重车,所以叫重车,是说这些车装载着全军的瑙重。每辆重车由4匹马驾驶,10个骑士配备一辆。每辆车上有两个人主管做饭,一个人负责保管被装,两个人养马,共5个人。十个步兵配备车辆重车,用大牛驾驶。每辆车上有两个人主管做饭,一个人负责保管看守被装,共3个人。带甲10万,说的是士卒的人数。)从千里以外运送粮株;(曹操说:越境千里。)那么,前方后方的开支,接待宾客的费用,兵工原料的供应,武器装备的补充,每天要耗费千金,然后十万大军才能出动。(曹操说:赏赐还不包括在内。)正因如此,作战就要求速胜,时间拖延过久就会使军队疲惫,锐气挫伤,攻打城寨就会使力量耗尽,(曹操说:钝就是疲惫,屈就是力尽。)长期对外用兵,将使国家财政陷于困难。如果军队疲惫,锐气挫伤,力量耗尽,财物枯竭,那么各国就会乘机进犯。这时,即使有智谋的人,也无法解除长期用兵所带来的后患。所以,在军事上只听说用笨拙的速决也能取胜,却没见过弄巧的持久会得到什么好处。(曹操说:虽然看起来笨拙,但可以速胜。“未睹”,是说没有见过。)长期用兵作战反而对国家有利,这是根本没有的事。所以,不完全了解久战的害处,也就不能完全了解速胜的好处。善于指挥作战的人,兵员不用再次征集,粮株不必三次运送。(曹操说:籍和赋是同一个意思。说的是第一次征兵就要能够取得胜利,不需要再回国征集进行补充。作战出发时,运送一次粮株,以后便依靠在前线从敌人那里取得,用以补充自己。收兵回国,也不再从国内运粮来接应。)军资器材由国内补给,粮株从敌人那里取得。这样,军队的物资供应就可以得到充分的保障。(曹操说:武器装备由国内补给,粮食从敌人那里获得补充。)国家之所以会因军队作战而贫穷,就是由于远道运输。远道运输就会使百姓贫困。因为在军队驻地附近,东西涨价,这样就使百姓财物枯竭。(曹操说:军队远行已出国境,靠近军队驻地的奸商贪财,都极力抬高物价,这样就使得百姓财物枯竭了。)财物枯竭,就难以负担沉重的赋税。力量耗尽,财物枯竭,国内人民家家贫困,百姓因战争而交纳的赋税,占去了全部收入的十分之七。(曹操说:一丘是十六井。百姓的财物用尽而战争却不结束,人民就会因在原野上运粮株而奔走得精疲和尽。所说的十去其七,就是指破费。)国家的军费开支,由于兵车的损坏,战马的疲病,武器装备的消耗,运输工具的损失,这些耗费要占去国家总经费的十分之六。(曹操说:丘牛说的是“丘赋”中征来的耕牛。大车就是长车轴的瑙重车。)所以,聪明的将帅务必要做到用敌人的粮株补充自己。在战场上,吃敌人的一钟粮食,相当于本国的二十钟;使用敌人的一石草料,相当于本国的二十石。(曹操说:六斜四斗为一钟。以千里运转来计算,二十钟粮食运到军中,也就还剩一钟。*,是豆秸;杆,是禾杆。一石是120斤。远道运输的方法,要耗费20石才能得到一石。另一种说法是,*音“忌”就是豆子。70斤为一石。吃敌人的一种,相当于本国的20种;用敌人的一石,相当于本国的20石。这里是说远道运输所造成的浪费。)士兵所以奋勇杀敌,靠的是对敌人的刻骨仇恨;(曹操说:盛怒而杀敌。)要夺取敌人的军用物资,就要用财物奖赏士兵。(曹操说:军中没有财物,士兵就不会到军队中来;军中没有奖赏,士兵就不会奋勇作战。)听以,在车战中,凡是缴获敌人战车10辆以上的,就要奖励首先夺得战车的人。(曹操说:在车战中,凡能缴获敌人战10辆以上的,就赏赐他。不说赏赐那些在车战中得车十辆以上的,而说赏赐首先缴获战车的人,这是为什么呢?目的是要明确表示赏赐那些夺得战车的士卒。车战的阵法:5辆车为一队,设仆射一人;十辆车为一官,设卒长一人;每10辆战车,有将吏两人。靠将吏指挥士卒去作战,所以特别强调说要赏赐首先缴获战车的士卒,是要使他们直接得到将帅的恩惠。也有人说:派战车10辆以上的单位与敌人作战,只赏赐其中有功的,10辆以下,虽然一辆单独缴获战车,其余的9辆也都给予赏赐,目的是为了鼓励士卒奋勇杀敌。)然后更换敌战车上的涟旗,(曹操说:与自己战车的涟旗相同。)让自己的士兵夹杂着乘坐。(曹操说:不要单独乘用。)对于俘虏,要很好地对待,这就是所谓战胜敌人而加强自己。(曹操说:加强自己的力量。)所以用兵贵在速胜,不宜持久。(曹操说:拖延过久则不利。战争如同火一样,不能很好地控制,就会烧了自己。)所以懂得战争规律的将帅,掌握着人民生死的命运,是决定国家安危的主宰。(曹操说:将帅贤明,那么国家就会安定。)
谋攻篇
〔曹操曰:欲攻敌,必先谋。〕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曹操曰:兴师深入长驱,拒其都邑,绝其内外,敌举国来服,为上;以兵击破得之,为次也。〕全军为上,破军次之。〔曹操曰:《司马法》曰:「万二千五百人为军。」〕全旅为上,破旅次之。〔曹操曰:五百人为旅。〕全卒为上,破卒次之。〔曹操曰:自校以上至百人也。〕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曹操曰:百人以下至五人。〕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胜,善之善者也。〔曹操曰:未战而敌自屈服。〕故上兵伐谋,〔曹操曰:敌始有谋,伐之易也。〕其次伐交,〔曹操曰:交,将合也。〕其次伐兵,〔曹操曰:兵形成也。〕其下攻城。〔曹操曰:敌国已收其外粮城守,攻之为下也。〕攻城之法:修橹、轒轀,其器械,三月而止也;距、闉,又三月然後已。〔曹操曰:修,治也。橹,大楯也。轒轀者,轒床也;轒床其下四轮,从中推之至城下也。具,备也。器械者,机关攻守之总名,飞楼云梯之属。距闉者,踊土积高而前,以附其城也。〕将不胜心之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曹操曰:将忿不待攻器成,而使士卒缘城而上,如蚁之缘墙,必杀伤士卒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破人之国而非久也,〔曹操曰:毁灭人国,不久露师也。〕必以全争於天下。故兵不钝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曹操曰:不与敌战,而必完全得之,立胜於天下,则不顿兵挫锐也。〕用兵之法:十则围之,〔曹操曰:以十敌一,则围之,是谓将智勇等而兵利钝均也。若主弱客强,操所以倍兵围下邳,生擒吕布也。〕五则攻之,〔曹操曰:以五敌一,则三术为正,二术为奇。〕倍则分之,〔曹操曰:以二敌一,则一术为正,一术为奇。〕敌则能战之,〔曹操曰:己与敌人众等,善者犹当设奇伏以胜之。〕少则能守之,〔曹操曰:高壁坚垒,勿与战也。〕不若则能避之。〔曹操曰:引兵避之也。〕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曹操曰:小不能当大也。〕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强,〔曹操曰:将周密,谋不泄也。〕辅隙则国弱。〔曹操曰:形见於外也。〕故君之所以患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曹操曰:縻,御也。〕不知军中之事,而同军中之政,则军士惑矣。〔曹操曰:军容不入国,国容不入军,礼不可以治兵也。〕不知三军之任,而同三军之权,则军士疑矣。〔曹操曰:不得其人也。〕军士既惑既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曹操曰:引,夺也。〕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胜。知众寡之用,胜。上下同欲,胜。〔曹操曰:君臣同欲。〕以虞待不虞,胜。将能而君不御,胜。〔曹操曰:《司马法》曰:「进退惟时,无曰寡人」。〕此五者,胜之道也。〔曹操曰:此上五事也〕故兵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