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1858—1927),原名祖诒,字广厦,号

类别:其他 作者:康有为字数:598更新时间:23/03/24 11:57:32
  本篇选自《戊戌奏稿》,是康有为在光绪二十四年戊戌(1898)夏历四月间的一份奏摺。全文主旨是:变法的当务之急在于得人才,得人才首先要改革科举制度在科举制度还不能立予废除时,首先要废弃用八股文、试帖诗等试士之法而改试策论。这是以康有为为代表的改良溜须拍马在“戊戌百日维新”中与反对变法的顽固派论争的主题之一。中国的科举制度始于隋良,考试的科目虽代有更迭,但历来是封建统治者笼络知识分子的重要手段。文章从变法须得人才,说到得人才须立废八股文,列数了八股的种种危害,建议改试策论,使应试者“本经原史,明中通外”,“救空疏之宿弊,专有用之问学”,这无疑代表了当时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进步要求。文中有关八股是中国在帝国主义侵略下“割地败后”的主要原因的立论,虽失之夸张,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在思想理论上的很大弱点,但毕竟提出了要学习西方新学,寻找救国道路的主张,有其进步的意义。奏折于戊戌年夏历四月呈进,五月初五,光绪帝即颁上谕,废止八股,改试策论。但随着“百日维新运动”的流产,同年八月二十四日,清王朝动因派又恢复了八取士的旧制度至于后来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又废八股,那是另一回事了。   作为一篇政论文,因受奏摺定规的限制,多有封建时代向皇帝上书的套语,文句也多用排偶,但全文有饱满的政治热情,论述痛快淋漓,内容也往往突破了传统古 文的束缚。这些也产康有为散文的主要特色。他的弟子梁启超“笔锋常带感情”的政论文,由此发展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