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上诗谁识——少年天才即席撰写不朽诗赋的秘密

类别:其他 作者:陈忠远字数:5548更新时间:23/03/24 11:57:56
2003年初秋,阿袁在北京参加一国家级出版社编辑招聘考试时,其中有一道题就是要默写初唐少年天才文学家王勃的千古名篇《滕王阁序》里的句子。幸运得很,该题著者全都答对。考取并去报到时,阿袁便发现有人在背后指指戳戳并窃窃私语道:“喏,这就是那个能背写《滕王阁序》的!”后来从有关人员口中得知,那次考试,绝大多数人便把该题给空着了;而阿袁则因年少时全篇背诵过《滕王阁序》,因而得以侥幸通过。由此可见,后人即便能够背写背写这名作居然也得到那非分的青睐,而作者王勃当年能够即席撰写并最终倾倒了在座的一干文人学士和达官贵人,那就一点儿也不令人感到奇怪了。 然而,如今人们在介绍这篇名作时,却往往只把该赋文说了一通,竟然不再顾及原文结尾那首四韵八句的七言古诗。这实在令人费解和遗憾不已!其实,该文的“足本”在清人两吴(吴楚材、吴调侯)所选的《古文观止》里,也仍还是保留着的,只可惜现在一些注释本,所谓也是根据两吴选本的《古文观止》,却竟然就把它“阉割”“去尾”了。 这当然是一种浅见无识的做法,因为它大大地违背了作者的原意。少年天才王勃在这篇名赋的结尾分明说: 敢竭鄙诚,恭疏短引。 一言均赋,四韵俱成。 所以,那种肆意“阉割”“去尾”的做法,无疑最终导致该篇名赋的人为不完整。要知道,该诗写得风神跌宕,意蕴深广,跟赋文原本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所谓“结作序”“起作诗”(两吴评),就是指明该诗跟赋文固然是统一不可分割的。现在我们亟把这诗还原,同赋文一起便可称为全璧了。 王勃这“四韵”诗是这样的: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① 大凡读过《滕王阁序》的读者,自然就会感到这诗正是对赋文的最好收煞及其内在精神的确切提升。而我们现在叙说王勃撰写这篇名赋里的诗歌,其实也不能不说他在创作这名篇前前后后的一些神奇故事,如同他这赋及诗一样“统一不可分割”。 绛州龙门人王勃(647年~675年),②字子安。他六岁时就能写得一手好文章,而且写得既快又好。跟他哥哥王勔、王剧一起被父执杜易简称为“王家三珠树”,受到众人的真心赞扬。子安在写作诗文时,有一个很有名的习惯,所谓把一落笔便成为好文章称为“腹稿”的故事,其主人公就是王子安。这是说他平时写文章似乎不大精心构思,却先要人给他磨好几升墨等待着。而他则在一旁饮酒,等喝得差不多要醉了时,他便往床上一躺,然后一把拉过被子蒙住头部。等到醒过来时,他便起来一挥而就,而且不用再去改动一个字。由于他文章写得特别绮丽,许多人都拿着金钱或布帛排着队等他给写文章。 在14岁那年,王勃更是能够当场作诗;15岁他便应举及第,担任过将军府的重要幕僚参军一职。然而不久,他因擅自斩杀官奴而被免官。早些时候,他跟王府中的诸王关系很好,经常看到诸王在玩斗鸡这种游戏,遂写了诸如《檄英王鸡》之类的文章,但这引起高宗的震怒,他终于被赶出了王府。此后,他以文学成就跟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在我国文学史上可谓是声名响当当的人物。 就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里,王勃要到交趾(今越南境内)探望时任县令的父亲王福畤。九月初八晚上,在距离南昌还有700多里的马当时,身在船舱里的他睡梦中忽然梦见水神告诉说:“我现在助您一帆风,让您迅速到达南昌去参加宴会吧。”第二天一大早,王勃果然到达南昌。原来,在重阳节这天,时任都督的阎伯屿因重修的滕王阁落成,欲写一篇能够使之增光添彩的文章来宣扬宣扬。同时,他还事先让文才也颇为不错的女婿吴子章准备好文稿,届时以便当众炫耀才华。 王勃尽管早有文名,但他却没能接到邀请函;但名人到来,阎公自是不敢怠慢。此时,阎公故作姿态地过来请王勃撰写这篇难度颇大而其分量也很为不轻的序文。他心中以为王勃定然会知趣推让的;这样,他让自家女婿撰写,也就无人说闲话了。谁知王勃却毫不谦让,叫人展纸濡墨,随后捋起衣袖,并当着众多达官贵人及文人学士的面,搦管挥毫开了。 阎见此情此景,心中老大不痛快;而旁边知道个中内幕的宾客也觉得王勃不识相,但现在却无人敢打破这种沉闷的氛围。作为主人的阎都督更是有气无处发,只在暗暗地生着闷气儿,心想如有机会可要使王勃出出洋相。 气氛一下子便凝重了起来。这时候,手下有人向阎公汇报了王勃下笔所写的起句: 南昌故郡,洪都新府。 阎公一听,嘴角的山羊胡子不由轻蔑地一撇:“也不过是老生常谈罢了。”接着又有人来报告第二句: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阎公听了,不觉笑了一笑,没有说话。接着他又听到了第三句——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此时,阎的表情当即就肃然起来,他不敢再小觑眼前这个年轻人了。 正当有人来报告王勃正写到如下的天然好句: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阎公不禁大惊,叹道:“这真是天才呀!”说完这句话,他便站起来往王所在的方向定睛看去。等到王把全文一气呵成地写完,众宾客读罢该篇文章及其结尾的诗作,都不觉大为惊叹,一致称好!不难看出,结尾诗作把全篇的内容提高到一个如诗如画的境界,使得全文在一种诗意的回荡中戛然而止,可谓深得文法跌宕多姿的奥妙。 阎公读后也甚为钦佩,心知王子安的文才比他女婿高明多了。于是他走下大堂,祝贺王勃为这喜事增添了无限的光彩。宾主双方当即举酒相祝,直到尽欢而散。临别,阎伯屿还赠给王勃100匹细绢,以壮行色。 只是令人痛惜的,天才的王勃却在离开南昌前往交趾的途中,也就是他要横渡波涛汹涌的海峡之际,竟不幸被无情的风浪给吞没了。这是他个人的悲哀,也是整个中国文学史上无法估量的重大损失。去世时,他才29岁!③ 按:① 古人并不把第一句末尾的韵字计算为一韵;这在唐时老杜、小杜等人之诗的标题便可见出。而子安此诗由于平仄交替,所以,其首句的仄声“渚”及第五句的平声“悠”均不计入韵,虽然它们固然各自“同韵”。②与③ 王勃享年共有多种说法,《新唐书》以为28岁,而《旧唐书》及《唐才子传》等以为29岁(本文即从此说法)。至于也有人以为他享年26岁的,则就未必确凿了。至于王勃写作这名赋时间,本文从《唐才子传》而蒋清翊《王子安集注》以为《唐才子传》误会《新唐书》所致,其说可取,但世传如此,兹姑仍之。至若《唐摭言》则以为王勃14岁时所撰,则纯系附会也。 意足终南望余雪——被破格录取的祖咏重陷人生困境 跟大诗人王维关系极其密切的洛阳诗人祖咏,尽管在写作诗文时不怎么喜爱长篇大论,但他却经常为获得一句好诗而终日冥思苦想,所以他写出来的诗作往往也受到了人们的称赞。著名唐诗选本《唐诗三百首·五绝》卷便选有他的诗作《望终南余雪》,当然,若严格按照近体诗要求的话,其实说它是“五古”,似更为妥当些。① 说起此诗的创作过程,诗人祖咏却有着一番颇不寻常的经历。那年冬天,祖咏到了京城长安参加进士考试。按照考试的惯例,举子们无疑要写上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诗,这才算合式。而这次应试的题目叫《望终南余雪》;终南山,亦即横亘陕西等省的一座著名山脉。望着它上面的余雪,不用说,它使人想像的余地当然就大了。因为距离京城如此之近的地方,有些人望着积雪将产生高兴的心情,而有的人则感到自己还受到饥饿的交攻而痛苦不堪。当然,也有些人将由此感到广大人民的生活深受煎熬,不由得感慨万千而顿生同情之心…… 考场里一片静寂,连根针掉落地上的声音也都能听得一清二楚。而原本生性苦吟的祖咏此时此刻就坐在还算是暖和的考场里,两眼眺望终南山北那绵延着的仍还没有全部融化的余雪;俗谚所说“下雪不冷消雪冷”呀,这顿然使他联想到不但是我这个外来人感到一种身心的寒冷,而且更多的百姓由于贫寒交迫,不就尤其感到身心的寒冷了吗?想到这一层,他刹那间便把诗作一气呵成了;接着,他就站起来对主考官说:“试官大人,我现在可以出场了吗?”那位正在沉思该次将会录取上什么举子的试官大人,却连头也都没抬地闷声说:“这么快就考好啦?那你把考卷拿来我看!” 听到此话的祖咏遂把他的考卷恭恭敬地呈献给这考官大人: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② 这主考官粗粗扫视了试卷一眼,当下便不由惊讶起来:“噫,你怎么才写四句就不写了?要知道,按照规定你得写上六韵十二句的呀!”祖咏向他深深地施了一礼,然后严肃而斩截地说:“大人所言不差!但小生觉得拙作已经把题目中的意义写完了,便没有必要再去画蛇添足地硬要凑着了,所以小生就此交卷!”主考官听了,再次端详着祖咏的诗作,细细吟味之下,感到祖咏这诗果然含有一种悲天悯人的襟怀,这是极为难得的诗人所应具备的素质,遂不由含笑地点了点头。 清代大诗人王士稹把他这首咏雪诗,跟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以及唐代大诗人王维“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相提并论,以为它们都是咏雪的“最佳”之作;事实上,从诗作的深度和对人民的关切度来说,还得算祖咏这诗出类拔萃。因为大凡文学作品,当然是极其讲求立意高低和韵味悠长而定其品质高下的。 所以,玄宗开元十二年(724年),他果然考取了被人们所羡慕着的进士。祖咏这敢于冒险打破常规而又被主考官破格录取的事情,端的都是极为难得之事!但他的仕途生涯却并不怎么顺利,后来甚至到了以捕鱼砍柴为生的地步,这真是他乃至那个时代的读书人的无限悲哀了。所以,好友王维就在赠送祖咏诗中有句悲叹道: 结交三十载,不得一日展。 贫病子既深,契阔余不浅!③ 按:① 因“浮云端”三字为“三平”,而“三平”则属古体诗最为明显的标志,故此诗不应是近体诗“五绝”;但普通选本皆如此对待,姑从之。至于“霁”失律,则有“增”来隔句拗救,故仍合律而非“失律”也。② 此据《直斋书录解题》、《河岳英灵集》及《唐诗纪事》等。③ 展,有作“废”者,误。 何曾高士叹途穷——品德高尚的司空图连寇盗也敬畏 河中虞乡人(今属山西省)司空图的父祖辈都是较有政绩的官僚;而作为晚唐知名作家的司空图,不仅在文学创作及文学理论等方面均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且在为人处事上他也获得了时人及后人的真心敬重。这当然并非没有其自身这良好的原因。 一个天色昏晦的夜晚,少年时期的司空图因事外出,半路上忽然风雨大作,此时有一柄古代的宝剑不知从何处飞来竟掉落在他的跟前,他高兴地把它拾起后便一直佩挂在身上。这件令人觉得稀奇的往事,即便在退休后他仍还念念不忘地写诗纪念道: 宦游萧索为无能,移住中条最上层。 得剑乍如添健仆,忘书久似失良朋。 燕昭不是空怜马,支遁何妨亦爱鹰。 自此致身绳检外,肯教世路日兢兢?① 性情爱好苦吟的司空图,少年时期便已展露出他那非凡的才华。当年担任主考官的王凝来到绛州主持考试时,曾见司空彬彬有礼地专程前来拜访;而在离去时,司空就不再去亲友家里玩儿了。又有一次,司空去拜访亲友时,尽管那是路过府衙的,但他也没有去拜访王大人。因此,司空这些事情遂给了王凝一个用心专一的良好印象。 懿宗咸通十年(869年),②适值王凝知贡举,司空就以自己的真才实学得到赏识,并被提拔为第四名进士及第。然而,同时考取的一些人却酸溜溜地说:“这次还不是由司空图得第一名吗?”闻听这个消息的王凝遂宴请所有考中的进士,并进一步宣布道:“我王凝有幸担任选拔人才的重任,今年确是为司空先辈一人而选拔的啊!”因此,大家也就不再去说什么闲话;但这样一来,司空的名气却越发大了。 没过多久,王凝出任宣歙观察使,司空旋即被辟为从事。而朝廷里要升任他为殿中侍御史时,因得到青眼赏识的司空此时却不忍离开王凝幕府了;但他为此却受到了一些人的弹劾。后来宰相卢携返回朝廷,在路过陕西时,知道司空人品极高,便特地去拜访;交谈之下,卢对司空既佩服,又很赞叹,当即赠诗道: 氏族司空贵,官班御史雄。 老夫如且在,未可叹途穷! 就在离别时,卢携还特意对当地观察使卢渥一再嘱托:“要知道,司空御史可是一位高士呀!您得好生照顾照顾他!”卢渥就上表请皇帝任命司空为他的僚佐,以便为人民多办些好事。等到后来卢携担任宰相,便召拜司空为礼部员外郎,不久又升任他为郎中。只是黄巢起义很快就爆发了,于是司空避乱到了河中老家。僖宗逃难到凤翔时,司空出任知制诰及中书舍人等职,为日薄西山的唐王出谋划策,以挽救其日渐衰颓的命运。昭宗景福年间(892年~893年),司空征拜为谏议大夫,但他已觉得在朝廷难以有所作为,遂不再出山做官。 就在他避乱中条山王官谷时,司空图谦称他并没有什么才能,也知道福分的大小,再就是他自己现在年龄也大了,有此三个原因,遂不再出去当官,从而把他所建造的亭子取名为“三休亭”;还在亭子上摹刻了从唐代开国以来讲究气节的文人学士及大将的画像,以供人们瞻仰。此时的许多文人官员都跟他有所来往;他预先还建造了一座坟墓,让人在里面放上一只大棺材,遇见好天气时,他就跟一班人坐在里面饮酒赋诗。有人责难他为何要这样做,他当即反问道:“你为何还这样看不开呢?生死其实只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罢了,我难道只是暂时到这里来玩玩的吗?”说得那些人的嘴便都噎住了。 当时寇盗纵横,杀人如草,但由于知道司空图是一位有道长者,寇盗们也就不再来骚扰他了。而许多读书人及普通老百姓知道这消息的,便都过来依附他,从而得以保全生命;于是来避难的人越来越多,因而得到他挽救的人也越发多了。此后不久,昭宗被朱全忠杀害不算,就连刚担任皇帝没多久的哀帝也被杀害了。面对这不堪回首的残局,忠于唐室的司空图就在接连呕血数升后绝食而亡。但他所撰写的诸多诗文却留给了人间,其中他的论诗专著《二十四诗品》,③在文学评论界至今仍然有着巨大的影响。 按:① 失,一作“忆”,于义理论之似非确。为,去声;教,平声。② 此据《新唐书》卷194《卓行传》等;而《郡斋读书志》卷四中则称“咸通十一年”,与此相异。又,《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则称“咸通中”,却未予确指何年。至于《唐才子传》既称“咸通十年归仁绍榜进士”,又称“主司王凝”云云,似涉前后矛盾之嫌。 ③ 一说此书系明人伪托司空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