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斗才高独眼龙——被座师开玩笑的皮日休竟开黄巢玩笑
类别:
其他
作者:
陈忠远字数:2671更新时间:23/03/24 11:58:01
在气骨日渐颓靡的晚唐文坛上,被世人称为“皮陆”中的皮日休,是值得人们记住的一个文学家。由于他少年时期就很聪明能干,举凡在诗歌、散文以及辞赋等文学领域均有着显著的建树,因此他在20多岁时便已出名。
但他的仕途却始终充满着丛生的荆棘。他早年嗜好喝酒,而且对于诗歌有着一种沉迷的执著感,这从他的字号叫“醉吟先生”、“醉士”乃至“间气布衣”等诸多名目,我们也可见出个大概。懿宗咸通七年(866年),时年32岁的皮日休被州官推荐到京城长安参加进士考试。起先在城东南的永崇里才住上十来天,他的文名便传遍了长安。但他为人耿介,不爱阿谀奉承人,因此一些达官权贵对他也不怎么买帐,所以没有得到有效引荐的皮日休,在考进士落第后,遂只得黯然地离开了他所心仪的京城。
受到这真切打击的皮日休回到家乡后,便致力于编撰他自己的诗文工作,把他现有的200余篇作品集为10卷,并定名为《皮子文薮》。第二年,也就是懿宗咸通八载(867年),他带上这些作品集向有关人士投赠,并又参加了进士考试。这一回的主考官是礼部侍郎郑愚,他极为欣赏皮日休的诗文,还没有发榜时,他就派人把皮请到自己府衙里坐谈。郑愚原以为皮的诗文如此出众,人也应该是眉清目秀的。但他一见之下,却不由大失所望;因为皮日休的左眼角下塌,远远看去,简直就像仅有一只眼睛而已。民间所谓的“独眼龙”,大概就是他那副尊容的真实写照了。①
见此情景,出乎意料的郑愚遂半开玩笑半当真地说道:“您的才学可谓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只是您仅有一只眼睛,那真是太可惜了呀!”皮日休对郑的玩笑很是反感,当即便反唇相讥道:“侍郎大人可千万不能因为我这一只眼睛,而使您原本长有两只眼睛的人也丧失了眼力啊!”这话果然大大地刺痛了郑的自尊心,遂把皮从较高的中第位置拉到了最后一名。
尽管考取了进士,但皮日休所担任的却始终只是小官卑宦,他就心生不满了。后来又加上朝廷和地方的各级官吏鱼肉百姓,弄得民怨沸腾。僖宗乾符二年(875年),山东人王仙芝、黄巢开始起义反抗唐朝。皮看看自己难以有出头的日子,便毅然决然地投奔了起义军。僖宗广明元年(880年)十二月,义军攻下长安,黄巢称帝,皮被任命为翰林学士。由于皮的文才受到黄的赏识,黄就命他撰写一种用来宣扬自己是上天授意主宰人间的谶词,皮按照黄的姓名作了一首五言古诗道:
欲知圣人姓,田八二十一;
欲知圣人名,果头三屈律。②
黄看了这首古诗(其实它只是一个诗谜)后,当下便很不高兴了,因为他的头部丑陋,头发又难以遮挡住鬓毛,因此他竟觉得皮这诗有讥讽他那副尊容的意味,这无疑就使他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当即命人把皮日休推出去给杀害了。③
按:① 此据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二。② 《唐才子传》中“欲”作“始”者,误。③ 此据钱易《南部新书》丁卷,《唐诗纪事》、《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及《唐才子传》等均以此说为准;至于另有《北梦琐言》、《唐语林》等则以为皮日休在“黄寇中遇害”。
桃花几度笑刘郎——刘禹锡不屈诗讽执政党
一般人认为诗人的性格敏感而脆弱,不堪一击;事实上,这说法不说它错误,也是极为偏颇的。因为我们只要把曾被大诗人白居易称为诗豪的刘禹锡请来自述,这信口开河式的话头自然便不攻自破了。
中山人刘禹锡,也有说他是彭城即今徐州人的。他一人曾顺利地考取了进士和博学宏词两科,可见在青年时他就掌握了多方面的才能。后来王叔文执掌政权,他跟大文豪柳宗元一起参加政治改革方案的磋商和草拟,并深受重用。然而没过多久,他们掀起的那场史称“永贞革新”的政治改革便夭折了;刘禹锡也被贬谪到郎州任司马一职。
这次政治打击无疑使诗人受到了很大伤害,幸好生性倔强的他很快便从落寞中出脱,从古代伟大诗人屈原的楚辞中得到了诗学营养,创作了十多篇跟当地民间事件相关的《竹枝辞》。这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特殊分量的诗篇,记录了那个时代的一些风俗特征和人文信息,在文史学和民俗学诸多方面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过了许久,他才被召还朝廷任事,但这已是宪宗元和十年(815年)之事了。
在一般人看来,这应是最好不过的事情;加以此前生活的一再磨折,诗人应该会有所收敛而不敢再轻蔑权贵了吧?然而不,诗人觉得他自己并没有做错什么,但却被放逐到那颇为荒凉的地带,心中实在郁闷得很。一次他去玄都观观赏桃花时,也禁不住傲岸地对着那些看客讥讽道: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该诗表面上说的是看客,其实都是指那些打击诗人的政敌。因此诗人控诉说,你们这么得意,还不是在扼杀了我们这些为国家谋利益者的政治命运而得到的吗?而这,又哪里值得我刘禹锡稀罕呢?!可见,这诗表面上不无含蓄,但它骨子里却是颇具拼杀力度的。
然而,事情却就这样坏了。一些马屁精赶忙向当政者报告说,你看,刘禹锡至今一点儿都没有老实认错不算,他还写诗讽刺咱们哪!执政者一听,当即便大发雷霆了,说,那就让他远离政治中心吧。一句话下来,他遂被贬谪到了人烟荒芜、气候反复无常、瘴气随时都可整死人的地方:播州。就在这紧要关头,幸而有诗文好友也是政治盟友的柳宗元出面,说刘禹锡母亲都已80多了,去那种只有死路一条的地方,很不人道,愿意把他自己的贬所柳州跟他调换。①后来又得到大臣裴度从中斡旋,刘才得以被调往连州担任刺史,生活才终于略有改观。然而,接着刘又被改迁到夔州以及和州等地,生活仍然处于那种奔波不定的状态。而禹锡的意志却越发坚强不屈,所写的诗作也愈益见出陵轹一世的气概,被白居易称为“诗豪”,那当然不是无故的。
14年后,终于从贬谪地回到了京城长安的刘禹锡,当年春天他又去游赏玄都观里那正在盛开着的桃花。有感于心的他,说当年见到那些灿烂如云霞的桃花时,也很为激动,但如今他再次到来时,却连一株树也不复存在了!——事实恐怕并非如此,但其言外之意却甚为明显——诗人在他这坚强个性以及绝不服输作派的指引下,便又题写了一首既豪情万丈又蕴涵着深深讽刺意味的诗作,道是:
百亩中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回想起古人所说“小人道消,君子道长”这道理时,诗人尽情调侃乃至嘲笑那些一时得志的小人,并不无昂奋地宣称:你们都已到哪儿去了呢?而我刘禹锡如今又回到京城来了!
但是,刘禹锡这种处世方式依然得不到当权者的欣赏甚至就是厌恶,于是他又从京城被外放了。直到后来贤相裴度秉政时,他才被召回来担任翰林学士;但此时,他也垂垂老矣。接着他分司东都洛阳,又被升任为太子宾客。武宗会昌年间(841年~846年),在被封赠为检校礼部尚书不久,诗人刘禹锡终于走完了他那坎坷而始终豪荡不屈的一生。
按:① 其事详见本书《爱友亲民柳柳州》及拙著《历代名流诗文公案直判》,兹不复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