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巨鹿大战

类别:其他 作者:佚名字数:13353更新时间:23/03/24 11:58:18
项羽大声宣布:“……渡河后,所有船只全沉入河底,煮饭的釜甑一律铲破毁灭。每个人只带3天的干粮和饮水,3日内,我们将大败秦军,夺取他们的装备和粮食……。” 华北粮仓,军事重镇 巨鹿城位于赵国京城邯郸的东北,正处华北平原正中央,自古便是粮食的集散地此城的规模颇大,城墙防卫力强,周围尽是平原,是个良好的会战场所。 章邯攻打赵国时,张耳便迅速保护赵王歇离开邯郸并进入巨鹿,以准备长期抗战。 赵国可以说是张耳和陈余两人共同建立的张、陈两人是魏国人,虽拥有国际声望,但由他们拥立的赵王室,却不容易得到赵人的向心力,张耳匆匆躲入巨鹿,也有其不得已的苦衷。 张耳年纪较大,陈余是他的子侄辈,但陈余非常仰慕张耳之风采,两人结为刎颈之交。秦灭6国后,曾重金通缉两人,他们虽不断化名逃亡,感情却更为坚定。 陈胜起义时,张、陈两人曾投奔为其部将,并与武臣共同受命经营赵地由于陈胜的组织松懈,张耳认为机会来了,便拥立武臣为赵王,正式建立赵国。 但武臣的政权根本得不到赵国遗民的支持,张耳和陈余在经营上相当辛苦。不久,武臣遇害,张、陈两人立刻认真去找到一个名叫歇的原赵宗室遗族,并拥立他为新的赵玉。 情势虽较转好,但曾为中原无敌军团的赵国部队,自然仍不服气魏国籍的统帅,因此张、陈两人所统领的赵军,力量一直都不大。 张耳等进入巨鹿后,章邯手下的首席智将王离,立刻率军重重包围,幸好城内粮食尚多,不至于很快陷落。 富于谋略的张耳,很快看出巨鹿是个相当不错的决战战场以外交手腕煽动其他诸侯,一向是他的专长,因此虽是危机重重,张耳仍兴奋地想导演这场空前庞大的“抗秦大决战他对赵王说:” “只要各国的勇士群集在巨鹿平原上,将和秦国进行最猛烈、最具有决定性的一战。” 张耳不断鼓励在巨鹿的赵军,让他们体认自己的重要性: “我们应该以能够成为秦军溃灭之战的诱饵为荣啊。” 守住孤城,最重要的是等待外援。张耳发挥了他惊人的外交天才。 楚怀王派出北征军团,首先响应其号召。 齐国两大集团——田都、田建,都派出了部分的武力前来援助。  ”方的燕国和代国也来了数万军马。” 连刚建国不久的魏国,也派出少数兵力前来凑热闹。 张耳也深知除了楚国外,其他诸侯的兵力,不过是“啦啦队而已因此当宋义在安阳连待46天时,张耳接到情报,真是气急败坏了。” 援军若发挥不了力量,城内守军士气可能会崩溃,那么就前功尽弃了。 刎颈之交,背信忘义 陈余在邯郸陷落前夕,正率着自己的军队,和刺杀武臣的李良军团作战赵军作战力强,李良不敌溃走,陈余便将其军团部署在常山附近,号称河北军团。 张耳陪同赵王逃入巨鹿时,陈余也将军队带到巨鹿北面,互成犄角,以监视王离军的动向。 但陈余却以静制动,对巨鹿赵军的危机视若无睹张耳数度派人催其出兵,陈余皆“敷衍两句而已连来到附近的诸侯部队,都看不过去:” “赵国有危机,身为大将的陈余却置之不理,却要我们外人去冒险,真是岂有此理!” 张耳不得已,便派自己宗族的大老张黶及陈余宗族的领袖陈泽冒险出城,来到陈余营中求援。 “右丞相(张耳)和将军乃刎颈之交,怎能背信忘义?巨鹿城危在旦夕,将军却坐视不救,恐为天下人耻笑。” 陈余却无动于衷地表示: “在赵地附近的秦军多达30余万,就只算王离围攻巨鹿的兵力也有10余万,我河北军团区区2万余,若莽撞行事,无异白白送死,不如保留实力,以待机会!” 两位特使极力哀求,陈余只好派出5千军队,由两特使率领偷偷入城。 但这个特遣部队的行动,早被王离发现,尚未近城使被击得溃败。 章邯vs项羽,智将对猛虎 在秦军主将章邯的心目中,巨鹿也是个大会战的主战场。 章邯虽然拥有30万大军,其实也是相当麻烦的。所有的粮秣完全自理,关中不可能作任何补给,尤其进入11月寒冬后,运输困难,因此章邯也认为唯有速战速决,才可解除秦军的危机。 “在巨鹿将一切问题都彻底解决吧!” 因此他也将兵力全部部署在这一带。 主力军由自己率领,坐镇巨鹿南方的棘原城,约有20余万人马。 前锋部队由一向谨慎富谋略的王离率领,将巨鹿城团团围住。 由于补给困难,任何粮秣都不得失散,章邯乃在棘原到巨鹿间建立市道,直接通往黄河附近。南道是一种两边用土墙围住的通路,避免有人来劫粮。 章邯派军团中最勇猛的大将苏角率军巡回保护两道,由于苏角以残忍善战闻名,没有一个诸侯敢来动劫粮的脑筋。 负责补给工作是经验丰富的老将涉闲,他坐镇在巨鹿城外大营中,指挥人员调派及后勤支援事宜。 严格来讲,秦军组织严密,是属“黄金阵容,尤其主将章邯足智多谋,善于调派集结军力,更使秦军拥有压倒性的优势。” 以人力部署来讲,在巨鹿平原驻扎的秦军,光王离和苏角的军队,便超过10余万人。 楚军显然居于劣势,各地来的援军不多,大多以5千到1万之谱,巨鹿城内的赵军虽号称5、6万,但大多是后勤人员,真正作战部队不到3万尤其长期被围困下,士气低落,能否打场硬战,颇让人怀疑。 惟一能用的是项羽自己的主力部队,约有7万余,若发动内外夹击,兵力或许可勉强敌得过王离军团,但章邯驻守南部棘原尚有二十万秦军,随时可能支援。因此,项羽惟一的胜算是闪电突击王离及苏角军团,让章邯来不及支援,便能顺利解开巨鹿之围。若是一击不中,想要和章邯的黑衫军长期对阵,就算项羽再勇猛,也毫无胜算机会。 攻打甬道,突击策略 愈接近黄河,北岸秦军活动的情报愈多,范增便愈感心焦。 倒是项羽十分放得开,为顾及全军士气,他不让北征的楚军完全知道真实的情报,而且显得自信满满。他还将思考性工作完全交付给范增,自己则整天高高兴兴,尽情唱着行军歌鼓舞士气,浩浩荡荡地领军向北行进。 每到深夜,范增才到项羽营中共商大计。 “惟一的机会是突击!” “那就这样干吧!” 项羽那股毫不在乎的语气,与其说是大军统帅,不如说更像一位想恶作剧的顽童。 范增心中不禁暗想:“不知轻重的家伙!但还是接着说道:“章邯在巨鹿附近建立运粮甬道,效率很不错,只要前方不缺粮,我们便很难有突击的机会。王离军的部署,严密而体系分明,几乎没有可乘之机。” “甬道这么重要,那么我们就攻打甬道吧!” 项羽很直觉地表示他的自信。 范增心中暗叫道:“我为什么没有想到呢?” 对项羽直觉的作战天才,范增不得不刮目相看了。 “攻击甬道是个好方法,的确可以扰乱他们的军心!” 不过护卫而道的是秦军首席猛将苏角,光听到这个名字,就没有多少军队敢接近南道了。 为了试探秦军接受突击的反应,项羽派盗贼出身的当阳君英布和蒲将军先率二万先锋部队渡河,乘机攻击苏角部署黄河北岸的军队。 英布勇猛又富经验,他先派遣特使去通知巨鹿北方的陈余,要其同时挥军南下,吸引住王离军团的注意力。 陈余听说楚军北上,也不敢怠慢,立刻率全军南下,在巨鹿西侧和王离对阵。 英布趁势攻击黄河北岸甬道。 秦军的甬道大多可联结至驻军堡垒,但也有些甬道在较偏僻位置,英布专门选择这种甬道攻击。 由于兵力不足,英布并不想攻占甬道,他的攻击目标只在破坏因此他将军队分成数十小组,分别选择攻击数处南道,破坏后便用巨石和大树阻挡,绵亘10余公里,以切断秦军补给。 负责甬道的猛将苏角,知名度极高,因而难免有些轻敌。当他获得楚军渡河情报,知道人数不多,而且由原先盗贼出身的英布率领,一开始便一副很不在意的样子。 等到楚军分别攻击甬道,他便认为英布仍不脱离盗贼本色,只会偷鸡摸狗而已,因此只分别派出小部队,虚张声势地准备分头去剿灭破坏甬道的各组楚军。 苏角万想不到,英布是有备而来的。他一听到秦军分别前来剿讨,立刻吹起集结信号,各小组楚军乃火速向英布所在的定点集合。 英布便立刻放下破坏工事行动,选择各组秦军中人数最多的一组为攻击对象,自己一马当先,冲向该队领军的秦军将领。 秦军分散而来,楚军却火速集中,人数最多的这组秦军,比起来仍成了少数。更糟糕的是这次特遣队的指挥官也在这儿,如果这支特遣队被歼灭,甬道的接触战秦军便算失败,对长期不知失败滋味的秦军,实在是一次重大打击。 因此英布发动空前猛烈攻势,这支特遣部队根本尚未搞清楚是怎么一回事,已被打得支离破碎,落荒而逃。 苏角接获消息大吃一惊,其尊严所受到的伤害比实际上的损兵折将更为严重。因此,他集结五万余兵力,打算一举击灭英布的先锋军团。 破釜沉舟,项羽孤注一掷 接到英布获得小胜的情报,楚军欢声雷动,这是项梁被击溃后楚军第一次的重大胜利。 遣回陈余的特使后,项羽决定全军火速渡河。 这是个非胜即亡的战争,项羽心里非常清楚,因此他才表现得如此洒脱。 时候到了,他必须给全军一个必死的决心。 吃过晚饭后,项羽下令军队集合在河边他自己站在河畔的小丘上,让所有军队都看得到他。 扯开宏亮的嗓子,项羽大声宣布: “我们即将渡河,援赵灭秦,大家要有非胜必死的决心渡河后,将所有船只全沉入河底,煮饭的釜甑一律铲破毁灭,不带在身边每个人只带三天的干粮和饮水,三日内,我们将大败秦军,夺取他们的装备和粮食,并接受巨鹿城中赵王的丰盛招待,如何?儿郎们,把生命暂时交给我吧!。” 项羽的声音,大家自然无法完全听到,但负责传令的将领们,不断向外复诵项羽的指令。 现场的气氛,激起楚军高昂斗志,没有一人犹豫,立刻大声欢呼,并毁掉一切武器以外的大小辎重,最后连营房也烧毁了。 在项羽领导下,楚军彻夜紧急渡河。  ”岸的英布和蒲将军沿着甬道建立临时桥头堡,准备硬接苏角的猛烈攻击,并等待项羽渡河后,由南方发动夹击。” 破晓时刻,苏角亲临战场,勇猛的黑衫军立刻向英布的临时堡垒发动猛攻。 虽然有楚军渡河的情报,但苏角判断,楚军完全渡河至少要一整天,待击溃英布军后再反击,正好可以攻击半渡的楚军因此他决定集中力量先打英布军。 为争取时间,英布下令全力奋战,等待项羽的主力部队到来。 激战到午时前刻,楚军仍无败象,苏角不禁有些烦躁,他仍担心着渡河的楚军,如果陷在此地太久,是非常不利的特别是南方的哨兵已久无情报,楚军主力的现有动态已无法完全掌握。 这时候,突传来南方雷鼓震天的声音。 苏角大惊,立刻派人探查,探马回报说:满山遍谷的楚军正越过河边丘陵,往战场快速推进中。 战场上的情势立刻成了五万对七万,秦军明显处于不利情势,加上项羽部队属生力军,秦军已力战半天,早呈疲惫。英布军乃乘机由堡垒杀出,秦军反被南北夹击。平坦的地势,无险可守,秦军士气立刻崩溃。 红色战袍和红色旌旗的楚军,以骑军作先锋,冲散部署在平野上的秦军项羽由山丘上往下望,只见成带状的“红潮将“黑云”分割成一块一块的。” 一小团、一小团的秦军在失去联络后,斗志全失,开始弃械投降。 苏角的指挥部也被困在其中,对于一个从未吃过败仗的将领,他完全傻掉了,甚至忘掉了在被歼灭前,应火速派特使通知友军。 五万大军很快只剩下苏角近卫部队的五千余人,眼见大势已去,苏角决定以身殉职。 他下令组成五百敢死队,亲自率领他们冲向山丘上的项羽大本营。 楚军由四面八方以箭雨攻击,不到一刻钟,一代猛将和他的敢死军团,全部死在箭丛中。 王离兵败,巨鹿解围 苏角将所有军团部署在平野上,是秦军最大的不幸。 从四面八方围攻,致使秦军无一漏网之鱼,却也是楚军令人难以置信的幸运。 这时,巨鹿平野上5万余的王离军团、2万多的涉闲后勤部队,以及部署在棘原的10余万章邯主力部队,完全不知道苏角军团已被离奇歼灭的真实情况。 范增判断这是天赐良机,如果能火速击溃王离军团而解开巨鹿之围,再会合赵军和来援的各诸侯军团,章邯的主力部队再强,也无用武之地了。 项羽下令已奋战到疲惫的英布军团,看管投降的秦军,自己率领的五万余主力部队,在抢夺秦军的粮秣、饱餐一顿后,也不休息,立刻火速北进。 王离的部署比苏角要严谨得多。 虽也是驻扎在平野上,城中又有赵国的五万余守军,王离却摆出了层层的方阵,后面的部队仍不断对外围保持完整的紧戒状态。 只是巨鹿城的战线太长,各处又有诸侯援军,陈余的军队也已到达城西干扰,使王离的部队的分布稍嫌广了一些,联络上有些不利。 更糟糕的是从两天前,后方便断粮了,负责补给的涉闲虽立刻派出特遣队紧急运粮,但南道多处断绝,使补给工作陷入困境。 王离预感大事不妙。 他将围城工作交付亲近副将,自己则率领一支万余人的特遣部队,南下探察战情,并派出十数组探马,深入南方前线搜集情报。 探马很快报告苏角军团的悲剧。 王离暗叫一声“完了,凭自己的力量,根本挡不住项羽的主力军,何况四周围又有诸侯的援军,加上赵国守军,秦军必陷入绝处。” 他立刻派出急使去通知涉闲军团,并向棘原的章邯军团紧急求援。 任务分配刚完,前线紧急军报,项羽的先头骑兵部队已距离不到20里。 王离下令特遣队组成方阵,全力抵挡楚军攻击,以争取时间。他自己则率领亲近侍队,火速返回围城军团的指挥总部,并传令各围城部队将领调整防线向外,以抵挡项羽之援军。 但他万想不到项羽本人竟然也在先头的骑兵部队中。 主将一马当先,楚军士气如虹,王离安排的特遣部队根本不是对手,在一开始的接触战中便被击溃了。 项羽来不及整顿战超头也不回,便率领骑兵队直攻王离的围城部队。 虽然接到指令,但围城部队的将领们还来不及调整阵容,项羽的军队就已经到来;在骑兵先锋队的后面,排山倒海的楚军接连而至。 最倒霉的是王离,他急着通知各单位应变,致使自己还来不及到达总指挥部,便被项羽追及,少数亲侍部队自然不是对手,王离只好弃械投降。 虽然失去主将,但王离的围城军团仍尽力奋战,他们组成了九层的方阵,试图抵挡楚军攻势。 项羽身先士卒,在前面冲刺,楚军先锋骑兵队护主心切,只好舍命相随王离军不能挡,项羽瞬间连破九层方阵,抵达巨鹿城边。 城外守军和周围的诸侯援军全看呆了,还来不及反应,围城秦军已被楚军完全冲散。 项羽下令赵军开城接应,再率全军火速回击,以会合后面的楚军。 秦军碰到这种穷凶恶极的追打,士气全失,纷纷弃械投降,楚军有如虎入羊群,个个以一当十。战场上血流成河,诸侯军全作壁上观,根本不知道如何加入战局。 楚军大获全胜,生擒秦军三万余人。 固守粮秣的涉闲,眼见大势已去,不忍辛苦运来的粮秣为敌军所得,乃下令焚烧粮秣,自己冲入火海中自焚而死。 无敌军团的10余万巨鹿围城黑衫军,一天不到便全部崩溃,不但诸侯全吓坏了,连策划这场战争的范增也看傻了,他不得不对项羽的军事天才重行估价。 巨鹿城解围,赵国军民欢声雷动,张耳和赵王歇亲自到城外慰劳楚军。 项羽在巨鹿城设置临时大本营,并约见各诸侯援军统帅。 各将领看到楚军的英勇和项羽的作战天才,无不心惊胆战,深为羞愧,进入辕门时皆跪行向前,不敢抬头。经由这次仪式,项羽已成为诸侯军的大统帅。 接下来的工作,是往西进军,攻取关中。 翻脸成仇,赵国主权削弱 巨鹿围城战之初,张耳本有意借机号召各诸侯的合纵力量,使赵国成为抗秦的主导者。 想不到秦军意外的强大,各诸侯援军动口不动手,使张耳几乎弄巧成拙。 最令张耳痛心的是曾有生死之交的陈余,在危急关头居然见死不救,更厚颜寡耻地公开表示是为了保存实力以为赵国报仇。 幸得项羽帮助,才能死里逃生,张耳对陈余恨入骨髓。尤其是陈泽和张黶出外求援失踪,张耳怀疑是为陈余所害,因此不断地找机会责问陈余,陈余实在受不了,很生气地回驳道: “想不到君侯您如此怨恨我,那么教我如何承担起这个大将的责任呢?” 于是解除自己的大将印绶,推给张耳,张耳见陈余这突发行为也愣住了,不敢马上接受。 两人僵在那儿,陈余也感到尴尬,乃借口上厕所,离开现场。 张耳的宾客立刻乘机进言道: “臣听说天意要给的若没有接受,可能反而会受其害现在陈将军交还将蝇君候不接受,在天意上反而不祥,不如乘机收其将蝇夺其军权。” 张耳从之,便令部属把陈余的将印收了起来。陈余回来后,见张耳居然没有推辞,不禁大怒,便直接离开巨鹿城,和亲信数百人到河边狩猎,不再参与赵国的重建工作。到此陈余、张耳也正式绝裂,甚至种下日后反目成仇的原因。 由于邯郸城已遭严重破坏,而且章邯仍驻扎于棘原,随时可能反攻,张耳乃陪同赵王歇暂返靠近东方的信都,以维持赵国政权的运作,把和章邯对抗的任务完全交给了楚军。 经过巨鹿血战的辉煌战果,项羽早已成为中原北方诸侯军的最高领袖了。 【陈文德说评】 老子《道德经·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人类在自然中,原本只是渺小而脆弱的生物之一,但某些人却急着去表现他的伟大及聪明,违反了自然之理,结果是所有的人都受到了伤害。所以若能绝圣弃智,回复大自然的本色,反而是民利百倍了。 口号唱得愈响的,必定是问题愈多的,所以只有在绝仁弃义的时候,仁义才最能被遵守,人民也才能恢复孝慈。 每个人都自认为聪明,每个人都只顾着保护自己利益的时候,社会自然是笑贫不笑娼,贪污横行,盗贼都成了英雄。所以只有绝巧弃利的时候,这个世界才能循规蹈矩。 圣智、仁义、巧利,其实都是人伪,只是种文采而已,是不足以顺其自然来治理天下的,所以会刻意的强调,要别人来遵守其实这样的方法,只会把事情搞得愈糟罢了。 老子这段话是崇尚朴质、反对文采,或许会被视为违反社会进步,但若以经验层次观之,老子的说法却颇有道理。过分运用智慧,的确常弄巧成拙,不如朴质直接的来得有效果些。 宋义出任卿子冠军时的故作姿态,张耳以巨鹿为战场想重建合纵美梦的规划,陈余过分的自我保护,反而损害了和张耳多年的友情,在显示知识分子的虚伪及浮华因此当初生之犊的项羽出现,以朴质无华的作风,凭着决心和勇气去展现人类求生存最原始的本能时,一些沙场老将立刻黯然失色。 击败项梁后,挥师北上包围邯郸的章邯军团,在战略上的确是明锐而出色的。但连续的重大胜利,使军团将领显出了要命的骄气,以王离、苏角及涉闲的勇猛、智慧及经验,如果不是过于重排场、摆姿态,凭项羽的楚国北伐军的实力,绝不可能如此轻易便获得胜利的。 相反地,项羽在这一次身任全军统帅的“处女秀”中,绝少有表现的野心,只想为项梁复仇,只想全力去解救邯郸之围,“少私寡欲”,反而能完全发挥惊人的作战实力。 第三章 刘邦西进 刘邦在成武击败秦国东那都尉的戍卫部队,得意之余,将其西征军更深入北方战场,他表面的理由是西征军必须补充足够的粮食和兵力。 收编流亡军,组成自助军团 刘邦的西征军团直接指向关中,但声势上远不及巨鹿的北征军团。 由于楚国兵员不足,刘邦奉命采“自助餐式组军,除了少数原直属部队及楚怀王配属少许楚国正规军外,其余的编制,必须沿途收编陈胜及项梁溃亡后流散在各地的残军。所以西征军团即使能顺利组成,也是个十足的杂牌部队。” 刘邦的作战天才远不及项羽,但交朋友的技巧可是第一流的。 相当体面的外表,加上一副毫不在乎的神情,举止随和,不修边幅,作这种杂牌军的领袖最吃得开,嘻嘻哈哈没什么压力,大家很快便混熟了。 民间流传着:“沛公真是难得的长者也因为这种形象,让他有机会代替项羽成为西征军的总司令。” 如果说生意人以和为贵,刘邦倒相当有这方面的气质。他言语粗俗,但却不随便批评人。抑恶扬善的习惯,使不少得到他接纳和好处的人,到处替他讲好话,人的声望往往就是靠这样子相互捧出来的。 就这样,使刘邦的声势不是用“战来的,而是“和”来的。” 从彭城出发后,刘邦的军队笔直到达砀县,在成阳和杠里附近,有不少原流散的反叛义军立刻闻风而来,刘邦广为接待,声势大增。 这些地区的守卫秦军大为不安,这支属于章邯军团后备队的二军,人数虽不多,但傲气十足他们颇轻视这些原本的“手下败将,因此主动向刘邦挑战。” 目标是咸阳,怎会把这些“小卒”放在眼内,刘邦乃下令进攻,秦军寡不敌众,很快被击溃。  ”征军停滞在安阳的情报,让刘邦大为得意,心想还是自己先有“成绩”,不如趁此机会扩大战果,于是他打算对“二军”进行讨剿工作。” 在这种心态作祟下,刘邦竟“鸡婆”地将西征军团往北方带,企图扩大战果,收编更多的兵马。 首先他还算幸运,在成武击败了秦国东郡都尉的戍卫部队,得意之余,刘邦将其西征军更深入北方战超他表面的理由是西征军必须补充足够的粮食和兵力。 十二月初,项羽已斩杀宋义,率领北征军渡河。 刘邦乘机在后面收编小型的独立军团,号称刚武侯陈武的四千余人便是在这段期间纳入西征军,接着他又和魏国遗将皇欣、武满的军团合作,攻击驻守这地方的小型秦军部队,颇有斩获。 就在这段期间,项羽也以突击战术大破巨鹿的秦国围城军团,并以彪炳战绩成为诸侯领袖。 消息传来,刘邦有点心急,但天寒地冻,刘邦的杂牌军最缺乏的是粮食,因此他决定更往北走,去攻打章邯军团在这里建立的粮仓昌邑。 大盗彭越,义助刘邦 战事虽然不利,但刘邦却碰到一位他生涯中的重要伙伴——大盗彭越。 彭越年纪比刘邦大,是昌邑地方人民,出身渔民,由于排行老二,年轻时称为彭仲。 但彭仲却颇不安分,由于熟悉水性,对沼泽区颇能够掌握,竟然在其间干起杀人越货的勾当,故世人以彭越称之。 秦国最强盛时,彭越便成了盗贼,可见其胆量之大。陈胜和项梁起义时,彭越已是位老山头了。 昌邑不少青年想乘机起义,他们去找彭越商量: “各地豪杰都叛秦独立,彭仲老哥若想起义,我们愿追随你。” 彭越知道这些年轻人只是说说罢了,缺乏决心,乃表示: “反叛军才刚开始行动而已,情况未明,不必急!” 又过了一年余,彭越毫无动作,沼泽旁的年轻人实在等不及了,乃聚集百余人,到彭越的大本营找他: “请当我们的领导者吧!” 少年们一再要求,彭越只好答应,并相互约定明日早上集合,离开大本营,正式成为反叛军彭越特别约定,既是军队,要严格执行军队法,慢到者斩杀。 但天亮时,却只到了十余人,其余都在中午前后才慢慢报到。彭越不满地表示: “我老了,大家还是选健壮者为领袖吧!虽然有约定,但后到者多,总不能尽斩之,我们重行约定最后一个到的,斩杀以合乎军法! 并令监示官准备押杀刑场。 青年人都以为在开玩笑: “何必如此呢!以后不迟到就是了嘛!” 但彭越仍坚持军中无戏言,下令斩杀最后一名到者,并设祭坛,让大家发誓,不再违背军中法令。 青年们大惊失色,对彭越的手法深为敬畏,低头不敢仰视,彭越才正式表示: “大家已有决心,起义军才算正式组成。” 接着他便率领这支百余人军队,到处征粮招募兵员,不少小城镇响应,没多久便集结有千余人,在昌邑附近颇具知名度。 彭越这种作风和刘邦可以说一拍即合,双方相处愉快,刘邦对这种“山头老大一向较为倾心,彭越对刘邦的外表和带人手腕也颇表惊异。” 但昌邑城的战事仍不顺利。两个人虽想尽办法,但对防御坚强的昌邑守军似乎影响不大。 “我必须立刻往西进攻,以完成任务,不能在这儿浪费太多时间。幸好有彭老哥在,就麻烦您了!” 高阳奇男子,狂生郦食其 这次刘邦行动极快,他火速向开封推进,目标显然仍是谷仓荥阳。 路途中,经过小镇高阳,又碰上一个大大影响其日后功业建立的贵人——狂生郦食其。 郦食其是高阳城人,好读书,但家贫落魄,在里中为监门他却自命不凡,从不把高官富人放人眼中,行为放荡而无礼,城镇人对他一点办法也没有,只有以“狂生称呼之。” 这时候,郦食其已六十余岁了,身高八尺,显得老当益壮,外表上和他只好读书讲道理、不学武艺、不操农事的个性,一点也不搭配。 刘邦麾下的骑士,也有高阳人,和郦食其颇熟识郦食其特别找他商量: “我在高阳城守门,见过不少通过这里的将领,但大多好讲气派又度量狭小,好苛礼,自认了不起,绝对听不下去有眼光的远大建议。但是我听说沛公不修边幅,容易和人亲近,又有眼光,气度大,这种人才值得我为他效劳,请帮我引见吧!” 同乡人表示:“这可能很难哦!沛公一向不喜欢儒生,有不少戴儒冠而来求见的宾客,沛公经常恶作剧地请他解下儒冠,然后大声表示,这种冠用来小便最合适,使这些读人觉得深受侮辱,不欢而退平常和人说话时,只要讲到儒者,他也都不屑地破口大骂,这种个性,可能很难接受您这种老儒生游说吧!”。 郦食其仍自信满满地表示: “无妨,你只要跟沛公表示:‘我们里中有位读书人郦生,年纪六十余,身高八尺多,人家都以狂生称呼,只有他自己不这样认为,并自命不凡地表示自己只是机会未到罢了!’” 同乡的骑士便照这种方法向刘邦报告,刘邦果然颇感兴趣,到达高阳传舍后,便派人去召见郦食其。 刘邦由于旅途疲累,正叫两位女子帮他洗脚按摩,反正郦食其也不是什么大人物,刘邦便坐在床边,准备接见他。 郦食其进门后,见到这种情形,便只站立着打招呼,而不作一般儒生的拜见礼节。 刘邦反觉得有趣,直瞪着他看。 郦食其大声问道: “足下是打算帮助秦国攻打诸侯,还是想率领诸侯击灭秦国呢?” 这个问题真没常识,刘邦听了哭笑不得,破口大骂: “真是腐朽不堪的竖儒,这算什么问题?天下百姓长久苦于秦国暴政,所以诸侯相集结攻灭秦国,怎么说我会去助秦国攻击诸侯呢?。” 郦食其大声吼道: “要集结众人力量,必须靠义理以攻击无道的秦国,站在这种立场的领袖,怎可以这种倨傲无礼的姿态接见长者呢?” 刘邦觉得有道理,立刻停止洗脚,起身,穿上正式衣服;并派人延请郦食其上客座,自己当面向郦食其致歉。 郦食其便和刘邦谈起六国合从抗秦的故事,其中有不少颇具启示意味,刘邦听了非常高兴,便摆起酒宴,准备和郦食其长谈。 商谈中,刘邦问起攻秦的策略郦食其表示: “足下的军队几乎都是收并各地的杂牌军,这种士兵只重温饱,不讲理想,如果兵员不足,粮食不够,便无法发挥战斗力,以这样的阵容强行攻入关中,无疑是探虎口的不智行为呢!” 刘邦很诚恳表示: “那怎么办呢?” “掌握陈留吧!” “陈留?” “陈留是天下的要冲,交通方便,四通八达,而且城中有不少粮食我和陈留的县令颇为熟识,如果足下相信我,派我为特使,我将劝服他追随足下,如果不听,足下可立刻率军攻之,我愿为内应”。 刘邦立刻拜郦食其为特使先行说服,刘邦则亲率大军随后显示威胁力,果然轻易地取得了陈留,使刘邦的军团有一个较稳当合适的大本营。 这次事件,郦食其立了大功,而且刘邦也发现郦食其之策划能力和辩才无碍,是他原本阵营中所最缺乏的,于是进封他为广野君。 郦食其更推荐其弟郦商,郦商这时已集聚有四千余人的小军团在这附近活动。刘邦接纳他,并封之为将军,将陈留的部分军团划归其指挥,负责陈留的守卫。 郦食其则留在刘邦营中帮忙规划,并作为联系诸侯的使者,以游说各诸侯配合刘邦的军事行动。 张良归队,刘邦如虎添翼 三月,刘邦率军攻打开封,以防务坚固,久战未下,乃舍弃开封,再往西进军。 秦将杨熊率军前来抵挡,双方会战于白马,杨熊不敌,往西撤退,刘邦火速追击,再会战于曲遇东侧,终于大破杨熊军,杨熊直接退入荥阳。不久,秦中央政府以杨熊有辱皇命,派使者捕斩之,并以副将代其职。但经过这些战役,颍川一带的秦军防务削弱不少。 四月,进入初夏季节,刘邦在兵力和补给上颇有收获,因此决心急速向西推进但鉴于荥阳、敖仓一带防务颇为稳固,刘邦乃将军队带向稍南方的颖川一带,并占领颖川郡治翟阳。 到此为止,刘邦的西进军事行动仍显得漫无章法。虽然有郦食其的协助,但到底仅限于外交上,至于军事的整体规划,刘邦一直缺乏真正的干才。 但刘邦还是够幸运的,就在这紧要关头,张良归队了。 颖川附近正是以前韩国的大本营。 离开项梁和刘邦后,张良一直以重建韩国为职志,于是在这里打游击。 由于情报资讯活泼,和从《太公阴符》中领悟出的策划道理,让他发挥不少以寡击众的成绩;但大致来讲,张良在韩地的经略并不算成功。能想、能讲的不一定做得到,张良对自己执行上放不开、又常过分焦虑的情绪,非常不满,但要完全掌握自己似乎并不容易。 “沛公在带兵上,的确有他的一套。” 不过,张良也很快看出,刘邦在进军关中这样庞大的军事行动上缺乏规划。 “为什么不集中全力,向关中挺进呢?那里摸摸,这里跑跑,虽说是为了粮秣,也不用如此浪费时间啊如果让项羽抢先进入关中,才真是不值得呢!若真是那样,日后沛公将只能成为项羽麾下一个小集团而已。” 这个时候,正好有另外一旅赵国军团,由一位叫作司马卬的将军率领,也前来攻打颖川地区,并打算在此渡过黄河北岸攻打关中。 刘邦居然主动和司马卬合作,攻击洛阳东边地区,并和前来迎战的秦军会战于洛阳城的平野,刘邦等不能取胜,乃往南撤退到辗辕关上。 张良实在无法忍受刘邦这种毫无目标的战略,便将游击队交付韩王和韩国将领们,只身前往刘邦营地。 刘邦见到张良,真是高兴极了,尤其是张良对全盘战略提出的的观点,更让他茅塞顿开。 刘邦想:干脆把全盘规划全委托给张良,自己只要依照他的计划行动便可以了。 对刘邦的信任以及过分热情的表现,外表冷静的张良,内心一定非常感动,他暗下决心要一辈子为刘邦的知遇奉献心力。 虽然刘邦的出身不高,但他现在的地位已和项羽平行,成为叛军集团的两大领袖之一。因此这样毫不摆架子地承认自己的无能,的确让身为智囊的张良感触良多。 宽宏战术,秦军丧失战志 张良建议刘邦先行南进,因为南方的诸小城守备较弱,容易攻陷,可以增加自己的声势。 刘邦和司马卬很明显打算强攻函谷关,张良却不赞成这种硬碰硬的策略,他不想和挡在函谷关前的章邯军团敌对。 “那是项羽的工作,没必要跟他抢!” “回避函谷关,改道攻打武关吧!” 这条途径,均属原韩国境内,张良对此比较熟悉。 二世皇帝三年夏六月,刘邦的主力部队南下,和南阳守将齮的部队战于犨东,结果刘邦军获胜,秦将退入宛城,准备坚守。 刘邦想起在开封时浪费了不少时间,因此这次他也准备放弃宛城,急速西行。 “不可以,这样太危险了。” 在后方幕僚营区的张良,闻讯立刻赶来阻止。 “沛公,我们虽急着入关,但目前挡在前面的秦军尚很多,并且是据险而守,如果这样轻易的跳过宛城,万一前面发生苦战,宛城的秦军倾巢而出,从后面截断我们的后勤路线,甚而夹击我们,而前面又有强大的秦军,这将使我们陷入空前的危机中。” 刘邦于是下令全军暂时驻营,等到晚上再命令全军偃旗帜,暗暗地偷偷回到宛城旁边布局到了破晓时刻,刘邦军队已将宛城团团围住了。 由于宛城原属韩国领域,城中有很多人皆与张良相熟识,所以当南阳郡守决定死战时,大多人皆不表赞同。 郡太守舍人陈恢便劝告郡守不要急着求死,应先谋求以谈判来解决此危机。 陈恢透过张良介绍,晋见刘邦表示: “我听说足下和楚怀王曾有约定,先入咸阳者为关中王,如今足下却尽全力来攻打宛城,宛都的城墙连绵数十里,要完全攻陷是非常不容易的如果其吏民自以为投降必遭到重大伤害,那么他们一定不管怎么样都会坚守城池,足下势必非硬攻不可,这样子兵士的死伤必很多,双方将是两败俱伤如果想跳过宛城不管,宛城的守军必会随足下之后追击,不但会使足下咸阳之约因而耽误,后面又有追兵的危险,这对足下是非常不利的。 “因此我站在足下的立场作规划,不如设法让宛城的太守投降,再将他封为侯,使他能站到已具优势的楚军阵营上,那他一定会非常高兴,反而能替足下留守住宛城,保持后援路线的畅通。 “更重要的,足下还可以将宛城吏民并入您的征西军团中,让这条路线上的秦国守将有前例可循,每个人都争相开门迎接您,西征之路不是畅通无阻了吗?” 刘邦最喜欢这种不必太辛苦、却可能更有效的策略,因此非常同意陈恢的看法。 他晋封南阳太守(齿奇)为殷侯,让他可以成为楚国阵营的大将,不但保守了生命、地位和权势,并且继续留守宛城,不用调动职位。使者陈恢也以促合有功,赏封千户之邑。 这样好的条件,自然让一路上的秦国守将均无心再和刘邦敌对当大军到达丹水时,秦国的高武侯鳃、襄侯王陵也主动投降,王陵日后更成为刘邦阵营的嫡系大将领之一紧接着,胡阳城、析城、郦城均不战而降,刘邦也下令部属不得掠劫秦国城池,因此西征军团非常得到秦国军民的欢迎。 “这么容易便可以攻陷关中吗?” 连刘邦都对自己的运气之好,及策略运用的高效率有点不敢相信。 其实,秦军的迅速崩溃,除了招降策略运用之正确外,最主要是因为咸阳城的秦王室内部已产生了剧变。 【陈文德说评】 老子《道德经·第六十八章》:“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兴,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之极。” 真正好的将帅,是不用去表现其武勇的,真正善于作战者,必冷静去分析其客观情境,不轻易激动感情。善于克敌制胜的将领,不随便去与人争胜,善于驱使他人的,是懂得谦卑居人之下的人。所以懂得“不争之德”,懂得“用人之力”,才能体察大自然的道理,也是自古以来最基本的道理。 在老子《道德经》中,很少提到战争,老子思想中基本上是反战的、无战的,所以这一章所谈的题材,在《道德经》中是很难得一见的。 但这一章所谈的战争,还是反战和无战的,将帅不用表现其武勇,也不用表现其智慧,他只要很自然地作一位领袖即可。 一位领袖最重要的特质是让人来跟随,要有部属,才有领袖,没有人跟随,就算是个皇帝,也只是众叛亲离的独夫而已,不再是位真正有实力的领袖。 因此,善战者是不战不愠,《孙子兵法》中便有主不可因怒而兴师,将不可因愠而致战。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兵之善战者。 仁者无敌,在于他之不与人争;剑圣无刀,在于他之不用刀;有洞察力的人,知道哪些地方是不用去争的,如何才能集中努力于必要目标上,不用耗费太多的力量这便是这次西征作战中,张良对刘邦所作的最重要贡献。 善为人下者,不一定都要真正去为别人的下属。上文的善用人者早已界定能够为人下者才是领袖,是最懂得指挥别人的人。也就是说领袖不在于强迫别人去执行其意志,而是让别人为了自己而努力,却又能协助完成领袖想要他去做的工作。 领导者通常都很能干,所以部属都很无能,反而累死了自己,并不能发挥群策群力之功能。 如果领导者能适切表现出他的“无能,或许能够让部属去发挥他们的能力,反而更能达成领导者的功能。” 从这个观点来看刘邦身为元帅的“处女秀”——西征关中里的表现,的确有很多老子笔下“军事领袖”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