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类别:其他 作者:(清)龚自珍字数:2389更新时间:23/03/24 11:58:33
##天地,天所造[1],众人自造,非圣人所造。圣人也者,与众人对立[2],与众人为无尽。众人之宰[3],非道非极[4],自名曰我。我光造日月,我力造山川,我变造毛羽肖翘[5],我理造文字言语,我气造天地[6],我天地又造人,我分别造伦纪[7]。   众人也者,骈化而群生[8],无独始者。有倮人[9],已有毛人,有羽人,有角人,有肖翘人[10]。毛人、羽人、角人、肖翘人也者,人自所造,非对造,非天地造。其匹[11]也,杂不部居[12]。倮人之不与毛、角者匹,其后政,非始政[13]。后政也者,先小而后大。五人主为政,十人主为政,十十人主为政,百十人主为政,人总[14]至,至于万,为其大政。有众人,已有日月;有日月,已有旦昼。日月旦昼,人所造,众人自造,非对人所造。乃造名字,名字之始,各以其人之声[15]。声为天而天名立,声为地而地名立,声为人而人名立[16]。   人之初,天下通,人上通,旦上天,夕上天,天与人,旦有语,夕有语。万人之大政,欲有语地人,则有传语之民;传语之人,后名为官[17]。或以龙纪官[18],隶[19]天之龙为首,不咸之水龙次焉,咸水之龙次焉,隶畜之龙次焉。或以云纪官[20],隶上天之云为首,隶天之云次焉,隶名山大川之云又次焉。或以鸟纪官[21],隶天之鸟为首,隶畜之鸟次焉。龙、鸟、云,天所部,非人所部。后政不道,使一人绝天不通民,使一人绝民不通天[22]。天不降之[23],上天不降之,上天所天,又不降之。诸龙去,诸鸟不至,诸云不见,则不能以纪。比其久也,乃有大圣人出,天敬降之[24],龙乃以部至,鸟以部于,云以部至,民昂首见之者,天之藉[25]也。众人以为天,大政之主[26]必敬天,名日月星为神,名山川为祗[27],名天之人[28]亦曰神。天神,人也;地祗,人也;人鬼,人也。非人形,则非人也[29]。   民之初,寿[30]无纪,官[31]不能纪远,寿不能如初[32]。传纪[33]之极有言寿,卑[34]矣,曰三万岁,曰万八千岁[35]。   [1]本文在自刻本又题为《壬癸之际心书第一》。壬癸之际:壬午年与癸未年之间,即道光二年至三年。胎观:孕育在心里的初步看法。[2]造:创造,也可引申为认知。[3]对立:相对而存在。[4]宰:主宰者。[5]道:天道,指程朱理学所宣扬的主宰万物的理念。极:太极,中国古代的哲学范畴,程朱理学所谓“理”的总称。[6]变:变化差异。毛羽肖翘:指以毛、羽、肖翘为标志的氏族。肖翘:飞空的虫类。[7]气造天地:《绎史》引《博雅》:“太初,气之始也。轻清者上为天,重浊者下为地。“气:这里是指一种动着的物质。[8]伦纪:人伦纲纪。这一段,作者提出了众人主宰自己和认知、创造天地万物的观点,表现了作者非圣非道的思想。这对道光皇帝所宣扬的“圣人养贤以及万民”的谬论是大胆否定对程朱所鼓吹的“万物皆是一个天理”的胡言是有力的批判。但这种观点与“奴隶们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仍有本质的区别。[9]骈(pián胼)化而群生:两人配偶而生殖繁育出众人。骈:两马并列,这里指成双。[10]倮人:指人类最初阶段的裸体人。[11]“已有毛人”四句:在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时期,许多氏族都以动物的名称命名,如此美洲易洛魁人各氏族,即其一例。我国古籍《论衡无形》载:“海外三十五国,有毛民羽民”。又《吕氏春秋求人》、《淮南子地形训》及《山海经》,也有关于中原地区和周围氏族以动物命名的类似记载。龚自珍在这里指的毛人、羽人、角人、肖翘人,都是指我国各原始氏族的人。已:时间副词,表示“不久接着”的意思,往往用在第二件事情发生在第一件事情不久之时。[12]匹:配偶。[13]杂不部居:配偶杂乱无序。[14]“倮人之不与毛、角者匹”三句:指有了氏族组织后的配偶习俗,也可以理解为人类由原始杂婚到氏族组织后对婚姻的规定。[15]总:聚集,汇合。[16]各以其人之声:意思是各自根据人们对事物发生的声音来称呼。[17]这一段阐述了人的产生、进化和远古人类社会的发展,再次强调众人认知、创造一切的观点。[18]“人之初”十三句:阐述了远古时代天、人、官三者的关系,说明天与人是相通的,官只不过是“万人之大政”的“传语之人”。实际上是说天并不是人的主宰者,官并不是众人的统治者。[19]以龙纪官:以龙的名号来称他的官属。《绎史》引《三坟》:《太昊》因龙出而纪官。合降龙氏介率万民,命水龙氏平治水土,命苦火龙氏炮制器用。天下之民,号曰“天皇太昊伏羲有庖升龙氏。”[20]隶:隶属。[21]或以云纪官:或者以云的名号称他的官属。《左传昭公十七年》:“郯子曰:……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22]或以鸟纪官:或者以鸟的名号称他的官属。同上书:“郯子曰:……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以鸟,为鸟师而鸟名。”[23]“后政不道”三句:原来儒家的传统观念,认为天人是不相通的,天人相通,要经过中间人。据《国语楚语下》:“古者民神不杂……明神降之,在男曰觋,在女曰巫。”这是常规。到了政事衰败的时候,才会出现人神混杂的现象。《国语楚语下》说:少皞氏衰弱的时候,九黎打乱了常规,以致人和神混在一起。颛顼继位,就叫南正(官名)重,专管天和神的事,又叫火正(官名)黎,专管地和人的事。因此天人隔绝,叫做“绝天地通”。这当然是儒家编造的神话。龚自珍在这里一反儒家的观点,认为天人相通是常规,天人隔绝是衰世的事,表现了他对儒家传统的批判精神。后政不疲乏:后来的政事败坏了。[24]天不降之:指天不降下龙、鸟、云。[25]天敬降之:天恭敬地把他降生。[26]藉:凭依,寄托,引申为外围的东西。[27]大政之主:指“万人大政”的统治者,即帝王、君主一类。[28]祗(qí奇):地神。[29]名天之人:即大政之主。[30]“非人形”二句:意思是说,没有人的形迹,才不是人。这一段,作者拆穿封建统治者尊敬神祗,进而自居为神的欺骗伎俩。他在上文否定了“圣人”的超人作用,这里对天降“大圣人”采取的也是讽刺手法。[31]寿:年岁,历史。这里指史籍。[32]官:指挥官。[33]寿不能如初:史官记载的远古史,不能如远古的实际状况那样,[34]传纪:传下来的历史记载。[35]卑:指短暂。[36]“曰三万岁”二句:《绎史》引《始学篇》:天地立,有天皇,十三头,号曰天灵,治万八千岁。又《路史》引《三皇经》:天皇、地皇、人皇,开治各二万八千岁。这里“三万岁”是约词。这一段暗示出远古人类社会的历史,后代史官并未记载,所以作者撰此文加以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