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
类别:
其他
作者:
佚名字数:3641更新时间:23/03/24 12:03:11
贾谊的三篇过秦论
《过秦论》主旨在于分析秦之过,旧分上中下三篇,其实本是一篇,最广为流传的《过秦论》是文章的前三分之一,它通过对秦国兴盛历史的回顾,指出秦国变法图强而得天下,仁义不施而不能守天下。而在中篇和下篇,作者则具体地论述了秦统一之后的种种过失。中篇指出秦统一天下,结束了多年的战乱,本来处在很好的形势中,但秦始皇并没有制定出正确的政策,反而焚书坑儒,以暴虐治天下;到了二世时,也不能改正原先的过失,终致国家倾覆。《过秦论》的下篇后部分,作者承接前文,指出在诸侯并起,豪俊相立的时候,如果子婴能改变原来错误的政策,闭关据厄,荷戟而守之,是可以守住三秦之地的,以后安土息民,徐图发展,甚至也可以重新恢复国家的统一,但是遗憾的是,秦朝钳口闭言的一贯政策,导致上下雍闭,子婴孤立无亲,终于不免灭亡的命运。
《过秦论》与《阿房宫赋》之比较
陈从政
《过秦论》和《阿房宫赋》,前后时隔千年有余,然而异体同构,流传千古,同为文苑奇葩。
异体
第一,写作手法不同。
《过秦论》是一篇政论,因而重在说理,叙史部分高度概括,如秦取西河之外是商鞅计骗魏将公子卯而袭破其军的结果,文中只用拱手二字概括。而《阿房宫赋》是一篇文赋,所以重在讽喻,文章极尽描写之能事,如第2段写阿房宫中美人之多,便分别以明星绿云渭流和烟斜雾横比喻宫女开妆镜梳晓鬟弃脂水和焚椒兰。论赋异体,手法不同。
第二,立论角度不同。
《过秦论》因要过秦,便反复对比:秦先弱后强之比,九国之师与一秦之比,强秦与陈涉之比,九国之师与陈涉之师之比。两两比较,只为激出末句。故正意一经揭出,格外警悚出奇,可谓极谋篇之能事矣。(《文章源流》)《阿房宫赋》则以寓言式的描写,来表明秦爱纷奢: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进而指出秦灭亡的主要原因。
同构
第一,写作目的相同。
西汉初期,经济凋敝,人口减少,贾谊目睹了这一切,便极力主张行仁政以安民。多次上疏,评论时政,其《过秦论》的目的即是借说秦之过而劝汉文帝安民。杜牧更是如此,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明确表明此文是为了以古鉴今,针砭时政。
第二,灭亡原因相同。
贾谊继承并发展了汉初叔孙通、陆贾等人关于秦灭亡原因的观点,简洁地概括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杜牧在文末也说: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施仁义和爱人皆儒家一脉相承之观点。
第三,全文结构相同。
《过秦论》全文5段,前4段叙史,概括了秦自孝公(公元前361年)崛起,到二世灭亡(公元前207年)的整个兴亡过程,末段议论,归纳出秦灭亡原因。《阿房宫赋》全文4段,前3段描写,详尽地描绘了阿房宫的雄伟壮观、美人珍宝之多和秦爱纷奢之状,末段发出感叹,总结秦灭亡的教训。两文都是前叙后论,篇末明旨。
第四,都用铺排渲染。
《过秦论》虽是政论,但贾谊首先是一个汉赋大家,因而多用写赋手法,铺张扬厉。如叙秦孝公之雄心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叙九国之师攻秦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之属为之谋,齐明之徒通其意,吴起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始皇威振四海是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大段铺排形成了一种波澜壮阔的气势。《阿房宫赋》更极尽铺排渲染之能事,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极写楼阁密而奇;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极写宫女多而美;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庚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极写秦王生活奢而糜。铺排渲染之中溢出文章之主意。
第五,语言整齐峻拔。
《过秦论》多用骈偶,工整雄峻。如首段末句当是时也,商君佐之以下内外对应,一气呵成;第2段首句蒙故业,因遗策以下南取西举东割北收并举,气吞九州。《阿房宫赋》首句即奇,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钱钟书说它发唱惊挺,操调险急(《管锥编》),像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这样的四字句更增强了文章的气势。此外,两文都使用了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既形象,又生动,给人以审美的愉悦。
主要内容
《过秦论》是史论,文章总论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其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
写作特色
1.以史实为论据,用观点统率材料。本文叙史的特点是在观点统率下对史实作出高度概括。如秦“取西河之外”,是商鞅计骗魏将公子卯而袭破其军的结果,文中以“拱手”二字作了概括。作者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在叙史时所看重的是历史过程的本质,而不讲细节的准确。
2.对比论证方法。本文通篇采用对比论证手法,集中表现在第5段。秦国的过去和现在比,陈涉与九国之师比,秦强盛之久与秦灭亡之速比,这样通过对比论证突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3.语言有辞赋特色,讲究铺排渲染。如开头写秦孝公的雄心,连用“席卷天下”“包举宇内”等四语;中间写九国之师攻秦,四君、九国、谋臣、策士、武将,一一列名,显得有声势;写秦始皇,则极力塑造出他那“威加海内”的形。行文多用骈偶,读起来铿锵有力,且句式变化多端,不显得单调。
通假字
外连衡而斗诸侯 衡 通 横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从 通 纵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 通 敝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何 通 呵
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于阡陌之中 倔 通 崛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景 通 影
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有 通 又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 没 通 殁
一词多义
【 因 】
因遗策(沿袭,动词)
因利乘便(趁着,介词)
因河为池(凭借,依据,介词)
【之 】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的,结构助词)
赵奢之伦制其兵。(这,指示代词)
商君佐之(他,指秦孝公,代词)
聚之咸阳(到,动词)
【及 】
非及向时之士(赶得上,追得上,动词)
及至秦始皇(到,介词)
【北 】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北方,方位名词)
追亡逐北(败北的军队,名词)
【制 】
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动词)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裁,制服,动词)
履至尊而制六合(控制,动词)
【兵 】
赵奢之伦制其兵(军队,名词)
收天下之兵(兵器,名词。下文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斩木为兵中兵同此)
行军用兵之道(军队,名词)
【亡 】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丢掉,动词)
追亡逐北(逃亡,动词。在此用作名词:逃亡的军队)
吞二周而亡诸侯(灭亡,使动用法。)
【举 】
包举宇内(举起,拿走,动词)
西举巴、蜀(攻取,动词)
【利 】
因利乘便{利 有利的形势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锋利,形容词)
词类活用
a)名词作状语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像用席子、包裹、口袋一样
内立法度 外连衡而斗诸侯 在国内 对国外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向南、向西、向东、向北等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像云彩那样 像回声那样 像影子那样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向南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在北方
b)使动用法
外连衡而斗诸侯 使(诸侯)相斗
会盟而谋弱秦 使(秦)衰弱
约从离衡 使(秦国的连横策略)离散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使(百姓力量)愚蠢
以弱天下之民 使(天下百姓)衰弱
序八州而朝同列 使(八州)有序 使(同列)来朝
却匈奴七百余里 使(匈奴)退却
吞二周而亡诸侯 使(诸侯国)灭亡
c)名词作动词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做帝王
履至尊而制六合 本意为鞋子,此处意为登上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用瓮做 用绳子系
d)形容词作动词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变小变弱
尊贤而重士 看重
e)动词作名词
追亡逐北 逃跑的士卒
古今异义
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古义:黄河 今:河流)
2.惠文、武、昭襄,蒙故业( 古:继承 今:受)
3.西举巴蜀( 古:攻取 今:向上抬)
4.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古:吝惜 今:对人或事有深挚的感情)
5.以致天下之士(古:来,招纳 今:给予)
6.九国之师 (古:军队 今:指隶属于军或集团军的一个编制单位)
7.流血漂橹 (古义:盾牌 今:划船工具)
8.以为桂林、象郡 (古:把作为。以后省略了宾语之;今:认为)
9.迁徙之徒也(古:征发 今:迁移,搬家)
10.斩木为兵(古:兵器 今:士兵)
11.赢粮而景从 (古:担负,背负;今:胜,获胜)
12.山东豪俊遂并起 (古: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今:指山东省)
虚词把握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助词 (定语后置标志)
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助词 相当于的
夫晋,何厌之有 助词 (宾语前置标志)
振长策而御宇内 连词 表修饰关系
尊贤而重士 连词 表并列关系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连词 表转折关系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连词 表因果关系
特殊句式
【判断句】
1、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2、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3、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4、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倒装句】
1、定语后置:
铸以为金人十二
2、宾语前置: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3、介词短语后置: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銛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