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卷第一号。据邓嗣禹《中国印刷术之发明及其西传

类别:其他 作者:吕思勉字数:1799更新时间:23/03/24 12:14:24
卡德氏以印章为印刷之原,引《抱朴子·登陟篇》云:“古之人入山者,皆佩黄神越章之印,其广四寸,其字一百二十。以封泥著所往之四方各百步,则虎狼不敢近其内也。行见新虎迹,以印顺印之,虎即去,逆印之,虎即还。带此印以行山林,亦不畏虎狼也。不只避虎狼,若有山川、社庙、血食恶神能作福祸者,以印封泥断其道路,则不复能神矣。”卡德氏曰:古之印章以印封泥,改用朱墨,即几于印刷矣。邓嗣禹谓《抱朴子》此篇又绘一符,云“此是老君所载符,以枣心木方二寸刻之”。《封氏见闻记》言魏太武登峄山,仆秦始皇所刻碑,“然历代摹拓,以为楷则。邑人疲于供命,聚薪其下,因野火焚之。有县宰,取旧文勒于石碑之上,须则拓取”。然杜甫诗云:“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窦臮《述书赋》自注云:“峄山碑,其石毁,土人刻木代之。”则以枣木供雕刻,由来甚久,尤可见道家符印与印刷关系之切也。卡德氏谓敦煌发见佛像模印,上有小柄,盖手持而印之,如印章然。吐鲁番、土耳其斯单亦有之。模印所成之佛像,见于写本每叶之端;有全卷如是者。手印力薄,故其像较小云。然则印刷盛行后,其从印章蜕化而来之迹,犹未尽泯也。 石拓为印刷之原,事更明白。《隋志》有《秦皇东巡会稽刻石文》一卷。《一字石经周易》一卷。《注》云:梁有三卷。《一字石经尚书》六卷。《注》云:梁有《今字石经郑氏尚书》八卷,亡。《一字石经鲁诗》六卷。《注》云:梁有《毛诗》二卷,亡。《一字石经仪礼》九卷。《一字石经春秋》一卷。《注》云:梁有一卷。《一字石经公羊传》九卷。《一字石经论语》一卷。《注》云:梁有二卷。《一字石经典论》一卷。《三字石经尚书》九卷。《注》云:梁有十三卷。《三字石经尚书》五卷。《三字石经春秋》三卷。《注》云:梁有十二卷。云:“后汉镌刻石经,著于石碑,皆蔡邕所书。魏正始中,又立一字石经。相承以为七经正字,后魏之末,齐神武执政,自洛阳徙于邺都。行至河阳,直岸崩,遂没于水。其得至邺者,不盈大半。至隋开皇六年(586),又自邺京载入长安,置于秘书内省。议欲补缉,立于国学。寻属隋乱,事遂寝废。营造之司,因用为柱础。贞观初,秘书监臣魏徵始收聚之。十不存一。其相承传拓之本,犹在秘府。并秦帝刻石,附于此篇,以备小学。”此拓本之最早者,不知其在何时,然亦必甚早也。卡德氏言敦煌所得《金刚经》,木刻外又有石刻一种,系柳公权书。则雕版之外,并曾刻石以事印刷矣。 铜版之作,世以为起自高丽。卡德氏云:《高丽史·百官志》:恭让王四年(1392),置书籍院,掌铸字印书,为高丽铜制活字见于记载之始。恭让王四年,明太祖洪武二十五年也。至孝宗弘治间,其术乃传入中国,无锡华燧用以印书。邓嗣禹云:“《经义考》卷二百九十三载阳守陈之言曰:魏太和中有石经,晋天福有铜版九经。岳珂《九经三传沿革例》,亦曾及天福铜版本。”则其术亦出中国矣。或铸为活字,始于高丽耳。印章本兼用金石,雕版外既可刻石以事印刷,自亦不难及于铜也。特其为用,皆远不能如雕版之普遍耳。 纸与印刷,相关最密,非有纸,印刷术无由行,亦且无由兴,卡德氏考中国印刷源流,首详及纸。非无由也。造纸之术,亦自中国传于西方。大食史家记其事云:突厥两可汗相争,一求援于中国,一求援于大食。中国援兵,为大食援兵所败。俘虏中有娴造纸者,于撒马儿干以其术教人,遂传入大食属地。时当天宝十年(751)云。所云中国与大食之战,实指开元九年(721)高仙芝怛逻斯之役,其事信而有征。大食人既擅此术,传诸西班牙,终乃及于全欧洲。时则叙利亚有市镇日曼比集(Mambij),亦曰班比兹(Bambyx),亦产纸。欧人称其纸为班比兹纸(Chartabambycina)。后讹为绵料纸(Charta bombycina)。遂以敝布造纸,为十五六世纪时日耳曼、意大利人所发明。至近世,在中亚多得古纸,皆为敝布所制,乃知其确由中国西传云。卡德氏云:欧洲人初以敝布造纸,乃德、意两国所发明。千八百八十五年至千八百八十七年间,用显微镜化验八百年至千三百八十八年埃及所造之纸,强半以破布为料。欧洲早年所造之纸亦然。当时推论,以为破布造纸,实为居于撒马儿干之大食人所发明。至千九百有四年,斯坦因在土耳其斯单发见古纸,化验之,多以桑皮为料,而杂以破布。时则谓破布造纸,非居撒马儿干之大食人所发明,而全用破布造纸,则出大食人。千九百十一年,斯坦因又在长城碉楼得古纸,化验全用破布为料,乃知其术确出自中国云。此亦中国文化裨益世界之一大端也。卡德氏又谓中国之墨,宜于印刷木版,而不宜于铜版。此亦铜版不能盛行之一因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