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封告别信,总算写完了。

类别:其他 作者:佚名字数:2011更新时间:23/03/24 12:19:38
住在京津的几家亲戚,瞿秋白一一登门拜别。 住在天津的,是他的一位表姊。表姊夫是位鸦片瘾者,在铁路局做事。 这位表姊,本来是家乡的著名美人,现已饱经世变,家庭生活的痛苦,犹如 狂风骤雨扫净了春意,她已没有当年的意趣风韵了。她见到瞿秋白,只是诉 苦。饮过白兰地,酒酣耳热,大家吃着茶,对着鸦片烟灯说话。表姊夫指着 烟灯说:“我一个月赚五六十块钱,这东西倒要去掉我六十元。你看怎么 过?”表姊说:“他先前行医也还能赚几个额外的钱。他却懒得什么似的, 爱去不去,生意怎么能好?铁路局里面的事情,还是好容易靠着我们常州‘大 好佬’(这是常州话,指京里的大官说的)的面子弄着的,他也是一天去, 两天不去。事情弄掉了,看怎么样!”他们的女儿丰儿忽然插话,她天真地 对瞿秋白说:“双舅舅,双舅舅。你同我上北京去罢?去看三姨,三姨上次 来我家里,和娘娘谈天,后来不知道怎么还淌眼泪来呢。..”茶凉酒醒, 瞿秋白在走回客栈的路上,感到天津繁华的街市也似乎格外凄凉了。 丰儿的三姨,就是名叫珊珊的表妹。她刚由江南嫁到住在北京的同乡 恽家,丈夫是位家道中落而又无所事事的青年人。瞿秋白少年时每到环溪姑 母家,总是和表姐妹们在一起玩耍。她们如今都已长大,依父母之命,媒妁 之言这条千百年来实行的老办法,各自找到归宿了。瞿秋白称珊珊为三妹, 幼时关系亲近,隔别了数载,却不曾忘怀。见面之后,她向他诉说着自己的 境况。她说:“我刚刚从南边来,你又要到北边去了!..我一个人离母家 这样远,此地好象另一世界似的。”中国妇女做新妇,是她们一生一世最要 紧的事,丈夫之外,同公婆、妯娌、叔姑的关系,都是她们面临的难以应付 的大问题。瞿秋白深深地理解新嫁娘内心的惶惑与不安,他忙接着对她说: “你的小叔、小姑还算是好的。”她苦笑了一下,愁苦而低沉地说:“也就这 样罢了。”她眼里流露出儿时的天真,但又深怀惋惜地说:“想起我们那时在 环溪,乡下地方,成天的一块儿玩,什么亦不管..”①这一切,都成为温 馨的旧梦了。 ①以上引文,均见《瞿秋白文集》文学编第1 卷,第19—21 页。人民 文学出版社1985 年版。 这一天,瞿秋白本来想看看三妹就早些回家,但是不知不觉却同她谈 到黄昏时候。 恽家住在北京和平门外相当荒凉的南下洼。从这里走回崇文门附近的 草厂胡同,要个把小时。秋夜,龙泉寺边的深林丛树送出阵阵秋声,满天黑 云如墨,地上是半枯的秋草。 路上,人差不多已经全回家了,只有一星两星人力车上的灯光,远远 近近的晃着。 瞿秋白见过表姊表妹,看到她们凄凉的境况,心情格外沉重和痛楚。 往事如烟,一幅一幅的又都呈显在眼前,但它们已经不是瞿秋白所留恋的东 西,而是他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的一部分。他为表姊妹们的悲蹙的现实感到 伤心,因为他急切地盼望着她们和所有的人们都能够生活在幸福欢愉的新天 地里。 1920 年10 月15 日,晚间,瞿秋白到王府井南口的北京饭店面见苏俄 远东共和国代表优林,办理出国护照。然后,他匆匆赶到好友耿济之家中。 在那里,几位朋友等待他的到来,参加他们送别的聚会。他们中除耿济之外, 还有郑振铎、瞿菊农、郭绍虞、郭梦良、郭叔奇。瞿秋白带着一身北京深秋 夜风卷起的街尘,进入耿家的客厅,摘下眼镜边擦边充满歉意地向已经等待 他多时的朋友们说明他迟到的原因。 “明儿早上几点?”有人直截地问。“六点半,天还不亮哩。”瞿秋白说。 “谁也不必送,哈!送么?也就是东车站,这离赤塔还远得很呢,哈哈!” 虽然明儿早上瞿秋白就要开始走上遥远的旅途,但他还是那样满不在乎地洒 脱神气。 大家谈到俄国的严冬,担心瘦弱的瞿秋白连皮大衣也没有,恐怕一到 哈尔滨就冷得受不了。 有些朋友,还是想劝瞿秋白放弃赴俄的打算。瞿秋白冷静而又热烈地 对朋友们讲了他这些天反复考虑的结论。他说了一大篇: 思想不能尽是这样紊乱下去的。我们对社会虽无责任可负,对我们自 己心灵的要求,是负绝对的责任的。唯实的理论在人类生活的各方面安排了 几千万年的基础。——用不着我和你们辩论。我们各自照着自己能力的限度, 适应自己心灵的要求,破弃一切去着手进行。 ……清管异之称伯夷叔齐的首阳山为饿乡,——他们实际心理上的要 求之实力,胜过他爱吃“周粟”的经济欲望。——我现在有了我的饿乡了, ——苏维埃俄国。俄国怎样没有吃,没有穿,..饥,寒..暂且不管,.. 他始终是世界第一个社会革命的国家,世界革命的中心点,东西文化 的接触地。我暂且不问手段如何,——不能当《晨报》新闻记者而用新闻记 者的名义去,虽没有能力,还要勉强;不可当《晨报》新闻记者,而竟承受 新闻记者的责任,虽在不能确定的思潮中(《晨报》),而想挽定思潮,也算 冒昧极了,——而认定“思想之无私有”,我已经决定走的了。..现在一 切都已预备妥帖,明天就动身,..诸位同志各自勉励努力前进呵!①① 《瞿秋白文集》文学编第1 卷,第31 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年版。 朋友们带着佩服与羡望的心理,望着瞿秋白。今晚,瞿秋白脸上的神 采,胜过他那瘦弱的身体,说话又快又响亮,象一切困难一切顾虑都不曾挂 在心上的、老有经验的战士。纵然有些疲倦,他还是把精神提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