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 卷,第48 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年
类别:
其他
作者:
佚名字数:764更新时间:23/03/24 12:19:38
哈尔滨的冬天越来越冷,枯树,疏林,积雪,冷月,一派荒寒萧瑟。
下层居民的经济生活寒俭得很,文化生活也就更加可怜。瞿秋白所得到的印
象是“满洲三省的文化程度几等于零”①。马路上到处是粪尿垃圾。中国住
宅区的穷苦人家,“几间土屋,围着洋铁皮木板乱七八糟钉成的短墙,养着
几只泥猪。”②这样低下的生活水平,哪里还谈得到文化呢?!文化不是天
赋的,中国民族应当如何努力?东方文化古国的文化何时才能重新振兴?这
一系列的问号在瞿秋白的脑中萦迴不已。没有文化便不能直接接受新的学
说,就不能有阶级的觉悟,就无法再造文明。这里急需“往民间去”的先锋
队,可惜这里的知识界又不中用。怎么办?回答是:到俄国去!“宁死亦当
一行”③!他的决心更坚定了。
①②《瞿秋白文集》文学编第1 卷,第56— 57 页。
③《瞿秋白文集》文学编第1 卷,第59 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年
版。
1920 年11 月7 日,俄国十月革命三周年。瞿秋白应邀参加了在哈俄国
人的纪念会。会场设在哈尔滨工党联合会预备开办劳工大学的新屋。场中人
满,挤不进去。于是他坐到演说坛上。宣布开会时,全场高呼“万岁”,起
立齐声唱《国际歌》。这是瞿秋白第一次听到《国际歌》,“声调雄壮得很”。
会后,他应邀到一位布尔什维克党员的家中去参加晚宴。屋里摆着盛筵,红
绿色电灯,满屋红光灿灿,墙上挂着马克思和列宁的肖像。
席间,大家痛饮欢呼。一些热情的俄国女郎香气浓郁,凑近来问中国、
北京、上海的风俗人情,絮絮不已。一位来自莫斯科的俄共党员,立起演说:
“我们在此地固然还有今夕一乐,莫斯科人民都吃黑面包,还不够呢。..
共产党担负国家的重任,竭力设法..大家须想一想俄国的劳动人民呵。”
①瞿秋白同他攀谈,他问瞿秋白是不是共产党,中国政党有多少?瞿秋白答
道:“中国社会党(按指共产党——引者)还没有正式成立的,只有象你们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时的许多研究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会。”②这是瞿秋白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