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的改造事业,“共产主义从此不能仍旧是社会主
类别:
其他
作者:
佚名字数:9270更新时间:23/03/24 12:19:39
了”。写到这里,瞿秋白不由想到了东方的故国和自己的同胞,他希望“中
国人亦应当用一用心”,走什么样的路才能使国家强盛起来。他意味深长地
写道:“俄国革命史是一部很好的参考书呵”!因为,共产主义已经不仅是社
会主义丛书中的一个目录,而是在苏俄开始“人间化”了。
共产主义唯其不是天上的乐园,而是人间的社会,它的发展过程中就
不免发生各种困难和某些弊病,而克服这些困难和弊病,需要勇气、决心,
也需要流血牺牲。瞿秋白在旅俄通信中,如实报道了所见所闻。1921 年东
俄旱灾,灾区非常大,瞿秋白转述俄国中央及各省报纸上的灾区通信:“一
堆一堆饥疲不堪的老人幼童倒卧道旁,呻吟转侧”,“啮草根烂泥”,“竟有饥
饿难堪的农家,宁可举室自焚”,“还有吃死人肉的呢”!
①这是一幅惨不忍睹的景象。当时不少外国新闻记者据此百般渲染,
把苏俄社会主义制度描绘成人间地狱。瞿秋白与之相反,他在报道
灾情的同时,也说明苏俄政府救灾的对策:“劳农政府设着种种方法
力图救济。各机关实行赈捐,没有被灾的农村,都派人募收志愿捐
助的食粮。各城市中呢,举行音乐会,演剧,募捐;学生,赤军,
医生,看护妇热心参加。职工联合会组织募捐队,又到灾区去调查。
请外国红十字会来俄考察赈助”②。瞿秋白谴责了借俄国灾荒施展
阴谋反对苏俄的欧洲资本家的行径。他说:“几百万人的性命在文明
人眼光里算得什么!”指出,苏俄国内资产阶级是“欧洲政客的同类”,
他们企图组织“无党的赈灾会”,其中有些贵族老爷“想借此出境,
却不肯到困苦的灾区去”,③因而被苏俄政府解散,并逮捕了其中的
阴谋分子。
②①《瞿秋白文集》文学编第1 卷,第171 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年版。
②③同上书,第171、172 页。
瞿秋白是一个真挚热情地追求真理的青年新闻工作者,他带着严肃的
科学态度,去研究科学的社会主义学说,考察革命后的俄罗斯。他对共产主
义、社会主义学说的追求与信仰,同宗教的偶像崇拜和教条迷信不同。他向
往俄国无产阶级革命,但决不先入为主地观察和描绘苏俄社会,把那里写成
是一片光明的极乐世界,或者匆忙得出简单肯定的结论。他要对社会现象进
行周密的调查和深入的思考,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这就是他所说的“世间
的唯物主义”。
俄国社会各种问题中,国家机关中的官僚问题仍然相当严重。瞿秋白
在采访中得知,一个小学的女教师因为学校停课,配给的口粮不够吃,便去
兼任临时教席,以求多得一点口粮。农工检察委员会派员整顿考核时发现了
女教师的“违法”行为,这位女教师不得不受审判。可是,参与审判的审判
官们每人竟至少超额领取了七份口粮,因为他们是官。另一件事,是一位营
官作弊贪污五百万苏维埃卢布,营长和委员长起初假装不知。
营官以地毯贿赂营长夫人,并骗过了委员长。不料委员长夫人得知此
事,便揭发出来,营官被判处死刑。这种阴暗面,存在于革命后的俄国,是
完全可以理解的。
宗教迷信,也是苏俄社会中一个突出的问题。1921 年4 月23 日,友人
郭质生邀瞿秋白去参观希腊教的复活节礼拜仪式。这一天,居民几乎家家都
插“瘦柳”,教堂中举行盛大的礼拜活动。他们来到莫斯科最大的教堂——
基督救主庙时,已有众多的教徒,每人手持“瘦柳”,等待神甫驾临。救主
庙的神甫,是全俄最高的神甫,革命前受国库供养,统辖全国教务,成为“国
中之国”。革命后,教制仍旧存在,不过与国家政府脱离关系,只受教徒供
养。大礼拜式,进行了二小时多才散去。它给瞿秋白的感触很深,他对郭质
生说:仿佛不在欧洲。希腊教仪式竟和中国道教相似。
复活节的夜祭恰巧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前一天晚间。入夜,莫斯科人几
乎倾城出动,城中一千五百多个教堂的钟声响彻夜空,基督教主庙里,人山
人海,至少也有两三万人。
瞿秋白挤在庙中,观看夜祭的仪式,好不容易挤出来,回到寓所已是5
月1 日的清晨四点多钟了。红场上虽有无产阶级文化部演出歌舞,并有加里
宁演说等,但不如复活节活动的盛大隆重。
农民问题,官僚问题,宗教问题,苏俄社会中这种种的阴暗现象,究
竟是如何造成的?它引起了瞿秋白的沉思。他没有迷惑,而是试图用历史唯
物主义观点,探索和分析它们的社会历史根源。他指出农民的反抗,民众的
迷信,是旧俄这个经济落后国家的守旧性,小资产阶级心理的反映;而官僚
贪污作弊,则是植根于封建遗毒,东方式专制政体。由此,他论到“俄罗斯
东方式的国民性”,指出:原来俄罗斯民族本较西欧各民族包含些东方性。
譬如沿街小便,戏院里吸烟室里烟灰火柴满地,约人常常失信,这还都是小
节。下级官吏的作弊受贿,尤其是俄皇时代遗传下的“成绩”中最显著的一
点。
“因有社会经济的根源,只在变化不在消灭,革命的巨潮如此汹猛尚且
只扫刷得一些”①。可喜的是,现在无产阶级新文学已出现新的果戈里式的
作家为官僚主义画像,而共产党的报纸也积极努力的攻击官僚主义。这就证
明,这些阴暗现象,都不是苏维埃新社会自身的痼疾,它们将不断受到新兴
力量的冲击,逐步地被消除。这一历史性的变革,必将带来新的建设,新的
生活。瞿秋白正确地向人们说明:“共产主义是‘理想’,实行共产主义的是
‘人’,是‘人间的’。他们所以不免有流弊,也是自然不可免的现象。
如单就‘提携小民族,使越过资本主义的过程而并达于共产主义’的
大政方针,及他们首领的深自警惕,抱定宗旨,不折不挠的去实行,这种态
度看起来,虽不能断定他们最后的成功,然而必是见他们实行自己的理想而
并且能深切研究实际生活中之状况及对付它们的相当办法。这是中国人所应
当注意的。”②..
①《瞿秋白文集》文学编第1 卷,第166 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年
版。
②《共产主义之人间化——第十次全俄代表大会》。
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继公布课税法改善农民生活以后,又着手改善
工人和城市居民的生活,公布了关于工人报酬问题等一系列法令。新经济政
策实施,不久便见功效。
瞿秋白在采访考察中,亲身体验到了新经济政策对于社会实际生活带
来的变化。在5 月复活节时,居民已可从市场上买到鲜肉等食品,举行节日
的家筵。“回忆二三月间,我到俄人家里,那冷淡枯寂的生活,黑面包是常
飡便饭唯一的食品,中国茶是请客的佳味。
现在丰富得多了”。“大概而论,大多数劳动人民也受许多方便利益—
—工厂工资大增,废劳动券而令得购买于市场的可能。”①随着政府开放商
业命令的发布,莫斯科街头广场,出现了革命以来所未有的兴旺景象。到处
是一排排的小商摊,“人山人海,农家妇女,老人,工人,学生..种种色
色人,簇拥在一处。这里一批白面包,香肠,火腿,牛奶,糖果点心,那里
一批小褂,绒裤,布匹。一堆一堆旧书旧报,铁罐洋锅,碗盏茶杯..唔!
多得很呢”!②有的学生拿着一裤一鞋;贵妇人手持金表、宝盒;贵族少年
展示贵重挂毯,都在做生意。不久,新的商店、面包房、咖啡馆都以华丽的
门面开张了,其中有些店铺是贵族集资开设的。面对新经济政策所产生的巨
变,瞿秋白试图从理论上加以分析,他说:“再想不着:严冬积雪深厚,—
—我们初来时,劳动券制之下,——这些丰富杂乱的‘货物’,都埋在雪坑
里冰池底么?经济市场的流通原来这样。”“其实新经济实行,资本主义在相
当范围内可以发展。”一个犹太商人开的面包房,每天可以获利几千万苏维
埃卢布,“资本的发展——按经济学上的原则——真是‘速于置邮而传命’”。
③对于苏俄政府的新政策,瞿秋白真是佩服了!他欣然写了一系列的通信,
如《苏维埃俄罗斯之经济问题》、《俄罗斯之工人及协作社问题》、《俄都纪
闻》、《劳农政府内政外交之新局面》等,高度评价了新经济政策对巩固工农
联盟,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伟大功绩。指出:“劳农政府从实行新经济政策以
来..国内经济生活都因自由商务的开放而渐渐发展”,“此期是劳农政府最
发展的时期”,俄国“复活”了!因而他由衷地称赞新经济政策是“无产阶
级革命党的第二篇”,是“社会革命史之第二篇”④。①《瞿秋白文集》文
学编第1 卷,第145— 146 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年版。
②《瞿秋白文集》文学编第1 卷,第154 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年
版。
③《瞿秋白文集》文学编第1 卷,第154、156 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年版。
④《劳农政府内政外交的新局面》。北京《晨报》,1922 年5 月25 日。
瞿秋白对于苏俄农村中出现的新事物的萌芽,如“农业协作社”也予
以充分注意,用了许多统计数字和调查情况来说明农业协作社的优越性和发
展前途。他还饶有兴味地研究了苏俄社会主义建设与外国资本的关系。先后
采访了当时在莫斯科的德国经济调查员兼外交代表史德勒博士、英国伦敦《每
日先驱报》记者亚尔史学葛,并由史德勒介绍会见了来访的美国资本家房德
列浦及《旅俄六周记》作者郎塞,同他们进行广泛的交谈。
德国的史德勒博士对他说:德俄两国的经济恢复必须互相辅助,他来
俄就是为两国正式缔结外交关系作准备。瞿秋白问他来俄的感想,史德勒回
答说:资本家是可以推翻的,资本却不可以毁的,——无产阶级胜利后,那
资本就是无产阶级国家的库藏,俄国革命中或者有这一类失误之点。美国的
房德列浦则表示,他此行是为两国间关于开发堪察加订立租约的事,如果成
功,美国可以供给各种原料,及主要的工业品机器等,俄国方面的木材、皮
货、矿产等自然资源可以得到开发。为了深入了解俄国对外关系,瞿秋白等
专门访问了苏俄政府通商人民委员会副委员长列若乏。
列若乏说:俄国与国外通商,是政府的专利。现在与外国关系已经很
好,英国已正式签约,德国、意大利、捷克都已经或即将缔结通商关系协定。
外国商人在俄国的利益,受到政府担保。现在政府正在努力协理各种租借地,
借外国资本来发展俄国工业。战时俄国工业毁坏太甚,技师死者很多,所以
非聘用外国技师,购买外国机器来发展工业不可。列若乏强调指出:没有工
业就没有社会主义,况且决不能在隔离状态中实行新村式的共产主义..我
们俄国革命史上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盛行的民粹派主张无工业的农村公社社
会主义。马克思派和民粹派的争执的焦点就在于此。你们想必很明白,我们
是马克思主义者,决不能行这种俄国式的社会主义。..当然并且必须和暂
时没有打倒的外国资本家相利用,——发展工业培植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基
本;..看罢,是资本家胜呢,还是我们?列若乏的这番话,是很精辟的,
瞿秋白显然欣赏并且同意他的论断:采访归来立即写进他的《赤都心史》一
书。也许,从这番话得到启示,瞿秋白更感到有必要学习和研究俄国革命史
和革命理论,于是他着手写作《俄罗斯革命论》即《新俄革命史》。这部书
稿后来交给了上海商务印书馆,但遭到国民党反动当局的禁止,未能出版。
瞿秋白准备赎回,又遭书馆老板拒绝。1932 年1 月28 日,书稿和上海
商务印书馆编辑部同毁于战火中。
为了使社会主义建设成功,必须获得和平的环境。苏俄政府在革命胜
利四年之后,按照两种社会制度和平共处的方针,力求同资本主义国家建立
正常关系,实行广泛的经济合作。1922 年4— 5 月间,苏俄代表团出席了在
意大利热那亚举行的包括俄、德等国在内的所有欧洲国家的经济财政会议。
苏俄政府虽然没有同协约国列强达成协议,却巧妙地利用了帝国主义之间矛
盾来维护和平和苏维埃俄国的安全,与德国在拉巴洛(热那亚郊区)签订了
苏德条约。同时苏俄政府大力争取同被压迫的和附属国的人民接近,1921
年苏俄政府同伊朗、阿富汗和土耳其签订了条约,对这些国家争取民族解放
的斗争给予了援助。瞿秋白高度评价了苏维埃俄国外交政策的成就。在通信
《莫思科传来——日诺亚会议情形》一文中,他尖锐地嘲笑了帝国主义列强
之间,“一块烂骨头,抢来抢去,自己咬着自己的尾把(巴)了!”他说:“四
年以来,协约国对俄,始以军力,不成;继之以阴谋及经济封锁,不成;现
在居然公请到会,国际地位上,俄国实际上已得‘事实上的政府’之承认。”
①瞿秋白还高度赞扬了苏俄政府支援被压迫和附属国人民的外交政策和国际
主义精神。
①《莫思科传来——日诺亚会议情形》。北京《晨报》,1922 年5 月26
日。
在苏俄两年,瞿秋白的考察采访所涉及的方面很广,接触的人物很多,
上至领袖、教授,下至老妪、幼童,三教九流,各色人等,了解了政治、经
济、文化、外交、民族等各个领域的情况,写出了五六十篇(其中遗失十多
篇)旅俄通信,仅在《晨报》上发表的就有四十篇,约十六万字。他出色地
完成了《晨报》所赋予的使命,称得上是一位年轻有为、才华出众的驻外记
者。
澎湃赤潮的洗礼
沙俄旧都彼得堡是十月无产阶级革命的起义中心地。瞿秋白到俄后,
就想前往参观,但一直到1921 年5 月初,这个愿望才得以实现。经过苏俄
外交人民委员会的安排,瞿秋白、俞颂华、李宗武三人免费到彼得堡作了三
天访问。作为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的都城,彼得格勒在战前有小巴黎之称,
其繁华可想而知。但是当瞿秋白一行到达后,却觉得它颇为荒凉,一是几座
名园和几条街道毁于战乱,尚未修复;二是城中马路宽阔而行人寥寥。
给他们印象最好的,仍旧是画院、美术馆和剧场。他们在彼得格勒富
丽堂皇的剧场中,欣赏了驰誉世界的芭蕾舞,“置身其中,却又觉得有些繁
华了。”①他们来到芬兰湾头,这是旧俄的北方出海口,彼得大帝的巍巍铜
像仍然耸立,他面目威严,把一只手向海口方向指去,仿佛告诉俄国人那是
俄国的出路。然而,曾几何时,沧桑巨变,在阿芙乐尔巡洋舰攻打沙皇宫阙
的炮火硝烟中,那个老朽的帝国已经成为历史的陈迹,代之而起的是在战火
中兴起的苏维埃俄国。此时,苏俄已成为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中心。①
俞颂华:《十二年前旅游苏俄的回想》。1933 年5 月版《申报月刊丛书·苏
联研究》。
在十月革命以后,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各国都出现革命的高潮,
共产党的组织也相继建立起来。例如,1919 年春,匈牙利和巴伐利亚成立
了苏维埃共和国。1918 年到1919 年初,在阿根廷、芬兰、奥地利、匈牙利、
波兰和德国等成立了共产党,许多国家成立了共产主义小组和左派社会党人
的组织,这样,就有可能实现列宁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所提出的任务—
—成立第三国际即共产国际。1919 年3 月初在莫斯科举行了共产国际第一
次代表大会,宣告共产国际的成立。这就是瞿秋白所概括的:“十月革命爆
发,莫斯科成了世界革命的中心”①。
1921 年6 月,莫斯科的初夏时节,莫斯科河畔已经绿草如茵,灌木青
青,一派生机勃勃。这时有四个国际性的大会即将在这里召开:共产国际第
三次代表大会,共产国际妇女部第二次代表大会,少年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
大会,赤色职工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
瞿秋白感到了革命的力量,他把这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者的盛大集会,
形象地称之为“莫斯科的赤潮”,并使自己投身于这赤潮的澎湃波涛之中,
进行紧张的采访活动。
6 月17 日,来自世界各地的代表,差不多都到齐了。苏俄政府在红场
举行阅兵典礼,欢迎各代表团。“广大的旷场,几千赤军,步马炮队,工人
军事组织,共产党军事训练部,男工,女工,儿童,少年都列队操演。..
各国代表都致祝词。”②
①②《瞿秋白文集》文学编第1 卷,第159 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年版。
6 月22 日,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大剧院举行开幕式。瞿
秋白以记者身份出席了大会。他报道大会的盛况说:“大剧院五千余座位都
占得满满的,在台上四望,真是人海,万头攒动,欣喜的气象,革命的热度
已到百分。祗诺维叶夫致开会词:‘我以第三国际执行委员会的名义宣布第
三次..共产国际大会开会..’下面鼓掌声如巨雷,奏《国际歌》”①。
各国代表致词后,著名歌唱家夏里亚宾唱歌助兴,最后全场五千多人都卷入
《劳工歌》的声浪中了。瞿秋白的思想的浪潮,也随着莫斯科的赤潮激荡着,
他把激动的感情融进了新闻报道中。
①《瞿秋白文集》文学编弟1 卷,第159 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年
版。
开幕式后,共产国际代表大会在克里姆林宫安德莱厅进行。瞿秋白再
次来到这艺术之宫。今天,这古旧朴素的宫殿,似乎在赤潮中更增添了异样
的光彩。他写道:“现今则安德莱厅赤色光辉四射,全宇宙映耀,各国劳动
者代表的演辞,声音震及环球,——第三次大会的共产国际;今日之克莱摩
宫真做得人类文化三阶段的驳杂光怪的象征。”①
7 月6 日,在瞿秋白的旅俄生活中,是一个永远难忘的日子。这一天,
在安德莱厅瞿秋白荣幸地看到了伟大的国际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他在当
日写下的一束文字,真实地记录了这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场面,并且最早
向亿万中国人民描绘了列宁的形象。
列宁出席发言三四次,德法语非常流利,谈吐沉着果断,演说时绝没
有大学教授的态度,而一种诚挚果毅的政治家态度流露于自然之中。②
安德莱厅每逢列宁演说,台前拥挤不堪,椅上,桌上都站堆着人山。
电气照相灯开时,列宁伟大的头影投射在共产国际“各地无产阶级联合起
来”,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苏维埃共和国等标语题词上,又衬着红绫奇画,
——另成一新奇的感想,特异的象征。..列宁的演说,篇末数字往往为霹
雳的鼓掌声所吞没。③
会间休息时,瞿秋白在走廊上遇见了列宁。看到这位举世景仰的革命
伟人,瞿秋白抑制不住自己的兴奋。可惜列宁实在太忙,他亲切地指给瞿秋
白几篇有关东方问题的材料,简略地谈了几句话,便道歉分别了。虽然只是
简短而匆匆的会面,却使瞿秋白心里异常激动,他说:“政治生活的莫斯科
这次才第一次与我以一深切的感想呵。”④会间,瞿秋白也见到了托洛茨基,
并谈了话。
①②同上书,第161、162 页。
③④《瞿秋白文集》文学编第1 卷,第162 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年版。
1921 年9 月,瞿秋白除担任新闻记者外,开始到莫斯科东方大学(全
称为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中国班任教。东方大学成立于1921 年5 月,
是一所政治性的学校,名誉校长是斯大林。学生大部分来自苏俄远东各少数
民族,也有一部分是从远东各国来的,其中有中国、日本、朝鲜等国的学生。
中国学生单独编为中国班,刘少奇、罗亦农、彭述之、任弼时、柯庆施、王
一飞、卜士奇、肖劲光等都在这里学习。瞿秋白在班中讲授俄文,担任政治
理论课的翻译,讲授唯物辩证法、政治经济学等课。俄文课的教学很困难,
其原因:一方面中国学生初学俄文,比较吃力;一方面教师的中文水平太低,
俄国教师中除郭质生外,都不懂中文。没有教材,而工具书只有哈尔滨出版
的很不象样子的《俄华辞典》。瞿秋白为了让这些历尽艰辛、冒着生命危险
到苏俄来寻求真理的青年同志学好俄文,总是设法讲好俄文课。课前,他收
集适用的教学材料,认真备课,上课时注意讲授方法,循循善诱,收到良好
的效果。他经常到学生中去,询问学习情况,对大家十分关怀。据曹靖华回
忆:“秋白教给我们俄语应当从那里学起,要注意什么问题..真是诲人不
倦。秋白是一个兴趣广泛的人,知识很渊博,酷爱读书,也喜欢聊天。几乎
每个星期日,我和韦素园都去找他聊天。真是书呆子碰到了书呆子,好象《天
方夜谭》的人物似的,聊一千零一夜也聊不完。那聊天也是真正的学习,是
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学习。中国有句俗言:‘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和秋白同志的一夕谈,胜读百年书啊!”①..
①曹靖华:《深沉的感念》。《光明日报》1985 年6 月16 日。
俄国女友苏菲亚·托尔斯泰曾经数次邀约瞿秋白等,到清田村(即雅
斯纳亚波梁纳)一游。但是因为忙,一直未能成行。清田村离莫斯科四百余
里,列夫·托尔斯泰的邸宅就在这里。十月革命后邸宅保存完好,由教育人
民委员会管理,改为托尔斯泰邸宅陈列馆。10 月间,恰好逢上莫斯科教育
厅第一试验模范女校有一班学生读托尔斯泰文学事迹后,要到清田村游览实
习,于是瞿秋白、李宗武(俞颂华已于5 月间赴柏林)便趁便同行。
10 月13 日晚从莫斯科苦尔斯克车站登上火车,14 日抵图拉,停车至
晚又行,夜里抵达清田站住宿。15 日由清田站步行,向托氏邸宅走去。这
是一个秋云微薄,桦林萧瑟的天气,沿着村路两旁矗立的树林,红叶斑斓,
小桥溪流,水云映漾,人们轻步在衰草上,如同走在绒毯上,心神散畅,乡
趣油然而生。托尔斯泰邸宅是一座中世纪式堡垒,原是托尔斯泰母亲家复尔
康斯基公爵的遗产。托尔斯泰的幼女、也是陈列馆的负责人亚历山大出迎参
观者,并讲解室内陈列内容。使瞿秋白感到惊讶的是,托尔斯泰书房中竟有
芝加哥出版的汉英对照老子所著的《道德经》。午飡时,瞿秋白与托尔斯泰
的妻妹以及幼女亚历山大、媳安德莱夫人等同桌,他们频频问及中国的政治
情况、老子学说等。饭后,安德莱夫人友好地邀请瞿秋白等游览花园,他们
在法国式的小径上漫步,谈话。瞿秋白问安德莱夫人乡居如何?她说:“乡
居也不过因为有事罢了,此间人愚蠢,无可谈心,未免焦闷。‘你看,那些
人,老军官现在已反成希腊教徒,我们两位亲戚女太太们,成天的骂革命政
府,俄国平民对着她们都有罪似的,——难道这是托尔斯泰的主义?..’
所以他说很乏味,在乡间住着,说还是偶然到农民家去走走,倒可散心。”
①他们信步走到一位农民家中,女主人原是托尔斯泰的农奴,还有一位客人
是安德莱夫人以前的陪嫁丫环。女主人很热情,招待他们吃茶。①《瞿秋
白文集》文学编第1 卷,第190 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年版。
从农民家中出来,他们去参观托尔斯泰主义者创办的公社。公社主人
欢迎中国客人,并向他们介绍了公社的情形。他说,托尔斯泰主义者主张非
战,他们屡次抗拒征调,往往被捕,但出狱后大家组织起来,仍然不去当兵,
后来得到教育人民委员会允许在这里组织了公社。田地用托尔斯泰遗产分给
农民后所余。有麦田四十七俄亩(一俄亩抵中国十八亩)、菜园二俄亩,另
有三十五俄亩果园,其中一半与同村农民共有。马六匹,牛七匹,羊十头。
社员十八九人,都能下田劳动,女社员还缝工织网,农忙时可以雇人。
生产品完全公有,各取所需;每年只向国家交纳五十普特的粮食税,
其他一切自由,几乎与外界隔绝。他们预计,一年的生产足以自给,不过,
今年是第一年,还没有到收获季节。
归途,瞿秋白又到农民中访问。一位农民对他说,由于实行粮食税,
负担轻些,但生活还不宽裕。谈到托尔斯泰主义者的公社,他说:他们都是
大学生,虽说什么集体合作生产,究竟不大会种田。那四五十亩田,据我看
来,还不如分给我们小农好些。农民有他们自己的观点。
清田村一游,瞿秋白感到畅心满意。他看到了旧俄贵族遗风还喘息于
乡野,依稀度着残梦。知识分子的唯心派,新村运动,还在作最后的表演,
虽然他们不具有生命力。
农民的生活,仍然不富裕;他们和富有的知识分子之间,在情感上也
是两样的。由此他加深了对于俄国社会的认识。
回到莫斯科后,农民问题一直在瞿秋白的头脑中萦回。新村运动,虽
然在苏俄还与苏维埃农场、协作社一起存在着,但它终究不能解决农民问题。
他说:“无产阶级革命没有农民的辅助,不能有尺寸功效,同时农民却是小
资产阶级,——这是马克思主义者都知道的。”“农业会议近来屡次宣言土地
国有的原则,而使用土地者的私有生产品权仍保存,——因农民小资产阶级
的心理,在现实的世界中,不得不有此政策。”①瞿秋白认为,布尔什维克
党实行土地国有是革命第一期的土地政策,现在第二期实行新经济政策,是
为了加强“无产的工人与小资产的农民间之协进”②,即巩固工农之间的联
盟。
对于俄国农民问题的历史发展和前景,瞿秋白这样写道:“资本主义中
‘最初积累’的发展,必定令农民为阶级的分化;国家工业的发达,必定一
面吸收无产阶级化的农民,一面扩充财政,技术的影响于乡间,——相对的
双方发展;在某一时期之后,引到非常剧烈的经济的阶级斗争——然后治者
的无产阶级的胜利及西欧美洲的奋起,方渐创社会主义现实的基础。固然,
俄罗斯革命的意义,不是这几字可尽,然而很可以明白:俄国不能成隔离的
新村制,而是现实经济改造世界中之一部分。”③这一段文字,从俄国的工
农联盟,联系到世界范围的革命联合,说明作者的目光是远大的,他的论点
中已经有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色彩。①②《瞿秋白文集》文学编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