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 卷,第207 页。人民文学山版社1953

类别:其他 作者:佚名字数:4471更新时间:23/03/24 12:19:40
离别了两年的中国,给这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第一眼印象:中国依 然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此时是直系军阀吴佩孚控制着北京政府)统治下 的狗彘食人的中国;“中国政府原来是‘率兽食人’的政府,谄媚欧美帝国 主义,以屠杀中国平民劳动者为己任。”①本来,瞿秋白打算在到达北京以 后,马上把他在苏俄研究考察所得以及苏俄现状,向中国读者报道。但是, 当他看到中国的现实后,不能不先对中国发表自己的主张了。回国三天后, 他在一篇短文中,提出了他以前不曾也不可能提出的救国之方: 中国真正的平民的民主主义,假使不推倒世界列强的压迫,永无实现 之日。世界人类的文化,被这一班“列强”弄得濒于死灭且不必说起,中国 平民若还有点血气,无论如何总得保持我们汗血换来的吃饭权。全国平民应 当亟亟兴起,——只有群众的热烈的奋斗,能取得真正的民主主义’只有真 正的民主主义能保证中国民族不成亡国奴,切记切记!②①《瞿秋白文集》 4 卷本第1 卷,第197 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 年版。 ②同上书,第198 页。 这时,刚刚诞生半年的中国共产党正在集中力量领导工人运动,形成 了现代革命史上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农民运动也在广东兴起。面对中国工 农革命斗争的新形势,瞿秋白回到北京不久,于1 月31 日在中共中央机关 刊物《向导》上,发表了《政治运动与知识阶级》一文,从政治上新旧两大 营垒的斗争入手,精辟地分析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分化及其在革命斗争中的地 位和作用。他说,五四运动前后,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在革命斗争中是发挥 了很大作用的,但有些人对自己估计过高,没有看到知识分子阶层在阶级分 化中的复杂性,从而忽视了工农群众的力量。胡适曾说:“干预政治和主持 正义的责任必定落在知识阶级的肩膊上”①,当时党内有人如张国焘也有类 似的观点。这是一种笼统的、似是而非的观点。针对这种观点,瞿秋白尖锐 地指出:“知识阶级,究竟是什么东西?”②,它一部分是士绅阶级的,是 以议员、政客为职业的旧的知识阶级,他们是“社会赘疣”;另一部分是经 受“欧风美雨”薰陶的“学校的教职员,银行的簿记生,电报电话汽船火车 的职员,以及最新鲜的青年学生,是新经济机体里的活力,正在膨胀发展, ——这是新的知识阶级。”③青年学生在新型的知识分子中,和官僚在旧式 的知识阶层中,都占重要的地位,前者是“民治派的健将”,后者是“专制 派的镖师”④。 他们属于不同的阶级,为不同的阶级服务,也代表着不同的社会文化。 新型的知识分子还应当知道,他们是“受用生产的剩余——劳动平民的血汗, 方能有此‘知识’来代表文化,他应当对于劳动平民负何等重大的责任!何 况在此新旧潮流冲突的时候,中国社会生死存亡的关头!”⑤新型知识分子 应当做“社会的喉舌”,“平民的先锋”⑥,要把自己的命运与工农群众连结 一起,以工农群众为革命的主力军。在革命高潮到来,不少知识分子彷徨于 群众斗争之外的时候,瞿秋白正确地阐明知识分子和工农群众的关系,是非 常必要和及时的。①②③④⑤⑥《政治运动和知识阶级》。《向导》 回到北京,瞿秋白住在东城大羊宜宾胡同堂兄瞿纯白家中。瞿纯白仍 在外交部做事,月薪约二三百元,但在京城居大不易,一些必要的排场不能 不讲,家中雇佣看门人、车夫、女仆,每逢年节必备礼物向亲友、上司敬献; 这一笔花销,只能维持一个虚假的体面,家中饮食并不好。瞿纯白希望堂弟 能留在北京供职。李大钊准备介绍瞿秋白到北京大学俄国文学系教俄国文学 史。当时北大俄文系只有三个俄国教师,没有中国教师,也没有系主任。但 北大实权掌握在反动派手中,迟迟不发聘书。北京政府也准备聘用他在外交 部任职,月薪二百元。但瞿秋白拒绝了这份收入可观的差事,颇使堂兄不解。 事后,瞿纯白才知道,堂弟已属于共产党人,从此专门从事党的工作,成为 职业革命者了。 瞿纯白的住宅,是一个不算小的宅院,进得大门,左边是个偏院,左 边第一进是前院,院中植有两株西府海棠,瞿秋白住在前院的正房,中间隔 着堂屋,与瞿纯白夫妇的房间相对。右第二进的大院周围有三个小院,分布 着厨房、客房、洗澡房等。夜里,瞿秋白经常伏案写作,睡得很晚。白天常 常出去。一位俄国记者常偕夫人来访,并一起到女高师去听音乐会。偶有闲 时,瞿秋白对瞿纯白夫妇和侄儿重华、小农,绘声绘色地介绍他在苏俄的见 闻,并教孩子们学唱《赤潮曲》、《国际歌》等歌曲。《赤潮曲》是他自己创 作的,时间当在1923 年春夏之交。歌词最后写道:“从今后,福音遍天下, 文明只待共产大同。看!光华万丈涌。”有一次唱罢这首歌,他问重华:“你 知道是谁养活了我们吗?”重华爽快地答道:“是爸爸挣钱养活我们。”他听 了不觉笑了起来,接着他耐心地向重华讲解工人、农夫创造财富的道理。他 说:“假若没农夫种田,工人做工,你爸爸挣的钱再多,也要饿肚皮的。”说 得重华、小农也都笑了起来。 《国际歌》的歌词,是瞿秋白在这时重新翻译的。在此之前,《国际歌》 在中国已有三种译文,但由于译文不够确切,而且没有与原歌的曲谱配译, 都不能歌唱。为了使《国际歌》成为中国广大劳苦群众的歌曲,瞿秋白按照 曲谱配译中文歌词。瞿纯白家有一架风琴,他一边弹奏风琴,一边反复吟唱 译词,不断斟酌修改,直到顺口易唱为止。 法文“国际”这个词,如果译成中文,只有两个字,而这个音节有八 拍,不易唱好。瞿秋白经过再三琢磨,采用音译“英德纳雄纳尔”。这个唱 法,一直沿用到今天①。①瞿秋白在译文附语云:“但愿内行的新音乐家, 矫正译者的误点,——令中国受压迫的劳动平民,也能和世界的无产阶级得 以‘同声相应’。再则法文原稿,本有六节,然各国通行歌唱的只有三节, 中国译文亦暂限于此。” 中共中央领导机关,为了就近领导北方的工人运动,于1922 年10 月 迁往北京。二七惨案发生后,北方工运转入低潮,中央机关又迁回上海。瞿 秋白后来也离开北京到了上海,并接受中央委托,负责筹办《新青年》季刊, 担任主编,同时主编中央的另一机关刊物《前锋》,参加编辑《向导》,并为 这些刊物撰稿。当时,根据中共中央规定,党中央的这三个机关刊物,大致 分工是:《新青年》侧重理论问题;《向导》侧重政治评论;《前锋》侧重经 济理论。但是实际上的界限并不十分严格。 1923 年6 月15 日,《新青年》季刊创刊号问世。瞿秋白把创刊号编成 “共产国际号”专刊,并亲自题写刊名,设计了封面。封面的中心是监牢的 铁窗,一只有力的手从铁窗中伸出,手中握着鲜红的、飘展的绸带。铁窗下 写着一句话:“革命党自狱中庆祝革命之声”。创刊号的十五篇著译文章作品 中,瞿秋白著有《新青年之新宣言》、《世界的社会改造与共产国际》、《现代 劳资战争与革命》、《东方文化与世界革命》、《世界社会运动中共产主义派之 发展史》、《评罗素之社会主义观》等理论文章六篇,及创作歌词《赤潮曲》、 译词《国际歌》各一首(篇末附歌曲词谱)。稍后出版的《前锋》创刊号, 在十篇文章中,瞿秋白写有三篇:《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之各种方式》、《中国 之资产阶级的发展》、《现代中国的国会制与军阀》等。在《向导》上,瞿秋 白写的评论文章很多。同时,他还为《民国日报》、《东方杂志》等报刊撰写 文章。 这时,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正处于开创阶段,亟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 理论指导,并把这些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结合起来。一切都要从头开始。 瞿秋白深深知道:“中国无产阶级处于世界革命的时代及国民革命的中国, 他一开始自己的运动,便不得不直接参加政治斗争,决不能限于改善自己生 活的经济斗争。‘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的’。 这句话在西欧和俄国仿佛有一时期还是比较抽象的说明,在中国却是 异常明显而具体的真理。既然如此,中国无产阶级自然急切的需要自己的政 治思想的代表。”①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革命家和理论家们,包括瞿秋白在内, 担负着在中国这样特殊的国度里探索革命道路的使命。他们要用刚刚学到的 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独创性地找出一条适合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国情 的革命道路。“我们的著作是想要利于革命的实践的,而并非想‘藏之名山, 传诸其人’的。列宁说:‘自然...与其要革命,毋宁做革命。’我们固然 很愿意从事于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巨著,但是在现时革命潮流汹涌的时机,既 不应幻想明窗净几闭户著书的余暇,那么,仅只我这些马克思主义的试作.. 也就未始无益哩。”②瞿秋白谓为“试作”,并不是自谦之词。在探索革命路 径的过程中,包含着失败和胜利,再失败,再胜利。每一个探索者的理论都 不免包含着正确和偏颇,成功和失误,不存在任何“天纵之圣”。来自知识 界的瞿秋白,对于知识界包括其中先进的思想代表的弱点,似乎看得更真切, 他说:“中国的知识阶级,刚从宗法社会佛、老、孔、朱的思想里出来,一 般文化程度又非常之低,老实说这是无知识的知识阶级,科学历史的常识都 是浅薄得很。中国无产阶级所涌出的思想代表,当然也不能自外于此。只是 革命实践的需要,正在很急切的催迫着无产阶级的思想代表,来解决中国革 命中之许多复杂繁重的问题。‘没有牛时,迫得狗去耕田’,这确是中国马克 思主义者的情形。”③他深知自己“幼稚”,有许多的“没有成熟的、不甚正 确的思想”④,严肃地告诉党内外的同志:“秋白是马克思主义的小学生, 从1923 年回国之后直到1926 年10 月间病倒为止,一直在陈独秀同志指导 之下,努力做这种‘狗耕田’的工作,自己知道是很不胜任的。然而应用马 克思主义于中国国情的工作断不可一日或缓。”⑤这些话表现了马克思主义 者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情操,表现了共产党人胸襟博大,心地坦白的品质。 这种情操和品质,是只有无所畏惧的唯物主义者才具备的。 “革命的理论永不能和革命的实践相离”⑥。这是瞿秋白给自己也是对 中国革命理论家提出的一个明确的指导方针。他自己的全部理论和实践活 动,都力求严格遵循着这一方针,从而使他成为当时党的理论和宣传战线上, 最活跃最有功绩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宣传家之一。①《瞿秋白选集》人 民出版社1985 年版,第311 页。由作者自己选编的《瞿秋白论文集》曾交 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排印到五分之一时,因“四一二”政变而未能出版。 ②《瞿秋白选集》人民出版社1985 年版,第312 页。 ③④⑤⑥《瞿秋白选集》人民出版社1985 年版,第310、311、312 页。 据不完全统计,瞿秋白回国后,从1923 年1 月到1927 年7 月,他所 写的政治理论方面的文章有二百多篇,一百多万字,其中1925 年五卅运动 前约占半数,可以说,这是他的理论著述最丰富、最辉煌的时期。在运用马 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中国国情、考察中国社会状况的基础上,他精辟的、 富有远见的提出和论证了有关中国革命的一系列理论命题,诸如中国社会经 济、政治、文化、思想情况,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 对象、动力,以及革命的战略和策略,特别是关于无产阶级应当掌握对国民 革命的指导权;农地革命是国民革命的中枢;武装平民实行革命战争是中国 革命走向胜利的道路等问题,从而在理论上实践上对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理论 建设,对中国革命都作出了开创性的巨大贡献。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 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瞿秋白首先是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 他在1923 年后所写的关于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著作,对于中国马 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建设作出了大量开拓性和奠基性工作,为传播马克思主 义哲学思想,开创中国无产阶级哲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1924 年1 月至4 月,瞿秋白在社会科学学会编辑的《社会科学讲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