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见面,瞿秋白就给她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丁玲

类别:其他 作者:佚名字数:1385更新时间:23/03/24 12:19:40
个新朋友瘦长个儿,戴一副散光眼镜,说一口南方官话,见面时话不多,但 很机警,当可以说一两句俏皮话时,就不动声色的渲染几句,惹人高兴,用 不惊动人的眼光静静的飘过来,我和剑虹都认为他是一个出色的共产党员。 这人就是瞿秋白同志”①。不久,他们又去看望她们。瞿秋白讲苏联故事给 她们听,这非常引起她们的兴味。过去,她俩在平民女校,也听过一位从苏 联回来的同志讲过苏联情况。两个讲师给她们的感受竟如此不同,先前那一 位象瞎子摸象,瞿秋白的讲法,象熟练的厨司剥笋,十分得要领,使听者感 到层次清晰,丝丝入扣。当瞿秋白知道她们读过一些托尔斯泰、普希金、高 尔基的书的时候,他的话就更多了。她俩就象小时听大人讲故事似的都听迷 了。也许可以这样说:瞿秋白是属于这样的人——神采俊秀,风骨挺拔,真 挚坦诚,毫无矫饰,使人望之俗念俱消,油然生爱慕之情。她们和他,在成 为师生之前,已经成为朋友了。①丁玲:《我所认识的瞿秋白同志》。《文汇 增刊》1980 年第2 期。 王剑虹,原来叫王淑璠,四川酉阳人。早年丧母。父王普山,擅医道, 作过国会议员。1918 年丁玲考入湖南桃源第二女子师范预科时,王剑虹已 是师范二年级的学生了。 1919 年五四运动爆发后,王剑虹成了全校学生运动的领头人。她有一 双智慧、犀锐、坚定的眼睛。在有校长、教师参加的一些辩论会上,她的带 有煽动性而又极富应变才能的演说,常常激起全体同学的热情,几乎每句话 都引起雷鸣般的掌声,把那些守旧的校长、教师问得瞠目结舌,不知所措。 丁玲对她的赞誉的评语是:她象一团烈火,一把利剑,一支无所畏惧、勇猛 直前的尖兵。不久王剑虹来到上海,进陈独秀、李达等创办的平民女校,并 参加了妇女工作。1921 年12 月10 日,中国共产党创导创办的第一份妇女 刊物《妇女声》在上海创刊,王剑虹参加了编辑工作。她还在《妇女声》、《民 锋》等刊物上撰写文章。她热忱于社会主义,热忱于妇女解放,热忱于上进 求知。1921 年寒假,她回常德,动员丁玲到上海入平民女校。但是,不久 她们不满足于在平民女校的学习生活,又双双来到南京。一年多来,两个姑 娘,节衣缩食,把省下来的钱全买了书。正在她们渴求满足更多的知识欲望 的时候,结识了瞿秋白这位良师益友。 瞿秋白极有兴趣地听着她们讲述一年来的东流西荡的生活,以及她们 的不切实际的幻想。他鼓励她们到上海大学文学系听课。他保证她们到那里 可以自由听课,自由选择,以打消她们猜测上海大学又是第二个平民女校的 顾虑。于是,她们来到了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 王剑虹喜欢旧诗旧词,特别喜欢听俞平伯讲的宋词,常常低徊婉转地 吟诵。瞿秋白在课后经常到她们的住处,教她们学习俄文;有时与施存统夫 妇一起同她们到附近的宋教仁公园散步。这时,王剑虹对瞿秋白,已经爱得 很深,但她把爱情埋藏在心底。瞿秋白也是这样,爱在心里,却拘束了行动。 他不常来她们的小屋了,即使来,也多是沉默不语,不象往日那样滔滔不绝 地议论风生了。人的自尊心哪,有时会把成熟的爱情之果,毁之于一旦。王 剑虹忍受不了感情的折磨,她对丁玲说,她准备跟父亲一起回四川酉阳。 丁玲问她为什么,她只苦苦一笑:“一个人的思想总会有变化的,请你 原谅我。”丁玲对女友的这个突然的变化和仓促的决定,事先竟一点儿也没 与自己商量,感到意外的不解。正在烦躁时,瞿秋白来访,丁玲对他吼道: “我们不学俄文了,你走吧!再也不要来!”他带着惊愕的神气走了。当天, 丁玲于无意中,在王剑虹的垫被下边发现了她写的诗句,那诗中燃烧着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