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 卷第3 期。

类别:其他 作者:佚名字数:4686更新时间:23/03/24 12:19:44
这时米夫被派到中国,担任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12 月14 日,米夫在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要召开四中全会。16 日,在米夫干预下,中 共中央政治局通过决议撤消李立三中央对王明等人的处分。25 日,任命王 明为中共江苏省委书记。22 日,又逼迫中央政治局发出《中央第九十六号 通告》,自我否定,完全接受王明《两条路线》小册子中提出的两项主要要 求,即宣布三中全会决议及中央最近各项通告无效;重新决定政治决议和改 造充实各级领导机关。这样,便暂时形成了中央政治局和王明一伙妥协合作 的局面,王明说中央已放弃了调和路线,回到了国际路线上来。何孟雄、罗 章龙等则认为不应再召开紧急会议,不必撤换中央领导人,不应再谈改造党 的组织,而转过来批评王明。 1931 年1 月7 日,六届四中全会在米夫操纵下于上海秘密召开。有的 代表在会前二十分钟接到通知,才知道要开四中全会;有的来到会场还不知 道要开什么会。会议从早上七时多开到晚上十时多。会议批评立三路线,批 评三中全会“调和路线”;李立三已去莫斯科,瞿秋白便成了残酷斗争、无 情打击的主要目标。会议根据米夫的旨意,撤消瞿秋白、李立三的政治局委 员,而被米夫称之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中“最出色”、“最有才华”的领导人 的王明等,竟一步登天(先入政治局,后选为中央委员),钻进了中央领导 岗位。尽管罗章龙派因未能进入中央领导核心,而大闹会场,但米夫、王明 夺权的大局已定,不容更改了。向忠发虽然继续担任总书记,但是大权操在 王明手里。6 月,向忠发被捕叛变,王明代理总书记。9 月,王明去莫斯科 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秦邦宪接任临时中央总负责人。 瞿秋白冷静地从容地对待这一切。他按照中央的要求,在四中全会后 向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写信,声明自己承担责任,接受“指斥”,说自己的 错误是“非常严重的”,是“懦怯的腐朽的机会主义”①。2 月20 日,中共 中央政治局作出关于1929— 1930 年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行动问题决 议案,再次谴责瞿秋白。决议竟指责瞿秋白以派别行动来影响李立三中央对 王明等的压迫,对共产国际清党动摇,对国际代表极不尊重。王明一伙,大 权在握,什么罪名,都可以加在别人头上。瞿秋白欲辩不能,只好再次向中 央政治局写了声明书,接受一切指责,说自己陷入了“派别斗争的泥坑”②。 ①瞿秋白致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和中共中央的信。《党的建设》第3 期。 ②瞿秋白同志声明书。《党的建设》第3 期。 这是共产国际中某些人控制和干涉中国共产党内部事务的一幕极不光 彩的丑剧。其结果当然只能招致一场大悲剧,它给中国党和中国革命带来的 是毁灭性的灾难。 瞿秋白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即使不是从马克思主义者,而是仅仅从 普通人的是非标准和道德观念来判断这一切,他也会看穿这场丑剧和悲剧的 本质。 瞿秋白一生的荣辱功过,可以说同共产国际密切相关。他之成长为一 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一个有威望的党的领导人,是与共产国际的培养与 提携分不开的,而把他从崇高的位子上狠狠地打下来,给以种种不堪忍受的 侮辱,也是由共产国际某些领导人所扶植的王明集团所干的。这件事,对瞿 秋白影响极大。可以设想,当一个人长期所崇拜的权威(个人或组织),原 来竟是这样一副嘴脸,他所产生的失望、痛苦和鄙视,是可想而知的。不过, 在当时,这些苦水他都自己吞咽下去,不愿白白浪费气力,再与这些后台硬 得很,而又具有流氓气质、阴谋家手段的政客们周旋了。 虽有失望和痛苦,但是,瞿秋白并没有灰心。他了解和热爱这个党和 绝大多数的党内的同志,热爱中国亿万的劳苦人民大众。从已经无法工作下 去的领导岗位上下来,对他来说,可以说是求之不得的解脱;他可以在别的 岗位上为党和人民工作。醉心向往的文学园地,现在终于有时间和精力来耕 耘了。从此,开始了他的文学活动的黄金般的辉煌时期。 十二圣洁的友谊 重逢茅盾话《子夜》 四中全会的突然袭击,王明集团打倒了他们预谋要打倒的人。但是, 对于反对他们的人,或者为他们所不喜欢的人,王明一伙并不就此罢休,还 在千方百计地进行迫害。 除去在政治上、组织上进行压制以外,又在生活上采取经济制裁的手 段,对很多人不发或少发生活补助费,使他们的生活陷于极端困难的境地, 以迫使他们就范。不少人卖光仅有的一点值钱的东西,晚上只好睡在水泥地 上,白天到难民救济处喝一点施舍的稀饭。 在无法生活的情况下,有的同志把妻儿送回老家,有的沿街叫卖瓜子, 有的走投无路,竟想到山中落草,劫富济贫,当政治土匪①。①张金保:《关 于六届四中全会的斗争及其他》。《工运史研究资料》(九),1980 年8 月20 日。 王明一伙对待瞿秋白,稍微客气一点。瞿秋白是党的高级干部,又长 期患病未痊。 王明一伙为了保全自己的面子,笼络群众,不得不发给他一点生活费; 但也只是象征性的,仅有十六、七元钱。1930— 1932 年间,上海工人每月 最高工资为五十至九十元,中等工资二、三十元,最低工资八元至十五元。 这一点生活费,仅能维持瞿秋白夫妇的最低生活需要,连温饱都谈不上,更 不要说医病了。这一切,瞿秋白都能克制和忍受;少年时代的清贫生活的磨 炼,使他能够适应急剧下降了的物质生活水平。 带着病,他每天工作十六小时以上。早晨,起床后先看报,几份大报 看得很仔细,重要的资料要剪下或摘录。上午剩下的时间写文章。午睡后起 来翻译或写作。晚上看书或写作,一直到深夜。 他气定神闲,情绪内敛,从不在同志、朋友和妻子面前诉说王明集团 对他的打击。 当时见过他的人,对他的安详,平静,潇洒和幽默,都感到意外。夏 衍后来说: 党的六届四中全会之后,他忍受到了“左”的教条主义、宗派主义分 子的打击,可是,在我和他断断续续的近两年的工作接触中,丝毫也没有感 觉到他受了打击之后的委屈的心情。日常谈话的时候他是那样的乐观,那样 的‘潇洒’,那样的幽默,可是一接触到工作,他又是那样的生气勃勃,对 敌人和旧社会的一切不合理现象具有那样强烈的敌忾和仇恨。少资产阶级出 身的知识分子最经不起打击——特别是来自内部的打击,而在秋白同志身 上,是一点也找不到牢骚、委屈之类的个人主义情绪的痕迹的。①①夏衍: 《追念瞿秋白同志》。《忆秋白》第313— 314 页。 瞿秋白下台,株连所及,杨之华也跟着倒霉,她被撤销了中央妇委负 责人的职务。 她心里感到委屈,要求给她工作做。瞿秋白耐心地说服她,热情地鼓 励她。他说,要在受到挫折的时候,经得住考验。革命工作多得很,在失去 工作的时候,要学会独立工作。 他教杨之华读书,学习俄文,写短篇小说,翻译苏联文学作品。当杨 之华把她写的《豆腐阿姐》这篇小说拿给他看的时候,他由衷的高兴,马上 执笔帮她修改;她学习翻译苏联文学作品,每译出一段,他就帮她改一段。 杨之华长期从事工人运动、妇女运动等群众工作,现在突然要闭门读书写作, 感到很不习惯。瞿秋白便对她说:要学会适应各种环境,善于利用一切条件 和时间,去学习和工作,这也是一种锻炼。在他的帮助下,杨之华逐渐适应 了,心情也舒畅了。 生活中,免不了要碰到不愉快的事。有一次,杨之华在洗衣服的时候, 不知怎么触犯了房东太太,她便指桑骂槐,唠叨个没完。杨之华回到房里生 气地对瞿秋白说:“连洗衣服的自由也没有!”瞿秋白却微笑着幽默地对她 说:“就是因为不自由,才闹革命么!”一下子把她的火气消了。还有一次, 杨之华看到他身体虚弱,很久没有吃到一点好菜,就托邻居买到一只肥鸡, 燉得又香又烂,准备让他吃顿好饭。想不到晾衣时竹杆碰翻了锅。她心疼不 得了,一边收拾一边埋怨他没有帮她晾衣。他马上一声不响地帮她收拾,象 哄小孩似地说:“算我已经吃了吧,应该高兴么。不要想它了,该读书和翻 译了,把你昨天译好的拿给我改。”说得她心也宽了。 瞿秋白对于这位美丽、聪慧、勤俭、坚毅的女性,是非常尊重,百般 爱护的。他与她同甘共苦,相濡以沫,但更多的是她无微不至地照料他,把 一切都奉献给他。家中生活的一切,都由她安排得有条不紊,使他有可能集 中全部的时间和精力写作。他是这个家庭的灵魂,而她犹如融融烛光,照亮 并温暖了这个虽然清贫但却充满了激情的小屋。 瞿秋白对杨之华倾注的感情和辛劳,无限感激,并且深怀歉意。所以 每当她遇到不愉快的事,他总是想法抚慰,逗她高兴;决不让她忧郁和感伤。 当然,这一切都是他们真挚的爱情所生发出来的。 三个月过去,到了4 月下旬。茅盾从沈泽民那里得知瞿秋白的近况和 住址,第二天就到大西路两宜里瞿家看望。这天下午,瞿秋白正在伏案写作, 杨之华在看书。楼下传来了敲门声,听到房东太太去开门。一个女人的声音 问:“何先生在家吗?”“这里没有姓何的!”房东太太已经不耐烦了。杨之 华听出是茅盾夫人孔德沚的声音,连忙下楼,边跑边说:“有姓何的!”并对 满脸狐疑的房东太太解释说:“我娘家姓何。他们是我的朋友。”房东太太扫 了客人一眼,回屋去了。孔德沚是和茅盾一起来的。杨之华请他们进房后, 悄声告诉他们说:“秋白又改名换姓了,不再姓何,改叫林复了。” 原来,去年8 月,瞿秋白由莫斯科归来,听说茅盾已从日本回国,就 用暗语写信给开明书店转茅盾,约他会面。瞿秋白改姓何,杨之华改姓林, 还留了地址。茅盾和孔德沚去看了他们。当时,瞿秋白向他们概括介绍了革 命形势,询问了他在日本的情形,并表示支持他写小说。从那以后,两人已 有半年多没有见面了。 叙了家常之后,瞿秋白问茅盾在写什么?茅盾说正在写长篇小说《子 夜》,已草成四章,并把前数章的情节告诉他。瞿秋白听后很感兴趣,又问 全书的情节。过了几天,一个星期日,茅盾带了《子夜》原稿与各章大纲, 和孔德沚一起又来到瞿秋白家。瞿秋白兴致极好,文学园地的门扉,终于重 新对他开放,即使是看着别人的作品,同作者交流心得,也使他高兴得不得 了。从下午一时到六时,瞿秋白边看原稿,边说他对这几章及整个大纲的意 见。他们谈得最多的是农民暴动的一章,也谈到后来的工人罢工。写农民暴 动的一章没有提出土地革命;写工人运动,就大纲看,第三次罢工由赵伯韬 挑动起来也不合理,把工人阶级的觉悟降低了。瞿秋白向茅盾详细地介绍了 当时红军和各个苏区的发展情形,并解释党的政策的成败,建议他以此为根 据来修改农民暴动的一章,写成后面的有关农村及工人罢工的章节。天快黑 了,王一知来访。杨之华请大家吃晚饭。 瞿秋白和茅盾打算晚饭后,接着谈下去。不料,饭刚吃完,邮差送来 一封信,拆开一看,信中说:你们的母亲病得很厉害,快回去看看吧! 这是党的机关被破坏,此地危险,赶快转移的暗号。可是仓促间,往 何处转移呢?茅盾夫妇当即邀瞿秋白夫妇到他家中去。茅盾住在愚园路树德 里一幢楼内的三层厢房。 二房东是个商人。茅盾对二房东说是亲戚来上海治病,住不久就走。 他让孩子睡在地铺上,把床让给瞿秋白夫妇睡。瞿秋白在这里住了一两个星 期。有了充裕的时间,两个人就天天谈《子夜》,谈上海文艺界,谈左联的 工作,总有说不完的话。对《子夜》,瞿秋白建议茅盾改变吴荪甫、赵伯韬 两大集团最后握手言和的结局,改为一胜一败。这样更能强烈地突出工业资 本家斗不过金融买办资本家,中国民族资本家是没有出路的。瞿秋白读原稿 极为细心。原稿写吴荪甫坐的是福特牌轿车,因为这时上海通用福特车。瞿 秋白认为象吴荪甫那样的大资本家应当坐更豪华的轿车,建议改为雪铁龙牌 轿车。又说大资本家愤怒绝顶而又绝望,就要破坏什么乃至兽性发作。以上 各点,茅盾都照改了。 只是农民暴动和红军活动,由于作者缺少这方面的生活体验,无法照 改。①①茅盾:《〈子夜〉写作的前前后后》。《新文学史料》1981 年第4 期。 《子夜》在1933 年2 月出版,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极重要地位 的作品。同年3 月,瞿秋白发表《子夜和国货年》,说《子夜》将使1933 年 载入中国现代文学史册,而国民党玩弄的骗人的“国货年”只能“做《子夜》 的滑稽陪衬”。因为,中国还在“子夜”中,在“暄红的朝日没有照遍全中 国的时候,那里会有什么真正的国货年”①。瞿秋白认为,《子夜》“是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