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本第2 卷,第876 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5

类别:其他 作者:佚名字数:2356更新时间:23/03/24 12:19:45
②何大白:《大众化的核心》。 ③同上书,第878 页。 他说: 为什么弄成这个样子?两三年来除出空谈之外什么成绩也没有!最主 要的原因,自然是普洛文学运动还没有跳出知识分子的“研究会”的阶段, 还只是知识分子的小团体,而不是群众的运动。这些革命的知识分子—— 小资产阶级,还没有决心走进工人阶级的队伍,还自己以为是大众的 教师,而根本不肯“向大众去学习”。因此,他们口头上赞成“大众化”,而 事实上反对“大众化”,抵制“大众化”。何大白的这篇文章就暴露出这一类 的知识分子的态度,这使我们发现“大众化”的更深刻的障碍。——这就是 革命的文学家和“文学青年”大半还站在大众之外,企图站在大众之上去教 训大众。① ①同上书,第875 页。 瞿秋白的批评,使郑伯奇感到不舒畅。为此,瞿秋白通过夏衍,约郑 伯奇进行了一次长谈。据郑伯奇回忆说:记得在旧名爱文义路北面一条横街 口的一个弄堂里,有一所清静的院落,在那里我会见了瞿秋白。他是比现在 的画像稍显苍老的一个颀长的中年人。 他穿着中国式的长衣。房子里只有我们三人。他态度很宁静和蔼,细 心地导引着我谈话。 他把我的话用他独特的拉丁化的文字记在他的笔记本上。他也对我发 表了较长的谈话。 在那样白色恐怖最厉害的环境之下,我们还谈了一个多钟头。因为当 时我那样混乱的思想情况,对于瞿秋白给我的殷勤指示自然领会很少,但也 有了一些认识。我认识到方法有错误而文字太艰深。我感觉到应该学习活的 语言和大众爱好的民间形式。后来我曾提倡口头文学主张研究民间文艺就是 从这样感觉出发的。① 瞿秋白认为,实现文艺大众化的关键是革命的文艺要向着大众;革命 的作家必须“要到群众中间去学习。在工作的过程之中去学习。”“不要只想 群众来捧角,来请普洛文学导师指导,而要..受受群众的教训。”②他指 出,向群众学习的方法是深入到群众进行文艺活动的场所,“去观察,了解, 体验那工人和贫民的生活和斗争,真正能够同着他们一块儿感觉到另外一个 天地。要知道:单是有无产阶级的思想是不够的,还要会象无产阶级一样的 去感觉。”③尽管瞿秋白这里所说的“到群众中去”,还不是指直接到群众的 广泛的生活和斗争实践中去,而是指到群众进行文艺活动的场所,即到那些 说书的、唱小调的、卖胡琴的、摆书摊的地方,但他要求革命作家要有无产 阶级的感情和感受方式的见解,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难能可贵的。 ①参见郑伯奇:《回忆瞿秋白烈士》。《忆秋白》第320 页。 ②《瞿秋白文集》4 卷本第2 卷,第872— 873 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 年出版。 ③同上书,第873 页。 瞿秋白十分重视文学语言的大众化,认为这是最迫切的先决问题。中 国有广大的识字不多的工农群众,必须建立能够为他们所需要的“现代普通 话”、“真正的白话”。 其标准是“读出来而听得懂”①。语音,大致同于北京官话;用词, 尽可能使用白话原有字眼;句法,不排斥欧化成分而要合于中国语言规律。 瞿秋白认为,这种现代普通话,在大城市里已开始产生,它将足以表情达意, 演说故事,撰写文章。①《瞿秋白文集》4 卷本第2 卷,第646 页。人民 文学出版社1953 年版。 瞿秋白鉴于沙俄时代,俄国各民族人民反对俄语同化政策,坚决反对 在中国用“国语”统一中国各民族的语言。他指出,“国语”的名称本来是 不通的,指定统治民族的语言为“国语”,是压迫弱小民族,这种含义的“国 语”,应当排斥不用。他坚持只用普通话,不用“国语”一词。 在大众化问题讨论中,瞿秋白和茅盾在把语言大众化问题放在什么地 位的问题,有些分歧。1932 年7 月,茅盾以止敬笔名发表《问题中的大众 文化》一文,认为“技术是主,作为表现媒介的文字本身是末”,①只有学 习旧小说适合大众习惯的描写方法,才能创作出好的大众文艺。他认为大众 文艺的主要条件是努力学习运用《水浒》等古典小说的艺术方法和描写方法, 如动作多,抽象叙述少,处处以人物行动来刻划人物性格,不用联想、暗示 等等。只有这样,才能使大众的读者感动;而读得出、听得懂,只是起码条 件,仅做到这一点不能算是大众文艺。瞿秋白读过茅盾的文章,于9 月间发 表《再论大众文艺答止敬》②一文,不同意茅盾的“主要条件”论。他申明 他并不是不注重写作技巧,但当前首要的任务还是要使大众读得出、听得懂。 首先要有大众文艺,然后再要求好的大众文艺;所以最主要的还是语言文字。 过分强调写作技巧,会使初学写作者不敢动手,结果势必取消大众文艺的广 大运动。茅盾后来说:“对于秋白的这篇文章,我没有继续争论下去,因为 我发现我与秋白是从不同的前提来争论的,即我们对文艺大众化的概念理解 不同。文艺大众化主要是指作家们要努力使用大众的语言创作人民大众看得 懂,听得懂,能够接受的,喜见乐闻的文艺作品(这里包括通俗文艺读物, 也包括名著)呢?还是主要是指由大众自己来写文艺作品?我以为应该是前 者,而秋白似乎侧重于后者。 由此又引出了对文艺作品艺术性的分歧看法。我认为没有艺术性的‘文 艺作品’不是文艺作品,即使最通俗的文艺作品也然。而秋白则似乎认为大 众文艺可以与艺术性分割开来,先解决‘文字本身’问题。”③茅盾侧重于 作家创作的角度,注意大众化作品的艺术性;瞿秋白则希望在大众中产生作 家。这些讨论,有助于对问题认识的深化。但是,实事求是地说,瞿秋白的 意见有点急于事功。在国民党政权统治下,工农大众文艺家的出现,谈何容 易!对此,鲁迅早有精辟的见解。1930 年鲁迅在《文艺的大众化》一文中, 指出:‘现今的急务”,是“应该多有为大众设想的作家,竭力来作浅显易解 的作品,使大家能懂,爱看,以挤掉一些陈腐的劳什子。”④目前限于客观 条件,还只是“使大众能鉴赏文艺的时代的准备”,要彻底实现大众化,“必 须政治之力的帮助,一条腿是走不成路的”⑤。没有无产阶级的政权的力量, 文艺大众化不可能实现。 ①《问题中的大众文艺》。《文学月报》第1 卷第2 号,1932 年7 月。 ②《文学月报》第1 卷第3 期,1932 年9 月。 ③《文艺大众的讨论及其他——回忆录十五》。《新文学史料》1982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