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颜氏家训23

类别:其他 作者:佚名字数:10461更新时间:19/03/19 11:03:09
《史记·秦始皇本纪》说:“二十八年,丞相隗林、丞相王绾 等,议于海上。”各种本子都写作山林的“林”字。隋文帝开皇二 年五月,长安百姓掘得一个秦代的铁称锤,旁边有镀钢的镌刻铭 文二处,其一处说:“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 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嫌疑者,皆明壹之。” 共四十字。其另一处说:“元年,制诏丞相斯、去疾,法度量,尽 始皇帝为之,皆□刻辞焉。今袭号而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 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刻此诏□左,使毋疑。”共五 十八字,有一个字磨灭,可见者五十七字,了了分明。它的字体 全部是古隶。我受皇帝的命令摹写认读它,并与内史令李德林进 行核对,见到这两个称锤,现在官库里面;那上面“丞相状”的 “状”字,乃是状貌的“状”,爿旁加犬;由此知道世俗写作“隗 林”,是不对的,应当写作“隗状”。 《汉书》说:“中外禔福。”“褆”字应当从“礻”。禔,安的意 思,发音是匙匕的“匙”,其含义见于《三苍》、《尔雅》、《方言》。 河北的学士都说是这样的。而江南的写本中,这个字多从手,撰 写文章的人写对偶句时,都把它当成提挈的意思,恐怕是不对的。 有人问:“《汉书·昭帝纪》的注文说:‘因为孝元皇后的父 亲名禁,所以把禁中改称省中。’为什么要用‘省’字代替‘禁’ 字呢?”我回答说:“案:《周礼·宫正》上说:“掌王宫之戒令纟乚禁。’郑玄的注说:‘纟乚,犹割也,察也。’李登说:‘省,察也。’ 张揖说:‘省,今省詧也。’那么小井、所领二个反切音的省字,都 可以训察。禁中那种地方既然经常有禁卫军省察,所以就用 ‘省’来代替‘禁’。詧,就是古代的察字。” 《后汉书·明帝纪》说:“为四姓小侯立学。”按:汉桓帝行冠 礼,又赐给四姓及梁、邓小侯丝帛,由此知道他们都是外戚。汉 明帝的时候,外戚有樊氏、郭氏、阴氏、马氏这四姓。把他们称 为小侯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年纪尚小就获得封爵,所以还须立学。 有人以为他们属侍祠侯猥朝侯,这些个侯不是封于王子之列的诸 侯,所以叫做小侯,《礼记》说:“庶方小侯。”就是它的涵义。 《后汉书》说:“鹳雀口衔三条鳝鱼。”这个鳝字大多假借为蟺、 鲔的“蟺”字。那些世俗的学者,因此而称呼它为蟺鱼。按:魏 武《四时食制》说:“蟺鱼大如五斗奁,长度为一丈。”郭璞在 《尔雅》注文中说:“蟺鱼长度为二三丈。”哪里会有鹳雀能够衔得 起一条蟺鱼的,何况是三条呢?而且蟺鱼是纯灰色,身上没有花 纹。鳝鱼长的不过三尺,大的粗细不超过三指,黄的底色黑的花 纹,所以都讲说:“蛇鳝是卿大夫衣服的征象。”《续汉书》及《搜 神记》也说到此事,都写作“鳝”字。荀卿说:“鱼鳖鳅蟺。”以 及《韩非子》、《说苑》都说:“蟺像蛇,蚕像蠋。”都写作“蟺”字。 假借“蟺”作“鳝”,由来已久了。 《后汉书》说:“酷吏樊晔任天水郡太守,凉州城百姓为他编 了歌谣说:“‘宁见乳虎穴,不入冀府寺。’”而江南的版本“穴” 字都误写作“六”字。学者们沿袭这个错误,有了迷误而未认识 到。虎豹穴居,这是明明白白的事;所以班超说:“不探虎穴,安 得虎子?”难道他说的是六只虎七只虎吗? 《后汉书·杨由传》说:“风吹削肺。”这个“肺”就是削札牍 的“柿”。古时候,字写错了就把它刮削掉,所以《左传》说“削 而投之”就是这个意思。也有把“札”叫作“削”的,王褒《童 约》说:“书削代牍。”苏竟的信中说:“昔以摩研编削之才。”都 是“札”作“削”的证据。《诗经》说:“伐木浒浒。”毛《传》解 释说:“浒浒,柿貌也。”史官们用假借之法把“柿”字写成了肝 肺的“肺”字,世上流行的版本又据此全都写成了脯腊的“脯”字, 或者写作反哺的“哺”字。学者们因此解释《后汉书》中的“削 哺”一词说:“削哺,是屏障之名。”这种解释既无证据,也只能 算是主观臆测了。“风吹削哺”讲的是风角占候。《风角书》上说: “庶人风者,拂地扬尘转削。”如果“削”是指屏障,怎么可能转动呢? 《三辅决录》说:“前队大夫范仲公,盐豉蒜果共一筒。” “果”字应当读作魏颗的“颗”,北方地区普遍把“一块”东西,改 称为“一颗”,蒜颗就是世间的常用语。所以陈思王曹植的《鹞雀 赋》说:“头如果蒜,目似擘椒。”另外《老子化胡经》说:“合口 诵经声琐琐,眼中泪出珠子石果。”这个“石果字虽然写法不同,但它 的发音和意义与“颗”字是很相同的。江南地区只是称呼为蒜符, 不知道叫作蒜颗。学者互相承袭,把这个字读成了裹结的裹,说 范仲公把盐和蒜一起包在包裹里,放进竹筒中。《正史削繁》音义 又给蒜颗的“颗”注音为苦戈反,两者都是错误的。 有人询问我说:“《魏志》中蒋济上书说‘弊攰之民’,这个 ‘攰’是什么字啊?”我回答他说:“根据行文的意思,攰就是危皮倦 的危皮字。张揖、吕忱都说:‘这个字是支傍加刀剑的刀,也就是剞 字。’不知道这个字是蒋济自造支傍加上筋力的力字,还是有人借 用它作剞字?它终归还是应当发音为九伪反。” 《晋中兴书》说:“太山的羊曼,曾经是为人疏慢放纵、扶弱 济贫,好酒贪杯漫无节制,兖州那里的人把他称为濌伯。这个濌 字的意思各种书里都没有进行解释。梁孝元帝曾经对我说:“我从 前不认识这个字。只有张简宪曾经教过我,把它叫作嚃羹的嚃字。 从那以后我就遵从这个读音了,也不知道它的出处。”简宪是湘州 刺史张缵的谥号,江南地区的人称他为饱学之士。案:著《晋中 兴书》的何法盛离我们年代很近,那个濌字应当是老人们传下来 的。社会上又有濌濌这个词语,大致是无所不施、无所不容的意 思。顾野王的《玉篇》误写为黑傍加沓。顾野王这人虽然博学多 闻,但他的学识还是在张缵、梁孝元帝之下,而后二人都说是重 字边。我所见到的几个本子,都没有作黑傍的。重沓是多饶积厚 的意思,从黑傍就完全不知道它的含义何在了。 《古乐府·相逢行》的歌词,先记述三个儿子,其次才述及三 个媳妇。媳妇是相对公婆而言的称呼。这首歌词的末章说:“丈人 且安坐,调弦未遽央。”古时候,媳妇供养侍奉公婆,早晚都在两 老身旁,与儿女没有两样,所以歌辞中有这些话。丈人也可作为 长辈老人的称呼,现在的习惯仍然把某人的已故祖、父称为先亡 丈人。我又怀疑“丈”字应当写作“大”字,北方地区的风俗,媳 妇称呼公公为大人公。“丈”字与“大”字,是很容易误写的。近 代的文士,有很多人写有《三妇诗》,内容却是描写自己与妻妾配 对成双的事,又加入一些淫邪的词句,这些道德高尚才能出众的 人,为什么如此荒谬呢? 《古乐府》歌咏百里奚的歌词说:“百里奚,五羊皮。忆别时, 烹伏雌,吹扊扅;今日富贵忘我为!”“吹”字应当写作炊煮的 “炊”。案:蔡邕的《月令章句》说:“键,就是关牡,是用它来栓 门的,有人也称它做剡移。”这样看来,百里奚夫妇当时很贫困, 把门闩也当作薪柴烧了。这个字《声类》写作“扊”,有的书也写 作“扂”。 《通俗文》一书,世间的本子写作“河南服虔字子慎撰”。服 虔既然是汉代人,他的《叙》却引用了苏林、张揖的话;苏林、张 揖都是三国时魏国人。而且在郑玄以前,人们都不懂得反切,《通 俗文》的反切注音,与现在的习尚太相合。阮孝绪又说是“李虔 所撰”。河北地区这本书,家家收藏有一本,就没有题作李虔的。 《晋中经簿》及《七志》上,并没有它的条目,最终不能知道是谁 撰写的。但是它的文辞妥帖,确实是高才。殷仲堪的《常用字 训》,也引用了服虔的《俗说》,现在又没见到这本书,不知它就 是《通俗文》,还是别一种书?或者是另有一位服虔吗?不能知晓 啊。 有人问:“《山海经》这本书,是由夏禹和伯益记述的,而里 面有长沙、桂阳、诸暨,像这一类的秦、汉地名不少,这是为什 么呢?”我回答说:“史书上的缺疑,由来已久了;再加上秦人毁 灭学术,董卓焚烧书籍,典籍发生错乱,造成的问题还不止于您 说的这些。比如像《本草》这本书是神农所记述的,然而里面有 豫章、朱崖、赵国、常山、奉高、真定、临淄、冯翊等汉代的郡 县名称,出产各种药物;《尔雅》是周公撰写的,而书中却说出 “张仲孝友”的话;孔子修订《春秋》,而《春秋左氏传》却写着 孔子死亡的语句;《世本》是左丘明撰写的,而里面却有燕王喜、 汉高祖之名;《汲冢琐语》发掘于战国时代,里面却记载有《秦望 碑》的文字。《苍颉篇》是秦丞相李斯所撰写,里面却说“汉朝兼 并天下,海内英雄竞相参与,陈豨被黥面,韩信遭败覆,叛臣被 讨伐,残贼被消灭”;《列仙传》是西汉人刘向所撰写,而书中的 《赞》却说有七十四人出自佛经;《列女传》也是刘向所撰写,他 的儿子刘歆又写了《列女传颂》,记事终止于赵悼后,而传中却有 更始韩夫人、明德马后及梁夫人嫕:以上所述都是由后人搀杂进 去的,不是原文。” 有人问道:“《东宫旧事》为什么称鸱尾为祠尾?”我回答说: “因为作者张敞是吴地人,不太研习古事,随手记述注解,顺从了 乡俗的错误,造作了这类字体。吴地人称呼祠祀为鸱祀,所以用 祠代鸱字;称呼绀为禁,所以用糸旁加禁代替绀字;称呼盏为 “竹简反”的音,所以用木旁加展代替盏字;称呼镬字为霍字,所 以用金旁加霍代替镬字;又用金旁加患代替镮字,木旁加鬼代替 魁字,火旁加庶代替炙字,既下加毛代替髻字,金花就用金旁加 华字表示,窗扇就用木旁加扇字表示:诸如此类,任意妄写的字 实在不少。 又有人问:“《东宫旧事》上面的‘六色罽纟畏’是什么东西? 应当读作什么音?”我回答说:“按:《说文解字》说:‘莙,就是 牛藻,读作“威”的音。’《说文音隐》注音为‘坞瑰反。’就是陆 机所说的‘聚藻,叶子像蓬草’的那种东西。另外,郭璞注释的 《三苍》也说:‘蕴,属藻类,细叶子像蓬草柔密地丛生莙。’现在 水中有这种东西,它的一节有几寸长,纤细柔密如丝,缠绕成圆 形,十分可爱,长的有二三十节,人们仍然称它为着。此外,把 五色丝线剪断成一寸长,横放在几股线中间用绳子拴住,把它做 得像莙草一样,用来装饰物品,就把它叫做莙。当时一定是要捆 缚六色罽,就制作了这种莙来装饰绲带,张敞于是造了糸旁加畏 的字,发音是隈。” 柏人城东北有一座孤山,古书中没有记载它的。只有阚骃的 《十三州志》认为舜进入大麓,就是说的这座山,它的上面现在还 有尧的祠庙;世人有的称它为宣务山,有的称它为虚无山,没有 谁知道这些称呼的来历。赵郡的士族中有李穆叔、李季节兄弟和 李普济,也可算有学问的人,都不能判定他们家乡这座山的名称。 我曾经担任赵州佐,与太原的王邵一起读柏人城西门内的石碑。碑 是汉桓帝时柏人县的民众为县令徐整竖立的,上面的铭文说:“有 一座巏務山山,是王子乔成仙的地方。”我才知道这山就是巏務山山。 巏字却不知道它的出处。務山字依照各种字书,就是旄丘的“旄”字; 《字林》给旄字注一音作亡付反,现在依照通俗的名称,应当读作 “权务”的音。我到邺城后,给魏收说了这件事,魏收对此大加赞 许。正赶上他撰写《赵州庄严寺碑铭》,于是写了“权务之精”这 句话,就是使用了我说的这个典故。 有人问:“一夜为什么有五更?‘更’字作什么解释?”我回答 说:“汉、魏以来,一夜的五个时辰被称为甲夜、乙夜、丙夜、丁 夜、戊夜,又叫做一鼓、二鼓、三鼓、四鼓、五鼓,也叫做一更、 二更、三更、四更、五更,都是以五来划分时间段落。《西都赋》 也说:‘卫以严更之署。’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假如把正月作为建 寅之月,北斗星的斗柄日落时就指向寅的区间,日出时就指向午 的区间;从寅时到午时,共经历了五个区间。冬天和夏天的月份, 白昼和夜晚的时间虽然又长短不齐,但是对时辰的宽广来说,增 长不会超过六个时辰,减短不会低于四个时辰,进退常在五个时 辰之间。更,是经历、经过的意思,所以说叫五更。” 《尔雅》说:“术,就是山蓟。”郭璞的注说:“术像蓟,生长 在山中。”按:术的叶子其形状就像蓟,近代的文人,竟然把蓟读 成筋肉的筋,以“山蓟(筋)”作为“地骨”的对偶来使用它,恐 怕失去了它的正确发音。 有人问:“俗称傀儡戏叫郭秃,有什么典故出处吗?”我回答 说:“《风俗通》上面讲:‘所有姓郭的人都忌讳秃字。当是前代 人有姓郭而患秃头病的人,善于滑稽调笑,所以后人就制作了他 的形像作傀儡,把它叫做郭秃,就像《文康》乐舞中出现庾亮的 形像一样。 有人问:“为什么把治狱参军取名为长流呢?”我回答说: “《帝王世纪》说:‘帝少昊驾崩,他的神灵降临到长流这座山上, 主持秋祭。’按:《周礼·秋官》上说,司寇掌管刑罚。长流的职 务,在汉、魏就是捕贼掾。晋、宋以后才开始置参军,上属司寇 管辖,所以就取秋帝少昊所居之处作为好名称。” 有位客人非难我说:“今天的经典,你都说不对,《说文》所 说的,你都说对,这么说来,许慎比孔子还高明吗?”我拍手大笑, 回答他说:“今天的经典,都是孔子的亲笔手迹吗?”客人说:“今 天的《说文》,都是许慎的亲笔手迹吗?”我回答道:“许慎用六书 来检验文字,用分出的部首贯串全书,使它们不致出现错误,出 现错误就能发现。孔子保留文句的含义而不讨论文字本身。前辈 学者尚能改动经典的文字以顺从文句的含义,何况经过书写流传 呢?必须是像《左传》里所说的止戈为武,反正为乏,皿虫为蛊, 亥有二首六身这类情况,后人自然不能随便改动,哪能用《说 文》来校订它们的是非呢?况且我也不是只以《说文》为是,《说 文》中有援引经传的文句,与今天的经传文句不相合的,我就不 敢顺从它。又比如司马相如的《封禅书》说:‘導一茎六穗于庖, 牺双觡共抵之兽。’这个導字就解释作择,汉光武帝的诏书说: ‘非徒有豫养導择之劳’的導字,就是这个含义。而《说文》却说: ‘和道禾是禾名。’并引《封禅书》为证。我们不妨说本来就有一种禾 叫道禾,却不是司马相如在《封禅书》中使用的。否则,‘禾一茎六 穗于庖’,难道能成文句吗?就算是司马相如的天资低下拙劣,很 勉强地写下了这句话;那么下一句也应当说‘麟双觡共抵之兽’, 而不应该说‘牺’。我曾经嘲笑许慎是专一于文字的纯粹儒者,不 懂得文章的体制,像这一类情况,就不足凭信。但总的说来我佩 服许慎撰写的这本书,审定文字有条例可依,剖析文字含义能够 穷尽它的根源,郑玄注解经书,往往引用《说文》作为证据。如 果我们不相信《说文》的说法,就会懵懵懂懂地不知道文字的一 点一画有什么意义。 世上那些研究文字、音韵、训诂之学,而又不通古今变化的 人,写字一定要依据小篆,以之订正书籍。凡是《尔雅》、《三 苍》、《说文》上面的文字,难道都能得到苍颉造字时的最初字形 吗?也是依随年代变化而增减笔划,相互之间有同有异。西晋以 来的字书,哪里能够全部否定呢?只要它能使体例完备,不任意 专断就行了。考校文字的是非,特别需要斟酌。至于像“仲尼 居”这三个字中,有两个字就不合正体,《三苍》在“尼”旁边加 了“丘”,《说文》在“尸”下面放了“几”:像这一类例子,哪里 可以依从呢?古代一个字没有两种形体,又多假借之字,以中为 仲,以说为悦,以召为邵,以间为闲:像这一类情况,也用不着 劳神去改它。有时文字本身就有错讹谬误,这种错字却形成了不 良的风气,如“亂”字旁边是“舌”,“揖”字下面无“耳”, “顽鼋”、“鼍”的下面部分依从了“龜”的形体,“奮”、“奪”的下 面依从了“雚”的形体,“席”字中间加成“带”字,“惡”字上 面安放成“西”字,“鼓”字的右面写成“皮”字,“鑿”字头上 生出“毁”字,“離”字的左面配上“禹”字,“壑”字上面加成 “豁”,“巫”字与“經”的“巠”傍相混淆,“皋”字分“澤”的 半边成了“睪”,“獵”字变成了“獦”字,“竉”字变成了“宜” 字,“業”字左面加上“片”,“靈”的下面写成“器”,“率”字本 来就有律这个音,却勉强地改换为别的字;“單”字本来就有善这 个音,却分写成不同的两个字:像这一类情况,不可不加整治。我 从前看《说文》时,看不起俗字,想依从正体又怕别人不认识,想 随顺俗体心里又觉得这样写不对,这样就完全不能下笔为文了。后 来,随着所见的东西逐渐增多,进一步懂得了通变的道理,要补 救从前的偏执态度,需要把从正和随俗二者结合起来。如果是写 文章做学问,仍然要选择与《说文》字体比较相近的来使用,如 果是官府的文书,或社会上的信函,就希望不要违背世俗习惯。 按:弥亙的亙字从二间舟,就是《诗经》说的“之秬秠”的 亙字。现在的隶书,把舟改写为日。而何法盛的《晋中兴书》却 以舟在二间为舟航的航字,这是错误的。《春秋说》以人十四心为 德字,《诗说》以二在天下为酉字,《汉书》以货泉二字拆开作白 水真人四字,《新论》以金昆为银字,《三国志》以天上有口为吳 字,《晋书》以黄头小人为恭字,《宋书》以召刀组成邵字,《周易 参同契》以人背负告为造字;像这一类倒子,都是玩弄术数的荒 谬言语,不过是假托附会,把游戏玩笑穿插在中间罢了。就好像 把贡字转变成项字,把叱字当成七字一样,哪里能用这种方法审 定文字的读音呢?潘岳、陆机诸人的《离合诗》、《离合赋》、《栻 卜》、《破字经》以及鲍照的《谜字》,都是迎合社会上流行的风气, 不能够用规范的字形字音来评论它们。 河间人邢芳对我说:“《汉书·贾谊传》上说:‘日中必熭。’ 注解是:‘熭,暴也。’我曾经看见有人解释说:‘这个暴是暴疾的 意思,就是说太阳当顶不一会儿,突然间就西斜了。’这个解释恰 当吗?”我对邢芳说:“《贾谊传》中的这句话原本出自太公《六 韬》,根据字书看,古时候晒的字与疾的字很相似,只是 下面部分稍微不同,后来的入主观地在字旁边加了个日旁。这 句话意思是说太阳当顶时,必须晒物品,不这样的话,就会失 去时机。关于这点晋灼已有详细解释。”邢芳听了我的说明后含笑 信服并告退了。 音辞第十八 夫九州之人①,言语不同,生民已来,固常然矣。自《春秋》标 齐言之传②,《离骚》目楚词之经③,此盖其较明之初也。后有扬雄 著《方言》④,其言大备。然皆考名物之同异,不显声读之是非也⑤。 逮郑玄注《六经》⑥,高诱解《吕览》、《淮南》⑦,许慎造《说文》⑧,刘 熹制《释名》⑨,始有譬况假借以证音字耳⑩。而古语与今殊别,其 间轻重清浊,犹未可晓。加以内言外言,急言徐言,读若之 类,益使人疑。孙叔言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 至于魏世,此事大行。高贵乡公不解反语,以为怪异。自兹厥 后,音韵锋出,各有土风,递相非笑,指马之谕,未知孰是。共 以帝王都邑,参校方俗,考核古今,为之折衷。榷而量之,独金 陵与洛下耳。南方水土和柔,其音清举而切诣,失在浮浅,其辞 多鄙俗。北方山川深厚,其音沉浊而钅化钝,得其质直,其辞多古 语。然冠冕君子,南方为优;闾里小人,北方为愈。易服而与之 谈,南方士庶,数言可辩;隔垣而听其语,北方朝野,终日难分。而 南染吴、越,北杂夷虏,皆有深弊,不可具论。其谬失轻微者,则 南人以“钱”为“涎”,以“石”为“射”,以“贱”为“羡”,以“是”为“舐”。 北人以“庶”为“戍”,以“如”为“儒”,以“紫”为“姊”,以“洽”为“狎”。 如此之例,两失甚多。至邺已来,唯见崔子约、崔瞻叔侄,李祖 仁、李蔚兄弟,颇事言词,少为切正。李季节著《音韵决疑》,时 有错失。阳休之造《切韵》,殊为疏野。吾家儿女,虽在孩稚,便 渐督正之,一言讹替,以为己罪矣。云为品物,未考书记者, 不敢辄名,汝曹所知也。 古今言语,时俗不同。著述之人,楚、夏各异。《苍颉训 诂》,反“稗”为“逋卖”,反“娃”为“於乖”;《战国策》音“刎”为 “免”,《穆天子传》音“谏”为“间”;《说文》音“戛”为“棘”,读“皿” 为“猛”;《字林》音“看”为“口甘反”,音“伸”为“辛”;《韵集》以 “成、仍、宏、登”合成两韵,“为、奇、益、石”分作四章;李登《声类》 以“系”音“羿”;刘昌宗《周官音》读“乘”若“承”:此例甚广,必须 考校。前世反语,又多不切,徐仙民《毛诗音》反“骤”为“在遘”, 《左传音》切“椽”为“徒缘”,不可依信,亦为众矣。今之学士,语 亦不正,古独何人,必应随其讹僻乎?《通俗文》曰:“入室求曰 搜。”反为“兄侯”。然则“兄”当音“所荣反”。今北俗通行此音,亦 古语之不可用者。玙墦,鲁之宝玉,当音“余烦”,江南皆音“藩 屏”之“藩”。岐山当音为“奇”,江南皆呼为“神衹”之“祇”。江陵陷 没,此音被于关中,不知二者何所承案。以吾浅学,未之前闻 也。北人之音,多以“举、莒”为“矩”,唯李季节云:“齐桓公与管仲 于台上谋伐莒,东郭牙望见桓公口开而不闭,故知所言者莒也。 然则‘莒、矩’必不同呼。”此为知音矣。 夫物体自有精粗,精粗谓之好恶;人心有所去取,去取谓之 好恶。此音见于葛洪、徐邈。而河北学士读《尚书》云好生恶 杀。是为一论物体,一就人情,殊不通矣。甫者,男子之美称,古 书多假借为“父”字,北人遂无一人呼为甫者,亦所未喻。唯管仲、 范增之号,须依字读耳。案诸字书,焉者鸟名,或云语词,皆音 “于愆反”。自葛洪《要用字苑》分“焉”字音训:若训“何”训“安”,当 音“于愆反”,“于焉逍遥”,“于焉嘉客”,“焉用佞”,“焉得仁”之类是 也。若送句及助词,当音“矣愆反”,“故称龙焉”,“故称血焉”, “有民人焉”,“有社稷焉”,“托始焉尔”,“晋、郑焉依”之类是也。江 南至今行此分别,昭然易晓,而河北混同一音,虽依古读,不可行 于今也。邪者,未定之词。《左传》曰:“不知天之弃鲁邪?抑鲁君 有罪于鬼神邪?”《庄子》云“天邪地邪?”《汉书》云“是邪非邪”之类 是也。而北人即呼为“也”,亦为误矣。难者曰:“《系辞》云:‘乾坤, 《易》之门户邪?’此又为未定辞乎?”答曰:“何为不尔!上先标问, 下方列德以折之耳。”江南学士读《左传》,口相传述,自为凡例, 军自败曰败,打破人军曰败。诸记传未见“补败反”。徐仙民读 《左传》,唯一处有此音,又不言“自败、败人”之别,此为穿凿耳。 古人云:“膏粱难整。”以其为骄奢自足,不能克励也。吾见 王侯外戚,语多不正,亦由内染贱保傅,外无良师友故耳。梁世 有一侯,尝对元帝饮谑,自陈“痴钝”,乃成“飔段”,元帝答之云:“飔异凉风,段非干木。”谓“郢州”为“永州”。元帝启报简 文,简文云:“庚辰吴入,遂成司隶。”如此之类,举口皆然。元帝 手教诸子侍读,以此为诫。河北切“攻”字为“古琮”,与“工、公、 功”三字不同,殊为僻也。比世有人名“暹”,自称为“纤”;名 “琨”,自称为“衮”;名“洸”,自称为“汪”;名“素勺”,自称为“獡”,非 唯音韵舛错,亦使其儿孙避讳纷纭矣。 [注释\\] ①九州:古代中国设置九个州,故后以九州泛指中国。 ②标:标明。齐言:齐地的方言。 ③目:当作,看作。 ④扬雄(前58~后18):字子云。西 汉蜀郡成都人。早年爱好词赋,后仿《论语》作《法言》,仿《易经》作《太玄》;又 著《方言》、《训纂编》。《方言》:记述西汉时代的各地方言。 ⑤显:显示。 ⑥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属山东)人。东汉经学的集大成者,曾为诸经 作注。 ⑦高诱:汉末涿郡(治所在今河北涿县)人。曾为《吕氏春秋》、《淮南 子》、《战国策》作注。《吕览》即《吕氏春秋》。 ⑧许慎(约58~约147):字叔 重。东汉古文经学家。著我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考究字原的著作《说文解 字》,简称《说文》。又著《五经异义》。 ⑨刘熹:即刘熙。字成国。汉末训诂 学家,以语源学观点研究训诂。著我国语源学的重要著作《释名》。 ⑩譬 况:古代注音方法之一。用描述性的话来说明字的读音。 轻:轻音。重: 重音。清:清音。又分全清、次清。全清指不送气不带音的塞音、擦音和塞擦 音。次清指送气不带音的塞音和塞擦音。浊:浊音。又分全浊和次浊。全浊 指带音的塞音、擦音和塞擦音。次浊指带音的鼻音、边音和半元音。 内 言外言:均注家的譬况字音用语。内言和外言对称,是指韵母的洪细说的。 内言为洪音,发音时口腔共鸣的空隙较大。外言为细音,发音时口腔共鸣的 空隙较小。 急言徐言:均注家的譬况字音用语。急言与徐言相反。急言 指读短音。徐言,也称缓言,指读长音。 读若:古代注音方法之一。指以 同音字或近音字注音。 孙叔言:孙炎,字叔然。宋本误作“叔言”。三国 时魏经学家、训诂学家。郑玄弟子。著《周易春秋例》,又著以反切注音的《尔 雅音义》,还为《诗》、《礼记》、《春秋三传》作注。 反语:即反切。古代注音 方法之一。用两个字注一个字的读音。两字中,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 声调。 高贵乡公:即曹髦(241~260)。魏文帝曹丕的孙。字彦士。封高 贵乡公,254~260年在位。著有《左传音》。谓他不知反切,不可确考。 锋出:锋刃齐出,比喻纷纷涌现。 土风:指地方方言。 指马之谕:比 喻争辩是非差别。战国时公孙龙提出“白马非马”的命题。《庄子·齐物论》: “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 折衷:即折中。指判断事 物时无所偏颇。 榷(què):商讨。量:商量。 金陵:即建康,今南京。 为吴、东晋及南朝的宋、齐、梁、陈建都之处。洛下:即洛阳。为魏、西晋、后魏 的都城。当时的韵书,北方多以洛阳音为主,南方多以金陵音为主。 清 举:声音清脆悠扬。切诣:发音急速。 沉浊:声音低沉厚重。钅化(é)钝:发 音缓慢。 冠冕:仕宦人家。 闾里:乡间,乡村。 吴、越:春秋时的 吴国和越国,在今江苏、浙江一带。这里指吴、越地方的语言。夷虏:这里泛 指我国少数民族的语言。 至邺:颜之推至邺,当在北齐天保八年(557 年)。 崔子豹:北齐人。官至考功郎。崔瞻:字彦通。北齐人。官至吏部 郎中。李祖仁:名岳,字祖仁。北魏人。官至中散大夫。李蔚:仕于北齐。官 至秘书丞。 李季节:名概,字季节。著《音韵决疑》及《音谱》。 阳休 之:字子烈。仕北齐,官至开府仪同。著《韵略》,已佚。 讹替:错误。 云为:所为。《助字辨略》:“云,所也。”品物:即物品。 书记:书籍记载。 楚:春秋战国时楚国所辖地区。这里泛指我国南方。夏:华夏。这里 泛指我国中原地区。 《苍颉训诂》:后汉杜林著。《苍颉篇》,秦李斯著。 《穆天子传》:晋武帝时,汲人不准盗发魏襄王墓,得此书。内容为记述周 穆王巡狩、田猎的情况和盛姬的一些事情。 《字林》:晋人吕忱著。为补 《说文》漏略而作。收字一万二千八百二十四。 《集韵》:宋人丁度等著。 收字五万三千五百二十五。内容着重文字形体和训诂。 李登:三国时魏 人。官至左校令。所著《声类》是我国最早的韵书,以宫、商、角、徵、羽五声区 别字音。 刘昌宗:生平不详。 考校:考订校正。 徐仙民:名邈, 字仙民。撰《毛诗音》、《春秋左传音》。 讹僻:错讹,谬误。 《通俗 文》:汉代服虔撰。内容为训释经书和史书的字词。 玙璠(yúfán):也作 “璠玙”。美玉。 江陵:县名。今属湖北。唐代曾设江陵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