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孙子兵法》的军事心理学思想

类别:其他 作者:佚名字数:5055更新时间:21/06/10 17:35:05
《孙子兵法》的军事心理学思想《孙子兵法》中的军事心理学思想首先表现在将帅修养上,它告诫要注意气质和性格上的缺陷可能带来的危险。《九变》中指出:为将者,有五种危险的性格和气质(“将有五危”)要戒除:一戒有勇无谋,只知死拼,就有可能被诱杀(“必死,可杀也”);二戒临阵畏怯,贪生怕死,就可能被敌俘虏(“必生,可虏也”);三戒急躁易怒,一触即跳,就可能受敌凌辱而妄动(“忿速,可侮也”);四戒廉洁好名,过于自尊,就可能被敌凌辱而失去理智(“廉洁,可辱也”);五戒过分溺爱部属,易被敌人烦扰而陷于被动(“爱民,可烦也”)。《火攻》中告戒“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战争中,指挥员的思想意志、气质和性格上的缺陷,常可成为对方“攻心”的缺口。因此,古今军事家都非常强调指挥员的思想品德修养和气质性格陶冶,有的将领为了克服脾气暴躁的弱点,甚至专门把”制怒”的匾额悬于厅堂、挂于卧室,时时慎思省悟,谨防由于忿怒而迸发出的肝火烧昏头脑。有人曾把人的性格加以分类,说军事指挥员的性格应该是惰性思维型的——遇事沉着、冷静。且不说这种分类法是否科学,仅就指挥员应该沉着、冷静来讲,却是颇有道理的。例如,楚汉战争中,一次刘邦与项羽交战,刘邦大骂项羽,不料被项羽用箭射中胸口,不能坐立马上。可是他没有马上抚摸伤口,而是曲身去摸脚,并对周围的将士大声说。 恶奴射伤我的脚趾。因此,将士们不知道他身受重伤,役有溃散,个个仍奋勇迎敌。古代军事家们在危险关头沉着、冷静,泰然处之的情绪和表现,对于稳定军心,迷惑敌人起了多么重要的作用!在冷兵器时代,沉着、冷静对一个军事指挥员尚且如此重要;在现代条件下的战争中,由于大量新式武器、装备,器材运用于战场,战场范围广阔,军队机动频繁,战斗形式转换迅速,战机稍纵即逝,在战斗发展的进程中随时可能出现各种想象不到的复杂情况,沉着、冷静对指挥员显得更加重要。譬如当受领紧急而艰巨的任务时,只有沉着、冷静,才能不慌乱,通过精心思考,找出利弊条件,有条不紊地制定出完成任务的计划和方法;当战场上突然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情况时,只有沉着、冷静,才能对情况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和处置;当处于危急关头时,只有沉着、冷静,才能不失去理智,不动摇信念,采取正确措施,及时转危为安;当取得胜利时,只有沉着、冷静,才能不轻敌,不松懈,不忘乎所以,并周密地筹划下一步的行动。当然。我们这里说的沉着、冷静,不是优柔寡断,不是慢慢吞吞,疲疲塌塌。沉着、冷静不是目的,目的是使一个指挥员保持稳定的情绪,清醒的头脑,自由地运用其思维能力,在紧张、复杂、艰难的情况下能够迅速果断地拿出良策妙计。也许有人会问:人们不是常说军事指挥员最可贵的性格是勇敢和果断吗?是的。大凡着名的军事家,都具有这种性格。但是,很多事实说明,“匹大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平然临之而下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苏轼《留侯论》)。任何勇敢的行动、果断的决定,都是在沉着、冷静中认真思考的产物,如果失去了沉着和冷静,而处于惊恐万状之中,无论何人,是断然也表现不出真正的勇敢和果断的。 特别是在战场上,这个问题会异常突出地表现出来。断吗?是的。大凡着名的军事家,都具有这种性格。但是,很多事实说明,“匹大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平然临之而下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苏轼《留侯论》)。任何勇敢的行动、果断的决定,都是在沉着、冷静中认真思考的产物,如果失去了沉着和冷静,而处于惊恐万状之中,无论何人,是断然也表现不出真正的勇敢和果断的。特别是在战场上,这个问题会异常突出地表现出来。空城计这则历史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敌方指挥员的气质、性格及其在战争中的心理活动,是我们构成正确判断定下决心的重要依据。不了解具体的对手,再微妙的韬略也难以见效。电影《战上海》里,刘义老奸巨猾,邵壮刚愎自用。前者的心理是保存实力,隔岸观火;后者的心理是不借血本,一味邀功。由于我军正确分析了敌人两种不同的心理状态,狠打了狼羔子邵壮,并在军事打击的同时加强政治瓦解,迫使刘义倒戈。如此恰到好处的战争指导,是和军事心理学的应用分不开的。 毛泽东是主张摸熟敌人指挥员脾气的;对敌人心理活动的精微分析是他军事指挥艺术中非常精彩的部分。比如平律战役前,他在作战方针中分析,华北60万蒋军预感到我军战略进攻的下一个目标将落在他们头上,已成“惊弓之鸟”。但是由于傅系蒋系之间貌台神离,是守,是撤,是从海上南逃靠拢蒋介石,还是西窜绥远自踞一隅,却尚在踌躇徘徊、举棋不定之中。正是基于这样的分析,我们才产生了一系列环环紧扣、妙不可言的战役步骤:撤围归绥,缓攻太原,对华北诸敌隔而下围,围而不打,淮海前线两周内不作最后歼灭之部署这就巧妙地隐蔽了我军企图,稳住了傅系,拖住了蒋系,迅速完成了对平津之敌的战略包围和战役分割,陷敌于欲收不能、欲战不利、欲逃无路的绝境。《孙子兵法》中的军事心理学思想还表现在敌我双方争夺战争主动权上,它提出“治气”、“治心”的主张。首先是”治气”。“三军可夺气”(《军争》),即三军可以挫伤其锐气。《孙子兵法》解释说:“朝气锐,昼气情,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情归,此治气者也”(《军争》)。 这就把敌军“士气”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军队初战的时候,士气比较旺盛;第二,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就逐渐怠情;第三,到了后期,士卒就会气竭思归。所以善于用兵的人,总是避开敌人的锐气,等到敌人松懈疲意了才去打它,这是掌握军队士气的方法。《尉缭子.战威.第四》中说:“讲武料敌,使敌之气失而师散,虽形全而不为之用,此道胜也。”这就是说,研究军事,分析敌情,设法造成敌人士气低落,部队涣散,使它的军队虽然形式上保持原建制,但实际上己不能用来作战,这就是用政治策略取胜。显然,这是对《孙子兵法》“三军可夺气”思想的解释和发挥。全而不为之用,此道胜也。”这就是说,研究军事,分析敌情,设法造成敌人士气低落,部队涣散,使它的军队虽然形式上保持原建制,但实际上己不能用来作战,这就是用政治策略取胜。显然,这是对《孙子兵法》“三军可夺气”思想的解释和发挥。 夺其气,意在竭其力。这里就有一个疲惫敌人,适时用兵的问题,也就是孙子讲的“避其锐气,击其情归”。毛泽东同志说:“孙子的‘避其锐气,击其情归’,就是指的使敌疲劳沮丧,以求减杀其优势”(《毛泽东选集》1——4卷袖珍台订本192—193页)。春秋时期,齐鲁两国军队战于长勺,曹刿采取后发制人以待其衰的策略,等齐军击鼓三次、进攻受挫后再行反击,结果使齐军的士气“三鼓而竭”,鲁军则一鼓作气,挫败齐军。在这里,善于调动敌人,持重待机,乃是打击其士气的关键。我军在井冈山斗争时期创造的适应当时游击战争“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同上书第188页)的“十六字诀”,以及在后来的解放战争初期采用的“蘑菇战术”,都是为了把敌人磨得锐气消尽、士气沮丧再予以歼灭。士气,即兵士的战斗意志,既属于军事心理学的范畴,也属于政治思想的范畴,自然和战争的性质分不开,和爱国心、民族感分不开,和士兵的思想情绪分不开。所以,“夺气”的谋略也就包含着政治上瓦解敌军的工作。楚汉相争末期的垓下一战,韩信用“四面楚歌”,使陷于困境的楚军丧失斗志,加速了项羽的灭亡。晋朝时,大将军刘琨戍边守防,被胡兵围困城中,危在旦夕。刘琅在万般无奈之际,忽然心生一计,他乘星月当空,旷野寂静,三次登城吹奏胡前。这深沉哀怨的思乡曲,勾起胡人的怀乡盼归之情,他们凄然洒泪,撤兵而去。刘琨不战而解重围,这和韩信”四面楚歌”的用法相同,但情况各异。韩信的“四面楚歌”,是处在优势主动地位时夺敌士气,以配合军事打击,刘琨“月夜吹笳”,则是处在劣势地位,夺敌士气,不战而屈人之兵。由此联想到,毛泽东同志把瓦解敌军工作列为我军战时政治工作的三大原则之一,是很有远见的。在作战中,夺敌士气和鼓己上气,是指挥员需要相互关照的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古人激励部队上气的法术很多,有些仍可为今日借鉴,但对于无产阶级军队来说,从根本上启发士兵的阶级觉悟和爱国热情,才是产生士气的精神源泉。建立在阶级觉悟之上的士气,才能不为敌所夺,经得起持久战争的考验。其次是“治心”。”将军可以夺心”(《军事》),即将军可以动摇其决心。《孙子兵法》解释道:“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这就是说,以自己的严整来对待敌人的混乱,以自己的镇静来对待敌人的哗恐,这是掌握军心的方法。《十一家注孙子.军争》注中说:“心者,将之所主也”,“怒之令愤,挠之令乱,间之令疏,卑之令骄,则彼之心可夺也”。这就是说,作战决心是指挥员用兵的思想主导。用气恼敌将的方法使他忿激,用疑兵扰乱敌将的情绪,用离间手段使敌营上下互不信任,用示弱使敌将骄做麻痹,这样他的正确决心就会动摇改变了。恼敌将的方法使他忿激,用疑兵扰乱敌将的情绪,用离间手段使敌营上下互不信任,用示弱使敌将骄做麻痹,这样他的正确决心就会动摇改变了。夺心。也叫攻心。“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恩”,这是清人赵藩写在成都武侯祠诸葛殿前的一副对联。据历史记载,孔明用兵作战,非常注重攻心。 他提出的“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可以说是对孙武“上兵伐谋”思想的发展。他用兵南中,推行“和抚”政策,七纵七擒,收服孟获,可谓攻心的范例。夺其心,意在乱其谋。指挥员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判断,而指挥员的判断,又常常受到心理活动和认识习惯的制约,如先入为主、常见不疑、循规见常等。认识习惯,也往往是对方“夺心”的攻击点。1942年11月,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地区发起了反攻作战。战役第一阶段,担任芽插突击任务的西南方面军第26坦克军,突进到彼烈拉佐夫斯基附近后,发现德军开始向顿河撤退。为了争取时间迅速断敌退路和防止德军龟缩,军长罗金少将决定利用夜暗,秘密地派一支坦克先遣队,穿插到位于敌防御纵深的卡拉奇城附近,抢占顿河上唯一剩下的一座桥梁。 按说、夜间秘密穿插、应当严格控制灯火,进行严密伪装,随时准备展开战斗队形。可是罗金少将却一反常规,命令先迫部队成行军纵队,全部打开车灯,沿着奥斯特罗夫到卡拉奇的公路,穿越德军防御阵地,安然向渡河处开进。车灯照得大地雪亮,坦克一辆紧接着一辆在德军眼皮底下行驶。如果这时德军实施两翼夹击。苏军这些坦克将全部成为德军反坦克火器的活靶子。然而,德军指挥官看见这些坦克有条不紊,从容不迫,竟然连起码的侦察手段都没有采取,就断定是自己撤退的部队,于是于大开绿灯,让这支苏军坦克部队没费一枪一弹,就大摇大摆地突人防御纵深数十公里,抢先夺占了顿河通道。苏军这一似乎是冒险的穿插行动,可以说是灵活运用“夺心”计谋的成功。即所谓: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孙子兵法》的军事心理学思想还表现在战斗行动中,它联系各种地形条件分析士兵的心理,井提出相应措施。如“散地(诸侯在本国境内作战的地区)则无战”(《九地》。即在散地上不宜作战,因为散地处于本国,士兵离家较近,进无必死之心,退有投归之处,打起仗来,容易逃散,所以不宜进攻敌人。再如“轻地(进入别人国境不深的地区)则无止”(《九地》)。即在轻地上不宜停留,因为轻地离本国不远,进入敌国不深,士兵恋家,难进易退,所以要前进不止。 “九地之变,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不可不察”(《九地》)。这就是说,根据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行动方针,适应情况,伸缩进退,掌握士卒在不同情况下的心理状态。这些都是不能不认真考察和仔细研究的。可见,《孙子兵法》的地形分类,不仅注意了地形本身的特征,同时还考虑了人的心理要素。理要素。令10000人作先头部队先行,背靠河水摆阵势。赵军望见,讥笑汉将不懂兵法,但战局一开,水边军士都拼死战斗。兵力、人数占绝对优势的赵军非但不能打败汉军,反而被汉军所打败。事后部下问韩信为什么要设”背水阵”,韩信说:“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这是根据《孙子兵法》“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九地》)的话演化而来的。韩信令部队背靠大河,前临大敌,后退无路,从而坚定全军拼死求胜的决心,取得了以少胜多,临危反胜的战绩。 《孙子兵法》的上述观点带有很大的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性。但是,它重视心理要素,从各种情况着眼,分析心理,判断敌情,周密思索,巧出奇谋的这些思想和作法能在两千多年以前就提出来,的确是难能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