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形篇第四

类别:其他 作者:佚名字数:4653更新时间:21/06/10 17:35:05
[原文]孙子曰:昔之善战者②,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③。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④。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⑤。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⑥,故能自保而全胜也。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⑦,非善之善者也⑧;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⑨,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⑩。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11)。故其战胜不忒(12),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13),败兵先战而后求胜(14)。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15);故能为胜败之政。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16)。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17)。故胜兵若以镒称铢(18),败兵若以铢称镒。胜者之战民也(19),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20),形也。[注释]①形:情形,可见之情谓之形。这里指观察敌我双方情形,如度、量、数、称、胜,正确估计敌我双方军事实力。从《形篇》的内容看,形,指的是军事实力。《势篇》中也说:“强弱,形也。”汉简《孙子兵法》“形”作“刑”。②昔:过去,从前。③先为不可胜,以特权可胜:首先要创造条件,使自己不致被敌人战胜,然后等待和寻求敌人可能被我战胜的时机。④胜可知而不可为:胜利是可以预知的,但敌人有无可乘之隙,被我战胜,则不能由我而定。⑤守财不足,攻则有余:所以采取守势,是因为取胜条件不足;所以采取攻势,是由于取胜条件有余。⑥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九,泛指多数,不是具体的规定。九地,极言深不可知;九天,极言高不可测。藏于九地之下,指极其深密地隐藏自己的力量。动于九天之上,指极其高明地发挥自己的威力。⑦不过:不超过。⑧非善之善者也:不算是好中之好的。汉简《孙子兵法》作“非善者也”。⑨秋毫:指兽类在秋天新长的细毛,用来比喻事物非常轻微。⑩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汉简《孙子兵法》作:“所谓善者,胜于胜者也。” (11)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汉简《孙子兵法》作:“故善者之战,无奇胜,无智名,无勇功。”(12)不忒:忒,差错、疑误。无疑误,确有把握的意思。(13)胜兵先胜而后求战:指能取胜的军队,总是先创造取胜的条件,而后才同敌人作战。而后才同敌人作战。求胜:期求胜利,这里含有寄希望于侥幸取胜的意思。(15)修道:指从各方面修治“先为不可胜”之道,如政治、军事、自然各方面条件的准备等。(16)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度,计算长短的尺寸叫度。这里的度,一说指忖度、判断的意思;二说指国土的大小。 量,计算粮食多少的升、斗等叫量,这里指容量的限度,即战场容量。数,数目的多少,这里指敌对双方可能投入的兵力数量。称,就是衡,衡量轻重叫衡。这里是说权衡,指双方力量的对比。(17)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一说,指根据战地地形的险易、广狭、死生等情况,作出利用地形的判断;根据时战地地形的判断,得出战场的容纳限度,即战场容量;根据战场容量的大小,确定作战部署兵力的数量;根据敌对双方可能投入兵力的数量,进行衡量对比根据双方力量的对比,判断作战的胜负。另一说,度,指土地幅员的大小;量,指物质资源的多少。这样,此句意为:敌对双方土地面积木相等,就产生幅员大小的“度”的不同;幅员大小不同;就产生物质资源多少的“量”的不同;物资多少不同,就产生所能动员和保持兵力众寡的“数”的不同;兵力众寡不民就产生军事力量对比的“称”的不同;力量对比不同,就产生了战争胜负的不同。(18)镒、铢:都是古代的重量单位。 l镒为24两(一说为20两),1两为24铢。镒比铢重500多倍。这里用来比喻两军实力的悬殊。(19)胜者之战民也:胜利者指挥士卒打仗。胜者,胜利者。民,作”人”解,这里指士卒。《势篇》中有:“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这里的“战人”与“战民”同一意义。汉简《孙子兵法》作:“称胜者战民也。”(20)千仞:仞,古代长度单位之一。8尺(一说7尺)为们。千仞,比喻非常高。[译文]孙子说:从前会用兵打仗的人,先要创造不被敌人战胜的条件,来等待和寻求战胜敌人的时机。使自己不可被敌人战胜,在于自己的主观努力;能够战胜敌人,在于敌人有可乘之隙。所以,善于用兵打仗的人,能够做到不被敌人战胜,而不能使敌人必定为我所胜。 所以说:胜利可以预见到,但敌人有无可乘之隙,被我打败,则不能由我而定。当我不可能战胜敌人时,应进行防守;可能战胜敌人时,应采取进攻。防守是由于取胜条件不足,进攻是由于取胜条件有余。善于防守的人,像藏于深不可知的地下一样,使敌人无形可窥,善于进攻的人,像动作于高不可测的天上一样,使敌人无从防备。所以能保存自己,而又取得完全消灭敌人的胜利。预见胜利,不超过一般人的见识,不是高明中最高明的;经过力战打了胜仗,普天下人都说好,也不是高明中最高明的。这就像能举起秋毫算不得力大,能看见日月算不得眼明,能听到雷声算不得耳灵一样。古来所说的善于打仗的人,都是在容易取胜的条件下战胜敌人的。所以,这些所谓善于打仗的人所取得的胜利。既没有智谋的名声,也没有勇武的功劳。因为他的取胜是无疑的,其所以无疑,由于他的胜利是建立在确有把握的基础上,他所战胜的敌人是已经处于失败地位的敌人。善于打仗的人,总是使自己立于不败的地位,而又不放过任何足以战胜敌人的机会。因此,胜利的军队总是先创造取胜的条件,而后才同敌人作战;打败仗的军队。总是先同敌人作战,而后期求侥幸取胜。善于用兵的人,能够从各方面修治“不可胜”之道,确保必胜之法度,所以能掌握胜败的决定权。 这些所谓善于打仗的人所取得的胜利。既没有智谋的名声,也没有勇武的功劳。因为他的取胜是无疑的,其所以无疑,由于他的胜利是建立在确有把握的基础上,他所战胜的敌人是已经处于失败地位的敌人。善于打仗的人,总是使自己立于不败的地位,而又不放过任何足以战胜敌人的机会。因此,胜利的军队总是先创造取胜的条件,而后才同敌人作战;打败仗的军队。总是先同敌人作战,而后期求侥幸取胜。善于用兵的人,能够从各方面修治“不可胜”之道,确保必胜之法度,所以能掌握胜败的决定权。所以,胜利的军队对失败的军队、就好比处于以镒称铢的绝对优势的地位;失败的军队对胜利的军队,就好比处于铢称镒的绝对劣势的地位。胜利者在指挥军队作战,就像决开在8000尺高处的溪中的积水那样,其势猛不可挡。 这是强大的军事实力的表现。[解说]本篇主要论述如何依据敌我双方军事实力的强弱,采取攻守两种不同形式,“自保而全胜”;提出了先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进而求胜的作战指导原则。(一)创造条件,寻机胜敌本篇开宗明义指出:”失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这是本篇的主导思想。孙子认为,创造条件,积蓄军队的作战力量,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是战胜敌人的客观基础;在这个前提下,去等待和寻求战胜敌人的机会,才能取得胜利。(二)灵活运用攻防两种作战形式攻守是战争的两种基本形式,孙子说:“不可胜音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意思是说,使敌不能胜我,关键在于组织好防御;使我可以胜敌,关键在于组织好进攻。采取防御手段是由于取胜的条件不足,采取进攻手段是由于取胜的条件有余,善于运用攻守两种作战形式,就“能自保而全胜”,即达到进攻和防御的共同目的:保存自己,消灭敌人。孙子认为,攻守要着眼于迷惑对方造成错觉。进攻时,变化无常,使敌人不知道怎样防守好;防御时,隐秘莫测,使敌人不知道怎样进攻好。 这就是他所说的:“善守青,藏于九地之下(如同藏在很深根深的地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如同行动于很高很高的天上)以及《虚实》中说的:“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孙子对于攻防、胜负的论述十分谨慎,他只表示:采取防御可以做到保全自己,但能不能取得胜利他不打包票、那要看是什么样的敌人,所谓“可胜在敌”。防御只是“自保”的作战形式,要取得消灭敌人的胜利,还必须采取进攻的作战形式,所谓“可胜者攻也”。对于进攻作战,孙子所企求的胜利,仍然贯穿了他的“全胜”思想。 在本篇中,对于“全胜”的战略思想作了更进一步的发挥,提出“胜于易胜”的指寻原则。“胜于易胜”就是打好打的敌人,在容易取胜的条件下同敌人作战。打起仗来就像雷公打豆腐,石头砸鸡蛋一样容易。他说:所夺取的胜利,如果在战争预测上,“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如果在战争结局上“战胜而大下曰善”,都是“非善之善者也”。那么怎样的胜利才是他所企求的标准呢?那就是:“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进攻那已经处于失败地位的敌人。要做到“胜于易胜”,就要靠将帅充分发挥能动作用,采取各种措施,善于从各方面修治“不可胜”之道,确保必胜之法度,掌握胜败的主动权(即“修道而保法”,“能为胜败之政”)。孙子对于攻防、胜负的论述十分谨慎,他只表示:采取防御可以做到保全自己,但能不能取得胜利他不打包票、那要看是什么样的敌人,所谓“可胜在敌”。防御只是“自保”的作战形式,要取得消灭敌人的胜利,还必须采取进攻的作战形式,所谓“可胜者攻也”。对于进攻作战,孙子所企求的胜利,仍然贯穿了他的“全胜”思想。在本篇中,对于“全胜”的战略思想作了更进一步的发挥,提出“胜于易胜”的指寻原则。“胜于易胜”就是打好打的敌人,在容易取胜的条件下同敌人作战。打起仗来就像雷公打豆腐,石头砸鸡蛋一样容易。他说:所夺取的胜利,如果在战争预测上,“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如果在战争结局上“战胜而大下曰善”,都是“非善之善者也”。那么怎样的胜利才是他所企求的标准呢?那就是:“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进攻那已经处于失败地位的敌人。要做到“胜于易胜”,就要靠将帅充分发挥能动作用,采取各种措施,善于从各方面修治“不可胜”之道,确保必胜之法度,掌握胜败的主动权(即“修道而保法”,“能为胜败之政”)。本篇提出一个十分重要的战斗力计算问题。这是孙子继《计篇》战略运筹(庙算)‘之后,又在战术范围内把数量分析引进到军事领域之中。 他说:战斗力可按照度、量、数、称、胜依次进行计算。根据战地地形的险易、广狭、死生等情况,作出利用地形的判断,这就是“度”;根据对战地地形的判断,得出战场容量的大小,这就是“量”;根据战场容量的大小,估计双方可能投入兵力的数量,这就是“数”;根据敌对双方可能投入兵力的数量,进行衡量对比,这就是“称”;根据双方兵力的对比,判断作战的胜负,这就是“胜”。张预在注释中引李靖兵法说:“教士犹布棋于盘,若无画路,棋安用之?”认为孙子这一战术计算说的是“安营布阵之法”。 张预的解释无疑是符合孙子卒义的。因为,孙子既然主张预见胜利要超出众人之上,所以在定下作战决心时必须有科学的依据,以便去制定作战计划,指导战斗行动,达到他所要求的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胜利的目的。孙子把力量对比建立在科学计算的基础上,而且他要求这种强弱对比如同“以镒称铢”那样占有绝对优势。因此,这样优势的兵力一旦向敌发起进攻,就加同蓄积于高山之水。一经决开,奔腾而下,不可抵御。按照孙子这样去指导战争,就如同陈皞在注释中所说的,可以做到“筹不虚运,策不徒发”。每战都仔细计划,慎重行动,非有十分把握决不贸然用兵,自能战必胜,攻必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