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货三

类别:其他 作者:宋濂、王祎字数:35920更新时间:23/03/02 10:41:41
元史○岁赐 自昔帝王于其宗族姻戚必致其厚者,所以明亲亲之义也。元之为制,其又厚之至者欤!凡诸王及后妃公主,皆有食采分地。其路府州县得荐其私人以为监,秩禄受命如王官,而不得以岁月通选调。其赋则五户出丝一斤,不得私征之,皆输诸有司之府,视所当得之数而给与之。其岁赐则银币各有差,始定于太宗之时,而增于宪宗之日。及世祖平江南,又各益以民户。时科差未定,每户折支中统钞五钱,至成宗复加至二贯。其亲亲之义若此,诚可谓厚之至矣。至于勋臣亦然,又所以大报功也。故详著其所赐之人,及其数之多寡于后。 诸王 太祖叔答里真官人位: 岁赐,银三十锭,段一百匹。 五户丝,丙申年,分拨宁海州一万户。延祐六年,实有四千五百三十二户,计丝一千八百一十二斤。 江南户钞,至元十八年,拨南丰州一万一千户,计钞四百四十锭。 太祖弟搠只哈撒兒大王子淄川王位: 岁赐,银一百锭,段三百匹。 五户丝,丙申年,分拨般阳路二万四千四百九十三户。延祐六年,实有七千九百五十四户,计丝三千六百五十六斤。 江南户钞,至元十三年,分拨信州路三万户,计钞一千二百锭。 太祖弟哈赤温大王子济南王位: 岁赐,银一百锭,绵六百二十五斤,小银色丝五千斤,段三百匹,羊皮一千张。 五户丝,丙申年,分拨济南路五万五千二百户。延祐六年,实有二万一千七百八十五户,计丝九千六百四十八斤。 江南户钞,至元十八年,分拨建昌路六万五千户,计钞二千六百锭。 太祖弟斡真那颜位: 岁赐,银一百锭,绢五千九十八匹,绵五千九十八斤,段三百匹,诸物折中统钞一百二十锭,羊皮五百张,金一十六锭四十五两。 五户丝,丙申年,分拨益都路等处六万二千一百五十六户。延祐六年,实有二万八千三百一户,计丝一万一千四百二十五斤。 江南户钞,至元十八年,分拨建宁路七万一千三百七十七户,计钞二千八百五十五锭。 太祖弟孛罗古大王子广宁王位: 岁赐,银一百锭,段三百匹。 五户丝,丙申年,分拨恩州一万一千六百三户。延祐六年,实有二千四百二十户,计丝一千三百五十九斤。 江南户钞,至元十八年,分拨铅山州一万八千户,计钞七百二十锭。 太祖长子术赤大王位: 岁赐,段三百匹,常课段一千匹。 五户丝,丙申年,分拨平阳四万一千三百二户。戊戌年,真定晋州一万户。 江南户钞,至元十八年,分拨永州六万户,计钞二千四百锭。 太祖次子茶合大王位: 岁赐,银一百锭,段三百匹,绵六百二十五斤,常课金六锭六两。 五户丝,丙申年,分拨太原四万七千三百三十户。戊戌年,真定深州一万户。延祐六年,实有一万七千二百一十一户,计丝六千八百三十八斤。 江南户钞,至元十八年,分拨澧州路六万七千三百三十户,计钞二千六百九十三锭。 太祖第三子太宗子定宗位: 岁赐,银一十六锭三十三两,段五十匹。 五户丝,丙申年,分拨大名六万八千五百九十三户。延祐六年,实有一万二千八百三十五户,计丝五千一百九十三斤。 太祖第四子睿宗子阿里不哥大王位: 岁赐,银一百锭,段三百匹。 五户丝,丙申年,分拨真定路八万户。延祐六年,实有一万五千二十八户,计丝五千一十三斤。 江南户钞,至元十八年,分拨抚州路一十万四千户,计钞四千一百六十锭。 太祖第五子兀鲁赤太子。无嗣。 太祖第六子阔列坚太子子河间王位: 岁赐,银一百锭,段三百匹。 五户丝,丙申年,分拨河间路四万五千九百三十户。延祐六年,实有一万一百四十户,计丝四千四百七十九斤。 江南户钞,至元十八年,分拨衡州路五万三千九百三十户,计钞二千一百五十七锭。 太宗子合丹大王位: 岁赐,银一十六锭三十三两,段五十匹。 五户丝,丁巳年,分拨汴梁在城户。至元三年,改拨郑州。延祐六年,实有二千三百五十六户,计丝九百三十六斤。 江南户钞,至元十八年,分拨常宁州二千五百户,计钞一百锭。 太宗子灭里大王位: 岁赐,银一十六锭三十三两,段五十匹。 五户丝,丁巳年,分拨汴梁在城户。至元三年,改拨钧州一千五百八十四户。延祐六年,实有二千四百九十六户,计丝九百九十七斤。 太宗子合失大王位: 岁赐,银一十六锭三十三两,段五十匹。 五户丝,丁巳年,分拨汴梁路在城户。至元三年,改拨蔡州三千八百一十六户。延祐六年,实有三百八十八户,计丝一百五十四斤。 太宗子阔出太子位: 岁赐,银六十六锭三十三两,段一百五十匹。 五户丝,丁巳年,分拨汴梁路在城户。至元三年,改拨睢州五千二百一十四户。延祐六年,实有一千九百三十七户,计丝七百六十四斤。 太宗子阔端太子位: 岁赐,银一十六锭三十三两,段五十匹。 五户丝,丙申年,分拨东平路四万七千七百四十一户。延祐六年,实有一万七千八百二十五户,计丝三千五百二十四斤。 江南户钞,至元十八年,分拨常德路四万七千七百四十户,计钞一千九百九锭。 睿宗长子宪宗子阿速台大王位:. 岁赐,银八十二锭,段三百匹。 又泰定二年,晃兀帖木兒大王改封并王,增岁赐银一十锭,班秃大王银八锭。 又泰定三年,明里忽都鲁皇后位下,添岁赐中统钞一千锭,段五十匹,绢五十匹。 五户丝,癸丑年,查过卫辉路三千三百四十二户。延祐六年,实有二千二百八十户,计丝九百一十六斤。 睿宗子世祖次子裕宗位: 裕宗妃伯蓝也怯赤: 岁赐,银五十锭。 江南户钞,延祐三年,分拨江州路德化县二万九千七百五十户,计钞一千一百九十锭。 裕宗子顺宗子武宗: 五户丝,丁巳年,分拨怀孟一万一千二百七十三户。 江南户钞,大德八年,分拨瑞州路六万五千户,计钞二千六百锭。 睿宗子旭烈大王位: 岁赐,银一百锭,段三百匹。 五户丝,丁巳年,分拨彰德路二万五千五十六户。延祐六年,实有二千九百二十九户,计丝二千二百一斤。 睿宗子阿里不哥大王位。见前。 睿宗子末哥大王位: 岁赐,银五十锭,段三百匹。 五户丝,丁巳年,分拨河南府五千五百五十二户。延祐六年,实有八百九户,计丝三百三十三斤。 江南户钞,至元十八年,分拨茶陵州八千五十二户,计钞三百二十四锭。 睿宗子拨绰大王位: 岁赐,银五十锭,段三百匹。 五户丝,丁巳年,分拨真定蠡州三千三百四十七户。延祐六年,实有一千四百七十二户,计丝六百一十二斤。 江南户钞,至元十八年,分拨耒阳州五千三百四十七户,计钞二百一十三锭。 睿宗子岁哥都大王位: 五户丝,壬子年,元查认济南等处五千户。延祐六年,实有五十户,计丝二十斤。 世祖长子朵兒只太子位: 腹里、江南无分拨户。 世祖次子裕宗后位: 岁赐,段一千匹,绢一千匹。 江南户钞,至元十八年,分拨龙兴路一十万五千户,计钞四千二百锭。 又四怯薛伴当江南户钞,至元十八年,拨瑞州上高县八千户,计钞三百三十锭。 世祖次子安西王忙哥剌位: 岁赐,段一千匹,绢一千匹。 江南户钞,至元十八年,分拨吉州路六万五千户,计钞二千六百锭。 世祖次子北安王那木罕位: 岁赐,段一千匹,绢一千匹。 江南户钞,至元二十二年,分拨临江路六万五千户,计钞二千六百锭。 世祖次子宁远王阔阔出位: 岁赐,段匹物料,折钞一千六百五十六锭;银五十锭,折钞一千锭。 江南户钞,泰定元年,分拨永福县一万三千六百四户,计钞五百四十四锭。 世祖次子西平王奥鲁赤位: 岁赐,段匹物料,折钞一千六百五十六锭;银五十锭,折钞一千锭。 江南户钞,大德七年,分拨南恩州一万三千六百四户,计钞五百四十四锭。 世祖次子爱牙赤大王位: 岁赐,银五十锭,折钞一千锭;段匹物料,折钞一千六百五十六锭。 江南户钞,皇庆元年,分拨邵武路光泽县一万三千六百四户,计钞五百四十四锭。 世祖次子镇南王脱欢位: 岁赐,银五十锭;段匹物料,折钞一千六百五十六锭。 江南户钞,皇庆元年,分拨福州路宁德县一万三千六百四户,计钞五百四十四锭。 世祖次子云南王忽哥赤位: 岁赐,银五十锭,折钞一千锭;段匹物料,折钞一千六百五十六锭。 江南户钞,皇庆元年,分拨福州路福安县一万三千六百四户,计钞五百四十四锭。 世祖次子忽都帖木兒太子位: 岁赐,银五十锭,折钞一千锭;段匹物料,折钞一千六百五十六锭。 江南户钞,皇庆元年,分拨泉州路南安县一万三千六百四户,计钞五百四十四锭。 裕宗长子晋王甘麻剌位: 岁赐,段一千匹,绢一千匹。 又朵兒只,延祐元年为始,年例支中统钞一千锭。 五户丝,阔阔不花所管益都二十九户。 江南户钞,皇庆元年,分拨南康路六万五千户。 又迭里哥兒不花湘宁王分拨湘乡州、宁乡县六万五千户,计钞二千六百锭。 顺宗子阿木哥魏王位: 江南户钞,皇庆元年,分拨庆元路六万五千户,计钞二千六百锭。 顺宗子武宗子明宗位: 江南户钞,延祐二年,分拨湘潭州六万五千户,计钞二千六百锭。 合丹大王位: 五户丝,戊午年,分拨济南漏籍二百户。延祐六年,实有一百九十三户,计丝七十七斤。 阿鲁浑察大王: 五户丝,丁巳年,分拨广平三十户。延祐三年,实有五户,计丝二斤。 霍里极大王: 五户丝,丁巳年,分拨广平等处一百五十户。延祐三年,实有八十七户,计丝三十四斤。 阿剌忒纳失里豫王: 天历元年,分拨江西行省南康路。 后妃公主 太祖四大斡耳朵: 大斡耳朵: 岁赐,银四十三锭,红紫罗二十匹,染绢一百匹,杂色绒五千斤,针三千个,段七十五匹,常课段八百匹。 五户丝,乙卯年,分拨保定路六万户。延祐六年,实有一万二千六百九十三户,计丝五千二百七斤。 江南户钞,至元十八年,分拨赣州路二万户,计钞八百锭。 第二斡耳朵: 岁赐,银五十锭,段七十五匹,常课段一千四百九十匹。 五户丝,丁巳年,分拨河间青城县二千九百户。延祐六年,实有一千五百五十六户,计丝六百五十七斤。 江南户钞,至元十八年,分拨赣州路一万五千户,计钞六百锭。 第三斡耳朵: 岁赐,银五十锭,段七十五匹,常课段六百八十二匹。 五户丝,壬子年,查认过真定等处畸零三百一十八户。延祐六年,实有一百二十一户,计丝四十八斤。 江南户钞,至元十八年,分拨赣州路二万一千户,计钞八百四十锭。 第四斡耳朵: 岁赐,银五十锭,段七十五匹。 五户丝,壬子年,分拨真定等处二百八十三户。延祐六年,实有一百一十六户,计丝四十六斤。 又八不别及妃子位,至元二十五年,分拨河间清州五百一十户,计丝二百四斤。 世祖四斡耳朵: 大斡耳朵: 岁赐,银五十锭。 江南户钞,大德三年,分拨袁州路宜春县一万户,计钞一千六百锭。 第二斡耳朵: 岁赐,银五十锭,又七锭,段一百五十匹。 江南户钞,至元二十一年,分拨袁州路分宜县四千户,计钞一百六十锭。大德四年,分拨袁州路萍乡州四万二千户,计钞一千六百八十锭。 第三斡耳朵: 岁赐,银五十锭。 江南户钞,大德十年,分拨袁州路宜春县二万九千七百五十户,计钞一千一百九十锭。 第四斡耳朵: 岁赐,银五十锭。 江南户钞,大德十年,分拨袁州路万载县二万九千七百五十户,计钞一千一百九十锭。 顺宗后位: 岁赐,段五百匹。 江南户钞,大德二年,分拨三万二千五百户。 武宗斡耳朵: 真哥皇后位: 岁赐,银五十锭,钞五百锭。 江南户钞,延祐二年,分拨湘阴州四万二千户,计钞一千六百八十锭。 完者台皇后位: 岁赐,银五十锭。 江南户钞,延祐二年,分拨潭州路衡山县二万九千七百五十户,计钞一千一百九十锭。 阿昔伦公主位: 至元六年,分拨葭州等处种田三百户。 赵国公主位: 五户丝,丙申年,分拨高唐州二万户。延祐六年,实有六千七百二十九户,计丝二千三百九十九斤。 江南户钞,至元十八年,分拨柳州路二万七千户,计钞一千八十锭。 鲁国公主位: 五户丝,丙申年,分拨济宁路三万户。延祐六年,实有六千五百三十户,计丝二千二百九斤。 江南户钞,至元十八年,分拨汀州四万户,计钞一千六百锭。 昌国公主位: 五户丝,丙申年,分拨一万二千六百五十二户。延祐六年,实有三千五百三十一户,计丝二千七百六十六斤。 江南户钞,至元十八年,分拨广州路二万七千户,计钞一千八十锭。 郓国公主位: 五户丝,丙申年,分拨濮州三万户。延祐六年,实有五千九百六十八户,计丝一千八百三十六斤。 江南户钞,至元十八年,分拨横州等处四万户,计钞一千六百锭。 塔出驸马: 五户丝,壬子年,元查真定等处畸零二百七十户。延祐六年,实有二百三十二户,计丝九十五斤。 带鲁罕公主位: 岁赐,银四锭八两,段一十二匹。 五户丝,延祐六年,实有代支户六百三十户,计丝二百五十四斤。 火雷公主位: 五户丝,丙申年,分拨延安府九千七百九十六户。延祐六年,实有代支户一千八百九户,计丝七百二十二斤。 奔忒古兒驸马: 五户丝,庚辰年,分拨眼户五百七十三户。延祐六年,实有五十六户,计丝二十二斤。 独木干公主位: 五户丝,丁巳年,分拨平阳一千一百户。延祐六年,实有五百六十户,计丝二百二十四斤。 江南户钞,至元十八年,分拨梅州程乡县一千四百户,计钞五十六锭。 勋臣 木华黎国王: 五户丝,丙申年,分拨东平三万九千一十九户。延祐六年,实有八千三百五十四户,计丝三千三百四十三斤。 江南户钞,至元十八年,分拨韶州等路四万一千一十九户,计钞一千六百四十锭。 孛罗先锋: 五户丝,丙申年,分拨广平等处种田一百户。延祐六年,实有七十户,计丝二十八斤。 行丑兒: 五户丝,丙申年,分拨大名种田一百户。延祐六年,实有三十八户,计丝一十五斤。 阔阔不花先锋: 五户丝,壬子年,元查益都等处畸零二百七十五户。延祐六年,实有一百二十七户,计丝一十五斤。 撒吉思不花先锋: 五户丝,壬子年,元查汴梁等处二百九十一户。延祐六年,实有一百二十七户,计丝一十五斤。 阿里侃断事官: 五户丝,壬子年,元查济宁等处三十五户,计丝一十四斤。 乞里歹拔都: 五户丝,丙申年,分拨东平一百户,计丝四十斤。 孛罗海拔都: 五户丝,壬子年,元查德州等处一百五十三户,计丝六十一斤。 拾得官人: 五户丝,壬子年,元查东平等处畸零一百一十二户,计丝八十四斤。 伯纳官人: 五户丝,壬子年,元查东平三十二户。延祐六年,实有四十五户,计丝一十八斤。 笑乃带先锋: 五户丝,丙申年,分拨东平一百户。延祐六年,实有七十八户,计丝三十一斤。 带孙郡王: 五户丝,丙申年,分拨东平东阿县一万户。延祐六年,实有一千六百七十五户,计丝七百二十斤。 江南户钞,至元十八年,分拨韶州路乐昌县一万七千户,计钞四百二十八锭。 愠里答兒薛禅: 五户丝,丙申年,分拨泰安州二万户。延祐六年,实有五千九百七十一户,计丝二千四百二十五斤。 江南户钞,至元十八年,分拨桂阳州二万一千户,计钞八百四十锭。 术赤台郡王: 五户丝,丙申年,分拨德州二万户。延祐六年,实有七千一百四十六户,计丝二千九百四十八斤。 江南户钞,至元十八年,分拨连州路二万一千户,计钞八百四十锭。 阿兒思兰官人: 江南户钞,至元十八年,分拨浔州路三千户,计钞一百二十锭。 孛鲁古妻佟氏: 五户丝,丙申年,分拨真定一百户。延祐六年,实有三十九户,计丝一十五斤。 八答子: 五户丝,丙申年,分拨顺德路一万四千八十七户。延祐六年,实有四千四百四十六户,计丝二千四百六斤。 江南户钞,至元十八年,分拨钦州路一万五千八十七户,计钞六百三锭。 右手万户三投下孛罗台万户: 五户丝,丙申年,分拨广平路洺水县一万七千三百三十三户。延祐六年,实有四千七百三十三户,计丝一千七百三十八斤。 江南户钞,至元十八年,分拨全州路清湘县一万七千九百一十九户,计钞七百一十六锭。 忒木台驸马: 五户丝,丙申年,分拨广平路磁州九千四百五十七户。延祐六年,实有二千四百七户,计丝九百八十九斤。 江南户钞,至元二十二年,分拨全州路录事司九千八百七十六户,计钞三百九十五锭。 斡阔烈阇里必: 五户丝,丙申年,分拨广平路一万五千八百七户。延祐六年,实有一千七百三户,计丝六百八十斤。 江南户钞,至元二十年,分拨全州路灌阳县一万六千一百五十七户,计钞六百四十六锭。 左手九千户合丹大息千户: 五户丝,丙申年,分拨河间路齐东县一千二十三户。延祐六年,实有三百六十六户,计丝一百六十斤。 江南户钞,至元十八年,分拨藤州、苍梧县一千二百四十四户,计钞九锭。 也速不花等四千户: 五户丝,丙申年,分拨河间路陵州一千三百一十七户。延祐六年,实有五百五十九户,计丝二百二十三斤。 也速兀兒等三千户: 五户丝,丙申年,分拨河间路宁津县一千七百七十五户。延祐六年,实有七百二十二户,计丝二百八十八斤。 江南户钞,至元十八年,分拨藤州等处三千七百三十二户,计丝二百八十八斤。 帖柳兀秃千户: 五户丝,丙申年,分拨河间路临邑县一千四百五十户。延祐六年,实有三百五十四户,计丝二百六斤。 江南户钞,至元十八年,分拨藤州一千二百四十四户,计钞四十九锭。 和斜温两投下一千二百户: 五户丝,丙申年,分拨曹州一万户。延祐六年,实有一千九百二十八户,计丝七百四十八斤。 江南户钞,至元十八年,分拨贵州一万五百户,计钞四百二十锭。 忽都虎官人: 五户丝,壬子年,查认过广平等处四千户。 江南户钞,至元十八年,分拨韶州曲江县五千三百九户,计钞二百一十二锭。 灭古赤: 五户丝,丙申年,分拨凤翔府实有一百三十户。 江南户钞,至元二十二年,分拨永州路祁阳县五千户,计钞二百锭。 塔思火兒赤: 五户丝,丙申年分拨东平种田户,并壬子年续查户,共六百八十户。延祐六年,实有三百八十九户,计丝一百五十五斤。 塔丑万户: 五户丝,壬子年,元查平阳等处一百八十六户。延祐六年,实有八十一户,计丝三十七斤。 察罕官人: 五户丝,壬子年,元查怀孟等处三千六百六户。延祐六年,实有五百六十户,计丝二百二十四斤。 孛罗浑官人: 五户丝,壬子年,元查保定等处四百一十五户。丁巳年,分拨卫辉路淇州一千一百户。延祐六年,实有一千九十九户,计丝四百四十九斤。 江南户钞,至元二十七年、大德六年,分拨四千户,计钞一百六十锭。 速不台官人: 五户丝,丁巳年,分拨汴梁等处一千一百户。延祐六年,实有五百七十七户,计丝二百三十斤。 江南户钞,至元二十年,分拨钦州灵山县一千六百户,计钞六十四锭。 宿敦官人: 五户丝,丁巳年,分拨真定一千一百户。延祐六年,实有六十四户,计丝二十八斤。 也苦千户: 五户丝,丁巳年,分拨东平等处一千一百户。延祐六年,实有二百九十五户,计丝一百一十八斤。 江南户钞,至元十八年,分拨梅州一千四百户,计钞五十六锭。 阿可兒: 五户丝,癸丑年,分拨益都路高苑县一千户。延祐六年,实有一百九十六户,计丝七十八斤。 伯八千户: 五户丝,丁巳年,分拨太原一千一百户。延祐六年,实有三百五十一户,计丝一百四十斤。 兀里羊哈歹千户: 五户丝,戊午年,分拨东平等处一千户。延祐六年,实有四百七十九户,计丝一百九十一斤。 秃薛官人: 五户丝,丁巳年,分拨兴元等处种田六百户。延祐六年,实有二百户,计丝八十斤。 塔察兒官人: 五户丝,壬子年,元查平阳二百户。延祐六年,实有二百户,计丝八十斤。 折米思拔都兒: 五户丝,丙申年,分拨怀孟等处一百户。延祐六年,实有五十户,计丝二十斤。 猱虎官人: 五户丝,丁巳年,分拨平阳一千户。延祐六年,实有六百户,计丝二百四十斤。 孛哥帖木兒: 五户丝,丙申年,分拨真定等处五十八户,计丝二十三斤。 也速鲁千户: 五户丝,壬子年,分拨真定路一百六十九户。延祐六年,实有四十户,计丝一十六斤。 镇海相公: 五户丝,壬子年,元查保定九十五户。延祐六年,实有五十三户,计丝二十一斤。 按察兒官人: 五户丝,壬子年,分拨太原等处五百五十户。延祐六年,实有九十八户,计丝二十九斤。 按摊官人: 五户丝,中统元年,元查平阳路种田户六十户。延祐六年,实有四十户,计丝一十六斤。 阿术鲁拔都: 五户丝,壬子年,查大名等处三百一十户。延祐六年,实有三百一户,计丝一百二十斤。 孛罗口下裴太纳: 五户丝,壬子年,元查广平等处八十二户。延祐六年,实有三十户,计丝一十二斤。 忒木台行省: 五户丝,壬子年,元查大同等处七百五十一户。延祐六年,实有二百五十五户,计丝一百一十斤。 撒秃千户: 江南户钞,至元二十年,分拨浔州三千户,计钞一百二十锭。 也可太傅: 五户丝,壬子年,元查上都五百四十户。延祐六年,实有三百户,计丝一百二十斤。 迭哥官人: 五户丝,丙申年,分拨大名清丰县一千七百一十三户。延祐六年,实有一千三百七户,计丝五百七斤。 卜迭捏拔都兒: 五户丝,壬子年,元查怀孟八十八户。延祐六年,实有四十户,计丝一十六斤。 黄兀兒塔海: 五户丝,丙申年,分拨平阳一百四十四户。延祐六年,实有一百户,计丝四十斤。 怯来千户: 江南户钞,至元二十年,分拨浔州路三千户,计钞一百二十锭。 哈剌口温: 五户丝,壬子年,元查真定三十二户。 曳剌中书兀图撒罕里: 五户丝,壬子年,元查大都等处八百七十户。延祐六年,实有四百四十九户,计丝一百一十七斤。 欠帖木: 五户丝,壬子年,元查曹州三十四户。延祐六年,实有三十四户。 欠帖温: 岁赐绢一百匹,弓弦一千条。 江南户钞,至元十九年,分拨梅州、安仁县四千户,计钞一百六十锭。 扎八忽娘子: 岁赐常课段四百七十匹。 鱼兒泊八剌千户: 五户丝,大德元年,分拨真定等处一千户。延祐三年,实有六百户,计丝二百四十斤。 昔宝赤: 江南户钞,至元二十一年,分拨衡州路安仁县四千户,计钞一百六十锭。 八剌哈赤: 江南户钞,至元二十一年,分拨台州路天台县四千户,计钞一百六十锭。 阿塔赤: 江南户钞,至元二十一年,分拨常德路沅江县四千户,计钞一百六十锭。 必阇赤: 江南户钞,至元二十一年,分拨袁州路万载县三千户,计钞一百二十锭。 贵赤: 江南户钞,至元二十一年,分拨和州历阳县四千户,计钞一百六十锭。 厥列赤: 江南户钞,至元二十一年,分拨婺州永康县五十户,计钞二十锭。 八兒赤、不鲁古赤: 江南户钞,至元二十一年,分拨衡州路酃县六百户,计钞二十四锭。 阿速拔都: 江南户钞,至元二十一年,分拨卢州等处三千四百九户,计钞一百三十六锭。 也可怯薛: 江南户钞,至元二十一年,分拨武冈路武冈县五千户,计钞二百锭。 忽都答兒怯薛: 江南户钞,至元二十一年,分拨武冈路新宁县五千户,计钞二百锭。 帖古迭兒怯薛: 江南户钞,至元二十一年,分拨常德路龙阳县五千户,计钞二百锭。 月赤察兒怯薛: 江南户钞,至元二十一年,分拨武冈路绥宁县五千户,计钞二百锭。 玉龙帖木兒千户: 江南户钞,至元二十年,分拨浔州三千户,计钞一百二十锭。 别苦千户: 江南户钞,至元二十年,分拨浔州三千户,计钞一百二十锭。 憧兀兒王: 江南户钞,延祐二年为始,支中统钞二百锭,无城池。 霍木海: 五户丝,壬子年,元查大名等处三十三户。 哈剌赤秃秃哈: 江南户钞,至元二十一年,分拨饶州路四千户,计钞一百六十锭。 添都虎兒: 五户丝,丙申年,分拨真定一百户。 贾答剌罕: 五户丝,壬子年,元查大都一十四户。 阿剌博兒赤: 五户丝,壬子年,元查真定五十五户。 忽都那颜: 五户丝,壬子年,元查大名二十户。 忽辛火者: 五户丝,壬子年,元查真定二十七户。 大忒木兒: 五户丝,壬子年,元查真定二十二户。 布八火兒赤: 五户丝,壬子年,元查大都八十四户。 塔兰官人: 五户丝,壬子年,元查大宁三户。 憨剌哈兒: 五户丝,壬子年,元查保定二十一户。 昔里吉万户: 五户丝,壬子年,元查大都七十九户。 清河县达鲁花赤也速: 五户丝,壬子年,元查大名二十户。 塔剌罕刘元帅: 五户丝,壬子年,元查顺德一十九户。 怯薛台蛮子: 五户丝,壬子年,元查泰安州七户。 必阇赤汪古台: 五户丝,壬子年,元查汴梁等处四十六户。 阿剌罕万户: 五户丝,壬子年,元查保定一户。 徐都官人: 五户丝,壬子年,元查大都三十一户。 西川城左翼蒙古汉军万户脱力失: 岁赐,常课段三十三匹。 伯要歹千户: 岁赐,段二十四匹。 典迭兒: 岁赐,常课段六十四匹。 燕帖木兒太平王: 岁赐,天历元年,定金十锭、银五十锭、钞一万锭,分拨江东道太平路地五百顷 食货四 元史○俸秩 官必有禄,所以养廉也。元初未置禄秩,世祖既位之初,首命给之。内而朝臣百司,外而路府州县,微而府史胥徒,莫不有禄。大德中,以外有司有职田,于是无职田者,复益之以俸米。其所以养官吏者,不亦厚乎! 禄秩之制,凡朝廷职官,中统元年定之;六部官,二年定之;随路州县官,是年十月定之。至元六年,又分上中下县,为三等。提刑按察司官吏,六年定之。自经历以下,七年复增之。转运司官及诸匠官,七年定之。其运司依民官例,于差发内支给。至十七年,定夺俸禄,凡内外官吏皆住支。十八年,更命公事毕而无罪者给之,公事未毕而有罪者逐之。二十二年,重定百官俸,始于各品分上中下三例,视职事为差,事大者依上例,事小者依中例。二十三年,又命内外官吏俸以十分为率,添支五分。二十九年,定各处儒学教授俸,与蒙古、医学同。 成宗大德三年,诏益小吏俸米。六年,又定各处行省、宣慰司、致用院、宣抚司、茶盐运司、铁冶都提举司、淘金总管府、银场提举司等官循行俸例。七年,始加给内外官吏俸米。凡俸一十两以下人员,依小吏例,每一两给米一斗。十两以上至二十五两,每员给米一石。余上之数,每俸一两给米一升。无米,则验其时直给价,虽贵每石不过二十两。上都、大同、隆兴、甘肃等处,素非产米之地,每石权给中统钞二十五两,俸三锭以上者不给。至大二年,诏随朝官员及军官等俸改给至元钞,而罢其俸米。延祐七年,又命随朝官吏俸以十分为率,给米三分。 凡诸官员上任者不过初二日,罢任者已过初五日,给当月俸。各路官擅割官吏俸者罪之。诸职官病假百日之外,及因病求医、亲老告侍者,不给禄。后官已至,而前官被差者,其俸两给之。随朝官吏每月给俸,如告假事故,当官立限者全给,违限托故者追罚。军官差出者许借俸,殁于王事者借俸免征。各投下保充路府州县等官,其俸与王官等。 职田之制,路府州县官至元三年定之,按察司官十四年定之,江南行省及诸司官二十一年定之,其数减腹里之半。至武宗至大二年,外官有职田者,三品给禄米一百石,四品给六十石,五品五十石,六品四十五石,七品以下四十石;俸钞改支至元钞,其田拘收入官。四年,又诏公田及俸皆复旧制。延祐三年,外官无职田者,量给粟麦。凡交代官芒种已前去任者,其租后官收之,已后去任者前官分收。后又以争竞者多,俾各验其俸月以为多寡。 其大略如此。今取其制之可考者,具列于后。 至元二十二年百官俸例,各品分上中下三等: 从一品六锭五锭正二品四锭二十五两四锭一十五两从二品四锭三锭三十五两三锭二十五两正三 品三锭二十五两三锭一十五两三锭从三品 三锭 二锭三十五两二锭二十五两正四品二锭二十五两 二锭一十五两二锭从四品二锭一锭四十五两 一锭四十两正五品一锭四十两一锭三十两从五品一锭三十两 一锭二十两正六品一锭二十两一锭一十五两从六品一锭一十五两 一锭一十两正七品一锭一十两一锭五两从七品一锭五 两一锭正八品一锭 四十五两从八品四十五两四十两正九品四十两 三十五两从九品三十五两内外官俸数: 太师府:太师,俸一百四十贯,米一十五石。谘议、参军,俸四十五贯,米四石五斗。长史,俸三十四贯六钱六分,米三石。太傅、太保府同。监修国史、参军、长史同。 中书省:右丞相,俸一百四十贯,米一十五石;左丞相同。平章政事,俸一百二十八贯六钱六分六厘,米一十二石。右丞,俸一百一十八贯六钱六分六厘,米一十二石;左丞同。参知政事,俸九十五贯三钱三分三厘,米九石五斗。参议,俸五十九贯,米六石。郎中,俸四十二贯,米四石五斗。员外郎,俸三十四贯六钱六分六厘,米三石。都事,俸二十八贯,米三石。承发管勾,俸二十五贯三钱三分三厘,米二石;照磨、省架阁库管勾、回回架阁库管勾并同。检校官,俸二十八贯,米三石五斗。断事官,内一十八员俸各八十二贯六钱六分六厘,米八石五斗;一十四员俸各五十九贯三钱三分三厘,米六石;一员俸五十四贯六钱六分六厘,米五石五斗;一员俸四十贯六钱六分六厘,米四石。经历,俸二十三贯六钱六分六厘,米二石五斗。知事,俸二十二贯,米二石。客省使,俸三十九贯三钱三分三厘,米三石五斗;副使,俸二十八贯,米三石。直省舍人,俸三十四贯六钱六分六厘,米三石。六部尚书,俸七十八贯,米八石。侍郎,俸五十三贯三钱三分三厘,米五石。郎中,俸三十四贯六钱六分六厘,米三石。员外郎,俸二十八贯,米三石。主事,俸二十六贯六钱六分六厘,米二石五斗。户部司计,俸二十八贯,米三石。工部司程,俸一十八贯,米二石五斗。刑部狱丞,俸一十一贯,米一石。司籍提领,俸一十二贯六钱六分六厘,米一石。同提领,俸一十一贯三钱三分三厘,米五斗。 枢密院:知院,俸一百二十九贯三钱三分三厘,米一十三石五斗。同知,俸一百六贯,米一十一石。副枢,俸九十五贯三钱三分三厘,米九石五斗。佥院,俸九十贯一钱八分六厘,米九石五斗。同佥,俸五十九贯三钱三分三厘,米六石。院判,俸四十二贯,米四石五斗。参议,俸三十九贯三钱三分三厘,米三石五斗。经历,俸三十四贯六钱六分六厘,米三石。都事,俸二十八贯,米二石。照磨,俸二十二贯,米二石;管勾同。断事官,俸五十九贯三钱三分三厘,米六石。经历,俸二十五贯三钱三分三厘,米二石。知事,俸二十贯六钱六分六厘,米一石五斗。客省使,俸三十一贯三钱三分三厘,米三石;副使俸二十二贯,米二石。右卫都指挥使,俸七十贯,米七石五斗。副都指挥使,俸五十九贯三钱三分三厘,米六石。佥事,俸四十八贯六钱六分六厘,米四石五斗。经历,俸二十五贯三钱三分三厘,米二石。知事,俸二十贯六钱六分六厘,米一石五斗。照磨,俸一十八贯六钱六分六厘,米一石五斗。镇抚,俸二十贯六钱六分六厘,米一石五斗。行军官:千户,俸二十五贯三钱三分三厘,米二石。副千户,俸二十贯六钱六分六厘,米一石五斗。百户,俸一十七贯三钱三分三厘,米一石五斗。弹压,俸一十二贯六钱六分六厘,米一石。知事,俸一十一贯三钱三分三厘,米一石。弩军官:千户,俸二十贯六钱六分六厘,米一石五斗。百户,俸一十二贯六钱六分六厘,米一石。弹压,俸一十一贯三钱三分三厘,米五斗。都目,俸一十贯,米五斗。屯田千户所同弩军官例。左卫、前卫、后卫、中卫、武卫、左阿速卫、右阿速卫、左都威卫、右都威卫、左钦察卫、右钦察卫、左卫率府、宗仁卫、西域司、唐兀司、贵赤司并同右卫例。忠翊侍卫都指挥使,俸一百贯。副使,俸八十三贯三钱三分三厘。佥事,俸六十六贯六钱六分六厘。经历,俸三十三贯三钱三分三厘。知事,俸二十六贯六钱六分六厘。照磨,俸二十四贯六钱六分六厘。行军官:千户,俸三十三贯三钱三分三厘。副千户,俸二十六贯六钱六分六厘。百户,俸二十三贯三钱三分三厘。弹压,俸一十六贯六钱六分六厘。知事,俸一十五贯三钱三分三厘。弩军官:千户,俸二十六贯六钱六分六厘。百户,俸一十六贯六钱六分六厘。弹压,俸一十三贯三钱三分三厘。右手屯田千户所:千户,俸二十六贯六钱六分六厘。百户,俸一十六贯六钱六分六厘。左手屯田千户所同。隆镇卫、右翊蒙古侍卫并同忠翊侍卫例。 御史台:御史大夫,俸一百一十八贯六钱六分,米一十二石。中丞,俸一百六贯,米一十一石。侍御史,俸九十六贯三钱五分,米九石五斗。治书侍御史,俸九十贯一钱八分,米九石五斗。经历,俸三十四贯六钱六分,米三石。都事,俸二十八贯,米三石。殿中,俸四十八贯六钱六分,米四石五斗。知班,俸一十四贯,米一石五斗。监察御史,俸二十八贯,米三石。 奎章阁学士院:大学士,俸一百一贯三钱三分三厘,米一十石五斗。侍书学士,俸九十五贯三钱三分三厘,米九石五斗。承制学士,俸七十八贯,米八石。供奉学士,俸五十九贯三钱三分三厘,米六石。参书,俸三十四贯三钱三分三厘,米三石。典签,俸二十八贯,米三石。鉴书博士,俸四十一贯,米四石五斗。授经郎,俸二十八贯,米三石。 太禧宗禋院:院使,俸一百一十八贯六钱六分六厘,米一十二石。同知,俸一百贯,米一十石。副使,俸九十五贯三钱三分三厘,米九石五斗。佥院,俸九十贯一钱八分,米九石。同佥,俸五十九贯三钱三分三厘,米六石。院判,俸四十二贯,米四石五斗。参议,俸三十九贯三钱三分三厘,米三石五斗。经历,俸三十四贯六钱六分六厘,米三石。都事,俸二十八贯,米三石。照磨,俸二十二贯,米二石;管勾同。断事官,俸五十九贯三钱三分,米六石。经历,俸二十五贯三钱三分,米二石。知事,俸二十贯六钱六分,米一石五斗。客省使,俸三十一贯三钱三分,米三石。副使,俸二十二贯,米二石。 宣政院:院使,俸一百一十八贯六钱六分,米一十二石。同知,俸一百六贯,米一十一石。副使,俸九十五贯三钱三分,米九石五斗。佥院,俸九十贯一钱八分,米九石五斗。同佥,俸五十九贯三钱三分,米六石。院判,俸四十二贯,米四石五斗。参议,俸三十九贯三钱三分,米三石五斗。经历,俸三十四贯六钱六分,米三石五斗。都事,俸二十八贯,米三石。照磨,俸二十二贯,米二石;管勾同。断事官、客省使并同太禧宗禋院例。宣徽院同。 翰林国史院:承旨,俸一百一十八贯六钱六分,米一十二石。学士,俸一百六贯,米一十一石。侍读学士,俸九十五贯三钱三分,米九石五斗;侍讲学士同。直学士,俸五十九贯三钱三分三厘,米六石。经历,俸三十四贯六钱六分六厘,米三石。都事,俸二十八贯,米三石。待制,俸三十九贯三钱三分三厘,米三石五斗。修撰,俸二十八贯,米三石。应奉,俸二十五贯三钱三分三厘,米二石。编修,俸二十二贯,米二石;检阅同。典籍,俸二十贯六钱六分六厘,米一石五斗。翰林院、集贤院,大学士同承旨,余并同上例。 中政院:院使,俸一百一贯三钱三分三厘,米一十石五斗。同知,俸八十二贯六钱六分六厘,米八石五斗。佥院,俸七十贯,米七石五斗。同佥,俸五十九贯三钱三分三厘,米六石。院判,俸四十三贯,米四石五斗。司议,俸三十四贯六钱六分六厘,米三石。长史,俸二十八贯,米三石。照磨,俸二十二贯,米二石;管勾同。太医院、典瑞院、将作院、太史院、储政院并同。 太常礼仪院:院使,俸八十二贯六钱六分,米八石五斗。同知,俸七十二贯,米七石五斗。佥院,俸四十八贯六钱六分六厘,米四石五斗。同佥,俸四十二贯,米四石五斗。院判,俸三十七贯三钱三分三厘,米四石。经历,俸二十八贯,米三石。都事,俸二十五贯三钱三分,米二石。照磨,俸二十二贯,米二石。太祝,俸二十贯六钱六分,米一石五斗;奉礼、协律同。 通政院:院使,俸八十二贯六钱六分六厘,米八石五斗。同知,俸七十贯,米七石五斗。副使,俸五十九贯三钱三分三厘,米六石。佥院,俸四十八贯六钱六分六厘,米四石五斗。同佥,俸四十四贯,米四石五斗。院判,俸三十九贯三钱三分三厘,米三石五斗。经历,俸三十四贯六钱六分六厘,米三石。都事,俸二十六贯六钱六分六厘,米二石五斗。照磨,俸二十二贯,米二石。 大宗正府:也可扎鲁忽赤,内一员俸一百一十八贯六钱六分六厘,米一十二石;二十七员俸八十二贯六钱六分六厘,米八石;五员俸六十七贯三钱三分三厘,米六石五斗。郎中,俸三十六贯,米三石五斗。员外郎,俸三十一贯三钱三分三厘,米三石。都事,俸二十六贯六钱六分六厘,米二石五斗。照磨,俸二十二贯,米二石;管勾同。 大司农司:大司农,俸一百一十八贯六钱六分,米一十二石。大司农卿,俸一百三贯,米一十一石。大司农少卿,俸九十五贯三钱三分,米九石五斗。大司农丞,俸九十贯一钱八分,米九石五斗。经历,俸三十四贯六钱六分,米三石。都事,俸二十八贯,米三石。照磨,俸二十二贯,米二石;管勾同。 内史府:内史,俸一百四十三贯三钱三分。中尉,俸一百一十六贯六钱六分六厘。司马,俸八十三贯三钱三分三厘。谘议,俸四十六贯六钱六分六厘。记室,俸四十贯。照磨,俸三十贯。 大都留守司:留守,俸一百一贯三钱三分,米一十石五斗。同知,俸八十二贯六钱六分,米八石五斗。副留守,俸五十九贯三钱三分三厘,米六石。留判,俸四十二贯,米四石五斗。经历,俸三十四贯六钱六分六厘,米三石。都事,俸二十八贯,米三石。照磨,俸二十二贯,米二石。 都护府:大都护,俸八十二贯六钱六分六厘,米八石五斗。同知,俸七十二贯,米七石五斗。副都护,俸五十九贯三钱三分三厘,米六石。经历,俸二十八贯,米三石。都事,俸二十六贯六钱六分六厘,米二石五斗。照磨,俸二十二贯,米二石。 崇福司:司使,俸八十二贯六钱六分六厘,米八石。同知,俸七十贯,米七石五斗。副使,俸五十九贯三钱三分,米六石。司丞,俸三十九贯三钱三分,米三石五斗。经历,俸二十八贯,米三石。都事,俸二十六贯六分六厘,米二石五斗。照磨,俸二十二贯,米二石。 给事中,俸五十三贯三钱三分三厘,米五石。左右侍仪奉御,俸四十八贯六钱六分六厘,米四石五斗。 武备寺:卿,俸七十贯,米七石五斗。同判,俸五十九贯三钱三分三厘,米六石。少卿,俸四十二贯,米四石五斗。寺丞,俸三十九贯三钱三分三厘,米三石五斗。经历,俸二十五贯三钱三分三厘,米二石。知事,俸二十四贯,米二石。照磨,俸二十二贯,米二石。 太仆寺:卿,俸七十贯,米七石五斗。少卿,俸四十二贯,米四石五斗。寺丞,俸三十九贯三钱三分,米三石五斗。经历,俸二十五贯三钱三分三厘,米二石。知事,俸二十二贯,米二石。照磨,俸二十贯六钱六分,米一石五斗。光禄、长庆、长新、长秋、承徽、长宁、尚乘、长信等寺并同。 尚舍寺:太监,俸四十八贯六钱六分,米四石。少监,俸三十九贯三钱三分,米三石五斗。监丞,俸三十一贯三钱三分,米二石。知事,俸二十二贯,米二石。 侍仪司:侍仪使,俸七十贯,米七石五斗。引进使,俸四十八贯六钱六分,米四石五斗。典簿,俸二十五贯三钱三分,米二石。承奉班都知,俸二十六贯六钱六分,米二石五斗。通事舍人,俸二十五贯三钱三分,米二石。侍仪舍人,俸一十七贯三钱三分,米一石五斗。 拱卫司:都指挥使,俸七十贯,米七石五斗。副都指挥使,俸五十九贯三钱三分三厘,米六石。佥事,俸四十八贯六钱六分六厘,米四石五斗。经历,俸二十五贯三钱三分三厘,米二石。知事,俸二十贯六钱六分六厘,米一石五斗。 内宰司:内宰,俸七十贯,米七石五斗。司丞,俸四十五贯,米四石五斗。典簿,俸二十五贯三钱三分,米二石。照磨,俸二十贯六钱六分,米一石五斗。翊正司同。 延庆司:延庆使,俸一百贯。同知,俸六十三贯三钱三分三厘。副使,俸四十六贯六钱六分六厘。司丞,俸三十四贯六钱六分六厘,米三石。典簿,俸二十五贯三钱三分三厘,米二石。照磨,俸二十贯六钱六分六厘,米一石五斗。 内正司:司卿,俸七十贯,米七石五斗。少卿,俸四十七贯,米四石五斗。司丞,俸三十九贯三钱三分三厘,米三石五斗。典簿,俸二十五贯三钱三分三厘,米二石。照磨,俸二十贯六钱六分,米一石五斗。中瑞司同。 京畿运司:运使,俸五十六贯,米六石。同知,俸三十九贯三钱三分,米三石五斗。运副,俸三十四贯六钱六分,米三石。运判,俸二十六贯六钱六分,米二石五斗。经历,俸二十贯六钱六分,米一石五斗。知事,俸一十四贯,米一石五斗。提控案牍,俸一十四贯六钱六分,米一石。 太府监:卿,俸七十贯,米七石五斗。太监,俸五十九贯三钱三分,米六石。少监,俸四十二贯,米四石五斗。监丞,俸三十九贯三钱三分,米三石五斗。经历,俸二十五贯三钱三分,米二石。知事,俸二十四贯,米二石。照磨,俸二十二贯,米二石。秘书、章佩、利用、中尚、度支等监并同。 国子监:祭酒,俸五十九贯三钱三分,米六石。司业,俸三十九贯三钱三分,米三石五斗。监丞,俸三十贯三钱三分,米三石。典簿,俸一十五贯三钱三分,米二石。博士,俸二十六贯六钱六分,米二石五斗;太常博士、回回国子博士同。助教,俸二十二贯,米二石;教授同。学录,俸一十一贯三钱三分,米五斗。蒙古国子监同。 经正监:卿,俸七十贯,米七石五斗。太监,俸五十贯,米五石。少监,俸四十二贯,米四石五斗。监丞,俸三十四贯六钱六分六厘,米三石。经历,俸二十五贯三钱三分三厘,米二石。知事,俸二十二贯,米二石。 阑遗监:太监,俸四十八贯六钱六分,米四石。少监,俸三十九贯三钱三分三厘,米三石。监丞,俸三十一贯三钱三分,米三石。知事,俸二十二贯,米二石。提控案牍,俸二十贯六钱六分,米一石五斗。 司天监:提点,俸五十九贯三钱三分,米六石。司天监,俸五十三贯三钱三分,米五石。监丞,俸三十一贯三钱三分,米三石。知事,俸二十贯六钱六分六厘,米一石五斗。教授,俸一十贯六钱六分,米一石;管勾同。司辰,俸八贯六钱六分,米五斗;学正、押宿并同。回回司天监:少监,俸四十二贯,米四石五斗;余同上。 都水监:都水卿,俸五十三贯,米六石。少监,俸三十九贯三钱三分,米三石五斗。监丞,俸三十贯,米三石。经历,俸二十五贯三钱三分,米二石。知事,俸二十二贯,米二石。 大都路达鲁花赤,俸一百三十贯;总管同。副达鲁花赤,一百二十贯。同知八十贯;治中同。判官,五十五贯。推官,五十贯。经历,四十贯。知事,三十贯。提控案牍,二十五贯;照磨同。并中统钞。 行省:左丞相,俸二百贯。平章政事,一百六十六贯六钱六分六厘;右丞、左丞同。参知政事,一百三十三贯三钱三分三厘。郎中,四十六贯六钱六分六厘。员外郎,三十贯。都事,二十六贯六钱六分六厘;检校同。管勾,二十三贯三钱三分三厘。理问所:理问,俸四十六贯六钱六分六厘。副理问,俸三十贯。知事,俸一十六贯六钱六分六厘;提控案牍同。 宣慰司:腹里宣慰使,俸中统钞五百八十贯三钱三分。同知,五百贯。副使,四百一十六贯六钱六分。经历,四百贯。都事,一百八十三贯三钱三分。照磨,一百五十贯。行省宣慰使,俸至元钞八十七贯五钱。同知,四十九贯。副使,四十二贯。经历,二十八贯。都事,二十四贯。照磨,一十七贯五钱。 廉访司:廉访使,俸中统钞八十贯。副使,四十五贯。佥事,三十贯。经历,二十贯。知事,一十五贯。照磨,一十二贯。 盐运司:腹里运使,俸一百二十贯。同知,五十贯。副使,三十五贯。判官,三十贯。经历,二十贯。知事,一十五贯。照磨,一十三贯。行省运使,八十贯。同知,五十贯。运副,四十贯。判官,三十贯。经历,二十五贯。知事,一十七贯。提控案牍,一十五贯。 上路达鲁花赤,俸八十贯;总管同。同知,四十贯。治中,三十贯。判官,二十贯。推官,一十九贯。经历,一十七贯。知事,一十二贯。提控案牍,一十贯。下路达鲁花赤,俸七十贯;总管同。同知,三十五贯。判官,二十贯。推官,一十九贯。经历,一十七贯。知事,一十二贯。提控案牍,一十贯。 散府达鲁花赤,俸六十贯;知府同。同知,三十贯。判官,一十八贯;推官同。知事,一十二贯。提控案牍,一十贯。 上州达鲁花赤,俸五十贯;州尹同。同知,二十五贯。判官,一十八贯。知事,一十二贯。提控案牍,一十贯。中州达鲁花赤,俸四十贯;知州同。同知,二十贯。判官,一十五贯。提控案牍,一十贯。都目,八贯。下州达鲁花赤,俸三十贯;知州同。同知,一十八贯。判官,一十三贯。吏目,四十贯。 上县达鲁花赤,俸二十贯;县尹同。县丞,一十五贯。主簿,一十三贯。县尉,一十二贯。典史,三十五贯。巡检,一十贯。中县达鲁花赤,俸一十八贯;县尹同。主簿,一十三贯。县尉,一十二贯。典史,三十五贯。下县达鲁花赤,俸一十七贯;县尹同。主簿,一十二贯;县尉同。典史,三十五贯。 诸署、诸局、诸库等官及掾吏之属,其目甚多,不可胜书。然其俸数之多寡,亦皆以品级之高下为则。观者可以类推,故略而不录。 职田数: 至元三年,定随路府州县官员职田:上路达鲁花赤一十六顷,总管同,同知八顷,治中六顷,府判五顷。下路达鲁花赤一十四顷,总管同,同知七顷,府判五顷。散府达鲁花赤一十二顷,知府同,同知六顷,府判四顷。上州达鲁花赤一十顷,州尹同,同知五顷,州判四顷。中州达鲁花赤八顷,知州同,同知四顷,州判三顷。下州达鲁花赤六顷,知州同,州判三顷。警巡院达鲁花赤五顷,警使同,警副四顷,警判三顷。录事司达鲁花赤三顷,录事同,录判二顷。县达鲁花赤四顷,县尹同,县丞三顷,主簿二顷,县尉、主簿兼尉并同,经历四顷。 至元十四年,定按察司职田:各道按察使一十六顷,副使八顷,佥事六顷。 至元二十一年,定江南行省及诸司职田比腹里减半。上路达鲁花赤八顷,总管同,同知四顷,治中三顷,府判二顷五十亩。下路达鲁花赤七顷,总管同,同知三顷五十亩,府判二顷五十亩,经历二顷,知事一顷,提控案牍同。散府达鲁花赤六顷,知府同,同知三顷,府判二顷,提控案牍一顷。上州达鲁花赤五顷,知州同,同知二顷,州判同,提控案牍一顷。中州达鲁花赤四顷,知州同。同知二顷,州判一顷五十亩,都目五十亩。下州达鲁花赤三顷,知州同,同知二顷,州判一顷五十亩。上县达鲁花赤二顷,县尹同,县丞一顷五十亩,主簿一顷,县尉同。中县同上。无县丞。下县达鲁花赤一顷五十亩,县尹同,主簿兼尉一顷。录事司达鲁花赤一顷五十亩,录事同,录判一顷。司狱一顷,巡检同。 按察司使八顷,副使四顷,佥事三顷,经历二顷,知事一顷。运司官:运使八顷,同知四顷,运副三顷,运判同,经历二顷,知事二顷,提控案牍同。盐司官:盐使二顷,盐副二顷,盐判一顷,各场正、同、管勾各一顷。 常平义仓 常平起于汉之耿寿昌,义仓起于唐之戴胄,皆救荒之良法也。元立义仓于乡社,又置常平于路府,使饥不损民,丰不伤农,粟直不低昂,而民无菜色,可谓善法汉、唐者矣。 今考其制,常平仓世祖至元六年始立。其法:丰年米贱,官为增价籴之;歉年米贵,官为减价粜之。于是八年以和籴粮及诸河仓所拨粮贮焉。二十三年定铁法,又以铁课籴粮充焉。义仓亦至元六年始立。其法:社置一仓,以社长主之,丰年每亲丁纳粟五斗,驱丁二斗,无粟听纳杂色,歉年就给社民。于是二十一年新城县水,二十九年东平等处饥,皆发义仓赈之。皇庆二年,复申其令。然行之既久,名存而实废,岂非有司之过与? 惠民药局 《周官》有医师,掌医之政令,凡邦有疾病nY者造焉,则使医分而治之,此民所以无夭折之患也。元立惠民药局,官给钞本,月营子钱,以备药物,仍择良医主之,以疗贫民,其深得《周官》设医师之美意者与。 初,太宗九年,如于燕京等十路置局,以奉御田阔阔、太医王璧、齐楫等为局官,给银五百锭为规运之本。世祖中统二年,又命王祐开局。四年,复置局于上都,每中统钞一百两,收息钱一两五钱。至元二十五年,以陷失官本,悉罢革之。至成宗大德三年,又准旧例,于各路置焉。凡局皆以各路正官提调,所设良医,上路二名,下路府州各一名,其所给钞本,亦验民户多寡以为等差。今并著于后: 腹里,三千七百八十锭。 河南行省,二百七十锭。 湖广行省,一千一百五十锭。 辽阳行省,二百四十锭。 四川行省,二百四十锭。 陕西行省,二百四十锭。 江西行省,三百锭。 江浙行省,二千六百一十五锭。 云南行省,真一万一千五百索。 甘肃行省,一百锭。 市籴 和籴自唐始,所以备边庭军需也,其弊至于害民者,盖有之矣。元和籴之名有二,曰市籴粮,曰盐折草,率皆增其直而市于民。于是边庭之兵不乏食,京师之马不乏刍,而民亦用以不困,其为法不亦善乎! 市籴粮之法,世祖中统二年,始以钞一千二百锭,于上都、北京、西京等处籴三万石。四年,以解盐引一万五千道,和中陕西军储。是年三月,又命扎马剌丁籴粮,仍敕军民官毋沮。五年,谕北京、西京等路市籴军粮。至元三年,以南京等处和籴四十万石。四年,命沔州等处中纳官粮,续还其直。八年,验各路粮粟价直,增十分之一,和籴三十九万四千六百六十石。十六年,以两淮盐引五万道,募客旅中粮。十九年,以钞三万锭,市籴于隆兴等处。二十年,以钞五千锭市于北京,六万锭市于上都,二千锭市于应昌。二十一年,以河间、山东、两浙、两淮盐引,募诸人中粮。是年四月,以钞四千锭,于应昌市籴。九月,发盐引七万道、钞三万锭,于上都和籴。二十二年,以钞五万锭,令木八剌沙和籴于上都。是年二月,诏江南民田秋成,官为定例收籴,次年减价出粜。二十三年,发钞五千锭,市籴沙、净、隆兴军粮。二十四年,官发盐引,听民中粮。是年十二月,以扬州、杭州盐引五十万道,兑换民粮。二十七年,和籴西京粮,其价每一十两之上增一两。延祐三年,中籴和林粮二十三万石。五年、六年,又各和中二十万石。 盐折草之法,成宗大德八年,定其则例。每年以河间盐,令有司于五月预给京畿郡县之民,至秋成,各验盐数输草,以给京师秣马之用。每盐二斤,折草一束,重一十斤。岁用草八百万束,折盐四万引云。 赈恤 救荒之政,莫大于赈恤。元赈恤之名有二:曰蠲免者,免其差税,即《周官·大司徒》所谓薄征者也;曰赈贷者,给以米粟,即《周官·大司徒》所谓散利者也。然蠲免有以恩免者,有以灾免者。赈贷有以鳏寡孤独而赈者,有以水旱疫疠而赈者,有以京师人物繁凑而每岁赈粜者。若夫纳粟补官之令,亦救荒之一策也。其为制各不同,今并著于后,以见其仁厚爱民之意云。 恩免之制:世祖中统元年,量减丝料、包银分数。二年,免西京、北京、燕京差发。是年二月,以真定、大名、河南、陕西、东平、益都、平阳等路,兵兴之际,劳于转输,其差发减轻科取。三年,北京等路以兵兴供给繁重,免本岁丝料、包银。是年闰九月,以济南路遭李鋋之乱,军民皆饥,尽除差发。四年,以西凉民户值浑都海、阿蓝兒之乱,人民流散,免差税三年。至元元年,诏减明年包银十分之三,全无业者十之七。是年四月,逃户复业者,免差税三年。三年,减中都包银四分之一。十二年,蠲免包银、丝线、俸钞。是年八月,免河南路包银三分之二,其余路府亦免十之五。十九年,免诸路民户明年包银、俸钞,及逃移户差税。二十年,免大都、平滦民户丝线、俸钞。二十二年,除民间包银三年,不使带纳俸钞,尽免大都军民地税。二十四年,免东京军民丝线、包银、俸钞。是年九月,除北京马五百匹。二十五年,免辽阳、武平等处差发。二十七年,减河间、保定、平滦三路丝线之半,大都全免。二十八年,诏免腹里诸路包银、俸钞;其大都、上都、隆兴、平滦、大同、太原、河间、保定、武平、辽阳十路丝线并除之。二十九年,免上都、隆兴、平滦、保定、河间五路包银、俸钞。三十年,免大都差税。三十一年,成宗即位,诏免天下差税有差。是年六月,免腹里军、站、匠、船、盐、铁等户税粮,及江南夏税之半。元贞元年,除大都民户丝线、包银、税粮。大德元年,以改元免大都、上都、隆兴民户差税三年。三年,诏免腹里包银、俸钞,及江南夏税十分之三。四年,诏免上都、大都、隆兴明年丝银税粮,其数亦如之,江南租税减十分之一。九年,又下宽免之令,以恤大都、上都、隆兴、腹里、江淮之民。十年,逃移民户复业者,免差税三年。十一年,武宗即位,诏免内外郡县差税有差。至大二年,上尊号,诏免腹里、江淮差税。三年,又免大都、上都、中都秋税,及民间差税之负欠者。四年,免腹里包银及江南夏税十分之三。是年四月,免大都、上都、中都差税三年。延祐元年,以改元免大都、上都差税二年,其余被灾经赈者免一年,流民复业者免差税三年。二年,免各路差税、丝料。七年,免腹里丝绵十分之五,外郡十分之三,江淮夏税所免之数,与外郡丝绵同,民间逋欠差税并除之。是年,免丁地税粮、包银、丝料各有差。至治二年,宽恤军民站户。三年,免临清万户府军民船户差税三年,福建蜑户差税一年。泰定三年,罢江淮以南包银。天历元年,免诸路差税、丝料有差,及海北盐课三年。二年,免达达军站之贫乏者及各路差税有差。是年十月,免人民逋欠官钱,及奉元商税,各处灶户杂役。至顺元年,以改元免诸路差税有差,减方物之贡,免河南府、怀庆路门摊、海北盐课,存恤红城兒屯田军三年。 灾免之制:世祖中统元年,以各处被灾,验实减免科差。三年,以蛮寇攻掠,免三叉沽灶户一百六十五户其年丝料、包银。四年,以秋旱霜灾,减大名等路税粮。至元三年,以东平等处蚕灾,减其丝料。五年,以益都等路禾损,蠲其差税。六年,以济南、益都、怀孟、德州、淄莱、博州、曹州、真定、顺德、河间、济州、东平、恩州、南京等处桑蚕灾伤,量免丝料。七年,南京、河南蝗旱,减差徭十分之六。十九年,减京师民户科差之半。二十年,以水旱相仍,免江南税粮十分之二。二十四年,免北京饥民差税。是年,扬州及浙西水,其地税在扬州者全免,浙西减二分。二十五年,南安等处被寇兵者,税粮免征。二十六年,绍兴路水,免地税十之三。是年六月,以禾稼不收,免辽阳差税。二十七年,大都、辽阳被灾,免其包银、俸钞。是年六月,以霖雨免河间等路丝料之半。十月,以兴、松二州霜,免其地税。二十八年,辽阳被灾者,税粮皆免征,其余量征其半。是年五月,以太原去岁不登,杭州被水,其太原丁地税粮、杭州地税并除之。九月,又免州路所负岁粮。二十九年,以北京地震,量减岁课。是年,以大都去岁不登,流移者众,免其税粮及包银、俸钞。元贞元年,以供给繁重及水伤禾稼,免咸平府边民差税。大德三年,以旱蝗,除扬州、淮安两路税粮。五年,各路被灾重者,其差税并除之。六年,免大都、平滦差税。七年,以内郡饥,荆湖、川蜀供给军饷,其差税减免各有差。八年,以平阳、太原地震,免差税三年。至大元年,以江南、江北水旱民饥,其科差、夏税并免之。二年,以腹里、江淮被灾,其科差、夏税亦并免之。皇庆二年,免益都饥民贷粮。延祐二年,河南、归德、南阳、徐、邳、陈、蔡、许州、荆门、襄阳等处水,三年,肃州等处连岁被灾,皆免其民户税粮。天历元年,陕西霜旱,免其科差一年;盐官州海潮,免其秋粮夏税。是年十二月,诏经寇盗剽掠州县,免差税一年。二年,以关陕旱,免差税三年。至顺元年,以河南、怀庆旱,其门摊课程及逋欠差税皆免征。 鳏寡孤独赈贷之制:世祖中统元年,首诏天下,鳏寡孤独废疾不能自存之人,天民之无告者也,命所在官司,以粮赡之。至元元年,又诏病者给药,贫者给粮。八年,令各路设济众院以居处之,于粮之外,复给以薪。十年,以官吏破除入己,凡粮薪并敕于公给散。十九年,各路立养济院一所,仍委宪司点治。二十年,给京师南城孤老衣粮房舍。二十八年,给寡妇冬夏衣。二十九年,给贫子柴薪,日五斤。三十一年,特赐米绢。元贞二年,诏各处孤老,凡遇宽恩,人给布帛各一。大德三年,诏遇天寿节,人给中统钞二贯,永为定例。六年,给死者棺木钱。 水旱疫疠赈贷之制:中统元年,平阳旱,遣使赈之。二年,迁曳捏即地贫民就食河南、平阳、太原。三年,济南饥,以粮三万石赈之。是年七月,以课银一百五十锭济甘州贫民。四年,以钱粮币帛赈东平济河贫民,钞四千锭赈诸王只必帖木兒部贫民。至元二年,以钞百锭赈阔阔出所部军。五年,益都民饥,验口赈之。六年,东平、河间一十五处饥,亦验口赈之。八年,以粮赈西京路急递铺兵卒。十二年,濮州等处饥,贷粮五千石。十六年,以江南所运糯米不堪用者赈贫民。十九年,真定饥,赈粮两月。二十年,以帛千匹、钞三百锭,赈水达达地